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村研究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06:43:4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农村研究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村研究报告多篇

【第1篇】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徐 丽 课题研究单位: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乡新城堡小学

二、工作报告(不超过15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

经沈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历经两年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组建课题组

我们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出发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和分工见下表。(略)

2、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准备阶段(XX.6—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XX.8—2010.2):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参与式校本培训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10.3—4):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特点,确定选择研究专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与可能,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典型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及同类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法和模式。

学习考察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教授专家来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或讲座,组织教师走出学校,与兄弟学校进行相互沟通、学习、相互研讨,总之,一切都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一切都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校本培训更加实在,更有实效。

文献研究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总结法。引导教师在活动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观念和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

我提高,并把学习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经验产生迁移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的研究严格按计划执行,课题主持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等均无变化。由于中期验收的需要,完成时间略有提前。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的重视,在实验进行中,我乡的田凯师校长、朱会芬副校长、侯英副校长、陈鑫主任均参加了实验。但未列入课题组人员名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发表的成果如下:

1、经验材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发表,作者:校长田凯师。

2、论文《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发表作者:教学副校长朱会芬。

3、论文《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4、论文《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3期(XX年年6月)发表,作者:德育副校长侯英。

5、经验材料《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4期(XX年年8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其中,《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和《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两篇文章分别在沈北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培训班交流。

【第2篇】《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中期报告

老洲中心学校课题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电化教育馆[xx]52号、省电教育[xx]31号和市电教馆铜教电函[xx]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工作,加强校际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发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课研的学术水平,依照中央电化教育馆《“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评估检查指标》的要求,现将我校承担的“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中期自检评估情况报告如下,如有不足之处,敬请省、市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批准立项的时间

xx年5月我校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拟定《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作为中央电化教育馆“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经市、省专家组指点、论证、评审,于xx年11月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062921360(见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安徽省电化教育馆省电教[xx]20号文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

2、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xx年5月——xx年7月,主要任务是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做好课题论证、申报立项等工作。

2、调查阶段:

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任务是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3、实施阶段:

第一步:xx年1月——xx年12月,主要任务:(1)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2)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步:xx年1月——xx年8月,主要任务: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第三步:xx年9月——xx年12月,主要任务: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校本教研的研究。

4、总结结题阶段:

xx年1月——xx年8月,主要任务是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汇编,课题验收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自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立项时间以来,我校课题组严格执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认认真真地开展工作,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认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工作。

为了努力实现课题研究组确定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正确评估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性,我们课题组在向市、省电教馆递交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实施方案后,就及时组织广大课题组成员广泛开展了课题研究调查工作,认真扎实地做好“调查方案的设计、深入各村小实地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调查资料情况的分析和调查总结报告的撰写”等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切实注重课题过程的研究,为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2、认真及时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自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xx’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以后,在市、县电教馆领导的关心指导,经过课题组达一个月的精心筹备和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xx年9月20日上午在老洲中心小学电教室进行了正式开课。参加会议人员达40余人。首先,课题组副组长包柏松同志宣读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安徽省电教馆“关于公布‘xx’全国与全省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的通知。”(中央教电馆研字062921360号和省电教[xx]20号文件)。接着课题组副组长魏百海同志代表课题组向参加会议的专家、领导以及全体课题组成员作开课报告以及有关课题研究问题的说明。再接着课题组组长周坚平同志宣读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然后,铜陵县教体局电教馆李久东同志围绕“课题研究管理的问题”作了专题讲座。最后,课题组组长周坚平同志作了总结性发言并就有关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具体地布置。同时,会议还号召和倡导大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潜心研究,认真反思,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让大家人人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人人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本次开题会将永远载入老洲中心学校教育发展史册。

3、以校本培训为抓手,认真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1)领导重视,全员发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观念的更新,结合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通过印发学习资料、邀请专家讲座、开展专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促进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正因为观念的更新,许多教师对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情有独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

(2)重点培训,分层推进。首先从学校领导开始,校长主任身行力先,自觉参加由中心学校课题组举办的计算机和英特尔r未来教育专业的培训,占领信息教育的至高点,取得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权。接着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和电教设备管理人员,适时先派他们参加由县、市、省电教馆举办的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培训,回校后,再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母机”联动作用。自xx年2月以来,我们先后选派了20余位骨干教师或电教设备管理人员参加了由县、市、省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训。最后着力全体教师的培训,力争让每一位教师不仅“会用”、“爱用”,并且“用得好”。xx年暑期,我校将现有的48位小学教师分两批参加由市教育局电教馆举办的计算机教学专业培训,其所有参培人员均取得由市教育局统一颁发的《铜陵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率先成为全县18所中心学校第一个教师100%参加计算机教育专业培训的学校。xx年10月——xx年12月,我校课题组依照子课题(一)的实施方案,利用每周的双休日的星期六,又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提高的培训。xx年7月25~30日,我校课题组对全乡48位小学教师进行了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远程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培训。xx年8月我校课题组又对48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培训。

4、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全面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课题实施工作,我校课题组经过多次会议的研究讨论,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课题的“学习研究制度、课题档案建设制度、课题成果汇报与交流制度、课题经费保障制度、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课题有序地开展下去。

5、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1)xx年在省市电教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通过向教师借款付高利息的方式,投资1万余元(其余资金由省市电教馆承担)新置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率先成为铜陵县18所中心小学第一个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

(2)xx年学校又投资1万余元,用于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内的日光灯、电风扇、课桌椅、窗帘等硬件设施建设。

(3)xx年5月学校再投资1万余元,开通了校园计算机互联网,实行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典型引路和整体带动作用,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4)通过配备的农远接收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等电教设备,大量接收外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下载、整合、刻录,不断补充光盘资源。到目前为止,学校通过下载、刻录、补充光盘资源达100余盘,接收教育教学资源达400g。

6、围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本教研活动。

(1)认真开展“三机一幕”进课堂活动。(“三机”即收录两用机、实物投影机、多媒体;“一幕”就是投影幕),学校课题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将录音磁带、光盘以及相关课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过程,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创新教学思路。

(2)认真组织开展第五、六届小学语文、数学电教优质课暨“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比赛活动。

(3)认真组织开展县乡教学能手校域示范公开课教学月活动。

(4)认真组织开展县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比活动。

(5)认真组织开展教学对外开放周活动。

(6)认真组织开展六项电教学术作品的评选活动。

(7)认真组织开展县、乡“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前一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收获与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课题经费不足。由于学校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外出学习所需的费用。

2、缺乏课题研究的第一手参考学习资料和专家的指导,课题研究不够深入细致。

3、由于教育人事变动太大,课题组相关成员需要适时更换,难以保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

4、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的重要变更

1、原课题研究

领导小组组长陶端正同志因县教体局人事的变动,已于xx年2月调离老洲中心学校。为了不影响课题的正常研究工作,经课题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决定有现任老洲中心学校校长周坚平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且已上报市教育局电教馆备案。

2、由于乡中心学校教研员的更换,现有原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魏玮同志担任乡中心学校教研员,全面负责主持全乡小学教学与教研工作。为了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督促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持续下去,经课题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并征得课题组组长的同意,决定增补魏玮同志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员,且已上报市教育局电教馆备案。

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阶段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前一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针对现有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状况,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的互联网络资源,加强教师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成功的研究经验为己所用。

2、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

3、通过开设讲座、教师自学、组织集体学习讨论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真正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4、加强课题组成员反思意识,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力争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有所创新。

5、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加大课题经费自筹力度,多渠道、多方式争取较大的课题经费。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上传到网上的材料成果

1、课题申请·评审书。

2、《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实施方案。

3、《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

4、关于要求更换课题组长的申请报告。

5、关于要求增补课题研究人员的申请报告。

6、《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实施方案(子课题一)以及研究报告。

7、《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实施方案(子课题二)以及研究报告。

8、《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以及研究报告。

9、《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中期报告。

(二)阶段性研究视频成果

1、电教优质课堂教学实录(3盘)。

2、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设计和课件(1盘)。

3、相关论文电子文档(1盘)。

5、师生获奖成果(1盘)。

6、课题研究成果集(1盘)。

(三)阶段性研究其他成果

教师成果:

1、江永生、李久东二同志撰写的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荣获xx年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三等奖,并收入安徽教育资源网(www.ahedu.cn)。

2、包柏松、江永生二同志撰写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荣获xx年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三等奖,并收入安徽教育资源网(www.ahedu.cn)。

3、包柏松、王素娥二同志撰写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方案荣获xx年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三等奖,并收入安徽教育资源网(www.ahedu.cn)。

4、胡红兵同志xx年7月荣获铜陵县第五届小学优质课堂电化教学暨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比赛(语文学科)二等奖。

5、江永生、章爱琴、王浩、魏百海四同志xx年5月分别荣获铜陵县第五届小学优质课堂电化教学暨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比赛(数学学科)一、二、三等奖。

6、魏百海、章爱琴、王娟娟三同志xx年6月荣获铜陵县“教学能手”称号。

7、魏百海、王浩二同志xx年7月荣获铜陵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称号。

8、江永生、赵清洁二同志设计的《可怕的白色污染》教案荣获xx年铜陵市中小学电教教案设计评比三等奖。

9、江永生的《点滴积累》荣获xx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个人主页评比一等奖。

10、江永生的《梯形面积的计算》荣获xx年全县中小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

11、王浩的《圆的认识》荣获xx年全县中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评比二等奖。

12、王浩撰写的《培养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论文荣获xx年全县中小学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

13、江永生、王浩二同志xx年10月荣获铜陵县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师典型课例教学大奖赛二等奖。

14、王浩xx年10月荣获铜陵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考评教学大奖赛数学组一等奖。

学生成果:

1、代云、苏芮同学分别荣获铜陵市第五届中小学电脑制作科技创新作品评比一、二等奖。

2、王礼珊、金莹同学分别荣获xx年铜陵县首届中小学生信息学奥赛二、三等奖。

3、谷玉锁同学荣获铜陵市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科技创新作品评比二等奖。

八、中期检查活动简况: (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根据教育部中央电教馆[xx]52号和省电教馆[xx]31号文件的要求与具体实施办法,铜陵市电教馆从今年九月份开始组织开展对我市国家级、省级实验学校“xx”教育技术课题中期评估工作,我市共有课题22个。

接到省馆文件后,我馆于xx年9月15日组织22个课题学校的负责人在市十二中学召开了课题交流研讨会,会上传达了国家、省相关文件,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文件要求确定了自查时间和材料报送时间。各课题组会后积极准备,按时完成自查和网上报。所有课题材料上报市电教馆。

我馆于xx年11月11日组织专家在铜陵市附属幼儿园集中对所有课题进行评估。本次评议专家组成员有:

1、市电教馆馆长殷振平

2、市电教馆副馆长刘勋(中高)

3、市教育局教研员张瑞光老师(中高)

4、市一中潘泽航老师(中高)

5、市二中严良化老师(中高)

6、市十中宋陆玖老师(中一)

7、市铜官山教育局教研员胡斌老师(小高)

