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1:48:3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竺可桢名人故事 篇一

1890年的今天,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出生。他曾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造就专家,更要培养拥有这4项素质的领导人才:①以天下为己任;②清醒理智、深思远虑,不肯盲从;③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④体格健全。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这令李玉海尤为感慨。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这很有代表性。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王作跃说。另一个让王作跃印象深刻的是,竺可祯一直以来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并重:“在科技政策里,他一直强调基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在中国20世纪强调应用科学的强大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科学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这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日记里都很明显。”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东西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就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竺可桢身上的这些特质让何亚平由衷佩服,“事实上,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科研,但他硬是挤出时间来完成《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论;到了80多岁,他完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这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看文献。突然有一天他感觉很沮丧,因为做校长、搞行政,脱离了科学前沿,有些新出来的东西他看不懂了。”散木说,西迁过程中,竺可桢也是弦歌不辍,那么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搞研究,而且还做得很好,这肯定有他精神纽带的作用。

而赋闲在家,竺可桢也未做到真正的赋闲。“他从未停止对科学院及各学科、各有关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及前沿工作的思考。”李玉海说,为了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年迈的竺可桢经常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前往情报所,查阅国外文献。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他也有他的诙谐幽默,李玉海记得日记里有一段写到竺可桢接掌浙大不久,出席一年级师生联欢大会的情况:“余致辞,节目上为训辞十分钟,实则在联欢大会上有训辞极不相称,故余谓昔王荆公作字说,水为波者,水之皮也。东坡讥之,谓如波为水之皮,则滑非水之骨乎。余今从荆公之臆说,作训字解,则训字从言从川,所谓信口开河是也,联欢之训辞,只能作如是解。”

一位温暖的老校长

竺可桢在1943年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一点半再坐车至青木关。在站见一穿制服者押一学生模样人加手铐者来,余为之泪下。”爱生如子的竺可桢鲜活了起来。

竺可桢爱护学生是出了名的。“1948年2月16日,当时的省府主席已屡有表示,要求开除左派学生,竺可桢皆以‘浙大向来事事公开,开除学生必须有理由’拒之。坚持认为省府所给名单未必可靠,应对学生负责,总须爱惜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李玉海说的只是竺可桢保护学生的一个小例子。

“因为要保护学生,所以竺可桢对**有复杂的看法,这与过去的宣传完全相反”,樊洪业说,“竺可桢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搞好学习和研究。可以发表言论自由,但不要在学校里搞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当时那代好多的教授校长都是这样的态度。”这一点,散木在研究中深有体会:“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摆在竺可桢面前的就是两桩事情:搞学问与对付**。通过他的日记,我们知道,他当时挣扎在夹缝中间,日记里充斥着苦闷与纠结,一边要保护学生,一边要用处分来给学生泼冷水‘灭火’。这在一些人的眼中可能是等于保守,但这是尽一个教育家的本职。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就复杂化、立体化了。对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处理,毕竟是一个身处时代变革中的人,要有其合理的解释,即所谓‘同情之了解’。”

“他本质上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散木说浙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有教授离世,留下没有依靠的孩子,其他老师们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责任,所以浙大人一直有这种基于“血缘”或“人文”的纽带和关系,这是竺可桢当校长时传下来的。“仁爱性善、好人主义,他为人就是如此。”散木近来正在研究竺可桢写过的外调材料,越研究下去越止不住发感慨:“他当时受到保护,许多人外调都要找他,他就一个个写外调材料,他实事求是,在政治高压下不说违心的话,尽可能给处于逆境的老浙大人以温暖,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做这个事情。”

关于竺可桢的仁爱,何亚平在日记中读到过一件小事:“有一年从遵义去湄潭,竺老乘坐的小车经过两地之间的虾子镇时,将路边的一个小孩挤倒了。司机看到小孩已经爬起来,便准备走,却被竺老叫停。竺老下车查看,发现孩子有擦伤流血,便马上让司机开车送小孩到遵义的校医院,他自己却搭了另一辆车到湄潭。处理完事务后,他也没有回家,直接到校医院看孩子,知道小孩家境贫穷,还出钱救济。真真是菩萨心肠。”

“求是”先生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上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甚至如李玉海所说“看不到任何个人欲望,看不到与谁有矛盾,看不到有任何争权夺利之举”。“近乎于完人”,采访一开头,言辞一贯犀利的散木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竺可桢名人故事 篇二

勤奋好学的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

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难一途径,实不一定要看到显着的成就,才算获益。

坚持不懈爱记日记的竺可桢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还记下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

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

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

有时候,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

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几十年来,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竺可桢名人故事 篇三

竺(zhú)可桢(zhēn)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15岁那年考上了上海的澄衷学堂,他的学习成绩是谁也比不上的。可是,论身高,却比同班同学矮了一截;论体重,他比同学轻十斤八斤。他这副瘦弱的身子成了同学们嘲笑和挖苦的对象:“这么矮小单薄,准活不到20岁!” 竺可桢听了十分生气,但他一想,谁叫自己不争气,身子骨长得这么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无须为一两句嘲讽的话而跟人吵架。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事重重: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困衰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为短命的人。想到这里他自言自语:“既然自己立志为拯(zhěng)救祖国而努力学习,首先就得不甘示弱锻炼自己的身体!”于是竺可桢从床上爬了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一条“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抄写在床头。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跑步、舞剑……

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听到窗外滴滴答答的雨点声,他向外一望,大雨正密密麻麻地下着。今天要不要按时进行锻炼呢?他犹(yóu)豫(yù)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只要有了第一回间(jiàn)断,就可能有第二第三回的间断了。于是他迅速跑出宿舍,冒雨坚持跑完了规定和路程。

就是这样,竺可桢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健壮了,体质增强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智体并重”的好学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范文,共有606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下载
竺可桢名人故事【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