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0:09:5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

腊八粥材料选择注意事项 篇一

首先,选料要因病而异。消化不良者多放米少放豆。粳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豆类不易消化,可以少放黄豆、黑豆等。糖尿病病人吃腊八粥常担忧粥更容易吸收,食用后血糖会升高。因此,在腊八粥中不要加入过多的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宜加燕麦和荞麦。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添加燕麦可抑制或减慢血糖上升。燕麦和豆类所含的可溶性纤维,在胃内形成黏稠物质,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避免餐后血糖突然上升。荞麦中含有铬,有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可用于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加薏苡仁和黄豆。薏苡仁有利水渗湿作用,加入粥中可降压。薏苡仁中的膳食纤维,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黄豆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等保健功能。

其次,选料要因人而异。孩子们的腊八粥多加果仁和水果干,以增加粥的香甜气味,以助食兴。还可适当加入大枣、莲子、山药、薏仁等健脾益气。如果有积食,可加入助消化的新鲜山楂。由于薏米、花生、燕麦等易引起孩子过敏,给1岁前的婴儿煮粥则不宜放入。老年人喝的腊八粥多加核桃果仁,可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妇女喝的腊八粥多加养颜食材,许多黑色食品都是绝好的美容食品。如黑米、核桃仁、松子等。中青年喝的腊八粥多放米,因为他们的活动量大,对能量要求高,而粳米富含糖类(碳水化合物);还可适当放些富含淀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栗子、芡实、莲子等。

徐州的腊八节怎么过 篇二

腊八节的祭祀内容,一是祭祖先和神灵,二是击鼓驱鬼避疫,目的是祈求丰收和吉祥。

古代这种祭祀活动,徐州地区亦有遗风。解放前徐州南郊奎山,北郊拾屯附近的吴屯、张庄等村,进入腊月,农民便自发组织起来,演练锣鼓、高跷、面具戏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城里城隍庙聚集方才罢休,俗称“拜会”。这种拜会是村社之间,以锣鼓、杂技、表演等形式相互礼拜、娱乐、竞技。

徐州人喝腊八粥,有许多本地的习俗。一是最好是喝别人家的。旧时,一些人家把熬制的腊八粥分给四邻,或把索要来的腊八粥匀给四邻,其意大概是把腊八谐音视为“拉把”,因为以往生活困窘,孩子多,把一窝孩子拉把大不容易,邻里间要互相扶持,互相吃腊八粥,孩子身体强健。

仔细琢磨,也是,各家做的腊八粥作料不一样,交换食用,能吃到多种粮食,自然会增加营养的。还有些人家把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能多吃几天更好,取其“年年有余”。

喝佛粥。徐州人把寺庙里熬制的腊八粥看成是“佛粥”。民国初年徐州诗人祁汉云诗中曾提到腊八与友在黄楼上用“佛粥”时,想起苏轼来:“欲为佛粥呼狂魄,安得仙才主将坛”。看来“佛粥”之谓是早已有之。

妇女不能在娘家喝腊八粥。民谚有“吃了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说法,有的说是“腊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子还不起。”出嫁闺女必须回婆家,这叫“忌腊八”。老人说,这种忌讳,是说出嫁的闺女到了腊八,就不能再在娘家过了,要回自己家准备办年货了,否则,娘家在大年跟前不吉利。

腊八粥的来历 篇三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快要到了。在中国,腊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因为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节日,又是一个源自佛教的节日。从腊月的初一至初八,在杭州的各大寺院,都能喝的热腾腾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佛本行集经》介绍说,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过六年的苦行,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身心疲惫,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最终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八日。由于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都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

清代诗人李福曾作《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说明腊八粥源自于古印度佛教,而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可见杭州很早就有僧人于腊八节向大众施腊八粥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作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日腊八粥”之说。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体现着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会、回报大众的感恩精神,同时也体现着人们祈祷健康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朴素愿望。

腊八粥的来历 篇四

腊八粥

旧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这个腊八节的来历风俗已和元宵吃圆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沿袭至今。

腊八粥,是由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而得名。“腊”本是古代的一个祭器名。早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间进行“腊祭”,十二月便叫“腊月”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觉江村节物新”授是一个佐证。

腊八粥究竟由哪些材料煮成的呢?这在各地并不一样。有的用青菜、芋艿、蚕豆,荸荠、白果、果子,黄豆等七种菜蔬干果,掺入桂皮,茴香等调味品和以大米煮成。因而,它又有“五香七宝粥”的别名。这大概和江南名点“八宝饭”的来历是一样道理。但是,许多地方并不拘泥于七种蔬果,而是多多益善,随各人所好。

腊八粥有甜有咸。通常,北方人爱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枣、米仁,黄豆、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则喜以大米加入各种时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腊八粥煮起来方便,材料也比较好买,甜咸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不愧为冬令应时佳品。

说起腊八节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知道腊八粥的来历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

据说腊八粥的来历源起于印度的佛教传说,与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有关。相传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一日修行中,饿昏倒地,这时一个放牧的女子见到了他,就把所带的杂根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烂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吃了粥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粥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还有传说腊八节与忠臣岳飞有关。