8、市实验小学曹梅老师(小高)

9、市电教馆工作人员张海成(中一)

课题中期评估办法,主要采用(1)、查看资料;(2)、和课题学校教师交流座;(3)、现场调研等方式。

九、专家组评估要点:(侧重于过程性评估,检查前期课题研究已经取 得的成果,进行可持续评估,调整研究计划建议等,限800字。)

该课题历时3年的研究,经过先期准备,论证立项,师资培训,硬件建设,教学实践等阶段,有丰富的成果,带动了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该课题选题好,针对性强,观念新,运用恰当,效果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建议该课题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经专家查阅资料得分78分

专家组组长签名:殷振平张瑞光 胡 斌 梅

xx年11月16日

十、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核查意见:

同 意

xx年12月12日

(包柏松、魏玮拟稿 周坚平审定)

【第3篇】关于农村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村中国的主体,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今年暑假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我做了以下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地点:南阳镇

四、调查步骤:总体观察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整理总结

五、调查内容:关于环境、人文、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实地考察,我得知: 早在改革开放前,南阳地处山沟,没有绝对的地理优势,人们的生活十分贫穷,基本只能满足三餐而没有剩余的费用。人们的衣着也十分单调,并且款式单一,基本谈不上好看。

由于生活贫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生产水平较低,当时只求饱,根本顾不上营养。有时甚至要吃树根。居住条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户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对较紧张。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系数低,不美观。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县城看病,极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也不断上攀。现今人们告别了单调时代,穿上了丰富多彩的衣服,赶上了时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们注重的是营养,各餐均衡搭配,基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有双湖二级公路的建设,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动脉,迅速带动南阳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都选择在南阳投资建设,工厂多了,人们不再失业,做到有劳有得。如今,在南阳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一片新气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安全。

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年春节都会举行一系列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还开了书店,在业余时间人们都会去看看书。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无论是在学习、娱乐、做生意都改不少,过上了快节奏的生活。当地人基本都装上了电脑,跨上了信息时代。

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当、污水未经处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为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带头先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

【第4篇】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

「标题注释」为了实际了解当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情况,客观地研究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财政部农业司于2003年7月初派出4个调查组赴浙江、陕西、四川、河南进行调研。

本项研究的一些具体例证即来自4个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诸利明、余蔚平、卢贵敏、张岩松、吴振鹏、文秋良、魏维、刘克勇、吕书奇、韩玉、吴孔凡、林泽昌、丁丽丽

「内容提要」本报告首先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4省典型县的实际调查情况,描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现状,探讨了在转型期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出/研究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三)农村教育方面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03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办法筹资,往往难度大,很难议成一件事。河南省西平县最大的村也不过3000多人,建一所小学教学楼,大约需要30万元左右,靠“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大约需要7—8年。修一条乡村道路,大约需要集资10年以上。并且,全体村民大会不会那么顺利表决通过。我们走访的9个村,只有一个村办成了“一事一议”,为改造村小学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5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

从20xx年开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点到面正逐步向前推进,包括乡村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配套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为了系统研究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课题组在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政策、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把握改革试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先后到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等地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可以说,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暴露的矛盾和问题也是突出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20xx年初,中央决定在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省安徽省进行全面试点,标志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xx年,江苏省依靠自身财力在全省自主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他省份大都选择了部分县(市)进行了局部试点;20xx年,中央在总结安徽、江苏等地两年来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份,同时,经过国务院批准,浙江、上海两个发达省份也依靠自身财力进行了自费改革。至此,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20个省份全面展开,其余11个省份继续在部分县(市)进行局部试点。

根据财政部统计,20xx年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农业人口达到6.2亿,约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4。

(二)试点政策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政策,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xx年3月2日,中发[20xx]7号)明确了以“三项取消”、“两项调整”、“一项改革”为主体内容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20xx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xx年3月24日,国发[20xx]5号),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完善和具体化。

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的核定,除强调坚持按照中发[20xx]7号文件规定、以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为依据外,明确提出“对新增的耕地或因征占、自然灾害等减少的耕地,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但“经过核定的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要征求农民意见,得到农民认可,并张榜公布”。

2、将“如何均衡农村不同从业人员的税费负担”的权限赋予省级人民政府,强调“对不承包土地的务工经商农民,是否需要和具体采取什么形式收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3、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业特产税政策,减轻生产环节税收负担。在20xx年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环节,简并、调整农业特产品应税品目,调整部分农业特产品税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降低了部分农业特产品(如茶叶、水果、原木、原竹等)税率,并将部分农业特产品(如烟叶、牲畜产品)的征收环节由生产环节改为收购环节。

4、关于解决村级三项费用缺口问题。国务院明确,“可以由乡镇财政适当补贴,也可以按照中发[20xx]7号文件精神在农业税及其附加总体负担水平不超过8.4的前提下,通过适当降低农业税税率,相应提高农业税附加比例的办法,增加村级收入”。

5、关于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后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问题。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属于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修建和维护,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予以重点保证;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应从地方基本建设计划中安排资金。

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

6、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过去的乡镇政府和当地农民集资办学,改为由县级政府举办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对教师管理和教师工资发放的统筹职能,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由县级财政按国家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各省级政府要参照改革前农村中小学实际公用经费,核定本地区标准和定额,扣除学校适当收取的学杂费,其余部分由县级地方政府在预算中予以安排。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7、按照“财力向下倾斜,缺口上移”的要求,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对乡镇因改革出现的收支缺口,由县财政予以弥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要全部兑现到乡,省和有条件的市县也要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试点内容进一步拓展近两年,各试点省份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大都是按照中发[20xx]7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及其政策措施进行的,但与20xx年安徽省试点方案相比,一些省份的试点内容又有进一步拓展,浙江省的试点方案和内容与中央的统一规定相比有较大改变。主要包括:

1、安徽省。20xx-20xx年,安徽省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一是 坚决制止向农民乱收费:详细规定了农村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在国家级贫困县对农村初中和小学实行“一费制”;二是对农民建房、结婚登记和计划生育等,除按规定向农民收取证件工本费和其他合法费用以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并不得代收任何费用,不得强行服务收取费用;三是将毛茶、水果、干果的农业特产税税率由20xx年的10下调到8,并选择萧县、砀山两县进行将水果等生产环节的农业特产税全部改征农业税的试点;四是取消基本水费,一律实行计量收费,不用水不交费,并详细规定计量水费的收取标准;五是选择天长、五河两县进行给农民直接补贴试点,即在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基础上,取消在流通环节对新收购粮食的补贴,不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将国家实行按保护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间接给农民的补贴转为直接补贴。

2、山东省。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税率按照最高不超过6,农业税附加不超过正税40的比例执行;二是改革后的农业税由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征收,并不再征收实物,一律征收代金,具体可委托粮食部门在收购粮食、结算粮款时代扣代交;三是关于农业特产税,对在大田中生产西瓜、甜瓜、甜叶菊3种农产品改征农业税,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对原在生产、收购两个环节征收特产税的应税产品,属于一个纳税人的,合并在一个环节生手,税率要略低于原两个环节适用税率之和,属于两个纳税人的,暂维持生产和收购两个征收环节不变,农业特产税附加的比例暂定为正税的10-20;四是取消一切不利于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干部考核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对乡镇,乡镇不得对村级组织下达不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指令性政绩考核指标,不得出台与财政支出挂钩或规定支出比例的政策和措施。

3、黑龙江省。对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种植(养殖)农业特产品的,只征收农业税,不征收农业特产税,对在非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继续只征收农业特产税,不征收农业特产税附加。

4、浙江省。从20xx年开始,浙江省执行以“减调改稳、合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为主要内容、与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不完全一致的农村税费改革,一是实行“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和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二是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在计税土地上农、特两税合并只征收农业税,不征收特产税;三是改革和规范村提留,按村民认可的办法向全体村民合理收取一定的村公益事业资金,收取标准不超过现行村提留负担的数额;四是稳定农业税,继续按现有的负担水平和征收管理办法执行;五是按照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的有关规定,省级自筹资金,加大对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保证欠发达县市的资金缺口补助,各县市要对财政困难的乡镇实行转移支付。

(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刚开始时,中央在中发[20xx]7号文件之所以没有强调要给试点省进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立足于两点:一是确定7的农业税税率和占农业税20的农业税附加比例较高,已经考虑到因“三项取消”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二是中央希望试点地区能够立足自身,自我消化。但20xx年安徽的试点工作暴露出因地方财政缺口影响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等严重问题,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20xx年底,“国务院已经决定,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00亿元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基层经费的正常开支缺口”。按照转移支付办法,20xx年底,中央财政核定安徽省补助11亿元;20xx年,针对安徽方案实施后新出现的减收因素,将对该省的补助增加到17亿元(包括农村教师工资补助),并对其他省份106个试点县(市)转移支付补助16亿元,还对全国21个省发放农村教师工资补助50亿元(包括安徽省);20xx年,国务院新增16个省份扩大改革试点后,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65亿元用于补助16个省份改革,使20xx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总额增加到了245亿元(包括50亿元的农村教师工资专项补助)。

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伴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各地普遍进行了以乡村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配套改革,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撤并与机构改革、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乡村教育体制改革等。

(一)乡村撤并与机构改革和干部精简

1、乡村撤并。在配套改革中,乡村撤并是力度最大的改革措施。

其中有的地方是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进行的,有的地方是为了给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创造更好的条件先期进行的。从全国看,到20xx年底,乡镇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了4580个,减少10.24,行政村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28172个,减少3.82;从20xx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看,到20xx年底,乡镇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了3443个,减少10.32,行政村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27701个,减少4.67。

从乡镇撤并工作力度较大的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五省看,到20xx年底,乡镇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了2525个,减少29.3,分别减少21.

2、

3

3、20.

1、36.5和28.5;从行政村撤并工作力度较大的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四省看,到20xx年底,行政村数量比1999年底减少22127个,减少17.8,分别减少33.

6、40.

5、5.4和2.75。江苏省乡村撤并工作力度较大,到20xx年底,乡镇总数由1999年底的1922个减到1287个,减少635个,撤并率为33,行政村总数由1999年底的34903个减到20782个,减少14121个,撤并率为40.5。

从对江苏省3个县市的调查情况看,其乡村组撤并力度更大。溧阳市36个乡镇合并为18个镇,减少了50;565个行政村调整为291个村和7个居委会,合并率为48,村均行政区划面积由调整前的2.43平方公里增加到4.6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081人增加为2050人。

宝应县30个乡镇、427个行政村、5108个村民小组调整为16个乡镇、253个行政村和2909个村民小组,分别减少

4

7、

4

1、43。沭阳县713个村委会(居委会)、6237个村民小组调整为472个村(居)委会、3696个村民小组,分别减少了33.

