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4:53:1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

【第1篇】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政研室的统一安排以及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松的批示,由西安市整规办牵头对我市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情况进行调研,主要调查研就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税款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的有关情况。

由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牵扯部门较多,任务面广,各自工作又自成体系,难以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我们此次以市商贸局、市工商局为主,主要针对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作了一些调查。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我市市场体系的现状,也对当前我市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结合我市工作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提出今后的一些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加强的工作。

由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整治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努力落实各项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提出了以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彰显古都风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西安,向着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的指导思想,对如何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结合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市场体系的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发展与规范并重,形成政府和社会各方合力的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环境等措施,来促进我市尽快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市委、市政府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管理提供参考。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完善功能、扩大消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消费层次领域,完善城乡服务网络,发展新型营销业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计划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快速升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面对这样的大背景,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我市市场体系发展现状

我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按照 “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目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我国商品市场快速成长,市场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目前,全市商业网点已达14.59万个,千人拥有网点数20.3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近50个,其中大型综合超市26个;零售企业中年销售过亿元的商场有15家;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14个,xx年成交额290亿元;全市拥有餐饮业网点3.28万个,xx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各类宾馆、饭店、招待所1500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56家;大型现代化专业展览馆3个,总面积1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仓储商场、家居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各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第2篇】关于深化与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调研报告

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以“依法治国”作为专题讨论,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法制化进程的全面提速。而对承载着具体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在依法行政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除了政府部门依靠自身力量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还需要依靠专业力量对政府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拟定、对外交往与重大项目建设、信访与行政调解、具体行政工作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及合规建议。农工党宁波市委会法律工委会结合近年来宁波市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具体情况,组织了专门人员进行专题调研。

一、xx市法律顾问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化

xx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早在xx年就专门制定了《xx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相较于xx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出台,以及包括温州等地市相关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也是在xx年之后出台。我市在全省应当是较早将政府法律顾问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

(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全市已普遍推进

截止目前,全省有超过xx家处级以上政府部门聘请法律顾问。宁波市政府及县市区政府均以政府法律顾问团(组)形式,从律师事务所、高校聘请律师、法学专家等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多数局级政府部门也单独聘请了专业律师作为政府法律顾问。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在全市已经普遍推进。

(三)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扩展到公共法律服务

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从原来为政府部门提供法律顾问服务以外,还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由政府法律顾问或专业律师向平台上的单位、个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有效的帮助社会单位、个人预防与控制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其中,包括宁波市司法局近几年推广的“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在全国属于首创,其经验并司法部推广;另外,例如以宁波市总工会、司法局共同搭建平台,劳动法律师进企业,规范企业用功制度;以外经贸局、司法局共同搭建涉外律师平台,为宁波外贸企业提供法律体检;以交通委、司法局牵头,让律师为交通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还有街道、社区组织的律师进楼宇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律师法律服务,均体现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已经扩展到公共法律服务领域。

从调研现状而言,宁波市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总体上呈现“有体系、有广度、有效果”的特点。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荣誉化、形式化

经访问多位担任宁波市及部分区县政府的法律顾问专家,在谈及他们在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最大体会时,直言政府法律顾问更多时候对他们是一种职业荣誉,担任了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教授,在各自行业中的美誉度会明显提升。但是,这种政府法律顾问长时间出现“只顾不问”的状态。政府法律顾问成为“荣誉”的代名词,逐渐形式化,并未实际参与到政府决策的法律意见咨询工作中来。

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出现“荣誉化”、“形式化”问题,在结合相关调研情况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 政府工作人员更愿意向自己体制内的法律智囊团咨询法律意见。例如市政府及县市区有自己的法制办,各部门有自己的法制科,在很多时候都会询问他们的专业意见。另外,在涉及潜在法律风险或纠纷时,政府工作人员更多愿意直接向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门直接咨询,而不是向市场化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咨询。人民法院的法官也会经常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内部协调会,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法院是做出判决的,其意见比律师的意见要更加权威或可信,而且法院都是属于公务员体系内,有更多接触熟悉机会和相似话语。因此,无论是从先天的疏密关系,还是从法院等司法机关的权威角度,都影响到政府部门更愿意向谁咨询法律问题。这样,政府外聘的法律顾问就会边缘化,出现“只顾不问”的状态。

2. 政府内部决策程序会无法兼顾到事先咨询法律顾问。政府部门有自己的内部决策程序,很多时候一些重大决策涉及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综合治理、宏观调控等方方面面复杂局势。从政府而言,不会在前期方案未成熟之前就咨询外聘的政府法律顾问,而很多时候一旦成熟方案已经出台,有时政府部门会认为再去让外聘法律顾问参与也无必要。这样,政府决策程序本身,与法律顾问前期参与的重要特征,无法兼顾。政府法律顾问无法提前参与到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的法律会诊,久而久之,也会逐渐没有积极性,加剧了“只顾不问”的问题。3. 律师的先天特性导致政府部门对其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律师最早来源于西方社会,在近代发达国家的律师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约束公权力。而加上律师行业已经完全市场化,属于体制外的队伍。因此,对于很多政府部门聘请法律顾问,更多是完成一个形式或任务,对于律师提供的咨询意见有如芒在背,觉得政府部门不应该完全向体制外的律师这种自由职业者去托底咨询,没有充分的信任。 这种律师先天的特性,在没有充分信任基础上,也会约束其作为政府法律顾问作用的发挥。

4. 无偿模式下的政府法律顾问注定导致荣誉化。政府法律顾问是外聘的律师或大学教授,其提供的法律咨询是一种服务工作。如果是完全的无偿模式,会导致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缺乏市场操作,即在提供服务、花费时间、提供智慧尝过的专业劳动后,如果没有报酬,政府法律顾问的身份,那么资深律师、法学教授而言,呈现“荣誉”、“头衔”的成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真正花费时间、精力去有效率的提供法律服务,做好政府的法律参谋。而恰恰目前大部分政府法律顾问都是无偿的,而且是越高级别的政府部门聘请法律顾问,更少出现有偿的政府法律顾问服务。

(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没有充分体现专业对口

从目前政府聘请法律顾问的情况看,比较看中的是律师、教授的资历,而专业对口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在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复杂的今天,律师行业也呈现专业化趋势,包括刑事、建筑房地产、知识产权、海事海商、国际贸易、劳动等法律专业领域,都需要术业有专攻;而“万金油”的律师时代已经过去。政府部门应该像企业寻找法律顾问的思维一样,需要找对自己部门专业对口、有用有效的,而不是一味圈定在资格老、名气大的律师。例如,包括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聘请的政府综合法律顾问团,应该优先考虑行政法专业律师;而各个部门,例如海事局应当优先聘请海事律师,知识产权局应当优先聘请知识产权律师,外经贸局应当优先聘请国际贸易专业律师,住建局应当优先聘请建筑房地产方面的专业律师等。

(三)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没有建立考核机制

目前,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没有年度和聘期考核机制。这导致政府无法科学有效评估政府法律顾问的工作。这里,主要是因为:

1.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很多时候确实没有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政府无从下手,不知从什么方面考核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而全部依赖定性考核,也会太过主观。

2. 无偿模式或小额收费模式下,也很难为情对政府法律顾问追加考核约束。

3. 政府法律顾问一般为资深律师及法学教授,即使考评也是一般依赖主观印象,而不会不顾及到中国也有的“面子”因素。

(四)法律顾问聘请程序上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透明化

政府法律顾问的无偿模式,是缺乏市场化操作的表现之一。而在政府法律顾问的聘请程序上,也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透明化。

目前宁波市政府及区县政府法律顾问团是根据当地司法局的推荐;有的局级政府部门外聘法律顾问,更多的是部门主管领导或负责领导确定。政府聘请法律顾问,在程序上缺乏市场化、透明化的运作,会导致缺乏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会使外界对政府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的程序产生质疑。特别是有偿模式的政府法律顾问服务,应该列入政府采购项目,按照招投标程序确定政府法律顾问机构及律师。

(五)政府法律顾问的利益冲突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律师法,律师不得进行双方代理或者从事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层面,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利益冲突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 律师受聘作为某个政府的法律顾问,按照相关规定,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应作为法律顾问的受聘主体。这样,如果出现与某个政府存在法律纠纷的事务时,这里该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就需要按照避免利益冲突原则。而实际情况是,因为很多政府法律顾问只是无偿的“荣誉性”称号,有时出现该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代理行政行为相对方的案件,就会出现利益冲突,但是没有引起重视。

2. 在“一村一法律顾问”中,法律顾问既要充当村委会的法律顾问,也要兼着接受村民的委托咨询。而在村民与村委会存在矛盾或纠纷中,律师作为该村法律顾问的利益冲突问题,也就会出现。像此类政府法律顾问向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推广时,一方面是政府的法律顾问,一方面又为政府所管辖的单位、个人提供法律服务。如果出现利益冲突,政府如何处理?律师事务所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 上述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如果归纳成一点,就是政府法律顾问工作需要考虑市场化因素。

三、深化与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围绕着如何深化与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我们提供如下建议作为参考:

(一)从政府层面;

1.充分考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市场化因素

(1)建立与完善政府法律顾问的有偿服务模式。政府聘请政府法律顾问参照市场标准,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明确公允、有偿的政府法律顾问服务价格区间。这样,即能解决政府法律顾问本身的激励问题,也能够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并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也能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考核、评价、验收。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的经费,列入到政府年度常规预算,让法律顾问工作实现经费保障的常态化。

(2)选聘政府法律顾问程序透明化。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来确定与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由政府购买法律顾问服务。对政府所要的专业对口的法律顾问,在资质职称、从业年限、律所规模等设定招标门槛,在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中通过透明、公开程序选定政府法律顾问。

(3)重视政府法律顾问的专业对口问题。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要求,以及某领域法律顾问工作的迫切需求,专业对口选定、聘请某领域的专业律师、专家作为该领域的政府法律顾问。让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真真切切帮助政府在某专业领域预防、控制法律风险,规范政府行政。

(4)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量化考核机制。结合定量、定性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让政府法律顾问在有偿服务模式下,能够提升法律顾问服务工作的质量,让政府法律顾问认真、勤勉的提供专业服务。

(5)继续细化、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流程。建议按照市场规则,与政府法律顾问签订聘用协议、保密协议,对重大顾问事项的工作成果书面化,提供书面法律意见。书面化的法律顾问工作成果,列入到考核范围,对其专业度、准确度、参考价值进行评价。

