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
一、单元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自己优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体验,使他们学习如何可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力:通过了解、认识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能力,欣赏和尊重别人的能力,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样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知识:通过人事自己的体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活动中初步懂得怎样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
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
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
五、单元课时:14课时
六、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做人要自尊与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等,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为切入点,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认识自己。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二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第一单元:家庭 学校和社区
1、我爱我的家(2课时)
2、我们的学校(2课时)
3、我生活的社区(2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我学会了(2 课时)
2、向“谁”(2课时)
3、做学习的主人(2课时)
4、大家都在学(2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则在哪里(2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2 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2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1、我是谁(2 课时)
2、我的责任(2课时)
3、我能做好(2课时)
文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三
爆竹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五、教学进度。
月 份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二 月 第一单元 8课时 1—4
三四月 第二单元 8课时 5—8
五 月 第三单元 8课时 9—12
六 月 第四单元 8课时 13—16
七 月 期末复习检测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 篇四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的不同领域。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
2、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3、了解出行的学问。
4、了解家乡,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四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1、美丽的生命(2课时)
2、我们的生命(2课时)
3、安全的生活(2课时)
第二单元:关心你 爱护他
1、让爷爷奶奶高兴(2 课时)
2、伸出爱的手(2课时)
3、我的邻里乡亲(2课时)
4、大家的事情大家做(2课时)
第三单元:出行的学问
1、学看平面图(2课时)
2、校外探路(2课时)
3、寻路和行路(2课时)
4、马路不是游戏场(2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3、浓浓乡土情(2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六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六、教学进度与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授课数 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习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习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 3--4单元复习1课时
19 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 期末复习1课时
21期末复习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七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分析三(2)班共有四十五个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八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两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十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