【概述】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一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二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三 教学过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 却看 妻子 白日 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 蓟北(河北)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 ,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师: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 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板书设计: 北宋 陆游 未闻王师定中原 悲之切 爱
中唐 杜甫 ( 苦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喜欲狂) 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四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课后第2、3题。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