2.区分不同性质的政府法律顾问内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

(1)涉及政府重大决策、重大公共事务、重大社会危机事件等情况,需要提高法律顾问工作的层次与级别,做到重大事情重点顾问。可以采取如下工作方式:

第一,多方集中法律会诊

对涉及政府重大决策、重大公共事务、重大社会危机事件,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召集政府法制办、专业律师、高校法学教授、司法部门(包括公、检、法)进行集中法律会诊、会商。多方集中法律会诊,需要有预见性的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法律风险提供政府部门相关法律顾问意见;如果出现司法案件后,相关司法部门应当予以回避。

第二,在本市范围外聘高层次法律专家咨询

邀请全国性的权威专家或境外法律专家,针对本市涉及到的重大法律问题,或者涉及宁波市对外交往、境外政府合作项目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特别法律顾问咨询。

(2)对于政府法律顾问的常规内容,多采取“嵌入式”、“常态化”、“成果化”的工作方式。

第一,事前“法律评估”——对政府事务审批流程中,引入法律风险“评估评测”,由政府法律顾问提供“评估报告”,分析与评估政府事务的法律风险,供政府部门参考;

第二,年度“法律体检”——对政府整体的行政事务,由政府法律顾问每年度对政府的工作事务内容及所涉文件进行“法律体检”,出具体检报告,指出已有法律问题或风险,提出修正、完善、预防等建议。

第三,事后“法律审计”——参照“财务审计”方式,对政府工作人员任职期间行为,或者对某政府部门的某项事务,就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进行“法律审计”。

通过上述对政府法律顾问内容进行区分,考虑重大、常规事务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方式,重点问题集中会诊,常规问题常态跟进,有的放矢。这样,能够解决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只顾不问”的内容空洞化、形式化,切实帮助政府提供有用的法律咨询意见,为正确决策与依法行政提供有效可靠的法律顾问服务。

3. 建立备选顾问机制(法律顾问库)

针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建议建立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顾问备选机,建立法律顾问库,即在政府法律顾问在利益冲突不能代表政府时,应当启用备选顾问。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参考美国、香港等地政府部门,建立专门代表政府的律师队伍,或者设立只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或律师机构,从而彻底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二)从法律顾问层面:

1.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服务收费标准,以及参照市场标准,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提供标准、透明、公允的价格。避免最后竞聘政府法律顾问时出现低价竞争、价格虚高等不良情况。

2.严格遵循利益冲突回避原则,避免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陷入到利益冲突中,造成执业违规、违法。

3.专门针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法律顾问的工作流程,建立完整可查的工作台账,顾问工作成果书面化。

4.律师事务所受聘作为政府法律顾问时,应当配备专业对口的律师团队支持相对应领域的法律事务,提高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专业水平与质量。

5.建议法律意见书责任制,对法律意见书的专业度、有效性等具体落实责任人,加强出具法律意见书的政府法律顾问的责任心。

6.政府法律顾问人员需要深入掌握、了解政府事务流程、政府工作思维,树立大局意识,遵守保密制度,更好的理解政府事务的特性,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意见。

【第3篇】公平的高考需要完善制度调研报告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xx年—xx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后发现,高校招生领域的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过程中。艺体特长招生已成为受贿高发区(8月3日《中国青年报》)。公众对每年艺体特长招生在内的各类加分所带来的造假、腐败现象,早就诟病不断。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考试程序和录取机制,以制度保证“天下第一考”的公平、公正。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芸芸学子,历经十多载寒窗,就是为了过这独木桥,以圆大学梦。尽管高考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人们也期盼能与时俱进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但在目前,它还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拔制度。每年高考后,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但都会承认这一现实,因为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近年来,各类加分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在有的地方,今年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有人通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手段,给自己的孩子加分,极大地损害了千千万万发愤苦读考生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高考加分乱象之所以越来越严重,虽然“千夫所指”而依然故我,就在于制度不够科学、不够完善,这在招收艺术、体育等特长生环节,极其明显。正如海淀区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所分析的,比如在特长生面试过程中,由于相关评判机制不科学,客观上造成评委对考生面试分数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面试分数直接影响考生的入学资格,这就使部分招考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向考生家长索取贿赂或收受财物。正是由于这些办法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使高考加分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高发区。

教育公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孩子在高考这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看到权钱交易下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这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从前些年河北沧州352名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考生中查出38人造假,西安61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加分考生中只有196名名副其实,到去年浙江“三模三电”加分事件和今年湖南高考武术加分事件等,可以说,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与合法性已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有网民呼吁应彻底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所有考生都应“裸考”。因为对部分考生的照顾,就是对大多数孩子的不公。况且,一些人利用职权,造假做假,使教育失去了公平,这是要让整个社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因此,即使一时难以废除各类高考加分办法,也要从制度的层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高考加分的面,对于五花八门的艺体特长加分以及奥赛、青少年科技奖加分等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对于弄虚作假者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要让其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否则加分乱象还会继续下去。

【第4篇】完善大调解机制的调研报告

今年,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建立是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在调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中的开拓突破,并不是原有民调方式的简单综合,而是在对原调解方式从形式到体制的全面优化改革,是适应南京市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的必然产物,必将有效地提高社会矛盾调解的质量和效率,对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必将产生轰动效应和深远影响。

一、整合调解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以前的人民调解是以司法行政、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的调解体系,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民间纠纷,在调解社会矛盾纠纷时,调解力量和力度显然薄弱,不能很好的应对群体纠纷,而我市在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以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滞后行业的整治和取缔等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带来的矛盾,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等特点,加之群众民主、法律意识的增强,极易引发群众上访事件,甚至带来社会动荡。而对以上新情况,只靠调委会和民间调解显然不能应对,这就要构建大调解网络,把民间调解、治安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综合起来,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组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或司法牵头实施,由民政、城建、妇联、工会、公安、法院等部门参加的联合调解组织,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增强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确保调处成功率。

二、确保信息畅通准确,掌握工作主动权。

当前,社会改革的力度加大,城建速度特别是河西新区的建设速度加快,征地拆迁、劳力安置等工作,必然带来部分群体利益的再调整,这是群体性矛盾爆发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社会矛盾所具有的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为及时准确的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超前做好化解工作,防患于未然,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信息员及党、团员的骨干力量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民情、社情,尽快取得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判断,为化解矛盾提供依据。

三、抓住主要矛盾,把握调解重点。

当前的社会矛盾多具有广泛性、多发性的特点。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应把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的、群众所关心的、社会所关注的拆迁补偿、就业安置等热点问题上。群体性上访或群体性阻挠某项工作的开展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调解中心在调解这类矛盾时,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想法,详细认真地解答有关政策、规定,真心实意帮助确有困难的群众解决困难,但对个别无理起哄,不满现行政策,组织煽动的幕后策划者,则根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肃教育,必要时,对其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以防事态扩大,对已经发生的群体上访事件,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兑现优惠政策,本着公开、公正、透明、关心的原则,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大程度的稳定群众情绪,尽量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敏感时期的大调解工作,要认真、细致、深入、如重大节假日、重要会议或活动期间,调解中心的工作要有高瞻性,提前做好信息工作,及时掌握动态,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以免由于群体上访给工作、生产、生活、交通秩序造成混乱,造成不良影响。

四、抓好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依法办事的能力。

当前的群体纠纷矛盾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安置、落后行业的整治等方面。群众是矛盾一方的主体,在解决群体矛盾纠纷时,应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抓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现行政策较高执行的政策有较大差距时,更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即使部分群众一时难以想通,由于时间或项目的特征不同,调解工作相对来讲也好做一些。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矛盾的产生不是一种因素所造成,不是靠一个部门或某个组织能调解成功的,在大调解机制下,必须多部门联合,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平息事态,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秩序,才能保证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5篇】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调研报告

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出现其它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救济和援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_____区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灾害、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地方可支配财力影响,目前全区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救助力度仍然有限,社会救助体系需要不断加快完善,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_____区社会救助现状

_____区地处_____*州中部,是_____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2个乡、3个镇、6个街道,共有89个行政村、33个城市社区、2个农村社区,总人口3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4成。属老工业中心城区,国有改制企业较多,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较集中且数量较多。目前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996户17159人,农村低保对象2548户5274人,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以上特困户占全区总人口的7.3%。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从20xx年全省实施40项公共财政政策以来,全区投入社会救助方面的财政资金达7535万元,且一年比一年递增, 20xx年比20xx年增加2197万元,增长82.3%。

1、领导重视,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区委、区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民政牵头、多方协作”的社会救助格局。二是在机构落实上,区、乡街、社区都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形成了网络齐全、上下联动的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_____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_____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_____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相关标准、范围、申请审批程序和资金管理等,使社会救助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在资金安排上,区本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20xx年区本级配套城市低保资金34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4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3.5万元、精简老职工生活补助11.5万元、救灾资金48万元、临时救助资金7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24万元,共计604万元,占当年全区民生工程总配套资金的27%,各项资金的到位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低保保障水平。一是城市低保规范发展。我区城市低保工作从1999年开始,经历了建章立制、保障扩面、规范管理三个阶段;保障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三无人员”发展到覆盖全区所有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困难户,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施保,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经过六次提标,由最初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现在的22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170元。二是农村低保全面实施。20xx年下半年圆满完成了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救助的规范化转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8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96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66元。三是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为实施新的保障标准,我区打破过去平均调补的老办法,将保障对象按照家庭困难程度不同分成10个类别,并设立相应的保障标准,实行分类保障,把重病、重残、年老体弱、缺少劳动力的特别困难对象纳入重点保障范畴,有效避免了“关系保”、“人情保”、“漏保”、“错保”等现象的发生。四是进一步健全物价上涨补贴机制。20xx年已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发放物价补贴417万元。

3、软硬兼施,不断提升五保集中供养率。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区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规程》,20xx年区财政安排六个乡镇敬老院经费43.5万元,确保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转。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扩大集中供养人数,我区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长塘敬老院,陆续投入资金70余万元,改扩建曲濑、兴桥、禾埠、白塘等敬老院,为院民提供了安全、舒适、方便的养老居所。目前全区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其中集中供养1128人,分散供养27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