相传,岳飞率部抗金干朱仙镇时。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缺衣少根,挨饿受冻。当地百姓知道后,相互转告。纷纷送粥,岳家军饱餐了“千家粥”后,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根豆果煮粥。终成习俗。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营养的配料。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营养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发现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实际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这里“八”简直就是指“许多”。怪不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八宝粥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食品,它特别有益于人的脾、胃和血液。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现在八宝粥食谱已成为家常便饭。实际上,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们不只是在腊月初八食用,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到处都可以买到它,并可一年到头尽情享用。

民间腊八节似为古腊日和佛祖成道日的融合。这天,多以腊八粥为食,俗语称“腊八不吃腊八粥,媳妇撵着丈夫哭”。腊八粥用小米、大米、红薯、红枣、红豆、绿豆等熬制而成,富裕人家则以糯米、果脯、莲籽、百合、银耳、玫瑰、青红丝、红糖或白精等原料做成。

腊八粥早在宋朝就盛行,腊八粥的来历起源在河南民间有多种说法:僵师人多称腊八粥是佛祖“悉达多的救命粮”,说悉达多修行时,因吃了一个善良姑娘的炒面糊糊而未被饿死,修成正果,创立佛教。唐玄奖取经时打听此事发生在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将其炒面糊称作“腊八粥”。在濮阳一带则称腊八粥的来历于一家农民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一生勤劳,日子过得很红火,可就是没有儿女。老伴五十岁那年,腊月初八这天生了个白胖儿子,老两口给儿子取名叫腊八。老两口对儿子从小娇惯,要啥给啥,说干啥就干啥,他说要往锅里洒尿,他父亲就说:洒吧,少洒些。他用划道的方法记录数,母亲怕他累,就给他一把扫帚,一下可划好多道道。这样腊八从小就养成了任性、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腊八成人以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满想着媳妇会劝他改掉恶习,谁知媳妇和他一样,也是好吃懒做。老两口没办法,只好让他们俩人自立锅灶生活,想让他们知道东西来之不易,没想到过了一年,他们连锅也揭不开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人家都购买年货哩,可他俩却要米没米,要面没面,扫扫瓦缸底,掸掸瓦罐,凑了几样杂粮熬了点稀粥喝了以后就睡了,但仍然觉得又冷又饿,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们二人冻死了。从那以后“腊八,腊八,冻死一家”的民谣就传开了。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让全家汲取腊八一家的教训,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沁阳一带的腊八粥的来历起源说与淮阳大同小异,都是劝诫人们勤劳节俭的,就是所杜撰的故事有些许差异罢了。说小俩口因懒惰而贫穷,讨饭度日,但到冬天,风雪封门无法外出,万般无耐,便去掏父母在时老鼠储存在洞中的粮食,结果将房子掏塌,被活活砸死了。邻居们说:“地还是过去的地,房还是过去的房,老两口勤俭度日比人强,小两口好吃懒做一命亡。”在商丘一带,民间称“腊八粥”为“慰劳英雄粥”,说是宋朝岳飞抗金时,被秦桧所诬陷,朝廷一天八道金牌召其返京,归途中,缺粮少面,百姓给抗金将士送粥饭为食,后来岳飞遇害,民间便以此粥为纪念。有些地方还将腊八粥的来历与东汉刘秀和王莽联系到了一块。

相传王莽篡位以后,到处捕杀姓刘的人。刘秀在逃难途中,饿昏在路旁,恰逢一位讨饭的老太太将他扶起,并把讨来的半罐残汤剩饭给他吃了。刘秀吃罢,顿时精神抖擞,又逃难去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晃几年过去了,皇宫里,每日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刘秀吃腻了口胃。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老太太送给他的饭,想来都觉得美味无穷,口涎欲滴,于是,他立即降旨命御厨做那种“杂合粥”,御厨按其吩咐,精心做了一碗送上,刘秀一吃,根本就不是当年的那种味,大发雷霆之后,把御厨斩了。他又命侍臣另选名厨,又做,又吃,又不是那种味,又斩,几年下来,不知杀了多少名厨师。这年腊月初八,有位老太太手提一个瓦罐要见刘秀皇帝,并说最会做杂合粥。刘秀传见,不禁一惊,这就是当年送粥给他吃的老太太。刘秀忙赐座,并说曾多次派人寻访过她,今日要实现当年的诺言—报恩。

而老太太说并非图报,只是求皇上不要再为那粥杀人了,并说:人饥吃糠甜似蜜,一饱百不贪。一语使刘秀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杀厨师。因为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为了记住这一教训和怀念那位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八日宫廷内吃一顿腊八粥。这件事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名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供佛,腊八粥也叫“佛粥”,还有称“五味粥”、“七宝粥”的。到了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元朝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说: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覃、柿、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明清时,皇宫中不仅要煮腊八粥,而且要把它分赐给百官,并成为惯例。由于官方提倡,腊八粥的制作水平也大有改进。《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菊葡,以作点染。”同时,人们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在放百果煮腊八粥时,不能加莲子、扁豆、惹米、桂元,如将这些混入煮粥会产生异味。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幕,从腊月初一开始,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桂元、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干果一车车运来,到初五方能运齐。初七清晨开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能全部熬好。一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和宫内;第三锅献给王宫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献给文武百官以及分寄给各地的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连同以上几锅剩下的就做为施舍的腊八粥了。