8、40.7。安徽省五河县的村组撤并率分别为49和44,村干部减少65。

贵州省湄潭县行政村和村干部数量都减少2/3以上(见表1)。表1江苏三县市、安徽五河县和贵州湄潭县乡村组撤并情况表乡镇行政村(居委会)村民小组村、组干部改革前改革后减少改革前改革后减少改革前改革后减少改革前改革后精简减少溧阳市36185056529848---------------------宝应县30164742725341510829094370713600347149沭阳县---------71347234623736964178643297456758五河县---------43822549312217564431921125206765湄潭县---------36912067---------1746484126273注:“---”为缺乏数据。

2、改革机构、精简干部。各省在乡村撤并过程中加大了机构改革、干部精简力度。

江苏省确定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目标是,撤并1.7万个乡镇事业单位,精简分流事业人员11万多人。现已减少7000多个机构,精简分流人员4万多人。

溧阳市将每镇原有18个事业机构调整为9个,人员编制总数由2061个缩减到1221个,减幅为40.8。沭阳县37个乡镇的659个事业单位减少129个,减少了20,人员由3255个(不含中小学),减少到2806个;将乡镇的文化站、广播站合并为文化中心,将畜牧站、林果站、水产站、桑蚕站合并为多种经营管理站,乡镇卫生院改革为民办民营。

宝应县对乡镇基层站所采取了四条改革措施: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对农科站、农经站、文化站、卫生院等过去由县主管部门管理的基层站所,下放到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县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以解决“上面管不好,下面管不了”的问题;二是合并有关站所,保留农科站,农机站与水管站合并成立水利农机管理站,企管站与农经站合并成立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兽医站、林业站、桑蚕站、水产站合并成立林牧渔业技术指导站;三是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编制的标准按其服务范围的大小和服务内容确定,农科站、水利农机管理站、林牧渔业技术指导站按服务面积每1万亩确定1.5名,经管站按每两个行政村确定1名;四是强化劳动人事管理:全县清退2220名临时聘任人员,对在编人员实行公开竞争上岗,落聘人员分流到企业单位或实行待岗制度,乡镇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的人事关系实行人事代管,凡缺编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同时,溧阳、宝应、沭阳三县市在村组撤并过程中分别精简村组干部1294人、3471人、4567人,宝应、沭阳的村组干部精简比例分别为49和58。

安徽省将乡镇机构数量大大缩减,设1-3个综合性机构,控制领导职数,提倡交叉任职,将乡镇行政编制精简10;并着重进行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理顺条块关系、压缩机构建制和大力精简财政供给人员,具体内容:一是按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界定管理主体,理顺条块关系;二是合理界定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实行政事分开;三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增强其生机与活力;四是压缩国有事业单位建制,优化事业单位所有制结构,实现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和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五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统筹规划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使全省乡镇事业单位(不含中小学校和卫生院)平均由12.2个压缩到7个以内,全省乡镇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人员平均由43.2名精简至30名以内,实行限额配备,中心建制镇和城关镇限额为30名,其他乡镇限额为25名。

河南省决定,在平原3万人以下和山区2万人以下乡镇原则上撤并的基础上,乡镇机构由原来的5个撤为3个,行政编制精简27。黑龙江省规定,为了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分流工作,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人为地要求上下业务对口,不得干涉地方机构设置、人员去留等具体事务;同时规定,乡镇事业单位撤并为四个中心,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人员编制小乡30名,大乡35名。

【第6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工作报告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组建课题组

我们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出发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和分工见下表。

2、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准备阶段(xx.1—

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xx.8—xx年.

9):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xx年.10—

1):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解决校本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实用价值。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的研究严格按计划执行,课题主持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等均无变化。由于中期验收的需要,完成时间略有提前。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的重视,在实验进行中,我校的田凯师校长、朱会芬副校长、侯英副校长均参加了实验。但未列入课题组人员名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发表的成果如下:

1、经验材料《规范操作强化管理向教育科研要效益》在《新城子教育》

xx年第1期(xx年2月)发表,作者:主持人陈鑫。

2、经验材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发表,作者:校长田凯师。

3、论文《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发表作者:教学副校长朱会芬。

4、教育随笔《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与其间的世界》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5期(xx年10月)发表,作者:课题组成员王丽丽。

5、论文《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发表,作者:主持人陈鑫。

6、论文《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3期(xx年年6月)发表,作者:德育副校长侯英。

7、经验材料《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4期(xx年年8月)发表,作者:主持人陈鑫。

其中,《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和《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两篇文章分别在沈北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培训班交流。

关于发布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二批结题鉴定结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结题鉴定工作经常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与策略研究》等127项课题进行了认真严格评审。根据评审专家意见,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批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与策略研究》等123项课题(见附表)通过结题鉴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依据有关规定,凡通过结题鉴定的课题,可免费获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一个(正本)。如需要证书复本,则须另交纳证书工本费,且证书复本总数不得超过证书正本所列课题组成员数量(最多不超过15人)。

二、《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原则上由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领取(请提前电话联系),领取时间为10月13日—24日。

三、未通过结题鉴定之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直接通知课题主持人本人。所有未通过鉴定的课题,均须根据专家鉴定意见修改完善,并于10月31日前申请复核(免交鉴定费)。愈期未申请复核者,视为自动放弃课题研究。在通过复核之前,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四、本次结题鉴定结果及有关事宜,可以通过“辽宁教育科研网”

【第7篇】提升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粗浅研究调查报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儿童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并推荐了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冰心的《繁星.春水》、吴承恩的《西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但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课题组特开展“提升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粗浅研究”,目的就是想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现实问题,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今社会青少年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越来越贫乏,人们已觉察到当今教育中注重应试教育,特别是学习只注重一本教科书而忽视其他书籍的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牺牲,牺牲的是个性发展,是创造性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养成,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是阻碍青少年自觉了解人类文明的绊脚石。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于是,今天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农村学生与城镇学校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阅读机会上有很多不同。

(1)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由年迈的公婆监护,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以来,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2) 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只有学校有课外阅读书籍;学生家里只有电视;加上每天放学走路回家占用了很多时间,所以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异常单调,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多数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

(3) 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通过各种活动渲染学校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在探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之路中,积累了一些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探究如何能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教学时间及空间、家庭教育环境、书籍的储藏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师们对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等问题上遇到了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提升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粗浅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寻找更切合“农村小学”实际、更利于让师生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让农村小学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探索农村小学图书室和教师阅读角的建设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的特殊倾向,它首先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它往往同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兴趣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凡是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去积极探索它的奥秘,力求把它认识清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教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把课外阅读理解为一种集体性的综合活动,有助于让此项活动更为有效的开展。

3.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显,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学生逐步形成想读课外书籍、会读课外书籍、会选择课外书籍的阅读素养。

(二)通过小学六年的参与课外阅读能基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能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服务;能给正在人格形成期的农村学生播撒完善人生的种子。

(三)通过研究,探索出能有效指导和培养符合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策略,可以提升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通过研究,丰富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内容,营造一种农村小学校的书香文化。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农村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阅读的课外阅读量,查阅其内容包括那些?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学生阅读内容。

(二)调查阻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制定解决阻碍因素的策略。

(三)探索提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哪些策略?

(四)探索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指导策略。

(五)探索符合农村小学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阅读氛围,总结出如何打造书香班级,进而打造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大丰市白驹小学低中高年级部分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障碍,收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二)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特别是关于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三)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课题研究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四)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研究成员和学校语文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课题研究小组人员集中反思、提升,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3月)。

1.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组,培训教师。

(二)第二阶段:研究阶段(4月~10月)。

1.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初步研究;

2.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障碍,收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4.查阅资料,整理、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各年级段学生读书的目录及现有途径与方法,重点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策略。

5.创设阅读氛围,加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6.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研究案例及论文。

7.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中总结得失并有的放矢调整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最终达到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0月~12月)。

1.进行研究后期的资料、数据整理,论文、案例的撰写,汇编论文、案例专集;

2.撰写结题成果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预期成果:

(一)探索出了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二)探索出了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教学模式。

(三)制定出了我校 “书香少年” 评选条件、书香班级评价表。

呈现形式:

研究报告、活动案例、教学设计、总结论文等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阅读的图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课题组成员,全部大专以上毕业,均为小学语文教师。所有成员都有很强的工作热情和对课题研究的高度责任心。

课题组有具体实施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课题目标、任务、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协调运转。学校有师生图书室、阅览室,藏书丰富。

所有这些都给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影响与效果

(一)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该课题研究的实施,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增强,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长期积累、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语文素养,无论是在课内的朗读、背诵中,还是在课外的阅读积累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屡屡获奖。

(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研班级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转化成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促进了参研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组教师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并积极参加外出学习,通过培训提升了科研组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科研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品读了论著,写出了心得体会,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通过教研课、科研展示课、汇报课、青年教师竞赛课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提升理论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王琴 负责工作: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统筹课题的运作、编写课题的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的教研活动、撰写课题的学期报告、结题报告、建立课题博客并上传课题资料。

课题组副组长 李敏 负责工作:负责课题的调研、参加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教研活动及报告的理论指导。

课题组成员 韦彬兰、陈爱妹、王小燕、吉庆红负责工作:负责课题的调研、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会议记录、撰写相关论文、撰写相关论

【第8篇】农村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旗***苏木

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旗***苏木

XX年四月二十日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旗***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建设性质:扩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旗***苏木;负责人:千哈斯。

(四)项目申报单位:**旗***苏木人民政府,法人代表:林霞

(五)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及期限:

1、项目建设地点:***苏木下辖的8个嘎查(阿日来嘎查、伊克乌素嘎查、明盖嘎查、乌兰浩舒嘎查、沙日浩舒嘎查、库伦、巴音什里嘎查、巴音乌珠嘎查)

2.建设内容:本项目设计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草库伦内实施,灌溉水源均为地下水,因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水源工程建设②节水灌溉系统工程建设③农业技术配套④防护林体系建设

3.建设规模:本示范项目总控制面积为XX亩,可使40户农牧民受益。其中,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防护林带4.496万延长米,建设期一年。

(六)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总投资107.34万元,节水灌溉直接工程费82.1万元(低压管道10.8万元,亩投资335元;喷灌4.3万元, 亩投资335元;);水源工程费48万元,防护林工程费6.64万元,动力工程费15.72万元,其它费用7.08万元。

(七)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资金40万元,政府配套40万元,农牧农自筹79.54万元。

(八)国民经济评价价指标显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7%>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8>1;投资回收年限pt=4.XX年;经济净现值enpv=145.28万元。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切实可行。

(九)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带动***苏木肉、奶牛养殖业的纵深发展,为确立的“四个一千”示范工程及我旗奶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并可带动全苏木饲料种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种养殖业同步发展。同时可使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深入发展。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一)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二)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

(三)**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三、综合评价

(一)本项目建设对***苏木乃至**旗农牧区节水灌溉及饲草产业化经营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农牧业产业化有促进作用,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从而展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减轻草牧场压力,走可持续发展的种草养畜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的大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靠天养畜已走到尽头。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要求,将优良牧草种植和舍饲育肥有机结合起来,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结合的路子,才能增草、增畜、增收。