4、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20xx年我区开始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完善。一是救助对象再次扩大。目前不仅将有功于国家又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参战人员、转业干部、老退伍军人及重点 优抚对象纳入救助范围,而且还将因病致贫的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使医疗救助工作做到无缝衔接,梯次递进,从而达到医疗救助全覆盖。20xx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9845人,发放救助资金71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助困难群体参加新农合9.4万元。二是救助标准再次提高。在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区再次提高救助比例,目前最高救助比例为60%,最高救助限额为3万元,城乡困难群众住院治疗自己一般只需承担20%左右的费用,而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的是住院百分百保障。三是救助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区城乡医疗救助没有病种限制,取消了起付线,重点解决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无钱看病的问题。20xx年,借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即时结账的经验,我区在北门医院进行试点,对在定点医院住院的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实施出院即办理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同步结算,极大地缩短了救助时限。

5、完善措施,临时救助能力经受考验。一是加强应急应对,开展灾后重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区建立了四级响应机制,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1名灾情信息员,开展应急应对处理。20xx年,在遭受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区上下及时采取措施共渡难关,恢复重建倒塌民房69户,分期分批下拨灾后重建资金89万元,发放救灾款384万元。二是提高临时性事件的救助能力。区政府制定出台了《_____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规范和统一了临时救助操作程序及救助标准,填补了多年来临时救助政出无门的空白。三是实施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我区通过“两审两公示”程序,对租住在公房的低保对象通过适当减少房屋租金、发放住房补贴等形式,帮助其解决住房困难。为有效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20xx年区政府下发了《_____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并拨付资金35万元帮助64户农村困难群众建房或维修房屋。四是在做好上述救助工作的同时,我区还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教育、司法、就业等专项救助工作,针对部分特困群体制定了救助措施,丰富了救助内容,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比如对失业低保对象,均可按规定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培训、就业、信贷、经商减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二、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城乡困难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与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救助水平不均。城市救助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要高得多,一是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城市低保比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高出1.75倍。二是保障范围方面,城市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对象占全区城市人口的9%,而农村低保及五保对象只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三是资金投入方面,20xx年财政投入城市低保资金3158万元,而农村低保资金才311万元。四是困难群体分布方面,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

2、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临时救助力度不够。城乡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对临时性救助的依赖性较大。从20xx年我区出台相关政策以来,区财政投入7万元资金用于临时救助,而目前只发放了0.18万元,救助比例不到3%,救助力度太小。二是救助覆盖面偏小。城市低保覆盖率不到9%,农村低保及五保供养覆盖率不到6%,而且我区现在还有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未纳入保障范围。三是救助水平偏低。虽然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持续上涨等,当前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3、救助管理不规范。一是由于救助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因此在设立贫困标准时不统一,救助的随意性较大,偶尔会出现“人情救助”、“平均救助”的现象,而不是特困特保、重灾重助。二是由于救助主体不同,实施救助时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等方面出现了部门与部门之间,救助对象之间,救助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导致救助工作有失公正、公平。三是救助不及时。比如现行的城乡医疗救助,一般是医后救助多,医前和医中救助较少,治疗与救助未能同步实施,而且我区20xx年开始实施的与基本医疗同步结算方式,还未在全区全面铺开。

4、救助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虽然投入的资金一年比一年多,但作为农村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老工业城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与社会救助对象增长的速度相比,政府对救助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不可能做到按需救助。经测算,20xx年按上级要求,区级财政需配套社会救助方面的资金达700万元,占全区民生工程市级要求区级配套资金的22%,这对财力相对紧张的_____区财政来说十分吃力。

5、救助工作力量薄弱。一是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区平均每个社区辖区内有200余户低保户,且随着国企改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增多,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拆迁户不断涌现,给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增添了难度,工作量较大,而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且不“专”,政策和责任意识不强,经费投入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现政策贯彻不及时、工作不深入、“漏保”、“错保”等现象。二是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及建议

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减压阀”,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救助体制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手段,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更多地关注民生。

1、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和基层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涵义,社会救助不是社会福利,它是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实施的一种特定的补差式救助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引导其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动员并支持其创业就业,提高全民就业率,为社会减轻压力。对已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其就业脱保,不能形成对社会救助的一种长期性依赖,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2、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对接。由于我区属于中心城区,城乡之间地理差距不大,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不是很明显。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范围、救助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完成城乡社会救助的合理对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制度保障真正起到协调城乡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创新社会救助制度管理。一是对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对部分条款进一步细化,将有争议的条款明了化,真正做到便于操作,利于执行,并相应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使更多群众受益。二是严格按照《_____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加快临时救助步伐,扩大救助面。三是20xx年我区将出台《_____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用制度规范救助工作,避免救助工作的随意性。四是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对贫困救助对象的跟踪回访机制,及时掌握其收入动态变化。五是20xx年我区作为全市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试点县(区)之一,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定点医疗机构相互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工作机制。

4、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福利彩票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尽力确保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拓宽筹资主渠道。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会捐赠、互帮互助,集聚社会救助资金,大力营造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增收节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社会救助资金的支出比例。

5、加强各部门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按基本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几方面的工作要求,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社会救助工作重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会救助的基层力量,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调的整体效应。

6、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人大、政协,以及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和相关救助部门组成的监督机构,对救助工作以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救助资金安全运行及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媒体和社会各届群众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监督权。三是加强和发挥救助单位内部纪检监察职能,做到科学施救、规范施救。

【第6篇】完善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调研思考的调研报告

工业企业联网直报是指纳入直报范围的工业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有关统计数据和问卷的统计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将现行的纸质报表逐级上报汇总的方式转变为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上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通过互联网按相应权限使用数据的统计方式。同时,直报企业也可以通过直报网络,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信息等,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

一、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的现实意义

目前,工业企业的各项统计数据是按照属地统计原则层层汇总、逐级上报,上一级统计部门都是在下一级统计部门的基础上工作,而不直接掌握企业的原始数据,不仅造成上报周期长,效率低下,也容易出现中间层次干扰而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实行工业企业联网直报,是国家统计局在工业统计领域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它对减少中间环节干扰、提高各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提高数据质量、减轻基层统计负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的现状

20__年,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我市正式开展大中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至20__年12月止,我市直报的有37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9。1%,完成工业总产值17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5%,完成销售产值 173。7 亿元,占52。1%,企业用电量14。4亿千瓦时,占67。6%,实现销售收入188。7亿元,占54。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3。0亿元,占71。4%,企业资产总计233。3亿元,占74。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8万人,占46。9%。

按国家要求联网直报企业“只进不退”的原则,目前我市工业企业直报户数已增加到40户。在这几年的联网直报工作中,通过市、县(区)统计局工业统计人员和直报企业统计员的共同努力,我市联网直报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近两个月的联网直报报送率更是达到了100%,得到了省局相关处室的表扬。

三、联网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部门和全市直报工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联网直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网上直报的各种定期报表和专项调查表上报的及时性、直报率和数据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工业企业联网直报软硬件条件不完善。由于少数企业缺乏完成此项工作应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依然沿用报送纸介质报表后由县区统计局代为网上报送的状况,变相增加了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量。

2、部分联网直报企业对联网直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参与报表报送的企业中,一部分统计员积极性差,填制报表拖沓,每个月的报送需市统计局多次催促;不认真进行联网直报业务学习,统计、计算机方面的业务能力欠缺,对报送过程中常见问题束手无策;对联网直报工作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每月都给县区统计局上报纸质报表,再在网上报送多此一举,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就要求县区统计局代报。

3、联网直报数据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个别工业企业对联网直报要求认识不足,同一指标的联网直报数据与定期报表数据口径不一致,如产值定期统计月报表与联网直报月报表的数据相差较大等。

4、政府统计部门对联网直报工业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有待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会同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督促企业落实联网直报软硬件条件和人员配置,及时掌握原直报企业的人员变动情况。对有的企业因更换统计人员,导致直报工作受影响的企业,给予及时指导和培训。

5、联网直报网站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如某些企业用户证书申请失败、进入数据报送模块后出现非正常界面、报表报送时间不正常变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企业的报表填制及市局的监控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也引起企业直报人员的怨言。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需要国家统计局不断对联网直报网站进行完善和修补,并随时监控网络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基层正常上网报表。

四、对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全面提升联网直报工作质量,应做好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为全市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探索经验。要充分认识到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的重要意义,努力克服困难,做好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为下一步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网上直报积累经验。

2、精心指导,政企互动,主动沟通,相互支持。企业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网直报工作,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市、县统计部门要加强对统计力量薄弱的直报企业业务指导,获得企业对统计工作的更大支持,实现企业与政府统计部门的良性互动。

3、积极宣传,加强培训,发挥直报工作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动性。鉴于目前各单位统计机构及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和网络配置低下的现状,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开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企业领导切实认识到联网直报工作的重要性,支持企业统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时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引导,让他们学会从网站上获取反馈信息,积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体现联网直报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而提高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地位。

4、加大报表上报力度。各单位应加大报表上报力度,尽量避免在报表填报高峰期上报(可选择刚上班或临下班前上报),尽量不要选择最后期限再上报,若遇到网络问题无法报送数据,应及时与市统计局联系,以防因拖延了时间又由于网络问题而无法准时报送。因各种原因无法准时报送的单位,应积极、及时地向国家申请补报,不能因怕麻烦而缺报。

5、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统计制度,准确及时上报各类统计资料。首先,各联网直报企业要认真执行《统计法》,加强对企业统计原始数据的审核,严格按照《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联网直报报表范围、口径、报表表种和上报时间准确及时地报送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其次,要求企业把联网直报的报表填制时间和每月产值、效益表的报送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填制相关报表后可立刻在网络进行报送,避免将联网直报与企业日常报表填制割裂开来。

6、为了确保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的联网直报工作的考核力度。根据联网直报系统中的网上上报时间,考核数据上报时效;通过审核、汇总联网直报系统中的数据,考核数据质量,以20__年底直报企业名单为基础,考核企业上报率。同时,定期通报全市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的工作情况,把联网直报工作纳入统计执法检查内容。对严重违反联网直报统计制度的企业,市统计局将按照《统计法》和《__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7篇】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非公经济融资难是一个全国都比较普遍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管理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县各级的共同努力,非公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推动全民创业为重点,创新思路,狠抓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满足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贯彻落实全县ѧϰ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精神的专题会议精神,努力探索非公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们近期深入非公企业开展了专题调研,目的在于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我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是非公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有力支撑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截止十一五末,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已累计发展2.48万户,其中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863户,新发展私营企业156户,非公有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08.15亿元,完成总产值95.92亿元,完成增加值34.99%亿元,上交税金1.48亿元,实现利润5.0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2.1%、36.2%、23.2%、34.08%、24.9%。

