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经验交流材料 >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6-04-25 05:37: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2014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通过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我们认为,这种“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逐步完善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14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市管县”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通过提升市的地位促进了要素集聚和市县之间的经济协调,在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条块割裂的局面。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是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级,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的降低和信息失真风险的扩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影响行政效率。而且,行政管理的层次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城市偏向导致市与县争利,出现“市刮县”现象,县域发展机能弱化。“市管县”体制实际上是缩小了县级政府的自主权,而扩大了市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社会经济资源主要被市所汲取,县只能听命于市,县域地位被矮化,发展机能弱化。

三是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县乡财力弱化。在“市管县”体制下,县域财政的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实力弱。同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权及财力向上集中,事权及责任不断下移,县级财政处于“小斗进,大斗出”的尴尬境地,个别地市成了县财力的“抽水机”。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中央财政和省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分配不规范,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缺乏协调。

四是“小马拉大车”的城乡格局使市难以带县。在我国现有的地级市中,除了一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县具有天然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市以外,还有很大部分是在“合并、升格”的大趋势中通过行政指定的方式形成的,经济实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有些市级政府基本上无暇顾及所辖县域经济发展。

由于“市管县”体制的上述问题,使得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县域城镇化载体不发达、县域产业体系不完善、县域财政体制不健全、县域金融体制不配套以及县域建设人才缺少集聚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当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扩权强县”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扁平化放权式改革把县域经济做强。

要把依托县城推动县域城镇化作为扩权强县的主攻方向。县城是县(请收藏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延伸、辐射的重要枢纽,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扩权强县”为契机,通过人口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县城集聚以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经济中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县,把城关镇发展为3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在50万—100万人的中等县以城关镇为依托,建立20万—30万人的中小城市;在50www.haoword.com万以下人口的小县要把县城做大。

要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扩权强县的配套措施。在项目审批中有了更大自主权的扩权县必然对资金有了更大的需求,这需要金融体制方面的配套改革来支持扩权县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县级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县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金融部门要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为农民和其他居民到城镇建房、购房提供抵押贷款,为农民工创业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的地区,可组建区域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社区银行等,启动民间资本。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降低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的准入门槛,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措施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

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扩权强县的关键环节。强县的关键在于建立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为纽带,立足于地方特色,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运输和贸易,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要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基于市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根据县情,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要向县城集中,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真正实现强县的目的。

要把构建能人回流与创业就业机制作为当前扩权强县的重点。破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要重在“开源”,即创造新的就业载体,通过鼓励创业来带动就业。政府在创业扶持方面,要构建完备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性;要健全创业的服务体系,使创业的门槛最低化;要健全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使创业者的能力最大化;要完善创业政策的扶持体系,使创业的成本最小化;要建设创业基地和园区,使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要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的重要原则。扩权强县的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县已经和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了紧密融合的地区,对于市县关系良好、“市管县”体制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地区,其改革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西部一些地区存在着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客观上需要维持现行的“市管县”的体制。这些地区扩权强县的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县进行改革试点,扩大自主权,搞活县域经济。

第二篇:当前影响县域邮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策[1]

当前影响县域邮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伴随着邮政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当前影响县域邮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当然改革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不足,找出原因研究对策才可以更好的加快邮政的经济发展。 对于我们邮政来说现在的主要支柱业务就是邮政储蓄,另外就是信函、速递,当然还有邮政三农也是现在有农村支局的一个重要发展支柱业务,下面我就对储蓄与邮政三农业务展开讨论。

一、储蓄:集存款、贷款、结算于一身的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挂牌,新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对一方经济金融的发展到底会产生什么的影响呢?对此,我就对我局邮储银行面临的现实困难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邮政储蓄业务发展情况。

邮政储蓄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90年起,在中央银行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邮政储蓄业务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业务品种,基层机构网点更是将储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大力发展代理金融业务,如代理基金业务、代理保险业务和代收付业务(代发工资和养老金、代收水电费、电信、移动资费)等,我们利用全国联网的邮政汇兑网络优势,在辖区内储蓄存款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截止2014年7月底我局储蓄存款余额为 9.8万元,占辖区内储蓄市场的34%,在我区的储蓄市场上排行第三。