由于皇帝的提倡和重视,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赠亲邻。

其实,腊八粥于健康确实有益,据研究,仅赤豆而言,其中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磷、钙、铁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有消毒、消炎、通乳、治脚气等功能。如果再配以五谷杂粮煮成腊八粥,自然营养丰富。宋代诗人陆游的《食粥》诗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把粥当作延年益寿的妙方,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难怪民间吃腊八粥的风俗一直盛兴不衰呢,直到现在,腊八节这天,家家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据说生意人这天早起可抢得好生意、好买卖;庄稼人早起,来年可获丰收。其实这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大家起早的真正目的是煮腊八粥。腊八粥煮成后,要先舀一碗敬天地神灵,然后全家人开始食用,一边吃,一边评,老人们还要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腊八粥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教育子孙勤俭持家,不可懒惰。吃腊八粥时还要盛出一些来或喂牲口以酬劳其一年辛劳耕作之苦;或喂鸡、鸭、鹅,让其来年下蛋多;或“喂”枣树,即将腊八粥糊在枣树干上或用刀砍出的伤口上,以使其多结枣儿,结甜枣儿。因相传,枣树的生日也在腊月初八,因此,特别让枣树“吃”腊八粥,也有对其生日的祝贺之意吧。在淮阳一带,民间腊八晚上,许多村庄要擂大鼓为庆,有的从这天开始,每天击鼓直到除夕而不断,称之为“腊鼓”。无疑,这是“腊鼓鸣,春草生”之古俗的传承。腊日节敲鼓的习俗,从其起源来说,有宗教方面的意义,但汉以后的腊鼓,主要起节日娱乐的作用。在民间也有催人赶制年衣的功能,是为了告诉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该休心在家给全家人做年下的新衣服了。

旧日民间认为腊八是佛祖得道之日,是“吉利日”。此日娶媳妇,办喜事,可不必再请阴阳先生选择。一些家庭主妇,多选在这一天用黍杆穿“炊帚”、“扎把子”,据说“腊八穿炊帚,年下喂大猪”。许多姑娘和独生子选在腊八扎耳朵眼,以求吉利之意。

腊八节后,新春将至,人们便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俗语曰:“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五十年代以来,过腊八吃腊八粥的风习仍见于民间,“擂腊月鼓”也时有可见,其他活动则已很少见了。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色香味形俱佳的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腊八菜实际上已成为有趣的节令小吃了,腊八粥也不仅限于腊八这日食用了。

只不过平日食用的尽管也是腊八粥的成份但被称为家常饭罢了,腊月初八日煮的有同类成份的粥才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先秦起,人们常在冬月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求丰收和吉祥。古代“猎”字与“腊”字相通,“腊祭”就是“猎祭”,所以将每年终了的十二月称作“腊月”,把十二月初/又称作“腊日”。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描绘出人们在腊日这一天锣鼓喧天,喜迎新春的热闹欢腾的情景。

在《东京梦华录》中说,腊八各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相传十二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迎牟尼得道成佛的之日,因此寺院要做佛事井熬粥供佛或施粥给穷苦的人。及至南宋,侮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因而逐渐在我国形成在腊八日喝“腊八粥”的风俗。

古时煮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及至现代,各地的腊八粥花样是争奇竞巧,品种繁多。清人富察敦祟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极具京城特色。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十分讲究,要先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于、瓜干、核桃仁、青红丝、自糖、肉丁等煮成。之后要先敬门神、灶神、上神、财神,以祈求得其庇佑,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河南人则吃腊八饭,用小米、绿豆、虹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吉祥丰收。江苏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相同。只是咸粥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人茨菇、革葬、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

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人。”腊八与粥可谓关系紧密,而粥喝在腊八,可谓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 篇五

典故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 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典故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一生勤劳,日子过得很红火,可就是没有儿女。老伴五十岁那年,腊月初八这天生了个白胖儿子,老两口给儿子取名叫腊八。老两口对儿子从小娇惯,要啥给啥,说干啥就干啥,他说要往锅里洒尿,他父亲就说:洒吧,少洒些。他用划道的方法记录数,母亲怕他累,就给他一把扫帚,一下可划好多道道。这样腊八从小就养成了任性、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腊八成人以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满想着媳妇会劝他改掉恶习,谁知媳妇和他一样,也是好吃懒做。老两口没办法,只好让他们俩人自立锅灶生活,想让他们知道东西来之不易,没想到过了一年,他们连锅也揭不开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人家都购买年货哩,可他俩却要米没米,要面没面,扫扫瓦缸底,掸掸瓦罐,凑了几样杂 粮熬了点稀粥喝了以后就睡了,但仍然觉得又冷又饿,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们二人冻死了。从那以后“腊八,腊八,冻死一家”的民谣就传开了。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让全家汲取腊八一家的教训,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范文,共有870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下载
腊八粥的由来及典故(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