二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贡献份额越来越大 。

十一五期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极大的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繁荣进步。截止2xx 年底,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实现总产值112.98亿元、工业产值60.3亿元、利润总额5.54亿元,主要指标分别比2xx年底增加201.3%,138.3%,161.3%;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的68%以上;解决就业11万多人,工资性报酬达12.18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45.13%,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三是结构更加优化,领域越来越广。

全县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占77.98%,重工业占22.05%;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96.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3.77%;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占34.1%,加工工业占65.9%。总体来看一、二、三产的发展日渐协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县中小企业已形成了以振华生物科技、白云制药为支撑的医药产业集群,以泛亚绿色食品、顺鑫鹏程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三星、福盛建材为主力的建材产业集群,以鑫海玻璃制品、光荣炉料为主体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丰泰纺织、张骞丝绸为支柱的纺织产业集群,以恒发水电、天源电力为重点的水电产业集群,以陕飞、燎原为依托的配套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等八大支柱产业和20多个工业门类,中小企业强势跻身大市场,充满朝气和活力。

四是技术创新积蓄实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中小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五年来,全县非公企业已建立省、市级科技研发中心12个,创新技术38项,开发新产品26个,建立融资担保机构1个,县中小企业网和全县中小企业预警监测体系已初步建立。振华公司、城固酒业、天德隆实业等企业多次荣获省市科技创新、优秀民营企业等殊荣;振华公司、白云公司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协议,建立产学研长久合作机制,振华公司双烯下游产品f5、开环物畅销欧美市场,声名日隆。 振华牌皂素系列产品、中交牌硅酸盐水泥、张骞牌汉中绿茶、上元观牌红豆腐等多个产品先后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有效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五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五郎工业园区累计投资9.04亿元,初步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入驻园区企业56户,已经形成硅材料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园区雏形。柳林航空工业园列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十大工程之一,投资1440万元,对交通主干线实施拓宽改造;投资1500万元,新建千山供水工程;投资1210万元,实施了建设路和劲松路一期工程。三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振华公司等5户企业入驻,振华公司双烯下游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已累计投资1750万元。工业园区不仅已经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洼地,并且探索走出了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路子,较好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我县在加强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

(一)提供政治保障,做引导企业进步的导航仪

非公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党固本强基的一项伟大工程。近年来,我县立足非公企业实际,以组建实现覆盖,以服务实现凝聚,以管理实现规范,推动县域非公组织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抓好党员、党务工作者、企业主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夯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础,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按照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的思路,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模式建立党组织,努力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加强对企业业主集中教育培训和引导,开展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典型等,以此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促使他们支持党组织的工作,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职工权益,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营造关心、支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二是建立党群共建联系制度。从制度上明确将非公经济群团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总体格局,建立并完善了基层党建带群团的工作机制。我们在详细调查辖区内非公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及其企业经营状况的同时,专门了解企业的党员和团员、工会会员人数,然后对基本资料、台帐进行研究分析,划分类型。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建方案、工作对象和计划步骤,对符合建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非公企业,进行积极推进,力争党群组织同步组建。三是党群组织通过开展企业发展论谈、专家讲坛等形式,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为企业献计献策,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企业政策、发展方向等不同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管理层,以保证使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发展离不开党群组织作用发挥、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要有党群组织参与的局面,使党群企一体,相得益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党群组织的自身地位不断提高。如振华生物公司开展了以我在为谁打工为主体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稳定员工情绪,凝聚党员群众,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并在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得到了业主的认可。现在,振华公司的重大决策,都要到党员会和职代会上讨论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党群组织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做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县将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向非公企业延伸,把社区化管理模式融入到非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努力构建起党委领导、主管部门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一是建立详实的企业情况档案。实施县级领导包抓非公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通过下发调查表、实地走访、了解服务需求、建立党员动态信息库等方法,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县域内企业的发展和党建情况,做到单位性质清、员工人数清、党员数量清、党组织设置清、社会组织功能清、困难需求清等,并将包抓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考核相结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暖心活动。各职能部门主动贴近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开展系列暖心行动。从企业需求入手,成立了发展非公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为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咨询以及难题破解等服务。从关爱员工入手,为不同群体的员工搭建各类文化桥梁,成立了新经济组织代表人士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企业家协会等。三是建立县、乡、社区企业公共服务网络。以三级公共服务网络为平台,统筹社会事务,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服务职能,并积极为企业职工提供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党员管理服务、文化教育、矛盾调处等公共服务。设置了职工学校、爱心超市、流动图书站等服务平台,向企业和职工开放,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此外,从提高自我管理服务水平出发,组建了专职、兼职、志愿者三个层面的社区服务队伍,确保企业服务优质高效。

(三)培育企业文化,做塑造企业精神的源动力

文化建设最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强、蓬勃向上的职工队伍,形成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全体员工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如丰泰公司在党员职工中开广泛开展三讲、三爱、三比、三维护活动,即做 讲理想、讲学习、讲和谐的模范;做爱祖国、爱企业、爱岗位的模范;做比服务、比业绩、比节约的模范;做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企业利益的模范,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四)协调各方关系,做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连心桥

坚持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两新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具有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独特优势,便于整合利益、化解矛盾,便于对外联络协调和沟通,争取各方的理解与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此,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作为党委、政府 业主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和平衡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创造平稳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组织关怀、党员关怀、社会关怀机制,通过思想引导、亲情关怀、权利保障、扶危济困等措施,从政治上引导、精神上慰藉、生活上关心,真正使党组织成为党员职工个人发展的领路者、生活困难的帮扶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者,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增强党员群众对党的归属感。如:鑫海玻璃、宏达塑化等民营企业党组织把监督企业守法经营,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作为自己的职责,使职工在养老保险、医疗补助、劳保补贴等方面都有保障,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五)完善工作机制,做强化企业管理的稳定剂

制度建设更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想保持非公组织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整体合力,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制度建设来保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几年来,我们也逐步探索和建立完善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制订并实施了发展党员、团员、工会会员工作规划,采取内部产生和外部选派相结合的方式,选配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也是经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同时又具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团组织和工会组织队伍中来。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流动性大、管理难的情况,实行了分类管理办法,对企业主,要求他们带头守法经营,处理好劳资关系,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义务。对管理层,要求他们加强与业主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反馈民意,发挥好监督作用。对一般员工,要求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做好本职工作,为搞好生产经营做贡献。对有困难的员工,结成帮扶对子,积极探索开展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三、我县非公经济组织在新时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经受了地震、洪灾和金融危机等诸多严峻考验,但紧抓非公经济发展始终是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的工作重心,依然赢得了非公经济新发展、新突破。全县非公经济工作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连续5年名列前茅,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五郎工业园区被顺利确定为全省重点园区之一。

尽管展成就喜人,但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尽管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增速不断加快,有利因素增多,总体运行日益看好,但不确定因素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一是非公经济抵御经营风险、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的能力不足。

从总体来看,非公经济仍处于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的原始积累阶段。尽管近几年我县非公企业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直到十一五未,仅有振华生物、白云制药、丰泰纺织和张骞丝绸等4户企业年值达到亿元,全县规模企业也仅有47户,非公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技术水平不够高、经营能力不够强、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未有根本性改变,即使那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在资产规模、整体实力方面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也有较大差距,与国际上同行业大企业的差距更大。

二是经营成本上升,持续经营困难加大。

近年来,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电力、水、气等价格大幅上升,不断侵蚀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利润。房屋租赁价格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涨迅速上涨,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社会保险政策等也使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进一步上升,加之受金融危机和融资难等因素的影响,非公经济的经营困难进一步加重。

三是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的问题仍末解决。

非公经济融资难是一个全国都比较普遍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出于风险控制,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审查相当严格、条件较高。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本身规模小、资金少,拥有的可抵押物少,融通资金相对困难。同时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仅有一家,且担保品种单一,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寻保难。

四是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经营环境仍不宽松。

个别职能部门以部门利益为中心,重处罚、轻指导、轻服务,以罚代法、以审批代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很多领域对企业的资质、规模、资金有较高要求,大多数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

五是管理水平不高,多数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大多数小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经费没保障,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冶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分布在建筑业、开采业、原材料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点多、面广,分散在乡村、山区,部分乡镇苦于无人力、无资金、无手段,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使不少中小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政府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四、进一步创新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管理的对策

面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非公组织管理工作的新载体、新思路和新方法是保证对非公经济组织加强领导、服务、管理的有效着力点。

1、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

建议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非公经济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非公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同非公有制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统筹、指导、服务工作,县考核办要把非公经济发展列入年度综合考评,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分值,在全县形成关心、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氛围。

2、尽快启动一厅式办公。

为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建议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的行业特点和实际,尽快启动一厅式办公,既能防止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多头管理的情况发生,又能健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组建维权服务中心。

建议由县中小企业促进局xx县纪委、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非公经济维权服务中心。加快培养专门的民营经济法律服务工作队伍,为非公经济提供法律咨询、援助服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科学调解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协调企业同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及时破解各种困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业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组织业主开展与困难员工结对帮扶、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等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4、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体系。

建议在县统计局和中小企业局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非公经济统计机构。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统一的非公经济基础资料信息库,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改变企业主管部门各自为阵、报表口径不一致的状况,实行统一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全面、完善、系统、有效地反映非公经济发展状况。

5、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建议成立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委,明确一名专职的非公经济党委书记,负责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全面工作,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宣传优势,通过专刊、网站、宣传栏大力宣传《公司法》、《税法》、《劳动合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每个经营管理者,把党组织工作渗透到经营决策的各个环节。探索党群一体化管理模式。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把非公企业的党、工、青、妇整合为一体,形成一种党群工作同步推进、党群干部相互兼职、党的工作通过群众工作实施的党建新模式。通过党群一体化加强党团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团员骨干作用,用行动来影响企业决策层,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讨论;通过支持、帮助企业主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争取得到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第8篇】完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思考调研报告

税源管理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广义的税源管理服务,是指税收从纳税主体确立,到日常涉税事项的处理、税款的征收,到运行质量和效率的监控、分析和干预的全过程。狭义的税源管理服务,一般理解为税管员日常对税源的前置和基础性管理。从实践上看,单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的话,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所要求的便捷、高效的需要。原因在于,税管员在整个税源管理服务中更多的是业务的起点,过程的各环节与终结确认的层级职责不在其列。

