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应用分析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分析报告
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分析报告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公允价值的应用有赖于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严格的市场监管。没有这些必要的环境支持,公允价值无异于海市蜃楼。为了在我国顺利地推广公允价值会计,必须首先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1.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系
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因为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市场体系健全程度,包括有关生产要素市场是否完整、是否统一、是否开放、是否允许充分竞争等几个方面。其中,完整是指市场存在而无残缺;统一是指没有地区分割;开放是指没有市场准入封锁;充分竞争是指没有垄断或行政干预。
2.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结构中,董事会作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不仅形式上是由股东选举的董事所组成,实质上也是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者,其权力由股东大会赋予,对股东大会负责。高级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权限来自董事会授权并对董事会负责,其中对会计工作有直接管理权力的高级接受董事会指令,按照董事会决议具体安排公司日常的财务和会计工作。
很显然,在这个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董事会和高级财务经理对会计工作存在着实际控制权。但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又具有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的能力、业绩、道德水平等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功能,由此就形成了评价董事会功过的尺度实际就掌控在董事会手中这样的悖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由独立董事来牵制内部董事,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与公正。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需要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中才能发挥作用。
3.构建全方位的市场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市场不够发达,估价技术不成熟等等,公允价值极易被某些违法乱纪者利用。为了防止公允价值重蹈被“禁用”的覆辙,必须实施更为有力的监管,加大滥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二、优化公允价值应用系统
外部环境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允价值估价方法的局限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解决。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要真正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还必须苦练“内功”,即把公允价值的应用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不断优化公允价值应用系统本身,来弥补应用环境的缺憾和估价方法的局限性,增强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这里所说的公允价值应用系统,是指为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而依据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严密有效的公允价值应用程序规范以及按计量项目的性质对有效估价方法进行合理选择的机制。
1.建立严密有效的程序规范,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仅仅是指会计数据本身的真实、可靠,还包括经过会计人员判断、分析、加工、汇总后在财务报表上呈现的数据的可靠性。由于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估计、判断并对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的权利,所以会计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能力和职业判断的影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就必须建立严密的规范,找到在程序上和结果上更为客观和有效的方法,使得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处理和加工有章可循,只有这样公允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在企业资源计量上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对有关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应当建立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认真记录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2)建立健全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管理制度。企业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管理办法,统一规范金融工具管理。一方面,应当在认真清查、准确核实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和业务经营的特点,合理划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类别;另一方面,应科学确定金融工具后续计量的估价方法,在依据新会计准则有关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包括活跃市场交易在内的各项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选取原则,一经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
(3)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把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梳理和改造业务流程,调整完善各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及措施,尤其是要补充完善新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核算、职工薪酬管理等内控管理规范。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促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4)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目前我国评估机构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外乎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是对原有的实物资产的现在重新制造或购置所需资金作价评估的一种方法,很显然侧重于投入的成本而忽视收益能力;而收益现值法虽在重视收益能力方面强于前者,但其计算过程中利润基数和折现率的确定都很困难,资产所有者所提供的预测往往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资产评估机构一样面临着“道德风险”,至少是很难抑制住“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此,应为企业建立一套估计公允价值的适当政策和程序,这是保证公允价值得以良好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2.完善估价方法的选择机制,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计量对象的不同性质,决定着公允价值估价方法的选择和有效运用。在资产负债表日,恰当地考虑企业某一项资源的未来现金流量,恰当地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以正确地披露其风险和不确定性,才能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参考,才是对经济事项的如实反映。例如,对于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有价证券来说,按其现行市场价格报告是可行的。有价证券容易变现,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现行市价可以取得,企业持有目的一般为获得收益,以现行市价计量可体现外在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利得,从而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对于短期应收应付款项来说,则必须按照它们的可实现净值报告,才能如实反映其价值,例如,应收账款必须按扣除合理的坏账准备后的净值反映,才能如实报告其可收现金额。而对于长期应收款和长期应付款项目,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最具可操作性。
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根据具体决策需要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才能如实反映报告日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追求真实反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对历史成本的全盘否定,公允价值更不是与历史成本完全对立的计量属性。
三、建立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
公允价值的应用归根结底离不开会计人员的操作,没有一个技术能力强、道德水准高的专业队伍,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为此,必须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入手,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人员保障。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市场经济历史较长,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公允价值会计得以迅速发展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国会计职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在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就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一支熟悉理论、精通业务、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队伍。
2.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
高素质、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诚信是阻断人们采取不当行为的防火墙,如果市场缺乏这层保护屏障,即使这个市场有最优秀的会计师、最完美的会计制度、最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无法阻挡造假行为的发生。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创造诚实守信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2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报告