三、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对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全苏木农牧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由于长期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草场不合理利用,***苏木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植被建设,农牧民经济增长趋缓。1998年以来,旗委、政府按照实现“绿色产业大旗,畜牧业经济强旗”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种植优良牧草,为建设畜牧业经济强旗奠定了坚强的后盾。新时期,党和国家把经济工作重点西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改善生态植被建设,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区,实施节水灌溉,种植饲草料,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种植,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它是畜牧业经济的助推器,是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背景和意义下,面对今后农牧业的发展趋向,我们提出建设***苏木饲草料种植基地节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项目实施区***苏木,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苏木。目前,全苏木现有水浇地2.4万亩,牲畜25万头(只),发展模式化养殖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发展养殖小区14个,养殖户110户,养殖奶牛1000头,今年计划新增奶牛1000头,肉牛3000头,小尾寒羊3000只。在畜牧业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的情况下,面对发展与市场,饲草节水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三、***水资源持续利用承载能力分析

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是以保护和恢复草原区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水资源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为准则,以解决人蓄饮水和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灌溉为内容,遵循“水-草-畜”系统平衡协调原理,确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可持续载畜量,实现提高草原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系统工程。根据***农牧区水资源条件和草地资源状况分为三个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农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1、浅层水富集区(巴拉尔区)

该区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灌溉成本低,以实施“水、草、林、料、机、多”六配套的家庭草库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牧区水利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建设使饲草料产量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已由过去的靠天养畜发展到舍饲和半舍饲的家庭畜牧业,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草原生态环境已向良性化方向发展,走上了以草定畜的生态型畜牧业经营之路。

2、承压水富集区

该区以实施人蓄饮水及抗旱水源工程为主,辅之与集雨窖工程建设,选择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科学合理规划,以水资源和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准则,集中墨守成规片开发灌溉饲草料。为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增加灌溉面积,节水灌溉技术措施要与开发同步进行实施。由于该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50-100米,井深一般为100-300米,成井及配套费用一般为2-4万元,大部分地区没有电网,主要依靠柴油发电提水,所以提水成本较高,必须配套实施节水技术,适当发展饲草料灌溉面积。

3、水资源匮乏区

选择有开发条件的地区,组织牧民异地集中开发,***苏木已经实施了这项工程。这些地区的部分农牧户有了饲草料基地,为稳定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保留异地开发牧户的草场承包权,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倡导这些农牧户有计划地对承包草场进行休牧,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四、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历史上的***苏木,以“水草丰美、土地宜牧、沃野千里、牛羊成群”而著称。近年来,由于长期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草场不合理利用,***苏木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植被建设,农牧民经济增长趋缓。***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区,实施节水灌溉,种植饲草料,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它是畜牧业经济的助推器,是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背景和意义下,面对今后农牧业的发展趋向,我们提出建设***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的大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靠天养畜已走到尽头。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要求,将优良牧草种植和舍饲育肥有机结合起来,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结合的路子,才能增草、增畜、增收。

3、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对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全苏木农牧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苏木位于**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昂素镇,南与敖勒召其镇相连,西毗布拉格苏木,北依鄂托克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径107°21′— 107°53,北纬38°14′— 38°47′之间。

2、自然资源: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3、社会经济状况:***苏木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财政收入8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4、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苏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XX年度水浇地面积达2.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25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今年计划新增奶牛养殖1000头,肉牛养殖3000头,养牛规模达到5000头;计划新增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养殖3000只,年用草量30240吨,为饲草料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基础和市场。

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根据项目区现有的牲畜及相关基地,为切实起到带到示范作用、减少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项目建设地选择***苏木下辖的8个嘎查(阿日来嘎查、伊克乌素嘎查、明盖嘎查、乌兰浩舒嘎查、沙日浩舒嘎查、库伦、巴音什里嘎查、巴音乌珠嘎查)的40个户子,使该项目在为部分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以点带面,为***苏木率先实现畜牧业强苏木打下良好基础。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建设投资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旗地方政府把以水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和种草养畜作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出台、实施了“百万亩优良牧草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牛羊舍饲圈养模式化育肥工程”、“奶牛饲养工程”及农牧区节水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以及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发展以水为中心的饲草料基地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资源优势:***苏木总土地面积293万亩,有水浇地2.4万亩,牲畜25万头(只),而且模式化养殖户和以水为中心的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势头。

(三)科技开发能力:***苏木现有农林牧科技人员30多名,掌握着不同种植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经过种草养畜,生态建设等项目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牧民“土专家”,为项目的实施、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

(四)基础条件:***苏木位居旗政府所在地近郊,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网络健全,风雨无阻、四通八达。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通过争取上级投资项目资金,地方产业政策扶持,政府配套,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绿色产业、产品更趋于“热头”,奶、肉、蛋需求量猛增,导致饲草料紧俏,供不应求,尤以优良牧草为最,仅敖镇饲草料的需求缺口就达1000万公斤。全旗的饲草料的需求量6000万公斤。***苏木扩建的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仅能解决***所在地部分地区的奶、肉牛、肉羊养殖小区牲畜饲草料困难问题。因此,饲草料消费市场广阔,不愁消费问题。

二、产品销售方案

项目建设地发展低耗能、高效益的节水灌溉,以优质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高能饲料等优质饲草料为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管理,力争提高品质和单位面积的单产。本产品以满足供应***苏木奶肉牛、肉羊养殖小区为主,适当调剂向外出售,因此暂不考虑其他市场供求关系与销售。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扩建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购置喷灌10套(具体情况见附表)。

二、项目规模和布局

项目规模和布局:扩建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带动本地区养殖户走现代畜牧业之路,并以此为辐射源,推动周边地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种草养畜业发展,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为在全旗率先实现畜牧业强苏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产技术方案

项目当年建成,第二年受益,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地,现场指导,并对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就饲料玉米、青贮玉米、优良牧草种植栽培技术进行培训。

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建设,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购置移动式喷灌10套,种植防护林8.992延长米,建设期一年(具体情况见附表)。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

1、项目投资主要是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部分。

2、投资估算中建筑工程造价按本地推算划额加费用确定,设备购置安装价格以前旗市场确定。

二、项目投资概算

**旗***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共XX亩。平均单位面积投资797.7元/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1500亩;喷灌500亩。节水灌溉直接工程费82.1万元(低压管道10.8万元,亩投资335元;喷灌4.3万元, 亩投资335元;);水源工程费48万元,防护林工程费6.64万元,动力工程费15.72万元,其它费用7.08万元。(详见总概算表)

三、投资估算

按建设内容划分,投资估算包括水源工程、灌溉工程、土建工程、动力配套工程、辅助工程。各项工程估算如下:

表1水源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水源井

40

1XX

480000

合计

480000元

表2节水灌溉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面积

数量

单价

合价(元)

1

喷灌

500亩

10套

4300元/套

43000

2

管灌(管)

1500亩

18000米

6元/米(含接头)

108000

合计

151000元

表3动力配套工程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功率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柴油机

20马力

40

2180

87200

2

水泵

7.5千瓦

40

1750

70000

合计

157200

表4土建工程工程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价

数量

合价(元)

1

平地

300元/亩

XX亩

600000

2

耕地

15元/亩

XX亩

30000

3

整畦

20元/亩

XX亩

40000

合计

670000元

表5辅助 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行数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防护林杨树

1行

30400株

1.6

48640

2

防护林沙棘

2行

59520株

0.3

17856

3

合计

66496元

表6总概算表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设备费(元)

备注

灌溉工程

1

喷灌

43000

2

低压管灌

108000

合计

151000元(壹拾伍万壹仟元整)

其他建设工程

1

水源工程

480000

2

防护林

66496

3

动力设备

157200

4

土建工程

670000

合计

1373696元(壹佰叁拾柒万叁仟陆佰玖拾陆元整)

其他费用

70800

总计

1595496元(壹佰伍拾玖万伍仟肆佰玖拾陆元整)

三、资金来源与筹措

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资金40万元,政府配套40万元,农牧民自筹万元79.54万元。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财务评价

1、财务评价依据

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以及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等。

2、基本参数确定

①示范项目经济计算期为20年。

②工程当年建设次年发挥效益,年运行费与效益同步。

③社会折现率i s 取12%。

④固定资产形成率按85%,在进行经济评价时,投入价格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

3、效益分析

产出物价的确定:产出物价按当地XX年价格计,根据鄂前旗当地调查统计的资料,饲料玉米的价格为0.96元/kg,青贮玉米的价格为0.14元/kg,紫花苜蓿的价格为0.8元/kg。林业效益按木材生长量增质1.0元/年 · 株,沙棘按0.2/年 · 株计。

4、效益计算

①节水效益:示范项目总面积XX亩,大水漫灌每年平均用水量400m 3 /亩,年总用水量80万m 3 ,采用节水灌溉年用水量240m 3 /亩,年总用水量48万m 3 ,年节约用水量32万m 3 ,水资源费按0.02/m 3 元计算,每年节约用水折合人民币6400元/年。

②作物增产效益:节水灌溉区种植作物主要为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为主要作物,种植比例按2:2:1(也就是说每户种植饲料玉米20亩、青贮玉米20亩、紫花苜蓿10亩),总面积为饲料玉米800亩、青贮玉米800亩、紫花苜蓿400亩。产量调查及实施节水灌溉后的增产效益计算详见下表。

序号

品名

无灌溉时产量

节水灌溉后产量

每亩

增产

计划种植面积

总增

产量

单价

(元/kg)

增产值

(万元)

1

饲料玉米

200kg

600kg

400kg

800亩

3XX0kg

0.96

307200

2

青贮玉米

3000kg

6000kg

3000kg

800亩

2400000kg

0.14

336000

3

紫花苜蓿

300kg

1000kg

700kg

400亩

280000kg

0.8

224000

合 计

867200

③林业效益:防护林种植杨树30400株,按每株杨树年增值1.0元;沙棘59520株,每株年增值0.2元,总计林带每年增值42304元。

④节省劳动力费用:节省劳力也是节水灌溉的优点之一,灌溉项目每个灌溉单元采用节水灌溉可节省劳力1个,每个用工年工资按8000元计,40个灌溉单元共节省用工费32万元。

⑤年总效益:***苏木农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2万m 3 ,而且每年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45.28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6.87万元。

5、费用计算

①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设项目达到预定规模时所需要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的主体工程费用和相应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总投资为159.54。

②年运行费用计算:包括每年所需的耕地、整畦、购种、肥料、农药、灌溉等费用。具体见表。

项目

品名

单价

数量

合计(元)

耕地

15元/亩

XX亩

30000

整畦

20元/亩

XX亩

40000

购种

饲料玉米

30元/亩

800亩

24000

青贮玉米

36元/亩

800亩

28800

紫花苜蓿

35元/亩

400亩

14000

农药肥料

饲料玉米

150元/亩

800亩

1XX0

青贮玉米

150元/亩

800亩

1XX0

紫花苜蓿

90元/亩

400亩

36000

节水灌溉

饲料玉米

56元/亩

800亩

44800

青贮玉米

56元/亩

800亩

44800

紫花苜蓿

112元/亩

400亩

44800

合 计

547200

②维修费:由于当地缺乏类似规模工程的实际资料,故参照《水利经济手册》,维修费率取标准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形成率85%)的1.5%执行,计算得维修费2.03万元。