和谐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应该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和以人为本的,应该是在既定资源的动员和组织以及征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最大化,应该是管理有序、相互促进、便捷高效,基层和纳税人以及社会满意并充满激励活力的制度体系。无疑,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一文所能办到和说清的。本文试图从确立整体基本架构的理念、原则等方面,做出“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的基础性、方向性的、思路性的定位与探索。

一、建立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一般思路

1、税源结构与组织方式和人员适配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源结构既定的前提下,管理服务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如重点税源的集中与分散、专业化与属地化等。而组织方式又影响着不同素质、能力层级人员的适配,不同的适配,不仅影响着智力和人力资源的动员与开发,同样更加直接地影响着管理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还影响着组织管理资源和素质能力提高资源的运用效能。基础的规范应该是,重点税源集中加专业化、一般税源属地加专业化,人员则依管理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分类与适配。

2、业务与层级和岗责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制既定的前提下:一是依据其性质和类别对所有业务进行分类,使其流程化和模块化,并建立类业务系统模型和明确子类型间的关联(逻辑关系及其重要程度);二是分析、研究并把握每一业务流中核心的和关键的或起重要关联作用的程序环节,并尽量使其量化与数字化,使其成为控制本业务流的主要抓手。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征、纳双方的便捷、高效问题。(也就是资源动用最少、成本最低的问题);三是确认不同控制节点的层级所属和岗责的属性与操作要求。岗责属性要明确是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意义及作用;操作要求则要明确干什么、怎样干、干的标准、负偏差应承担的责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描述性;四是对可量化的控制性项目逐一进行运行评价性研究,再从类项目和全部项目进行局部和整体的研究,从而形成既有单项又有类属全部控制点的运行评价体系;五是实现不同层级不同性质业务的集合,研究并确定业务的类属性和岗位设置,形成岗责基本业务操作和评价手册;六是研究业务的上下、左右的关联关系,同时对关系控制和干预的方法、途径以及责任和运行评价标准进行明确规范并形成制度;七是对岗责和评价及制度进行广泛的可行性评估,并通过评估加以修订和完善,形成公开透明并被上下广泛认同的办法与制度体系。这时,也就形成了税源管理服务的基本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3、评价体系与运行激励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体系,应同“模型”的层级、类别、岗位、项目一致,并直接定位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建立具有可比性的运行评价结果的比较模式。通过比较模式的展示和考量,来定位某一业务或岗位的质量与效率的状态,进而研判其提升的空间可能,为下一周期的干预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值选择。这里应注意的:一是在“模式”中岗责规范的统一性将是“可比性”无可替代的基础,;二是信息(虚拟)系统对实际现状映照的一致性,将对组织管理提出最严格的要求;三是直接反映状态的结果数据,在对责任人进行评价时应进一步同上期数据比较,得出稳定性的正负差异数据,从而通过对差异的考量来判断责任人的努力程度;四是所有评价数据均应以不同的目的在同类别性质的岗责下进行排序,以使各层级各岗位具体定位自己在全局的状态和位置,进而肯定和彰显长板,鼓励和鞭策短板;五是在周期的过程中,努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第一责任人,并配发规范操作意见指导书;六是为不同层级、类别、岗位的责任人提供分类的、具有确切针对性培训,实现岗位技能素质的滴灌;七是建立各级各类问题交流沟通的数据平台,为整个模式在运行中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及特殊问题的确认提供支持的方法和手段;八是建立以责任人为基本单元的动态业绩变化数据库,使系统中的每一责任人均有业绩的历史描述档案;九是研究建立以税收业务承载主体(责任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行政、人事、组织的配套激励措施,来为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税务机关的打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定位与把握

系统和谐的研究,离不开在科学化指导下的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研究与理念的体现。各理念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在科学化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有机统一。不同系统对理念内涵的价值取向不同。本文的基本取向如下:

科学化理念:是指用人类已认知的思维和知识综合研究事物变化规律及趋势,并寻求符合规律及趋势的应用或指导的方法或途径,使人们的社会活动行为不断地、朝着预期更有效率地得到表达。其应用有三个层面:一是税收管理服务本质(“征收率的提高与征纳成本的降低”)与核心(“运行质量与效率的最大化”)的研判和定位。二是围绕本质与核心的定位研判:所有涉税业务流程的程序、环节、手段、方法、途径以及预期的主要标准问题;三是组织管理方式的高效、便捷与人力资源适配的问题;层级间的整体平衡,综合协调,有机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问题;四是理论最优与实践可行的结合与行政和人事管理保障的问题。

专业化理念:是指依据事物的类属性,专题研究其某业务设定、运行和变化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趋势,以及同它业务的关联及其影响。界定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与意义,表述其作用并数字化,使其具有可操作、可描述、可评价的属性。其应用在于:由专业>;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人员来研究专业问题;在使其业务流程化、模块化的同时,以对其的专业考量,提取出最核心、最关键的起纲举目张作用的环节并实现量化;对量化的指标进行“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定位与界定,并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切忌小而全小而优。>;

精细化理念:如果说,专业化是研究流程与关键环节确认的话,那么精细化则是指:寻求以最少的资源动用与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对关键环节预期控制的方式、方法或途径。也就是目标预期与高效便捷的

问题。其基本指导在于:一是能一个指标解决的不用多个、能一次办的不两次、能一船撑的不两船、能互动的不单行;二是在既定税制下,征、纳双方各自的法定责任、义务和风险的区别与界定,以及在互动中相互间行为的描述与确认。三是切忌画蛇添足。

系统化理念:是指在专业化和精细化对事物研究的基础上,考量和研判预期的综合协调与统筹平衡问题,以达到可能、可行的目的。在这里,既要兼顾各类业务的专属需求,又要考虑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最优,以及可行性问题。整体最优,包括组织方式,管理方法、行政保障、制度设计等。其基本指导意义在于:系统思考、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的把握与运用。切忌局部脱离整体。

人性化理念:以人为本,是所有社会行为研究的基点。人作为实践的能动者,是全部行为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主体。行为受心理影响,是一种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源泉。在这里,要充分考虑“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要求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影响并被肯定而不是脱离与否定”,并通过社会属性的表达来体现是人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共荣共辱的归属感、自觉维护的责任感、努力向上的使命感,便是我们的课题。指导意义在于: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完成目标的必要时间、组织管理、信息等资源的条件和方法、途径。使其既可能又可行;二是要尽量把责任人的努力程度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即目标值的遵从性、稳定性和成长性问题;三是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四是当目标值发生负偏离时,不仅要从客观,还要从主观方面,寻求关心、指导、协助的可能并实施;五是这里的人不仅是指税务部门的各级责任人,还包括各类纳税人;六是建立问题沟通、交流和讨论的互动平台和制度的适调机制。同时,切忌脱离规制原则的导向。

制度化理念:是指对上述研究的成果,以及运行中各种关系的定位与协调,在普遍认同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的形式来集成并固化。对于系统,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模式运行中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和强化功能的载体;是对各种行为预期的界定和贯彻的保障;是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游戏规则。切忌保守僵化。

所谓“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局势;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向、方向激发热情、热情弥补不足、不足完善制度、制度决定长效、长效决定生命力、生命力描述科学化、科学化指引和谐的可持续化”,应该是在上述“理念”的认知和厘清的前提下,经过在“思路”中的细雨润物,来探讨建立和实现“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期盼。

【第9篇】2022年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阶段小结,完善机制

一、基本估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问题,有对党风廉政建设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保障作用认识不清、摆位不够的问题,也有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点多、面广,对工作格局理不清,不会抓、不知怎么抓关键的问题。但认真分析,最根本的症结:

1、“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和作用发挥不到位。客观上毋庸置疑的是,各单位“一把手”总揽全局、谋划发展、亲历亲为担当关系全局的重点发展建设任务和稳定责任,压力大、任务重,在许多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上,由于对如何履行“第一责任”思路不清,都演变成了“谁主管、谁负责”,哪项工作上级抓而不放,哪项工作主要领导投入精力大的工作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这无可厚非,但弱化“第一责任”倾向的问题是必须坚决避免的。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弱化“第一责任”,就会使其全局谋划落实的保障力降低,就会使非“一把手”亲历亲为不可的工作不到位,就会使该落实的工作和效果无督促而打折扣,特别是关系全局性、带有根本性的源头治本之策不能及时提出、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因此,解决各单位“一把手”总揽全局中履行“第一责任”思路不清问题,是强化“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和作用发挥的关键。

2、推动有效落实的机制不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结合实际、突出关键、合理有效搞好责任分解的同时,加强责任考核是强化责任追究的前提和依据,是推动责任制落实的关键。过来工作中,尽管也有检查考评,但由于机制不完善,使“点多面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常常“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评力量整合不够,全局层面各项日常考评成果综合运用不够,促总结、找问题、给压力、促整改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强化;导向性不强,工作着力点和用力方向不明确;考评方法与时俱进不够,考评预期实现效果不能持续。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解决好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机制上找出路,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个人认为,当前应着力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机制。

(一)要明确考评的目的意义

1、以考评促进责任制落实,强化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根本工作制度。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就是要通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进一步促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五年目标圆满实现。

2、以考评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委(党组)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就是要推动各乡镇委局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认清责任、履行职责,从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强化“四个意识”、解决好“四个问题”,即: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解决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项建设发展任务“两张皮”的问题;强化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意识,解决好党风廉政建设齐抓共管合力不够的问题;强化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意识,解决好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创新,源头治理深度、广度不够的问题;强化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意识,解决好权责不明、失责追究不力的问题。以“四个意识”的强化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四个问题”的解决带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3、以考评明确工作导向,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促使各乡镇委局围绕加快发展大局,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更准确地抓住党风廉政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有针对性地选取工作着力点,找准用力方向,卓有成效地保障和促进“干成事、不出事”。要通过考评机制完善,引导出与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抓落实的意识,引导出围绕“干成事、不出事”目标真履责、出真招、求实效的落实之风,引导出“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自身工作抓特色”,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4、以考评推动“三个环境”建设,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就是要推动各乡镇委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发展的平台上来认识和把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合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勤政廉洁的作风环境、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全市“提升大环境”作保障。

