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学习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句名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象能力作了以下探索。
一、针对喜好 选择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举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二、利用课堂发展个性
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个性最好的操作平台,所以我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心中的“哈姆雷特”。
1、重视个性化的答案
我们在评课时,总认为一节好课就应该气氛是热热闹闹,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都很准确。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却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于课堂与否无关紧要。况且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就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官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
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一些课文答案“定死”,考试中的阅读题也是如此。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这样的期待必将导致教学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就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想法,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2、鼓励个性化的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学生质疑一般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一是零散重觉型,二是广杂发散型,三是立体辐合型。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质疑问题虽然表现出不同水平,但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案例二]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的学生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几口?有个学生说,肯定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而这六个工作面同时放开施工,但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否则就打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3、允许个性化的表达
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三]
《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列宁是个对全国人民来说非常重要的人,没有他全国人民将失去革命的领袖。而他又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我想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一节语文课所学的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4、引导个性的想象
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也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经验等得出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
[案例四]
《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最后还是跑不过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举、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我认为“讲故事”是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来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教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杂,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着津津有味。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而且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阅读的诱惑。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总之,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每个学生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心中“哈姆雷特”。而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