③年运行费(成本):节水灌溉项目每年运行费由燃料费、维修费、基本投入费用构成,合计:56.75万元。

④折旧计算:固定资产形成率按85%计算,159.54万元总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值为135.609万元,经济计算期20年,按照直线计算法(不计残值),年折旧费为6.78万元。

二、经济评价

采用动态法对示范区进行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1、评价指标计算

n

经济净现值计算公式:

t=1

enpv= ∑ (b-c) t (1+i s ) -t

式中:enpv — 经济净现值 万元

i s 社会折现率 取12%

t — 经济计算期各年序号,t=1,2……20年

b t — 第t年的效益 万元

c t — 第t年的费用

n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计算:

t=1

enpv= ∑ (b-c) t (1+eirr) -t =0

经济效益费用比计算公式:

投资回收期按静态公式计算,即:

p t =总投资/(每年效益-每年费用)

2、经济评价

经济内容收益率eirr=17%>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8>1;投资回收年限pt=4.XX年;经济净现值enpv=145.28万元符合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节水增效灌溉工程切实可行。

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我国目前的牧区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制约因素:其一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其二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国土资源损失严重,特别是大面积的草原沙化、退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草原节水灌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饲草料节水灌溉可以增加饲草的有效供给,减轻超载对天然牧场的压力,使一部分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实施节水灌溉,发展饲草料种植是由自然粗放型放牧逐步过渡到舍饲和半舍饲现代化畜牧业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条件。只有具体充足的饲草料才能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生态经营集约化,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所以此项目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推行我苏木的畜牧业发展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提我苏木群众的生活水平,对农牧区稳定、经济繁荣意义重大。

2、生产实践证明,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只有发展灌溉建设人工草地,实施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推行建设养畜、舍饲养畜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才能减轻牲畜超载过牧对天然草场的压力,遏制草场沙(退)化,恢复生态,保证农牧民收入和生活的稳定。

①扩大水浇地面积、保护了水资源

示范区节水灌溉系统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2万m 3 。

②减轻天然草场压力、遏制沙化恢复生态

建设发展1亩饲草料地可以养5个绵羊单位,每个绵羊单位需要天然草场20亩,所以建1亩饲草料地可使100亩左右退化天然草场实现季节性休牧,从而得到休养生息。因此,建设发展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是缓解畜草矛盾,遏制沙化恢复生态行之有效的措施。

③通过发展人工草的节水灌溉及防护林网配套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冬春季节风蚀作用对垦后草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发展节水型饲料地和人工草地灌溉,将大大提高草场生产力和牧草品质,增加饲草料的有效供给,大大缓解超载过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从根本上扭转草场沙化、退休、日趋严重的局面,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第八章 组织管理

一、项目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个月,从XX年4月1日开始到6月1日结束。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确定项目区地点;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完成规划设计;三是筹措建设资金,完成项目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建设阶段):时间为6个月,从XX年5月2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确定项目建设计划;二是按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并由苏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把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关;三是对已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附: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序号

建设内容

XX年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完成科研报告及报批

2

项目勘测

设计

3

项目土建

工程

4

项目配套

工程

5

项目投资

6

项目验收

二、组织领导

1、此次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操作难度大。为了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成立由***苏木政府苏木达任组长,分管农牧区工作的副苏木达任副组长,各嘎查包队干部与嘎查领导为成员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

2、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要根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制定开发规划和实施计划,抓紧对项目的考察、论证和申报工作。

3、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要负责好项目实施管理和资金安排使用监督,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科学的资金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必须通过专家论证,资金实施专户、专项、专人管理;项目要严格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定期审计制,厉行节约、注重效益,严禁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表

机构职务

姓 名

现任职务

所在单位

组长

千哈斯

副苏木达

***苏木

成员

特古斯

嘎查长

乌兰浩舒嘎查

成员

孟克吉日嘎拉

嘎查长

阿日来嘎查

成员

达来

嘎查长

伊克乌素嘎查

成员

吉日嘎拉达来

嘎查长

库伦嘎查

成员

马呼格吉勒图

嘎查长

巴音什里嘎查

成员

阿拉塔

嘎查长

沙日浩舒嘎查

成员

谢宝成

嘎查长

巴音乌珠嘎查

成员

张利国

嘎查长

明盖嘎查

第九章

结 论

根据项目编制要求,我们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该项目。项目建设可靠,当地施工条件好,农牧民实施的积极性高,经分析论证,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意义重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我旗、我苏木实情,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改善当地草畜矛盾、生态环境,使40户农牧民直接受益,同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我苏木在全旗范围内率先实现畜牧业强苏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上级部门予以立项投资建设为盼。

【第9篇】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立的调查研究报告

为整合青年创业资源,健全青年创业体系,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那么,这种集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为一体的成长平台,是否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

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目前,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全面发展,它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搭建创建平台,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2、争取财政支持,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了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3、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1、管理成本较高,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他们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们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融资渠道单一,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3、存在惧贷心理,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在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是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们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4、政策支持不足,制约规模扩张。农村就业问题是国务院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发挥基地作用,凝聚团员青年力量,引领新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这不仅仅是团组织和金融部门的工作任务,它的成长更离不开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产业项目虽获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以部门为单位针对项目设定,缺少对整个创业基地的专项扶持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优秀青年创业项目难以落户,基地抗风险能力不足。

5、人才难以引进,缺少科技支撑。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不仅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参与。但是多数基地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且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能够引入优秀产业项目,留住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的人才,也是关系基地建设成败的一项因素。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成败事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那么如何实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呢?

1、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2、创新担保模式,解决融资难题。创业难,难点更在融资。农村青年创业者由于缺少财富积累,初期阶段大多缺少资金,又无有效抵押物,借贷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是基地创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决:

(1)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担保基金。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或成功人士出资冠名赞助、县农业担保中心划出专项资金、农村创业青年共同筹集。担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担风险责任,由县农业担保中心负责具体事项运作,但考虑农村青年经济承受能力,建议担保中心免费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担保。

(2)建立农村青年创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联保贷款可由5名以内员工组成,采用集中授信、随用随贷原则,由乡镇团组织根据基地青年资信等级情况推荐,并完成初评估。由于创业项目在基地内实行集中管理,辖内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情况相互了解,采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强了风险可控性。同时,不同行业联合重组,允许种植户、贩销户和养殖户相互担保,也降低了因季节性因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3)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信用社必须创新流程、简化手续,特别是对10万元以下的支农项目,可以通过发行丰收小额贷款卡等形式,实行“额度一次核定,担保、抵押一次落实,贷款分次发放使用”,真正做到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服务。

3、实现支农倾斜,支持基地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事关农民增收、农村长效发展,对解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农村信用社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农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重要意义。关于基地青年贷款担保方式可以通过上述基金或联保等方式予以解决,在客户经理的薪酬考核中要视同抵押贷款,促使客户经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还不应过份强调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而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哺农村发展,主动下调基地创业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入驻创业。

4、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典型推进。农村青年创业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将金融保障和多方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遇到的各项困难和问题。因此,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应当受到政府部门关注,农口等政府职能部门应为基地引进专家、学者做好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人行、信用社应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基地全程了解农村青年的生产经营情况,根据资信评估数据建立对农村青年的信用档案;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基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工商登记等,引导农村青年落户创业。

5、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对外宣传。各级团组织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基地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现代化手段和优质服务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以带动青年创业致富。

【第10篇】农村治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笔者通过对**及**东西北多个问题村的调研发现,农村治理的诸多乱象主要根源在于农村的利益争夺、法治缺失和道义扭曲。

一、利益争夺

(一)村官与村民争利

调查发现,一些问题村的村官侵夺村民合法利益现象严重。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靠对上截留钱款与对下欺诈百姓;在发达地区农村,主要靠私分集体资产。其摄利手法层出不穷:

1.对上截留钱款。一是利用国家扶持农村兴修水利、交通设施等政策,采取收支不入账、多报多领、虚报项目等方式,截流、贪污国家下拨款项。二是将低保名额私分给家属亲友或者送礼者,某些地区村干部甚至把低保待遇挪到去世的亲属名下。三是以修村路集资等名义截留私分粮油补贴和优惠补助,有的还通过虚报人头、补助土地面积等方式“吃空饷”。四是冒名顶替村民享受农业项目无息贷款等政策补助。比如,某村民是养鸡专业户,可享受上级的无息贷款政策,却被村干部冒名顶替,村民开始不知道有优惠政策,知道后也不敢与村官翻脸。

2.对下敲诈百姓。一是滥用职权。比如超生人口落户,只要不断送礼,村干部就不会追缴社会抚养费,并且帮助当事人拖延时日,到人口普查将超生人口合法落户。又如,一些地区只要打点好村干部就能私下土葬。反之,若不向村干部输送利益,村民一些合法权益也无法保障。比如宅基地分配,分与不分、早分晚分、分好分坏,很多时候在于有没有向村干部送礼、跑关系。二是巧立名目,以各种借口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三是与派出所等基层部门勾结,对村民实施小错大罚,乱收罚款,只有送礼才能予以减免。四是提前通风报信,帮助违法违纪人员逃避上级追捕和检查,事后向违法群众索利。

3.私分集体资产。一是村干部互相勾结,利用集体资产账目不清,私设小金库,将集体资产转换成私人财产。二是通过虚列开支、乱发补贴、公款送礼,滥用集体财富。三是与第三方里外勾结,以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处理集体资产。四是长期私占村级资产,为自己创收牟利。五是采取资产不入账、提前报废等手段,将资产据为己有。六是控制基础设施项目发包工作,从中谋取私利。

以上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1.村民不反映情况。一是对上级政策不知情。不少地区村务公开不到位,村官与村民之间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村民难以了解实际情况。二是怕受到打击报复。村干部一般都是有势力的人,农民如果反映,既得罪村干部,又得罪走后门的人,可能受到报复。三是上级处罚不重。很多时候即使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若不是犯了刑事大罪,镇干部一般会出面讲情,基层政府也会从轻处理。四是一些村民思想麻木。对村干部贪腐行为、违法行为习以为常、事不关己,除非严重侵害到自身利益,一般都能容忍。五是部分村民同流合污。一些村民通过向村官送礼及熟人关系办事情、维护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

2.乡镇政府支持村干部。乡镇政府一般通过村干部了解情况、落实政令、开展工作,也需要村干部维持农村稳定,一些部门的工作考核还需要村干部投票支持。同时,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相互间打交道较多,彼此熟悉,有熟人情结,不少还是“烟酒朋友”、“义气兄弟”,有部分乡镇干部还与村官存在利益链条。无论是朋友情谊,还是利益粘连,都可能造成乡镇干部对村干部的偏袒。