(二)在机制设计上应抓住五个关键环节

1、围绕强化“一把手”的作用和责任设计考评要素。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一把手”处于关键位置。因此突出乡镇委局主要负责同志的关键作用和第一责任,才会促使主要领导履行“第一责任”到位,才会健全“两手抓”的工作格局,才会形成“一岗双责”、层层落实的责任格局,才会使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从全局高度改革创新,才会使领导自律和履责有机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武清实际,抓重点、抓关键。要着眼正在做的和必须做的,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最现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纲举目张、以点促面,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兼顾与反腐倡廉建设系统性、导向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使考评同阶段性推进工作相结合,同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求阶段性效果相统一,同保障服务发展大局相融合。

3、体现齐抓共建合力。综合运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察、村民自治巡视督查、政风行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检查、考核、考察、评议等工作的成果,实现有机衔接,使“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考评角度落到实处,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避免以往考评工作的“单打一”,避免“一考定终身”、不全面,避免重复考评、加重负担。

4、强化考评的实际效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肯定成绩、解决问题为主,不排名次,不分档次;实行单位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通过机制设计,促使各乡镇委局把自查的过程作为认真总结分析、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和问题、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过程,坚持务实求真,不走过场、不文过饰非、不弄虚作假。重点抽查主要着眼于验证成果、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督促整改,用机制推动各单位自觉将责任制工作摆上位、主动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考评结果的运用,特别要坚持依纪依规严肃责任,失责必究。

(三)考评内容和程序

对乡镇委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评总体框架:以强化主要负责人的关键作用和第一责任为主导,以抓班子、抓基层(机关)、抓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三个层面”工作情况为考评主体,兼顾惩防体系建设“六项任务”(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的系统性,兼顾“四个要素”(部署工作抓落实、重点工作抓突破、制度机制抓创新、科学发展抓结合)的导向性,兼顾“两个效果”(制度机制创新和干成事不出事)的目的性,形成“四位一体”考评体系。

1、考评主体

乡镇委局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抓领导班子、抓基层(机关)、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个层面”工作情况,是责任制考评的主体内容。

领导班子:

①班子勤廉建设措施和总体情况,督促班子成员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措施和基本情况(以相关文件和记载、组织部门班子考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民主生活会资料、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处情况等为依据);

②组织班子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学习教育情况,班子总结、分析、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相关记录、记载等为依据);

③按“一岗双责”要求,督促班子成员在建设发展重点工程(工作)中落实“干成事不出事”要求情况(以记录、记载、制度文本等为依据);

④主要负责同志对班子成员实施廉政提醒、警示教育、个别谈心谈话等情况(以相关记载及当事人核实为依据);

⑤按照全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责任分工》和年度任务部署,市直牵头单位或配合单位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情况(以工作督查、相关记载、相关文件、资料等为依据)。

基层(机关):

①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和机制规范运行的意见》(津武党发〔2022〕23号),履行指导把关职责情况(以村民自治巡视督查结果为依据);

②有针对性地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资料、记载、日常督查、行风评议等为依据);

③对村街班子及主要负责人、机关科所站负责人加强教育、廉政提醒警示谈话情况(以相关记载、资料和当事人核实等为依据);

④加强对党员、干部党纪条规、弘扬新风正气等教育情况(以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相关会议记录、资料为依据)。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①对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保证权力干净运行的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资料等为依据);

②“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做出决定情况(以会议记录为依据);

③在涉及国家集体投资、工程企业化运作的项目建设中,强化“干成事不出事”保证机制、措施情况(以相关制度文本、记载、资料和案件举报查处为依据);

④加强财务管理及国有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机制完善落实情况(以相关制度、案件举报和查处为依据)。

2、考评兼顾取向

在对“三个层面”工作的考核中,兼顾反腐倡廉的系统性、导向性和目的性“三个取向”:①是否体现围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系统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任务”;②是否体现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部署工作抓落实、重点工作抓突破、制度机制抓创新、科学发展抓结合,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勤政廉洁的作风环境、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上,富有新特色新成效;③是否体现针对体制机制和工作薄弱环节,解决措施上有深化和创新,并在各项工作和发展建设中,实现了“干成事不出事”的综合效果。

3、考评程序。

一是单位自查自评。为避免单位自查流于形式,要对各单位自查材料的框架、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并特别设定“自查报告须经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通过”的环节,通过集体把关,促使各单位深入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明确工作方向。

二是重点抽查考评。抽查对象可随机抽取,凡自查报告质量较低,或综合分析(班子考察、行风评议、信访举报及案件查处等)反映出的问题较多的单位应作为抽查的重点。同时,着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帮助完善提高,对各单位的亮点工作可进行专项考核。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考核,既可避免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造成的“走马观花”现象,又可避免由于不分重点、笼统检查造成的“埋没亮点”问题。

三是汇总报告。旨在通过总结分析被考核单位工作落实情况,为今后制定措施,深入落实责任制提供依据。

四是考评反馈。通过向被考评单位反馈检查考评情况,促使各单位正视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对考评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较多、较严重的单位,要专门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加强指导和督查,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上述内容是通过调研思考的初步成果,目前纪委正着手相关意见办法的起草,力求通过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使机制更科学更完善。

【第10篇】完善乡村级动物防疫体制思考对策的调研报告范文

我国兽医防疫机构和队伍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已初具规模,相对完整,在控制动物疫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仍旧每年都有规模较大的动物疫病爆发和流行,特别是近些年来,猪高热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给广大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概括起来,问题主要出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现行的防疫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乡镇兽医站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三权归县,二是双层管理、以县为主,三是三权归乡、业务受县指导。根据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属于前两种方式占大多数,三权归乡的乡镇站占少部分,村级防疫管理趋于零。这种管理模式束缚了乡镇站的主动性,而且还产生了断头,急需要管理和指导的村级防疫却无人过问。使基层的动物防疫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关专家在对我国95个乡镇兽医站的调查中发现,约37-44%兽医站连房屋等硬件设施都没有,财政拨款仅占总收入的8.7%,防疫和检疫收入占48%,诊疗、兽药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占37.8%,其它经营性活动仅占5.5%。大部分乡镇站基本上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维持运转并承担着防疫等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无法安心从事疫病防治管理,队伍不稳定,其瘫痪率在80%以上。

与此形成尖锐矛盾的是,农户散养比重大,畜禽流通量大,疫情复杂,基层防疫、检疫工作任务最为繁重,需要一支庞大的兽医执法防疫队伍。

二、基层防疫意识较差。

老百姓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猪或鸡没有发病,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去注射疫苗,看不到潜在的危险性,这样一旦发病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更坑害了国家的利益。本来几元或十几元钱的疫苗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节省这点小钱却造成了成千上万元的损失。例如,在20__年的猪高热病爆发期内,由于乡村的个体小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较差,许多猪根本就没有进行最基本的免疫,导致许多小饲养户猪死亡率在50%以上,在有的地方猪的死亡率甚至在90%以上。而这些乡村小养殖户饲养的猪的数量(50头/户以下)约占调查样本村总的饲养量的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规模化猪场由于防疫意识较强,损失要小很多,这充分证明了加强防疫和免疫的重要性。据统计,规模化饲养场由于有自己的兽医队伍,防疫密度大都能达到95%以上,而一般散养农户仅为60%,钉子户和拒注户较多,但又缺乏对这些钉子户的强制管理措施。通过对240家1000头以下的猪场调查发现,免疫程序不到位的占30%、消毒不规范的占22%、养殖场环境差的占27%、防疫药物质量不好的占22%,这些都是疫病发生的隐患,因而必须要提高基层饲养户的防疫意识。散养农户的强制免疫和产地检疫既是当前防疫工作的弱点,也是下一步继续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趋小利而不顾大局。

每当动物疫病爆发时,由于政府的补贴不到位,老百姓的普遍做法是,尽快地把患病的动物卖掉而不是做掩埋和焚烧等无公害处理。而购买者可能来自屠宰厂,也可能是来自周边或几千公里之外的养猪场,无论是哪一种购买者,都会导致疫病的大面积传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现行母猪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20__年猪高热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国家为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按每头母猪补助100元。这其实是一项好的政策,但许多人为了多拿钱,采用了以下不正当的手段:一是采用虚报母猪数量,把自己的母猪数量按2倍或几倍地向上虚报,据调查几乎90%的猪场有这种违规现象;二是把肥育猪当成母猪向上虚报。

既然达不到母猪补贴的预期目的,不如取消母猪补贴,把这笔钱用于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基层防疫体系、搞好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的防范意识,从“根”上解决问题。另外,养猪生产遵从的也是市场价值规律,猪肉价格高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向该领域投入,使养猪数量增加,这样一来猪肉价格会逐步回落,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象撒胡椒面那样到处乱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乡村级防疫体制。防疫体系出现的漏洞,说到底是“机构”和“经费”的问题。由于机构不健全,经费无保障,基层防疫人员没有工资、得不到培训、基础设施缺乏,导致最需要得到关注的基层防疫工作难以落实。因此,国家应制定政策,将乡村级防疫列入财政拨款范畴,用于乡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依地区而定工资标准)、培训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和购置。这笔费用看起来不小,但与造成的损失相比,可算是九牛一毛。基层防疫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回报性工程,各政府部门要权衡利弊,尽早行动起来。

县畜牧局有义务对乡村级动物防疫员(村兽医)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将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以获证人员为基础组建乡村级动物防疫和应急扑疫预备队伍,为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针对当前畜禽养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饲养量大、饲养品种多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难等问题,为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弥补乡镇的畜牧兽医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必须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每村的防疫员至少1名,同时要对乡村级防疫员进行监控,根据当年的疫病发生和控制情况以及对当地养殖户的走访来判断其是否合格,对不称职的防疫员应立即撤换。只有这样才可彻底地解决乡村级防疫体制中出现的“真空”问题。

(二)、加强疫病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扩散无地域性限制,因而动物的疫病防治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如果99%的地方疫病防治工作到位,而只有1%的地方没到位,那么这就象一片野火,将可能烧遍全国甚至全球(如禽流感)。因而,政府要大力加强对疫病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三)、提高动物疫情扑杀补助标准。提高对重大疫病发生期间所屠宰的疑似动物的赔偿力度,使饲养者得到的补偿高于以病死的方式卖给不法收购者的价格。确保扑杀及各类防控措施到位,确保疫情不扩散。若发现故意把病畜禽卖给其他饲养者,购买者有权向售出者索赔,同时售出者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售出的动物皆要通过检疫部门的检疫(特别是在疫病的爆发和流行期内),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

(四)、完善防疫工作体制。动物防疫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决定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起一支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动物防疫队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和职能,健全强化乡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