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培训中,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微课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自学发展意识,力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促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上新的台阶。通过深入学习,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 在4月24日余德兴老师和25日陈展虹教授的讲解下,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例如:在这次培训中,我根据本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我选择了“习作”指导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一节微课,让学生在短暂的10分钟内对习作审题、习作方法等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这节微课在前一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的设计,突破了本节习作课中帮助学生审题和习作方法教学的.两个重难点。
三、培训模式微课化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三天的集中培训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培训老师的培训微课进行传授知识。在这些培训微课中,老师讲解非常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发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了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同时,学员可以通过qq群平台以及微信等方式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而主讲老师又会不厌其烦进行一一地解答,这样就产生了学员与老师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的培训模式。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报告
【第3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小学语文
参加“国培计划”已有三个多月了,基础知识内容已基本学完,现将近期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我要感谢“百年树人”提供的学习的平台,感谢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李嵬、张攀峰、王博明等专家教授的精心讲解,感谢“五人行”学习小组的启示,感谢学友和同事们的给力。
虽说是初级培训,但对于我来说,的确称得上是收获颇丰:受“五人行”学习小组的启示,我校成立了“四人行”学习小组,王单方、王桂芳、冯玉梅,他们三人是长期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再加上“百年树人”这个学习的平台,我的政治教学不说“如虎添翼”,也不说“马到成功”,最起码是“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了。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2.了解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概念。
3.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
4.懂得了媒体的特点,了解各类媒体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
5.学会了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编写了学习笔记,准备上传到网校与学友和同事们共享学习成果,在qq空间开辟了“学友观点”专题日志。
2、学会了完成一节课和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并能够据此实施与展示、研讨教学。
3.掌握了分析演示型教学媒体特点的方法,提高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3.学会了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常用教学文档,运用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如offfice2003、“windows画图”、格式化工厂、会声会影9.0等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4.学会了使用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量规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第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消除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了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
2.形成了将教学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初步的选择、处理和加工能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了解了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了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期盼着培训早日升级,期盼着学校的班班通也早日升级为“造桥”案例中系统设备,期盼着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期盼着
“平时不学习,用时徒伤悲”。让我们记住列宁同志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更要记住我们祖宗的告诫: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我说:学友同事亲无间,有味媒体只有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小学语文
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培训中,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微课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自学发展意识,力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促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上新的台阶。通过深入学习,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
在4月24日余德兴老师和25日陈展虹教授的讲解下,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例如:在这次培训中,我根据本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我选择了“习作”指导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一节微课,让学生在短暂的10分钟内对习作审题、习作方法等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这节微课在前一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的设计,突破了本节习作课中帮助学生审题和习作方法教学的两个重难点。
三、培训模式微课化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三天的集中培训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培训老师的培训微课进行传授知识。在这些培训微课中,老师讲解非常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发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了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同时,学员可以通过qq群平台以及微信等方式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而主讲老师又会不厌其烦进行一一地解答,这样就产生了学员与老师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的培训模式。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小学语文
一转眼,两个月的培训就要结束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在这两个月里,虽然在紧张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余,还得趴在电脑前认真地学习专家引领性的视频或文本资料,或是完成一些培训的作业,几乎可以说是忙得焦头烂额,但是回想起本次培训中自己收获与进步,觉得累得值得,因而又对这次培训倍感珍惜。
首先,必修课的学习让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听说过微课程,以为微课程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小段,通过培训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竟是井底之蛙。现在我不仅明白了什么叫微课程,知道了如何设计和制作微课程,更明白了微课程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性,也激起了我认真学习和培训的热情,以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以之外,我还学到了图片、音频、视频的一些使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良好。
其次,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比如何时使用,以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清楚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能第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楚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如何设计才能行之有效,清楚了多种形式的媒体各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优越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使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理解得更深刻。
第三,明白了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最后,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和同组教师的互研讨中不断成长进步。组内教师对我提交的教学设计给予了真诚的评价和帮助,他们为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能不断完善进步,在和同组教师的互助研讨中,我学到了很多解决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良好办法,可谓收获颇丰。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真正读透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了一些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既然参加了培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把学习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力求能够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4篇】应用化学专业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应用化学专业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应用化学专业的调查报告