(二)影响邮储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1、点多面广与业务人员紧缺的矛盾。江夏区邮政储蓄所个。由于乡镇储蓄所人员太少,本身兼岗多,造成制约监督机制难以落实到位,留下了风险隐患。同时,成立邮储银行必将开办信贷业务,现有人员更难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职工素质与业务拓展的矛盾。虽然邮政储蓄是金融机构,但长期以来邮政、储蓄混业经营,并没有按现代银行管理体制运作,对员工也没有进行正规的、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现有业务人员熟悉的金融业务仅限于储蓄,对于信贷业务、银行会计、票据业务及资金定价等银行专业知识基本上都不懂,还不能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3、内控制约与风险防范的矛盾。主要表现:一是管理制度有“空白”。在人民银行、银监局的督导下,邮政储汇、现金、安全管理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目前信贷管理、票据结算等方面的制度仍是“一穷二白”;二是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盲区”多。由于以往邮储从事单一的储蓄业务,无银行信贷、资金管理和票据结算管理经验,现在需要从头“补课”;三是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

达不到现代银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四是硬件设施配置不足,设备老化,主要体现在农村支局。

4、经营理念与业务发展的矛盾。受巨大利差的“诱惑”,储蓄一直被列为邮政业务的重中之重,“人人有任务,全局抓存款”的经营理念已深深根植于每个邮储员工的脑海。邮政储蓄业务自2014年8月份按五年逐步转出人民银行存款,不享受国家补贴的优惠政策,逐步按同档次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政策执行。没有了优惠政策,就必需为邮政储蓄存款找到合适的婆家并与金融机构展开同业竞争。所以成立邮储银行后,不仅要抓存款,而且更要搞好信贷发展和风险管理,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低成本的中间业务,这一切都要求邮储员工和管理层要尽快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思路和工作重心,适应金融业务全面、立体发展的需要。

5、储蓄与贷款的矛盾。以往邮政储蓄的经营效益主要是以转存款高额利差来实现的。随着中央逐步取消对邮政储蓄利差补贴政策,邮政储蓄转存款逐步执行同档次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稳定的收入渠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要靠中间业务收入和质押贷款业务收入。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虽然现在以开通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但此业务根本就满足不了周遍储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还是要靠银行、信用社来解决。因此,目前邮政储蓄就成了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邮储经营效益难以保证。由于中间业务竞争激烈,小额质押贷款拓展空间不大等方面的影响,邮政储蓄收益就难以保证。如果再将邮政业务与邮政储蓄分离,邮政储蓄的经营成本将会加大,收益率必然下降。 ( 三)解决影响邮储银行发展的对策。

1、邮储改革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国务院指定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由邮政储蓄银行承销,以增加其稳定收入,扶持其度过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到集存款、贷款、结算于一身的综合业务转变,指定贫困地区只由邮政储蓄银行吸收存款,商业银行所需资金可到邮政储蓄银行买入;人民银行要将邮政储蓄银行纳入同城票据清算范围,帮助其尽快开通全国联行业务;银监部门要准许其经营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的金融业务(不得经营质押贷款以外的贷款业务),积极帮助其完善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党委、政府要纠正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片面认识,利用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有利因素,积极关心和关注邮储改革,严厉打击非法高利贷活动,规范引导民间借贷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质押贷款环境。

2、邮储发展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县邮储银行有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优势,有二十多年的农村金融工作经验,只有定位于农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特长。所以,邮储银行应以农户和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与农村信用社并肩作战,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的金融需求问题。

3、邮储发展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既然是银行,就必需要按现代银行的管理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改善各网点设备老化和不足的问题,构筑金融安全的“防火墙”,以保证各项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4、邮储发展需要加快职工队伍建设步伐。首先要招聘人员,充实一线业务岗位,满足业务岗位设置及相互制约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开展会计、出纳、信贷、写作等金融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其三要搞好班子建设,配备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

5、邮储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邮储银行有资金优势,又没有历史包袱,发展前景看好。但如果没有好的信贷项目,大量资金“上存”低效运转,重走其他行(社)的老路,必然制约其生存和发展。所以,邮储银行要更新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信贷发展空间,做好贷款营销,才能尽快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把邮政储蓄办成管理现代、经营一流的商业银行。

二、邮政服务三农:国务院领导同志曾提出:邮政也要服务“三农”。根据笔者的调查和邮政开展此项工作的成效判断,以邮政体系为基本框架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在于中国邮政的百年信誉品牌;服务体系分布广,贴近农民;管理完善有效;运行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人员土生土长,了解农民需求。