要实现执法与服务的分离,将执法职能单独分离出来,纳入行政系列:执法人员转为国家官方兽医,服务职能纳入技术推广和服务系列;兽医人员转为从业兽医,逐步走向市场。对动物产品的生产要素进行全程监控,使兽医管理工作覆盖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和流通全过程。同时要加大检疫监督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置疫病,减少疫病损失。进一步健全各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机构,理顺职能,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

五、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执法水平,有效解决产地、运输检疫、家禽检疫等薄弱问题,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活畜交易、屠宰、运输监管,特别是对外调动物及动物产品真正执行报批报检制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做好边境、边界动物及其产品的免疫、检疫和设卡消毒工作,有效防止外疫传入。

【第11篇】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村级动物防疫员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护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无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中毒事件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村级防疫员的身份又是农民技术员,人多,流动性大,如何管理和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实行“花钱买事,不以事养人”,是摆在我们动监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的工作实际,笔者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二是人员素质偏低;三是部分人员兼职;四是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是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最基础的部位,其工作质量决定整个动物卫生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成效。如何真正建立一支合格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目前深化基层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为妥善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好村防疫员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村级防疫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应当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并形成共识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防疫体系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工作能否落实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监部门必须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村防疫员队伍建设,要以争创“三好”动物卫生监督所和“五好”村防疫员活动为载体,巩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成果。

二、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xx〕46号)规定:在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动物防疫员,接受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防疫检疫站)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承担动物计划免疫或强制免疫注射、佩带耳标、填发免疫卡、填写免疫档案、协助动物产地检疫、消毒、疫情报告、掌握畜禽饲养情况,以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目前需要加强的是动物产地检疫、畜牧技术推广等工作:

1、抓好产地检疫工作。面对产地检疫工作人少、面广、线长的实际问题,又要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必须充分发挥村防疫员(协检员)的作用。在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消毒工作的职责后,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明确责任、科学实施、做好落实。保证将疫病消灭在产地,外疫不传入。要建立和完善《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村级协检员聘用委任书》、《村级协检员动物检疫工作责任书》等管理制度。要实行报检和巡检相结合的检疫管理工作机制。

2、开展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结合区域畜禽饲养情况,开展人工受精、种草养畜、清洁养殖等技术推广工作。

3、实施相应的兽医服务。因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还做不到专职,因此多数还进行相应的动物诊疗、兽药、饲料经营服务,但必须服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大局,使其在诊疗活动中掌握本村疫病流行状况,为上级疫情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4、理顺工作关系。村级动物防疫员接受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

三、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标准和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为做好基层动物卫生工作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经费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范围,补贴经费必须进入县级动监局专户,实行每半年发放一次。因此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市县动监部门应主动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积极落实和兑现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方便条件。要将对防疫员的补贴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立项、评优的先决条件,对于不落实或减少补贴资金的,不予支持。要按照每个行政村一个防疫室和“五有一落实”(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交通工具、有通讯工具、有防检疫和冷链设备,落实防疫员报酬)的建设标准,并有计划地免费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达到中专学历水平。

四、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

县级动监部门和乡镇区域所应按照《村防疫员管理办法》等规定,完善细化县级考核办法,配合有关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选聘合格人员。本着绩效挂钩和多劳多得的原则,采取指标考核方式,确保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质量,对不合格者不予兑现工作补贴。考核的重点主要有:

1、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和免疫合格率,可通过实地检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确定是否100%进行免疫,通过实验室的血清学试验确定抗体保护率水平,以检验免疫质量。另外也可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确定本地动物防疫工作成绩。

2、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是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检查对免疫标识佩戴和免疫档案填写完成情况,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用药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作为考核村防疫员的重要内容。

3、免疫和畜牧业生产相关报表的填写、上报是否完整、按时。

4、产 地检疫工作完成情况,要根据检疫书证使用和收费帐目考核检疫、消毒工作,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处理。

五、积极探索建立村防疫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机制,大力推进“五好”村防疫员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畜牧业建设,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就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和村民信任的防疫员队伍。

【第12篇】建立完善海事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建立完善海事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行风是一个单位工作风气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单位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海事部门代表国家担负着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的职责,行风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海事队伍的形象、关系到海事执法的权威,特别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直接影响到和谐海事建设的进程。如何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海事执法队伍,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如何构建海事队伍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海事队伍存在的行风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利益格局的变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影响到海事队伍的建设。具体表现为:

(一)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海事管理机构在执法过程中想问题做事情首先考虑本单位、本部门利益,没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没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对上级出台的政策有利的执行,无利的推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个别基层海事管理机构和少数执法人员重收费重罚款、轻教育轻纠正。利用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许可的审批权,收受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钱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三)文明执法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少数执法人员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还比较严重,缺乏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意识,对待基层态度粗暴生硬,耍特权,抖威风;对待群众冷、硬、横、推。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缺少政治理论学习,信念不坚定。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少数海事执法人员只看到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一部分,摒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抱负。放松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蜕化,价值取向移位。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运用到海事执法工作当中,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实惠、寻求社会财富的工具,把接受当事人礼品、礼金、香烟、吃请等视作个人的能耐,最终导致思想道德不断滑坡,甚至发生违纪及至犯罪的行为。

(二)制度流于形式,权力制约不到位。

海事人员从事海事执法工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此,很容易成为一些违法船主腐蚀拉拢的对象。一些违法船舶因违反规定超载、证照不全、漏交规费等要受到行政处罚。他们为减轻或逃避处罚,采取了现场送钱送香烟或请吃、请喝等等手段来打点贿赂海事执法人员,接受了吃请的海事执法人员“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而开了“绿灯”,致使违法船舶不经任何处罚而放行,同时这就损害了遵章守法船舶的权益,扰乱了正常的航行秩序,给水上交通安全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注重部门利益,监管不力。

由于地方海事部门是自收自支单位,受部门利益驱动,部分海事管理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放松了安全管理和队伍建设;只注重经济指标考核,忽视社会满意度指标的考核;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缺少了精神文明建设。个别单位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学习促进工作的作用,不能对干部职工的思想产生积极的正确引导。同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对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严格查处,存在护短现象。

三、加强行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要始终把行风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通盘考虑,总体谋划,统一部署,把行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奖惩。

1、要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行风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的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主要领导是抓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同抓,科、室、所各负其责,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紧密联系行风建设目标要求,把行风工作纳入行业目标管理,建立纠、评、建机制,制定并实施《政务公开制度》、《评议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行风、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动工作,促进行风的建设。

(二)把行风建设与规范执法结合起来。

紧紧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开展行风工作。

1、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有关许可事项、依据、办理程序及要求、收费标准等进行公示。并及时公开审批、处罚、水上交通事故处理、船检、船舶登记情况、船员培训信息等,实行阳光操作、透明管理。要把行风工作的重点放在 一线对外执法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便民、整洁、舒适、温馨的办事窗口。

2、加强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海事人员的执法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做到防微杜渐。特别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将个人行风情况,纳入绩效考评,并与个人评先评优挂钩。着重抓好重点岗位的监督,着力从源头上抓好行风建设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让违法违纪者远离海事执法队伍。

(三)把行风建设与提高队伍素质结合起来。

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是建立良好行风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培养,努力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1、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大胆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团队。对理论素养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拓展海事、船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干部顺利轮岗履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干部队伍焕发生机和活力。

2、多途径开展素质教育。一是抓政治理论的学习教育。政治是灵魂,思想是先导,教育是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海事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请老师对重点内容进行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加深干部职工对政治理论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二是抓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突出宗旨教育、“三观”教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爱国情感,继承优良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着重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三是抓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坚持学习制度,每周组织执法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把政风行风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抓好海事行风工作,积极创造有利发展的良好水运环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融入、主动呼应、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从长远入手,细心谋划。通过扎实开展渡口、渡船、工程船、小机船、低质量船舶、超载、运载危货物等专项整治,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认真落实好水上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为地方水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2、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海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转变观念,为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式、关心式、全程式的贴心服务,在服务中树好形象,实现由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的转变,杜绝“生、冷、硬、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通过发放“民主评议行风”问卷调查表、意见表,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听取行风监督员意见反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13篇】国税局完善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调研报告

国税局完善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调研报告

税收行政执法是税务机关的重点工作。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也是税收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保障。我市国税系统经过多年的税收行政执法规范,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税收行政执法体系,依法治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税收行政执法受到立法、执法监督、执法环境、执法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税收行政执法仍面临一些问题的困扰。为此,笔者就当前税收行政执法现状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税收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立法的滞后阻碍了税收执法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税收立法总体上是协调的,税收制度比较完整,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税收基本法还是一项空白。税收基本法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它对税收的基本制度、税收的立法原则、税收立法的管理权限等基本内容进行规定。二是税收法律规范的级次不高。具有法律层级的税收规范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税法》和《个人所得税》,绝大多数的税收规范是以法规、规章、税收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存在并实施的。三是个别税法政策复杂,理解、操作难。如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当前在我市税务机关内部能真正理解运用好该法的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不多。四是地方立法权不足、缺位。制定税收地方规章必须得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明确授权。在当前地方政府不能享有完全立法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或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必然寻求非规范途径对这种体制的突破。

(二)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和考核评议制未得到真正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早已制定下发,税务系统为落实追究办法,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工作,一些执法过错行为得到了追究。但总的来说执法责任追究在基层局面临执行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执法岗责不清,即对执法的岗位、权限、程序、要求及责任等不明确,已经明确的也不够具体,不够科学,税收管理员感到执法责任重大。二是考核评议不完善。在基层税务机关中,由于法制机构没有单独建立起来,根据当前基层局人员配备和内设机构职能,还没有一个内设机构能够担当起执法评议的职能。三是责任追究难于下手。由于非执法岗责任追究没有建立起来,造成执法岗和非执法岗职业风险不均,执法岗位责任大,风险大,但工资奖金待遇与非执法岗并无太大差别。四是税务人员流动时责任难以追究,不数人有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

(三)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证据意识不强。当前税收执法领域,“重实体,轻程序”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实施行政处罚时,不事先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就作出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告知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下达;进行税务检查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扣押、查封商品、货物,不开具收据或清单。税收执法过程中出现许多证据采集运用不规范的现象。如取得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复印件没有经保管部门盖章,也没有注明原件的出处;取得会计账册复印件没附说明材料,也未经被采集单位核对盖章。需要认定主要事实,提供的证据不能有力证明事实的存在。收集的各种证据材料之间互相有矛盾,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等。