应用化学是现代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是介于化学与化学工艺之间的一个应用理科专业, 是培养理工结合的“用”化学人才。与化学专业相比, 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 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 包括精细化学品, 无机化学品, 药物化学, 应用电化学, 应用光化学, 能源化学, 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 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 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 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 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 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 以基础服务于专业, 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 突破四大化学壁垒, 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 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 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 + 1 的培养模式, 即利用3 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 用1 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 提倡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 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 内容要有创新性; 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 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 并可利用网上最新成果图片引入课堂, 开阔学生视野, 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 因学生在学习时, 既没有先导课, 又无后继课, 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 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 学生的兴趣不大, 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 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医药等领域渗透, 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适应能力强, 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 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 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监控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 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操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操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责任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医药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
【第5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施工、电力施工等多个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管理的成效越来越明显。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等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一、工程管理系统构成及其现状
(一)工程管理系统构成
工程管理系统是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等施工建设基础项目管理的管理系统。其中合同管理是其管理的核心,正确的合同内容包括工程进度要求、各个款项支付情况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工程合同管理多采用 exp 软件进行管理。exp 软件实现对工程的实施监控,为业主和企业提供相关依据。利用计算机 exp 软件制定工程计划,实施工作结构分解,根据工程施工现状对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工程施工中的信息变化,进行合理的生产调度,如工程出现停工或加急,都可通过 exp 软件系统进行调控,确保工程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其次:计算机工程管理系统还包括施工资料管理系统。其中包括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档案等技术资料和施工设备管理。exp系统可建立从设备采购、运输、使用和入库等全过程管理规划,实施关注施工单位资料和设备的使用现状,确保施工按照合同进行,降低企业施工成本,减少施工后期结款麻烦。而在 exp 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施工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其重要项目之一,工程施工人员安排涉及到企业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而财务管理涉及到其是否能顺利进行。通过计算机软件对人员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并归档,以便于企业随时了解人员流动情况,进行准确的劳动物资发放和人员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而财务管理包括对施工总额的估算,对施工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及对工程结款的处理。目前,计算机软件可完成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和控制,有利于企业施工成本透明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整个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工程质量管理子系统和工程安全控制子系统是其管理重点。质量管理包括对一定范围内的项目进行质量验收和评定,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记录的管理等。安全管理软件包括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布施工安全信息,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实施有效的违章处罚方案等。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明显,但受施工项目复杂,施工人员素质差距较大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企业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施工工程管理效率低下是其主要特点。这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以现场指挥为主,很难及时获取施工信息变更,导致施工与技术或与业主要求不符。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导致施工款项丢失无法找回,施工成本大大提高。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成为项目工程管理的核心项目之一。近年来,科技的发达使计算机在施工管理中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被引进项目施工管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现场管理以及人员分配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另外,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使企业施工进度,企业信息透明化,提高员工施工准确性和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我们说,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工程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项目管理追求的目标。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虽然广泛,但核心技术并不发达,依然存在管理混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技术革新。
二、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分析
1.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工程技术革新
随着工程管理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工程设计环节首先进行了技术改革核心。目前,p3 是计算机项目管理主要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使以往的手绘图纸被 cad 等计算机软件代替,图纸的质量提高。解放了以往效率低下的人为模式,计算机系统在施工各个环节中都有着明显的.应用。解决了现代工程项目复杂,信息量大且施工现场混乱等问题。互联网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平台,管理更加科学实用。企业招标、会议等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方便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业主满意度,同时相关技术要求更加精细。现场施工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施工现状,提高了项目施工安全系数。施工管理细节中处处体现着计算机技术的新进,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施工带来了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提高了企业项目管理效率。
2.exp 信息查询和物资管理系统
目前,exp 信息查询系统应用广泛。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完整合理的施工计划安排、并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以往这些项目通过人工完成,信息收集存在困难,企业管理者对施工进度的把握不准,常因此造成施工延误。而计算机 exp 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加方便的管理系统,使复杂的数据信息变得清晰化。管理人员还可以以此进行施工项目的选择,以提高安全系数和企业施工经济效益为前提进行施工项目选择,使施工更具合理性。另外,还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节,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维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繁杂的信息是施工工程中较难管理的项目之一,同时庞大的物资管理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不小的麻烦。传统的管理中,物资人为管理难免或出现不合理分配甚至丢失等,影响了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而计算机物资管理子系统的建立使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得到保证,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材料或设备的数量,质量及使用现状等问题进行实时报告,这样使其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通过物资管理子系统,还可以正确分析材料的性能以及库存现状,方便管理人员决策。
3.计算机 rdf 技术
rdf 技术是目前工程管理技术之一。rdf 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主要应用于反射液晶显示器中的资源描述。通过该项技术,可实现对数据及其他资源的描述,分析元数据内涵,筛选不合理数据等。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数据信息层次的自动判断。主要用于企业施工管理人员的数据查阅和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此技术通过对数据层次的分析使其结构更加清晰,从而对数据进行正确的规划,使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面对项目施工中多而复杂的数据管理,计算机rdf 技术无疑数据管理更加清晰,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他数据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二)应用前景分析