3.市县难以了解真实情况。第一,市县政府更多强调抓大局、抓大体,只要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市县领导一般不愿意直接介入村里工作。其次,市县政府了解、调查情况,主要通过镇村干部这个主渠道,群众怕得罪村干部或事不关己,一般不敢说实情,市县难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心声。第三,市县的检查工作往往是雷声大雨声小,严格检查的次数少、查实的几率小,处罚的结果轻;一定程度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村干部违法成本很低。

(二)政府与村民争利。

突出表现在征地矛盾上。农村的利主要源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土地之利在于土地的升值和土地种植。农民在农村有三块地,一块是建设性的宅基地,一块是耕地承包地,还有就是森林、山林、林权用地。这三块地以前有个制度:农民集体户口,是集体一员,这三块地是集体产权,只要离开农村不再是本村户口,就是不是集体一员,不是集体一员就要剥夺本集体利益。土地自古就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宪法已经规定农民对土地具有70年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即使在当下,不少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但农村中的土地仍然是他们手上一笔可望保值、升值的重要财产。当前农村征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短时间内完成征地的压力,一些地方忽视征地的法律程序,工作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二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存在问题,把补偿和安置混在一起,补偿标准偏低,损害农民利益,同时失地农民安置措施不够完善。三是缺乏有效的纠纷调处机制。

(三)村民与村民争利。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村民内部之间的利益纠纷日渐增多。一是出嫁女权益问题。一些村民担心固有利益受损,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民主投票、村规民约等形式,实施“暴力民主”,违法剥夺出嫁女的村民资格和合法权益。二是邻里利益纠纷。主要集中在借贷纠纷、生产竞争和资源争夺方面。比如,一些地区高利贷风气浓厚,邻里间的借贷纠纷可能造成双方反目成仇。又如在缺水地区,村民对稀缺水源的激烈争夺,甚至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三是家庭财产矛盾。主要是分家析产、婚约财物争夺和遗产继承等纠纷,这些纠纷常常引起亲属之间的心理隔阂乃至亲情破裂。

(四)村官与村官争利。

主要是村官之间的权、利之争,特别是个别“在野村官”(换届落选的村官)不是出于依法监督的目的,而是为恢复过去的既得利益格局,在暗处挟自己“小圈子”一帮人通过造谣、利诱等手段不断挑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越级上访、聚众闹事,以达到推倒现任村干部的目的。一旦实现目的,新的“在野村官”又会“照葫芦画瓢”、“冤冤相报”。当然,这在客观上也对在任的村官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

二、法治缺失

经过三十多年建设与努力,我国已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将农村社会的主要关系和基本问题纳入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当中。但是,受权力、金钱、人情、关系、非理性情绪等的稀释、扭曲、异化,农村法治建设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基层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一是基层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当前,各级政府管理农村的手段还是以行政措施和政策文件为主,管理工作中“人治”色彩比较浓厚。村干部在执行公务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依法办事,侵犯群众的权益。有些干部甚至习惯于按个人意志办事,利用村民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弱点,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二是政令与法律相冲突。农村政令措施经常出现违反法律的现象,比如有的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私自对过境车辆收费,有的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等等。三是执法权力滥用。基层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强,有的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生硬,造成当事人的排斥和对抗;有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拖拉推诿;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随意性大;还有的作风败坏,吃、拿、卡,热衷收受人情贿赂。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法律公正、公平形象,致使农民对法律的价值产生怀疑。

2.农村民众法律意识淡薄。一是对法律认识不足。很多民众认为,只要自己没有杀人放火就不会触犯法律,自己没有必要去学法,更谈不上用法。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大多数法律法规无从知晓,很多时候把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视为正常,而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浑然不知。二是民主权利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对参政议政缺乏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有的选民投票时“随大流”,“人家去投我也去投”,“你们选谁我也选谁”;有的选民受人情关系、金钱影响参与投票,“谁跟我关系好就选谁”,“谁给的钱物多就选谁”。三是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要么碍于面子畏缩忍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或纠集宗族暴力抗法;还有就是找关系走后门“以钱换权”,从而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也助长了权力的腐败。四是“信访不信法”。一些农民敬畏权力,对法律、法院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当法院的裁判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认为法律不公、法官受贿,往往不断地举报、上访、申诉。农民不懂法导致不尊法,不尊法又导致不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主体意识缺失,法律信仰匮乏,最终导致农村法律权威的弱化。

3.农村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涉农法律法规总体偏少,涉农的法律以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形式出现较多,层级较低,造成了不少涉农法律真空。比如,全国人大修改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对于农村民主选举依然缺乏统一具体的实施细则规定。又如,基层法院在审理农村土地纠纷、宅基地买卖纠纷、小产权房纠纷、拆迁补偿纠纷等案件时,也常常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另外,自上而下的立法形式往往更多地取决于上级的意见和态度,农民的声音和利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某些法律难以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村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庸、懒、散的工作作风问题,由于问责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到位,致使出现监督难、约束难、处理难的现象。一些乡镇认为村干部经手的钱物不多,权力不大,不重视对村干部的监督,仅是把监督停留在口头上,而群众监督村干部的渠道少而不畅,无从入手,常常出现能监督的不想监督,想监督的不能监督的现象,使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村干部权力失范,出现贪腐行为。特别是个别村干部而且是非党员的村干部侵犯村集体利益,情节轻微够不上党纪和刑事处罚,甚至免于处罚,群众意见很大,还容易引发信访事件。

造成农村治理中法治缺位的原因:

1.“人治”观念难以破除。“人治”的传统一直影响着当今的农村社会,古代社会中“**”、**、**等依靠宗族、拳头、金钱、关系建立统治权威,导致农村的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的强人、能人手上。这种“人治”传统,更着眼于人,视法律为统治工具,主张“权大于法”,依然影响着当前的农村治理,与法治所要求的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公正、平等的法律理念背道而驰。

2.传统文化深入影响。传统农村是礼俗社会,讲究的是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可持续性秩序,因此在纠纷解决中讲究“事了”、“人和”。当前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还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互惠性关系普遍存,对簿公堂是将双方矛盾公开化,伤面子又伤感情,并非村民的第一选择。此外,封建意识在许多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封建伦理规范和乡土规范还占绝对支配地位,权利平等意识比较淡薄。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影响,片面地把法作为惩罚的工具,对法天然产生厌恶与排斥。

3.依法维权成本较高。司法机关在农村地区的设置严重不足,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想打官司,往往要跑上百里路才能找到法庭,来回花销费用大。同时,现有的司法体制由于诉讼过程的繁琐复杂、高昂花费、司法腐败、人治干扰等因素,致使农民耗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打官司,但自己的权利仍然得不到维护。

三、道义式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乡村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乡村传统道德的承载基础受到连续侵蚀和冲击,农村道德滑坡、价值取向紊乱、是非评判颠倒等现象成为农村治理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是信仰缺失。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造成农村道德价值失落,很多人处于无信仰状态。二是过度自私自利思想严重。一些农民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欲增长过快,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抬头。三是诚信意识衰退。传统的纯朴敦厚、老实诚信的民风逐渐退化,弄虚作假、失信失约的现象抬头。比如,一些农民明知道农药会致癌,为了挣钱却不惜剂量地使用;有的人为了获取利益昧着良心买卖病猪等,一些村民向信用社贷款了却不守信用、赖账不还。四是攀比之风盛行。在不良消费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农民腰包鼓起来后,大行炫耀型、攀比型、跟风型、浪费型消费,讲排场,比阔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些外出打工者讲究衣锦还乡,回到农村挥金如土,助长了农村的相互攀比之风。五是传统的家庭伦理、孝道弱化。一些村民“娶了媳妇忘了娘”,视赡养父母为一种经济负担,很少给予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一些地方的青年农民婚恋心态趋于功利。一些村民认为“在外嫖娼、包二奶、养情人是有钱有本事的象征”。一些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六是农村治安恶化。当前农村的流动性加大,不断弱化原有的村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村治的权力真空,造成部分地区宗族势力抬头,甚至发生黑社会和恶势力掌握了乡村治权,横行乡间,滋扰祸害百姓的情况。此外,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也在潜滋暗长,蛊惑人心,对农村的治安环境和道德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七是低俗文化入侵。由于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庸俗浮浅甚至黄、赌、毒的文化娱乐趁虚而入,挤占了村民的生活娱乐空间。一些地区,打麻将、打扑克、聚众赌博、地下赌xx等赌博风气盛行;“脱衣舞”等低俗文化节目堂而皇之地进工地、进农村。

造成当前一些农村道德弱化、正气式微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社会转型冲击农村固有道德观念。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不仅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破坏传统优秀文化基因,造成传统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瓦解,乡村治理的柔性作用、自律性机制慢慢消失。二是农村道德建设和道德教化滞后。少数干部受传统发展模式所限,长期存在重物轻人的错误观念,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停滞不前;一些地方精神文化建设仍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标志建筑、轻基础设施”的倾向,广大农村文化设施体系仍然比较薄弱。三是舆论环境对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与影响。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和知名度,过多地渲染凶杀、暴力、跳楼、事故等负面报道,肆意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面,给群众造成“做好事不得好报”、“做好事惹火烧身”等错觉,在社会中造成审丑疲劳,不断恶化社会的道德环境。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文化娱乐条件相对欠缺的广大农民来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治理对策

当前农村的治理对策,在思路上要扣住“利、法、义”三个根本,在做法上要抓好“五大建设”。

一、农村组织建设

要正确处理好村“两委”、村与社、村与组的关系,落实好班子成员联席会议、党群联席会议以及党务村务财务监督的“两联席一监督”制度,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体系和议事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力、工作畅顺的村级组织运作机制。

(一)党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强化村居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

1、全面推行村党组织升格。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社区),应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经乡镇党委(党工委)审核同意,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属村(社区)辖地管理,实行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双向进入”,推选村(社区)内企业书记业主代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选派村(社区)党员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内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或联络员。

2、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根据村(居)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重新整合划分若干村(居)民小组或片区,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在村(居)民小组、经联社或经济社建立党支部。村(居)民小组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支部提事、村民代表议事的方式,管好村民小组的事务。同时,探索在村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

3、建立党建联系协调机构。在村(社区)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内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辖区党建工作,对社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统筹协调辖区党建资源,组织辖区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完成村(社区)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集聚资源、决策咨询、民主议事、监督评议和参政议政作用,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

4、发挥“党代表工作室”作用。在村(社区)中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完善工作室管理制度,推行党代表下访接案、积极提案、民主议案、监督巡案的“四案工作法”,定期安排领导班子成员“组团式”到工作室接待党员群众,组织各级党代表深入村(社区)、农户、两新组织、出租屋开展实地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开设提案箱,探索开通党代表官方微博,设立周六开放日安排党员志愿者到工作室值班,真正发挥“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的作用。

5、创新建立“农村网络党支部”。创新农村党组织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网络党支部”,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电视电话、视频对话、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以“网络党日”、“在线讲堂”、“网上报告厅”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实现网上教学在线互动,使网络成为党组织生活的新平台。