(四)税收行政执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从税务机关内部来讲,“税收计划管理”仍广泛的影响依法治税的发展。“税收任务一票否决”仍成为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考核重要内容。从行政执法的外部环境来看,政府干预税收的现象仍然存在,各级政府为了搞政绩,树形象,从其他方面干预税收执法。外部环境还有广大社会群众的纳税、协税护税意识和经济环境的因素。有少数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步被改改制,过去历史包袱沉重,但税收行政执法不讲历史原因,这些老国有企业许多欠税不能及时清缴,税收强制措施只能慎用,滞纳金更是无从加收。

(五)税务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影响税收执水平的提高。当前税务执法人员素质总体情况是好的,依法治税意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执法更加规范有序,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滥执法、随意执法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少数税收执法人员对有关税收实体法、程序法了解不够。个别执法人员“以情代法”,以人情践踏法律,执法的随意性比较大,对自由裁量缺乏规范。对提高税务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政执法好坏一个样。

二、规范税务行政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税收立法的步伐,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建议全国人大尽早出台税收基本法,确立以税收基本法为税收领域的母法,以强化税法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并为单项税收立法提供依据和范例,最终建立一个以税收基本法为统领、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驾齐驱的税法体系。提高现行税收法律规范的等级,对比较成熟的税收法规、规章可以通过人大立法,上升为法律层级。按照事权与税权相一致的原则,授予地方一 定的立法权。立法要考虑执法现状,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问题要尽量缩小。

(二)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税收执法责任制包括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方面,三方面相辅相成,配套实施,缺一不可。首先,必须明确税收执法责任,就是对执法的岗位、权限、程序、要求及责任等进行严格界定和明确分解,做到分工到岗,责任到人。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评议考核体系。在省、市、县局内部单独设立政策法规处(科、股),最好在基层分局也配备专职法制员,充实一定的人力,负责评议考核的调查取证,并提出责任追究处理建议,提交该税务机关成立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考核评议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第三,对应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必须严格追究。对考核评议委员会作出的责任追究决定由人事、监察等机构负责执行。对非执法岗也应建立严密的岗责评议考核体系,并对其过错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规范行政程序和证据采集行为。建立完整的税收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基础,也是税务部门多年来探索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程序、税务行政处理程序和税务行政救济程序三方面,它们互相联系,是征纳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当前各级税务机关从上到下要借推广使用大集中征管软件为契机,全面规范各项征管执法行为,重点规范各项执法程序。对证据的规范做到依法采集证据,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事实要件为基础;每一个事实要件必须有相关的事实证据,各种证据材料内容应该一致,证言之间、证言与证物之间、证物与其他证物之间,应互相印证,符合逻辑关系;每一个证据材料来源及取得的方法和手段在合法性方面都无可非议。

(四)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一是严格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工作方针组织税收收入,通过考核执法水平与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的办法来考核税务机关的工作绩效。二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特别要利用互联网络信息化的渠道,让广大网民来参与、监督税收执法。三是加大税法宣传的力度。从宣传的方式、内容和途径等方面都要有大的改进。对“用税”情况要实现逐步透明化、民主化,解决纳税人“用税”之忧。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引导纳税人依法纳税。四是对我市老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帮助其早日摆脱困境,依法履行各项纳税义务。

(五)教育培训与考核评议并举,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人员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建议《执法资格证》实行届期制,三年为一届,到期后重新考试,合格的方可领证执法。执法资格考试要求从严,包括考试题目难易程度和考试纪律。对没有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安排在非执法岗位工作。法制教育培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培训的效果。对执法责任的考核评议,一定要动真格,一旦发现执法责任过错行为,一定追究执法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对执法规范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与工作绩效考核、干部任用挂钩。通过这种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第14篇】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 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 1.3万人,农村人口1.1 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 %,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 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 %,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 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 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 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 人,比例为10.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 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 “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六是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 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七是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第15篇】完善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公路是乡镇人民对外联系、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的纽带。近几年,我县乡村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全县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对于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长期需要上级投入。没有投入,公路质量就逐年下降,致使很多乡村公路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xx乡、xx乡结合产业发展,探索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机制,改变了过去乡村公路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的状况。

两乡交通概况

xx乡地处渝鄂边境,原有12个行政村,1968户,6996人,地域面积75平方千米。境内公路,1981年建成,当时作为省道,路况较好,国家每年拨付专款,统一组织道路的养护。1990年后国家不再统一组织维护,乡政府缺少资金,公路养护便无法落实。经年累月,致使该段公路路面大坑套小坑、大槽套小槽,过往运煤、运货车辆都带着锄头、被子、方便面,司机开一段车,又下来用锄头填几个坑,陷车、断轴、破胎或堵车就卷着被子在车里睡觉,37公里路车辆正常行驶就需11个小时,如遇堵车,常要三五天才能疏通。

xx乡位于县城东部渝鄂交界处,原有7个行政村,1870户,6700人,地域面积48平方千米,素有 煤炭之乡 之称,以前只有唯一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全乡的煤炭都是通过这条路颠簸45公里,运至县城码头,再借助长江水道辗转到其它地方。为降低运输成本,1979年,乡里决定打通zz至长江边一渡口的出境干道,乡里召集民工修建了3公里后,由于技术方面原因而搁浅。1985年,乡里再次召集村民民工建勤修路,在原有基础上延伸了8公里后不了了知。1990年,乡里又一次牵头修路,将原来的测设方案完全否定,重新进行了勘测,修至11公里左右,因为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再次搁浅。1999年,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xx乡第四次实施长红公路的修建,历经两年,终于实现了初通,但路基不牢、路况极差、无人管护, 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 便是对它的真实写照。并且乡政府还欠下160多万元的债,摊下一大堆遗留问题。

二四层法 化解公路建管难题

xx乡和xx乡境内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近几年,两乡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去年,xx乡原煤产量达到12万吨、烤烟4500担,xx乡原煤产量达到25万吨。随着两乡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就瘫痪的公路,已成为制约两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乡党委、政府一般人在对辖区已形成规模的煤炭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论证后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两乡道路最大的收益户是煤炭企业,解决道路管养问题,可以探索企业参与的路子,改善企业只用不管的道路建管现状。于是,两乡提出了由政府统筹,煤炭企业出资的办法,着手开始乡村公路建管各项工作。并从统一思想认识、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行长效管护四个层面探索出乡村公路建、管、养的长效机制。

第一层:统一思想认识。让企业自愿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一困难,两乡分别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干部全部参加的思想工作小组。从煤炭产业发展、煤炭企业发展的角度,从为群众办好事的角度,进行宣传发动,与企业负责人交心谈心,耐心的同企业老板计算道路整修后运输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企业效益的增加值,对比分析整修公路投入与实际产生的效益比,让企业认识到整修公路是企业发展的需要。xx乡采取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一人一矿,分片发动,据介绍,为做通某煤炭企业的思想工作,负责该矿的乡领导曾连续三天在煤矿吃、在煤矿住。zz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则实行白天工作,晚上登门的办法,开展这项工作。

动员企业的同时,乡镇干部还走村入户,以院坝会等形式,进行公路整修宣传,结合乡里煤炭、蔬菜、烤烟、药材、农产品运不出去,生活、生产物资运不进来,过往司机和行人谈 路 色变的道路状况,给群众分析公路整修后带来的好处,让群众知道修路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需要,更是惠及自己的大事,使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道路的整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乡煤炭企业后悔自己没有及早重视运输道路建设,影响了效益,思想很快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认识上来。群众也对乡上的这些行动拍手称快,表示一定积极支持。

第二层:精心制定方案。在煤炭企业同意自愿出资后,两乡庚即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出资企业负责人为副组长,乡镇干部、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公路整修领导小组,制定公路整修具体方案。一是决定公路整修统筹协调工作和资金的管理由乡政府负责;二是制定整修公路的规模、工期、工程质量、青苗损失、安全措施、奖惩办法等,如xx乡要求整修的公路背水沟要畅通、铺三米宽的碎石、路面不准有大于10厘米的坑;三是落实各煤炭企业出资比例,xx乡由境内的四家煤炭企业承担道路整修资金。zz乡由两企业负责公路的整改资金及zz乡政府在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债务偿还。

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两乡还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出资企业的建议,尽可能的尊重企业的意愿,xx乡曾四次向企业印发意见征集书、两次组织企业讨论规划,xx乡曾三次召集企业负责人对规划进行讨论;二是强化村社干部大局意识和为公路整修的服务意识,使村 两委 主动配合公路整修;三是广泛听取群众对公路整修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村社 一事一议 ,完善公路整修过程中有关群众损失补偿的办法。

第三层:认真组织实施。为确保公路整修的顺利进行,xx乡和xx乡成立了统筹协调组、财务管理组、材料采购组、质量安全巡查组、矛盾纠纷调解组和公路整修组,实行统筹协调、分组作战。统筹协调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企业负责人和村社负责人为成员,重点负责公路整修过程中各组之间的工作协调、与邻近乡镇在整修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协调工作。财务管理组由乡长任组长,企业代表为成员,负责公路整修的经费管理。材料采购组由一名副乡长为组长,企业代表为成员,负责炸药、石子、水泥等材料的采买。质量安全巡查组由乡政府与企业代表组成,全天进行安全和施工质量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施工队现场整改。矛盾纠纷调解组由乡和村社干部组成,负责对施工过程中沿路植被、农民庄稼被损等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公路整修组由乡政府、企业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具体整修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两乡还强化 三公开 ,一是公开经费的开支,设立公示栏,随时公布开支情况,每月由出资企业负责人集体对开支情况进行审核。二是公开材料采买,各项材料的价格由政府、企业负责人按照 质中求廉 的要求共同决定。三是公开质量巡查情况,做到每天一公布,每半月一评比。

交通改善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 四层法 ,xx乡投资110万元,完成37公里的公路整修,原来车辆正常行驶需11个小时,现在只要2个小时;xx乡投资310万元,完成全长18公里的公路整改,政府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债务全部偿还,运煤里程比原来减少27公里,每吨煤炭运费降低6元,过去一天跑一趟,现在每天可跑两趟。公路建设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扩大了两乡对外经济技术和物资交流,加快了优势资源开发,在去年基础上,今年xx乡原煤产量增加5万吨、烤烟产值增加177万元,xx乡原煤产量增加5万吨。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为两乡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

完善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范文,共有5306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下载
完善调研实践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