(一)邮政服务三农的形成

尽快让8亿农民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据资料显示: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已连续7年低于5%。虽然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城乡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相反有的地区还在不断扩大。其根源在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不畅,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针对这种现状,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由于原有供销社体系全面解体,使得“三农”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邮政服务“三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起来的,经过几年的运作,已表现出社会力量经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和明显效果。

(二)影响邮政服务三农的主要原因

邮政服务“三农”最明显的效果是“扶优打假”,服务到家,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统一管理;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应该说,邮政服务“三农”是一件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邮政事业发展的事情。但邮政服务“三农”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政策支持,得不到经营许可;缺乏资金支持,网络虽大但质量不高,需要提升但资金不足;缺乏专业技术部门的配合。

(三)解决邮政服务三农的对策。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邮政服务“三农”:

政策支持。在政策上对邮政作为“三农”工作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平台的做法和改革的方向给以正名和肯定,工商及农业相关部门给予邮政合法参与农资产品流通的经营许可。

资金扶持。国家在邮政网点改造、人员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试验、宣传等方面给以资金支持。

市场开发。以自办站为主,以投递人员直销为辅。这样便于管理货物的进销存,以免代办人员进来其它伪劣产品而影响邮政的百年品牌。

技术配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邮政充分合作,技术帮扶,优势互补,从而建成一个全国最大、网点最多、服务最完善的“三农”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资流通市场混乱问题,树立诚信形象,保证农民享受平等服务,减轻农民生产成本负担,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第三篇: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

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

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第四篇: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朱喜忠

地址: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荔浦职校(546600)

[摘要]旅游业发展具有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加强旅游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在发展阶段、开发模式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荔浦的旅游业对荔浦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但荔浦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还有待加强,本文就这个问题进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旅游业产业结构县域经济

1、荔浦县旅游业概况

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面,地处桂林、柳州、梧州三条国道交汇点。有汉、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近40万。这里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一直发展缓慢。从1994到2014年,荔浦县用8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荔浦由旅游空白县一跃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特别是2014年,我县旅游业再攀新高,全年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入境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总收入31007.49万元,同比增长20%。今年1-4月,接待游客28万人次,同比增长9.2%,旅游总收入旅游业5100

万元,同比增长15.6%。

2、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县的银子岩旅游公司、丰鱼岩旅游公司,积极参与了当地村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这两个贫穷的小山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一举成为文明富裕的村镇。两个旅游景点的开发成功,引发了荔浦开发旅游的热潮。为了促进荔浦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荔浦县政府加大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遂渐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优越的投资场所。这给荔浦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旅游项目带动下,利鑫公司、爱思特公司等投资上千万的重点项目也落户荔浦。荔浦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产品的开发带来了商机。旅游食品、休闲用品在荔浦旅游业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近几年来,荔浦的农产品滞销,农民生产的荔浦芋、马蒂等农产品产量大、价格低,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荔浦作为传统食品加工城市,许多企业出现产品陈旧、销路困难的局面。能否找到一条既能解决农产品滞销,又能帮助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开发本地特色食品、休闲用品,就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的问题。荔浦芋是荔浦县的主要农产品,它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香味,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成分。是以前的朝廷贡品,深得消费者青睐。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荔浦的食品企业对荔浦芋进行了深度开发,开发了“荔

浦芋扣肉” 、“荔浦芋头条” 、“荔浦芋罐头”等系列产品。同时,还对荔浦盛产的另一农产品——马蹄,进行了开发,生产了马蹄粉、马蹄糖、马蹄糕、马蹄果脯等旅游食品,满足了旅客的需求。旅游食品的开发,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促进了我县工农业的发展。

在开发旅游食品的基础上,荔浦的企业瞄准了旅游休闲用品和家居用品,开发了木制衣架。目前,荔浦县拥有规模较大的木制衣架生产企业85家,年产衣架5亿多个,成为亚洲最大的衣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地区。木制衣架生产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了近2万农民工的就业岗位。

荔浦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发展。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住宿业、通讯业等行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和谐发展

荔浦县旅游业一业兴,而百业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荔浦食品生产企业和衣架生产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同时促进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荔浦旅游业发展得比较迅速,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宾馆、饭店档次不高,服务水平低。相关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它的发展:

1. 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连通桂柳、桂梧高速公路,使荔浦交通更加便利。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前提,也是吸引企业来我县投资的必备条件。

2. 吸引外来资金,加大对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引进旅游管理人才,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3. 加强与桂林旅游部门的合作,保证荔浦旅游的客源。依托桂林大旅游区,把荔浦旅游做大做强。

总之,要让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旅游业,为我县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荔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旅游联盟.荔浦旅游概况.2014-9-30

2. 韦国信 唐红玲 .勇做促进企业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

3. 马国钧. 桂林荔浦银子岩旅游公司的发展.