(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法治,是对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构和平衡的必然路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习俗、不同利益群体的阻扰。因此,村民自治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在法治的引领下,积极探索从个人领导到组织领导再到集体领导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由现在的村官治村过渡到村委治村,最后真正实现村民自治。一是充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巩固和拓展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参与平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农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积极引导和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培养村民民主习惯,锻炼提升村民自治能力,让村民真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二是切实减轻村(居)委会行政负担。现在很多地方是“社区牌子多,光挂牌不做事”,“社区服务机构官僚化”,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建立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制度。只有经过许可的事项才可以进入社区,并且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人随事调”,通过这种办法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水平。

(三)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完善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进行公司制改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管理。鼓励条件成熟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与社区自治组织分离的前提下,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法实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作管理机制。

(四)社会组织建设

着力培育壮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的协同共治工作格局。在现阶段农村应大力培育专项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事务类、公共服务类、文化体育类村级社会组织,慎重发展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建设一支宏大的村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相信社会组织,放手把一些社会管理和服务性事务交由社会组织管理,让它们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并不断成熟壮大,确保政府职能“转得出、接得好”。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促进公益类慈善事业发展,协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妇女权益保护、孤寡老人关爱等。与此同时,要加大

【第11篇】农村计生工作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才能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强化利益导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

一、问题的提出

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近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效显著。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而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如何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多少年来奔赴在最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奖励优惠政策,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亲情化,更有章可循了。但新形势下又存在着部分育龄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农村流出人口增多与各地协作管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这些势必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带来新的难题。

作为广东省的新塘村,它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现状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进一步在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更好的在农村开展工作。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新塘村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

(二)调查对象

新塘村村民委员会干部8人,村民代表30人。

(三)调查时间

3月下旬。

(四)调查方法

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塘村实施计划生育的措施

新塘村是本镇最贫苦地区,但村民委员会相应国家政策,加大力度的的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具体做法是: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把宣传教育融入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之中,通过在全村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咨询、节育技术服务、妇女病普查普治、孕期保健等系列服务,使广大群众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享受到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把宣传教育融入生产队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开展建设小康生产队、合格生产队、文明生产队、文明户、幸福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建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把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中,通过开展“三结合”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宣传教育融入社会保障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之中,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并依托多种载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2.强化领导 落实责任

该乡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速迅调整充实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并将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户、落实到人。

3.人员专职 干部专用

一是调整充实了各生产队计生干部,并由原兼职调整为现在专职;二是提高了村计划生育干部报酬,由原每月100元提高到现在每月120元;三是提高了村计生干部政治待遇,村计生工作考核名列全乡前茅,个人被评为优秀村专干,待村换届时作为提拔使用对象;四是乡计生干部由原联村调整为现在不联村、不包组,全部精力从事计划生育工作。

4、制度斗硬 奖惩分明

为把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该村设立了计划生育工作举报制度,凡举报计外怀孕1人,奖举报对象人民币100元,凡举报违法生育1人,奖举报对象人民币300元。

(二)创建的主要成效

自全村通过上述措施的制定和落实,该村计划生育工作有了展新的变化。

1. 村计划生育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计生统计瞒、漏报现象基本杜绝。

3.违法生育人数明显下降。

4.全乡计生几项指标,符合生育率达95%以上,环情、孕情监测率达85%以上。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迈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结合更为密切。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工作难度偏大。计生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越来越淡薄,计生对象对现行法律、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只讲权利不尽义务,绝大多数计生对象不愿主动接受孕检、上环、结扎、引流产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甚至有的计生对象公然暴力对抗计生执法,陷于了“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艰难局面。

二、农村群众自我生殖保健意识亟待薄弱.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不能准确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避孕药具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同时不少育龄群众未将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而认为是国家控制人口的手段,于是在国家推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时候,认为知情选择就是随心所欲,因此贪一时便利,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人越来越多,造成引流产居高不下。当年采用长效节育措施的仅3118例,只占当年应落实避孕措施的38.4%,而引流产却高达2842例。

三、奖励扶助政策偏低。扶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其他项目相比,计生扶助标准仍然偏低,如年满60周岁的农村两女户和独生子女户每年奖励只有720元,独生子女伤残扶助只有960元,独生子女死亡扶助只有1200元,这些优惠政策对计生对象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农村符合政策生育户有的已经成为新的弱势群体,他们对今后的生活前景并不乐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没有根本改变。

四、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队伍较弱。一是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我市村级计生管理员基本上由村妇女主任兼任,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内涵的丰富发展,对村级计生管理(服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宣传国家的政策,还要懂法、懂生殖保健知识、懂咨询随访、懂子女教育等等,现有水平远远跟不上群众的需求。二是对计生管理服务职业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不再局限于农耕,而是进入各行各业,同样我市村级计生管理(服务)员绝大多数在私企上班,她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来为群众服务,如果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去要求她们放弃自己的工作来从事计生工作显然是不合情理,而维持现有模式又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因此对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职业化的要求。

五、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现象依然严重。近两年,我市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取得长足的进步,征收到位率大幅度提高,但与法规条例规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氛围未形成,穷的征不着、富的征不足现象依然存在。四、关系进一步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回顾近年来的创建实践,深深体会到创建工作上级重视是根本,群众支持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关键。在推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新塘村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树立政府权威。计划生育工作从一定程度讲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政府和计生对象既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计生对象不能自觉遵守政府制定的计生政策,而政府在做思想工作无果的情况下,必须体现政府的执行力,树立政府的绝对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地位不动摇。

2、要强化利益导向。从人对社会公共资源占有的角度讲,符合政策生育户为社会和政府是做出过贡献的,全社会理应要对他们予以回报,这种回报要通过政府对符合政策生育户的关心和扶助得以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奖扶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行生活水平同步,通过政府的奖励扶助让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既感到光荣又得到实惠: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要严格依法行政。对计生工作人员要强化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查处计生案件中严格执法程序,做到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始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思想工作为主,以优质服务为主。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加大处理力度,增加违法生育人员的生育成本,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

4、要完善考评机制。目前的计生工作考核方案软件设分过多,没有突出人口出生这个核心指标,调查的随意性、机遇性也大,这样很难反映出一个地方计生工作的真实水平,也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加大对诚信计生的考核,使人口出生统计更接近实际。同时适当减少调查次数,省、市、县调查尽量同步,让基层用更多的时间来做基础工作,提升计生工作水平。

在执行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认真细致,公正透明,让每一个计划生育家庭都能够享受到他们应享受的扶助与奖励。从而以点带面,为广大育龄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引导他们转变生育观念,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从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步伐,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12篇】农村治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笔者通过对**及**东西北多个问题村的调研发现,农村治理的诸多乱象主要根源在于农村的利益争夺、法治缺失和道义扭曲。

一、利益争夺

(一)村官与村民争利

调查发现,一些问题村的村官侵夺村民合法利益现象严重。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靠对上截留钱款与对下欺诈百姓;在发达地区农村,主要靠私分集体资产。其摄利手法层出不穷:

1.对上截留钱款。一是利用国家扶持农村兴修水利、交通设施等政策,采取收支不入账、多报多领、虚报项目等方式,截流、贪污国家下拨款项。二是将低保名额私分给家属亲友或者送礼者,某些地区村干部甚至把低保待遇挪到去世的亲属名下。三是以修村路集资等名义截留私分粮油补贴和优惠补助,有的还通过虚报人头、补助土地面积等方式“吃空饷”。四是冒名顶替村民享受农业项目无息贷款等政策补助。比如,某村民是养鸡专业户,可享受上级的无息贷款政策,却被村干部冒名顶替,村民开始不知道有优惠政策,知道后也不敢与村官翻脸。

2.对下敲诈百姓。一是滥用职权。比如超生人口落户,只要不断送礼,村干部就不会追缴社会抚养费,并且帮助当事人拖延时日,到人口普查将超生人口合法落户。又如,一些地区只要打点好村干部就能私下土葬。反之,若不向村干部输送利益,村民一些合法权益也无法保障。比如宅基地分配,分与不分、早分晚分、分好分坏,很多时候在于有没有向村干部送礼、跑关系。二是巧立名目,以各种借口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三是与派出所等基层部门勾结,对村民实施小错大罚,乱收罚款,只有送礼才能予以减免。四是提前通风报信,帮助违法违纪人员逃避上级追捕和检查,事后向违法群众索利。

3.私分集体资产。一是村干部互相勾结,利用集体资产账目不清,私设小金库,将集体资产转换成私人财产。二是通过虚列开支、乱发补贴、公款送礼,滥用集体财富。三是与第三方里外勾结,以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处理集体资产。四是长期私占村级资产,为自己创收牟利。五是采取资产不入账、提前报废等手段,将资产据为己有。六是控制基础设施项目发包工作,从中谋取私利。

以上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1.村民不反映情况。一是对上级政策不知情。不少地区村务公开不到位,村官与村民之间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村民难以了解实际情况。二是怕受到打击报复。村干部一般都是有势力的人,农民如果反映,既得罪村干部,又得罪走后门的人,可能受到报复。三是上级处罚不重。很多时候即使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若不是犯了刑事大罪,镇干部一般会出面讲情,基层政府也会从轻处理。四是一些村民思想麻木。对村干部贪腐行为、违法行为习以为常、事不关己,除非严重侵害到自身利益,一般都能容忍。五是部分村民同流合污。一些村民通过向村官送礼及熟人关系办事情、维护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

2.乡镇政府支持村干部。乡镇政府一般通过村干部了解情况、落实政令、开展工作,也需要村干部维持农村稳定,一些部门的工作考核还需要村干部投票支持。同时,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相互间打交道较多,彼此熟悉,有熟人情结,不少还是“烟酒朋友”、“义气兄弟”,有部分乡镇干部还与村官存在利益链条。无论是朋友情谊,还是利益粘连,都可能造成乡镇干部对村干部的偏袒。

3.市县难以了解真实情况。第一,市县政府更多强调抓大局、抓大体,只要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市县领导一般不愿意直接介入村里工作。其次,市县政府了解、调查情况,主要通过镇村干部这个主渠道,群众怕得罪村干部或事不关己,一般不敢说实情,市县难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心声。第三,市县的检查工作往往是雷声大雨声小,严格检查的次数少、查实的几率小,处罚的结果轻;一定程度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村干部违法成本很低。

(二)政府与村民争利。

突出表现在征地矛盾上。农村的利主要源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土地之利在于土地的升值和土地种植。农民在农村有三块地,一块是建设性的宅基地,一块是耕地承包地,还有就是森林、山林、林权用地。这三块地以前有个制度:农民集体户口,是集体一员,这三块地是集体产权,只要离开农村不再是本村户口,就是不是集体一员,不是集体一员就要剥夺本集体利益。土地自古就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宪法已经规定农民对土地具有70年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即使在当下,不少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但农村中的土地仍然是他们手上一笔可望保值、升值的重要财产。当前农村征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短时间内完成征地的压力,一些地方忽视征地的法律程序,工作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二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存在问题,把补偿和安置混在一起,补偿标准偏低,损害农民利益,同时失地农民安置措施不够完善。三是缺乏有效的纠纷调处机制。

