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介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初步走完了初期发展阶段,正在跨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要以农村地区量大面广的小城镇的快速成长为基础的。本文主要聚焦于研究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
一、小城镇建设与城乡流动人口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
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依托,是农村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能够及时地为农村工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提供信息和帮助企业了解外界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是小城镇建设能够使生产要素,各类型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乡镇企业获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小城镇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引进了一些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为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能够有效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由于近阶段大部分乡镇工业的机械设备简单、施工工艺落后,用地分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治理污染成本很高。在小城镇中设立工业小区,集中治理污染,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乡镇企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保证,成为农民富裕和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以工兴农、以工富农”成为我国市大乡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走向富裕道路的主要途径。农村工业化是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手段。资料显示,从1978-1998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中,非农业产业收入占农民全年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1998年的40%。如果考虑到今后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更大幅度的提高和农副产品产量增长的艰巨性,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将大部分依多镇企业的发展这一途径。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对启动国内市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结合体,其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存在着中间性、主体来源的多渠化和素质的多层性,因此,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关注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因此,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发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依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环境、丰富农民生活的过程,只有建设好农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小城镇的建设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才能持久不衰。当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就能带动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当然,在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为农村和小城镇的稳定、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引导农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破除陋习,达到适应科学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从文化、教育、公共道德、社会秩序等各方面体现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