4. 荔浦县人民政府 .荔浦旅游的春天网址:lywhj.lipu.net

5. 冯永贤.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启示. 广西县域经济网

第五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因及对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现状,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三点主要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县域经济作为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生活费用攀升,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梯度扩散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县城和农村小城镇恰是城市产业转移的主要落脚点和聚集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营规模、技术手段、管理方式日益提高,与外界交流交往的空间和半径日益扩大,偏居乡间一隅已不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2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显得日益迫切。现阶段,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变化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农村居民纯收入越高,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越低;二是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因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从发达国家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我国国情来看,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既不现实也不可取。而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不仅农民的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也较小,是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比重的逐步降低,相应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最终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3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新手段、新战略、新思路,其目标在于最终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制度和体制上使城乡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和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子系统,在统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各产业协调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战略确立、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提供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说,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操作平台。

二、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特点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现有2014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可以说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县域经济富强了,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富强起来。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层次,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区域性。行政区划和地域界定决定了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二是综合性。县级作为一级独立的政府,其经济要素包罗万象;三是宏观与微观兼具性。县域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具有微观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矛盾制约:其一是宏观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与微观经济区域化的矛盾制约。一方面,国家、省、市都不同程度地按照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就区域而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然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要抢占发展先机,县域经济发展除了立足自然资源外,政策取向更主要的是倾向短、平、快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非良性化,反之就容易出现自然经济的状况。从长期角度去衡量,这两种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都不利;其二是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与产业结构不完善的矛盾制约。县域经济因地域、区位的不同,资源各具特色。但我国的县域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农耕经济脱胎而来的,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手段、智力资源相对不足,因而对县域资源整合的手段和能力相对薄弱。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三是体制性障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划,按照市场规律去组织和管理经济。但是,目前的行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阻碍却十分明显,主要是行政机构庞大和行政功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诸如乱收费、行政审批环节冗长等,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其四是经济发展控制能力脆弱影响县域经济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按照现行体制,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求政府独立决策、独立组织经济运作。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次结构、水平的不足,使得现行的决策体系、管理体系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容易形成“形式经济”、“估计经济”,从而影响到县域经济功能的发挥。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

1 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曾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一是与农业产业化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从目前农村劳力、农用机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看,小规模生产存在着劳动力的过多浪费、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投入单薄等不合理状况,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对经营方式规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经营的产品即便与市场对路,也会因缺少规模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与农业产业化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和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备,农民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

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坚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增长空间不大,甚至逐渐减少的现实情况下,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为前提,调整农村耕地承包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和连片包租,整合资源配置,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标准化,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出路。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推广联合种植、规模生产、合伙经营。

(2)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经验表明,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

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发展就成为一盘散沙,形不成产业。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今后,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就是市场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应以市场为导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重要促进作用。应着力培育、管理、支持农村经纪人,在经济上给奖励、政治上给地位,及时为其解决难题,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农村经纪人为本区域农产品找销路、找市场。

(4)引导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按产业和经济流向,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全面覆盖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规划发展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农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流向市场。

2 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水平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经济更好地发展。

(1)坚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起抓。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农业发展。

(2)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3)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经营城镇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投资限制,用好政策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根据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覆盖到所有城镇人员。

3 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到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影响到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1)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是充分发挥本地各种优势,科学确立县域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并通过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通过整合提升,逐步盘大、盘强、盘优现有工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带动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2)积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基础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程度。要立足产业实际,着力发展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非公有制的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金融信贷、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安全的机制环境和优越的人文环境。

(4)加快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工作的一大迫切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对此,应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权威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系统、预测预报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和市场规则,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5)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个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婚姻恋爱、风险保障及组织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应在县(市)政府管理下,建设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教育部门应将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取消差别;协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可能参加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人身伤亡等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陈义生.正确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3).

[2]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问题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9(4).

[3]袁维海.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14,18(6).

[4]钱文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n].辽宁日报,2014-03-24.

word该篇DOC格式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716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多篇)下载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