(三)村民与村民争利。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村民内部之间的利益纠纷日渐增多。一是出嫁女权益问题。一些村民担心固有利益受损,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民主投票、村规民约等形式,实施“暴力民主”,违法剥夺出嫁女的村民资格和合法权益。二是邻里利益纠纷。主要集中在借贷纠纷、生产竞争和资源争夺方面。比如,一些地区高利贷风气浓厚,邻里间的借贷纠纷可能造成双方反目成仇。又如在缺水地区,村民对稀缺水源的激烈争夺,甚至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三是家庭财产矛盾。主要是分家析产、婚约财物争夺和遗产继承等纠纷,这些纠纷常常引起亲属之间的心理隔阂乃至亲情破裂。

(四)村官与村官争利。

主要是村官之间的权、利之争,特别是个别“在野村官”(换届落选的村官)不是出于依法监督的目的,而是为恢复过去的既得利益格局,在暗处挟自己“小圈子”一帮人通过造谣、利诱等手段不断挑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越级上访、聚众闹事,以达到推倒现任村干部的目的。一旦实现目的,新的“在野村官”又会“照葫芦画瓢”、“冤冤相报”。当然,这在客观上也对在任的村官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

二、法治缺失

经过三十多年建设与努力,我国已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将农村社会的主要关系和基本问题纳入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当中。但是,受权力、金钱、人情、关系、非理性情绪等的稀释、扭曲、异化,农村法治建设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基层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一是基层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当前,各级政府管理农村的手段还是以行政措施和政策文件为主,管理工作中“人治”色彩比较浓厚。村干部在执行公务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依法办事,侵犯群众的权益。有些干部甚至习惯于按个人意志办事,利用村民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弱点,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二是政令与法律相冲突。农村政令措施经常出现违反法律的现象,比如有的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私自对过境车辆收费,有的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等等。三是执法权力滥用。基层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强,有的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生硬,造成当事人的排斥和对抗;有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拖拉推诿;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随意性大;还有的作风败坏,吃、拿、卡,热衷收受人情贿赂。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法律公正、公平形象,致使农民对法律的价值产生怀疑。

2.农村民众法律意识淡薄。一是对法律认识不足。很多民众认为,只要自己没有杀人放火就不会触犯法律,自己没有必要去学法,更谈不上用法。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大多数法律法规无从知晓,很多时候把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视为正常,而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浑然不知。二是民主权利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对参政议政缺乏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有的选民投票时“随大流”,“人家去投我也去投”,“你们选谁我也选谁”;有的选民受人情关系、金钱影响参与投票,“谁跟我关系好就选谁”,“谁给的钱物多就选谁”。三是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要么碍于面子畏缩忍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或纠集宗族暴力抗法;还有就是找关系走后门“以钱换权”,从而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也助长了权力的腐败。四是“信访不信法”。一些农民敬畏权力,对法律、法院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当法院的裁判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认为法律不公、法官受贿,往往不断地举报、上访、申诉。农民不懂法导致不尊法,不尊法又导致不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主体意识缺失,法律信仰匮乏,最终导致农村法律权威的弱化。

3.农村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涉农法律法规总体偏少,涉农的法律以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形式出现较多,层级较低,造成了不少涉农法律真空。比如,全国人大修改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对于农村民主选举依然缺乏统一具体的实施细则规定。又如,基层法院在审理农村土地纠纷、宅基地买卖纠纷、小产权房纠纷、拆迁补偿纠纷等案件时,也常常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另外,自上而下的立法形式往往更多地取决于上级的意见和态度,农民的声音和利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某些法律难以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村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庸、懒、散的工作作风问题,由于问责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到位,致使出现监督难、约束难、处理难的现象。一些乡镇认为村干部经手的钱物不多,权力不大,不重视对村干部的监督,仅是把监督停留在口头上,而群众监督村干部的渠道少而不畅,无从入手,常常出现能监督的不想监督,想监督的不能监督的现象,使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村干部权力失范,出现贪腐行为。特别是个别村干部而且是非党员的村干部侵犯村集体利益,情节轻微够不上党纪和刑事处罚,甚至免于处罚,群众意见很大,还容易引发信访事件。

造成农村治理中法治缺位的原因:

1.“人治”观念难以破除。“人治”的传统一直影响着当今的农村社会,古代社会中“**”、**、**等依靠宗族、拳头、金钱、关系建立统治权威,导致农村的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的强人、能人手上。这种“人治”传统,更着眼于人,视法律为统治工具,主张“权大于法”,依然影响着当前的农村治理,与法治所要求的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公正、平等的法律理念背道而驰。

2.传统文化深入影响。传统农村是礼俗社会,讲究的是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可持续性秩序,因此在纠纷解决中讲究“事了”、“人和”。当前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还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互惠性关系普遍存,对簿公堂是将双方矛盾公开化,伤面子又伤感情,并非村民的第一选择。此外,封建意识在许多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封建伦理规范和乡土规范还占绝对支配地位,权利平等意识比较淡薄。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影响,片面地把法作为惩罚的工具,对法天然产生厌恶与排斥。

3.依法维权成本较高。司法机关在农村地区的设置严重不足,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想打官司,往往要跑上百里路才能找到法庭,来回花销费用大。同时,现有的司法体制由于诉讼过程的繁琐复杂、高昂花费、司法腐败、人治干扰等因素,致使农民耗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打官司,但自己的权利仍然得不到维护。

三、道义式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乡村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乡村传统道德的承载基础受到连续侵蚀和冲击,农村道德滑坡、价值取向紊乱、是非评判颠倒等现象成为农村治理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是信仰缺失。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造成农村道德价值失落,很多人处于无信仰状态。二是过度自私自利思想严重。一些农民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欲增长过快,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抬头。三是诚信意识衰退。传统的纯朴敦厚、老实诚信的民风逐渐退化,弄虚作假、失信失约的现象抬头。比如,一些农民明知道农药会致癌,为了挣钱却不惜剂量地使用;有的人为了获取利益昧着良心买卖病猪等,一些村民向信用社贷款了却不守信用、赖账不还。四是攀比之风盛行。在不良消费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农民腰包鼓起来后,大行炫耀型、攀比型、跟风型、浪费型消费,讲排场,比阔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些外出打工者讲究衣锦还乡,回到农村挥金如土,助长了农村的相互攀比之风。五是传统的家庭伦理、孝道弱化。一些村民“娶了媳妇忘了娘”,视赡养父母为一种经济负担,很少给予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一些地方的青年农民婚恋心态趋于功利。一些村民认为“在外嫖娼、包二奶、养情人是有钱有本事的象征”。一些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六是农村治安恶化。当前农村的流动性加大,不断弱化原有的村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村治的权力真空,造成部分地区宗族势力抬头,甚至发生黑社会和恶势力掌握了乡村治权,横行乡间,滋扰祸害百姓的情况。此外,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也在潜滋暗长,蛊惑人心,对农村的治安环境和道德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七是低俗文化入侵。由于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庸俗浮浅甚至黄、赌、毒的文化娱乐趁虚而入,挤占了村民的生活娱乐空间。一些地区,打麻将、打扑克、聚众赌博、地下赌xx等赌博风气盛行;“脱衣舞”等低俗文化节目堂而皇之地进工地、进农村。

造成当前一些农村道德弱化、正气式微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社会转型冲击农村固有道德观念。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不仅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破坏传统优秀文化基因,造成传统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瓦解,乡村治理的柔性作用、自律性机制慢慢消失。二是农村道德建设和道德教化滞后。少数干部受传统发展模式所限,长期存在重物轻人的错误观念,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停滞不前;一些地方精神文化建设仍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标志建筑、轻基础设施”的倾向,广大农村文化设施体系仍然比较薄弱。三是舆论环境对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与影响。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和知名度,过多地渲染凶杀、暴力、跳楼、事故等负面报道,肆意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面,给群众造成“做好事不得好报”、“做好事惹火烧身”等错觉,在社会中造成审丑疲劳,不断恶化社会的道德环境。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文化娱乐条件相对欠缺的广大农民来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治理对策

当前农村的治理对策,在思路上要扣住“利、法、义”三个根本,在做法上要抓好“五大建设”。

一、农村组织建设

要正确处理好村“两委”、村与社、村与组的关系,落实好班子成员联席会议、党群联席会议以及党务村务财务监督的“两联席一监督”制度,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体系和议事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力、工作畅顺的村级组织运作机制。

(一)党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强化村居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

1、全面推行村党组织升格。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社区),应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经乡镇党委(党工委)审核同意,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属村(社区)辖地管理,实行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双向进入”,推选村(社区)内企业书记业主代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选派村(社区)党员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内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或联络员。

2、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根据村(居)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重新整合划分若干村(居)民小组或片区,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在村(居)民小组、经联社或经济社建立党支部。村(居)民小组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支部提事、村民代表议事的方式,管好村民小组的事务。同时,探索在村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

3、建立党建联系协调机构。在村(社区)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内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辖区党建工作,对社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统筹协调辖区党建资源,组织辖区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完成村(社区)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集聚资源、决策咨询、民主议事、监督评议和参政议政作用,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

4、发挥“党代表工作室”作用。在村(社区)中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完善工作室管理制度,推行党代表下访接案、积极提案、民主议案、监督巡案的“四案工作法”,定期安排领导班子成员“组团式”到工作室接待党员群众,组织各级党代表深入村(社区)、农户、两新组织、出租屋开展实地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开设提案箱,探索开通党代表官方微博,设立周六开放日安排党员志愿者到工作室值班,真正发挥“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的作用。

5、创新建立“农村网络党支部”。创新农村党组织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网络党支部”,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电视电话、视频对话、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以“网络党日”、“在线讲堂”、“网上报告厅”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实现网上教学在线互动,使网络成为党组织生活的新平台。

(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法治,是对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构和平衡的必然路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习俗、不同利益群体的阻扰。因此,村民自治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在法治的引领下,积极探索从个人领导到组织领导再到集体领导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由现在的村官治村过渡到村委治村,最后真正实现村民自治。一是充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巩固和拓展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参与平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农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积极引导和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培养村民民主习惯,锻炼提升村民自治能力,让村民真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二是切实减轻村(居)委会行政负担。现在很多地方是“社区牌子多,光挂牌不做事”,“社区服务机构官僚化”,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建立行政管理事项社区准入制度。只有经过许可的事项才可以进入社区,并且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人随事调”,通过这种办法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水平。

(三)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完善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进行公司制改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管理。鼓励条件成熟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与社区自治组织分离的前提下,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法实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作管理机制。

(四)社会组织建设

着力培育壮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的协同共治工作格局。在现阶段农村应大力培育专项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事务类、公共服务类、文化体育类村级社会组织,慎重发展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建设一支宏大的村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相信社会组织,放手把一些社会管理和服务性事务交由社会组织管理,让它们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并不断成熟壮大,确保政府职能“转得出、接得好”。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促进公益类慈善事业发展,协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妇女权益保护、孤寡老人关爱等。与此同时,要加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村研究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农村研究报告多篇范文,共有5691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农村研究报告多篇下载
农村研究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