1.计算机项目管理软件的完善
单一的管理软件对庞杂的数据管理,其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施工工程项目多数较为复杂,需要精细的分工。因此对于未来我国施工工程计算机管理来说,将朝着多元化的管理软件发展。管理技术更加新进,管理软件及其功能更加丰富。计算机技术也应与施工标准或材料的变更相适应管理应以国家政策为基础。
2.实现工程资料的电子化
目前,施工工程多数采用计算机图纸绘制,纸质打印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浪费,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化的施工资料将代替纸质资料。这样,使施工更加环保。环境问题始终是我国施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电子化的资料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要提高计算机技术外,还要对工程施工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3.精细的工程计算系统
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系统中的工程中的计算是非常复杂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最后的计算都需要庞大且精细的过程。传统的人工整理和现代简单的计算机整理尚不能完全满足复杂的施工计算。因此,未来计算机技术应在项目工程预算和工程造价等相关方面有所突破,进行软件技术开发。建立自助工程造价系统,控制施工数据源头,减少或消除人为因素对计算机工程造价和工程预算的影响。工程造价和工程预算的进一步智能化是施工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编程技术作为核心,是施工预算中控制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工程计算系统更加精细的标志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达,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项目施工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项目施工工程庞大,数据较多,施工现场较难管理,针对这一现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企业施工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无论是对于项目施工管理人才还是计算机技术人才,都存在一定的空缺,这使得我国施工项目信息化进程缓慢。要解决这一点,应进行必要的企业培训,并将高校计算机课程以及工程造价等课程进行精细化处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使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解决我国施工效率低下的现状。计算机技术对现代项目施工管理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而解决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6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篇一
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培训中,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微课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自学发展意识,力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促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上新的台阶。通过深入学习,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 在4月24日余德兴老师和25日陈展虹教授的讲解下,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例如:在这次培训中,我根据本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我选择了“习作”指导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一节微课,让学生在短暂的10分钟内对习作审题、习作方法等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这节微课在前一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的设计,突破了本节习作课中帮助学生审题和习作方法教学的两个重难点。
三、培训模式微课化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三天的集中培训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培训老师的培训微课进行传授知识。在这些培训微课中,老师讲解非常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发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了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同时,学员可以通过qq群平台以及微信等方式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而主讲老师又会不厌其烦进行一一地解答,这样就产生了学员与老师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的培训模式。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等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国培计划”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惬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2015年“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我很好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对于计算机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经常使用,但其中好多东西都还不懂,但我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在制作课件、word及excel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帮助,也使我对网络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让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学习中,我学会了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是辛苦的,但我认真的去把所有内容学好,认真完成每一专题的学习任务。本次培训时间虽然有限,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全区乃至全国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
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等,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
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报告篇三
一、结合自身的.情况,谈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并进行 自我评价。
自 2010 年从教以来,我努力学习,专研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从一个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知半解的新人逐渐地磨练成了一个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掌控 比较好的年轻教师,当然,在不断进取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之 处,罗列如下: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不够理想。 2、课件设计比较生硬,缺乏创新意识。 3、对科研方面缺乏研究,信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仍有待加强。
二、结合诊断测评及自身的实际,您认为您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哪 些地方需要提高?最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提高?
1、信息技能的获取: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提取。 2.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的信 息,并加以判断它们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3、希望通过本次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对问题的反思和重构的能 力,提升理论研究研究水平。
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等文件、第一模 块必修课的学习,对照分析自身应用能力的不足,依托自身实际和 发展需求,确定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向,并制定发展计划。
1、发展目标(明确需要提高的能力)
(1)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对当代教育的作用。 (2)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并保持联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4)通过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
2、发展内容(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参与的活动、教学实践等)
(1) 、认真学习,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 、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 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3) 、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网络培训,学习和研修。 (4) 、努力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计算机水平以及应用能力,不断巩固和增强课 件制作能力,为今后教学软件的运用和改进提供实用的技术。
3、学习计划(做好学习规划)
个人学习规划如下: 1.要认真完成针对每次训练的内容的上机练习,争取做到每课一得,并认真及 时地做好巩固。 2.学习时要认真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3.学习制作课件,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4.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网络研修,名师专家教学视频,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 5.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
4、预计学习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经常地,系统地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自学。在未来的 教学中争取做到: 第一,树立向科研型信息技术教师前进的决心的; 第二,教科研有所进步。 第三,教学教研上有一定特色。 第四,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形成一定的教学 成果。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应用分析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