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安义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主体、村组实施”的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4年,安义县被南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一、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14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4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4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14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14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14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群众创建活动,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汇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领导力量上,专门成立由3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5名县领导和25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抽调县、乡、村三级300余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在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单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在宣传造势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弘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为了群众,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急迫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从而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惜放弃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万埠镇小刘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劳力在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后,30多户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自动歇业关门,返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长埠镇木马村在上海经商的凌胜根等几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轮流回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县通过社会力量捐献赞助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政府、群众、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到2014年底为止,全县1个市级示范点和8个县级示范点总共投入资金2014多万元,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门塘9口,改造厕所140座,建设5座公厕,兴建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注重把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其一,注重与培植产业促农增收相结合。建设新农村要以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发展25万亩优质粮基地、20万亩优质油基地、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四大特色基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路子,做大做强从玉菜业、天豫食品、红菱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做大塑钢产业。安义有6万农民在外从事塑钢生产、经营、加工,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塑钢门窗型材流通示范基地”。县委、县政府把塑钢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密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出台大力发展塑钢产业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使塑钢产业成为安义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培植产业促农增收,使农民有资金、有实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二,注重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参与学习培训、法制教育、民主管理、群众评议、文化娱乐的阵地,定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村、信用村、文明信用户、道德农户等评选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让农民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增长见识。大力发扬优良村风民俗,以好的村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行为习惯,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杂念,努力把农民培养成诚实守信、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如我县长埠镇木马新村、黄洲镇孝诵新村等广泛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成立老年腰鼓队、秧歌队,编颂文明新歌,构筑起农村精神文明的新阵地,从而使文明新村、文明新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三,注重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创建高潮过后的日常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在新农村建设管理中,我县注重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发挥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优势,一方面,成立群众性自治组织,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五老)和无职党员为主体,吸收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成立各种形式的村民理事会,使群众主动参与村务管理。另一方面,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卫生监督制度等,加强新农村的日常公共管理,形成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新组建的乡镇城管中队的职能作用,严格执法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始终保持新农村建设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典型材料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心打造核心村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4年6月20日)
去年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定为市级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载体,找准抓手,党建工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把村屯、农户和农民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产生互相辐射、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效应,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我县提出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为抓手的先锋工程,计划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即到2014年底,重点打造10个核心村、100个核心屯、建设1000户中心农户、培育10000名骨干农民。
为了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我县首批选择**红军村、中平村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选择平马游昌村内榄屯、中平村下东屯等14个屯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屯,按"基础全、班子强、队伍优、村务清、民风好"标准来进行打造。同时,在全县95个贫困村中选择平马镇的新乐村、祥周镇的模范村等10个村屯开展"贫困村先锋行活动",围绕开展"开展基本活动、增强基本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四项基本活动,做到"强班子、补位子、定法子、指路子、换脑子、富村子"六子并行,实现了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向全县贫困村的覆盖和延伸。
在骨干农民培训上,利用县、乡镇、村、基地、中心农户五级培训网络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共举办培训班805期,参训党员、农民达32150人(次),其中核心村屯的村、组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的培训率都达到100%。通过培训,中心农户、骨干农民成为核心村屯建设理事会的中坚力量,成为各村各屯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中心农户发挥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骨干农民成为靠近党组织的积极分子,成为开拓致富和双带能力突出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各项建设的"排头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周边群众产生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先锋工程构建了新的"三级联创"模式,联创范围由县、乡、村向农户、农民延伸,成为"五级联动",从而扩大了联创范围、深入了联创内涵,使基层党建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盖到边",无盲区,无遗漏,穿透各个层面各个群体,从而使农村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目前全县已着手打造核心村屯50个,这些村屯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强,生产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大大高于一般村屯,群众收入增加,民风村貌逐步好转。
二、突出主导,强抓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筋壮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抓强班子、强素质的同时,以"发展基础产业"为第一要务,抓好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强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
一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1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县作为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在全县各乡镇共定14个点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红军村2014年4月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平村下东屯2014年8月调整为全市8个重点打造的示范点之一。在试点村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县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突破口,将14个核心村屯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加大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解决11800亩农田的用水难问题;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资金,建设"田园化"面积3万多亩;加大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力度,修建沼气池2608座。据统计,至2014年11月止,全县投入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经费523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550万元;项目投入235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2300多万元)。通过上述投入,这些村屯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基础在产业,难点在产业,发展产业要走工业化反哺农业的路子。我县积极引导全县农村和核心村屯走专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路子,积极扶持南华集团、金荣纸业、福东香米加工厂、增年山茶油、华瑞集团、祥周香蕉组培苗基地等龙头企业,按"山下蔗海,山上竹海"发展思路紧抓25万亩甘蔗不放松,发展30万亩竹子不动摇;在北部山区建立了150万亩山茶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大红花、软枝等优良品种山茶油;以"芒果正宗,源自**"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届芒果节,大力宣传**优质芒果品牌,改良10万亩芒果品种;大规模发展香葱、甜竹笋
、番茄等40多个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20.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28.9万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香米、香芒、香蕉、油茶、蔬菜、板栗、竹子、速生桉、畜禽(鱼)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在核心村屯和全县农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八香"系列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维系全县农业发展
的基地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直接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实体组织,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以协会的形式进行行业联合,创办产销合作实体,成立香米、无公害蔬菜、香鸭、香猪、甘蔗、香油等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造就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培育了一批集工农、产供销、种养加工一体的产业化组织。目前,全县有种养、营销协会16家,吸收了农户2123户,农民企业126家,会员6803人,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主力军。如那拔镇成立"香鸭"养殖协会、福星村那瓦屯成立"土特产"营销协会,大部分试点屯成立甘蔗生产协会等。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定单培训和优质服务,注重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至2014年9月全县农村人口有19600人外出务工,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真正搞活农村、做优农业、富裕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精心规划,加强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上,我们着力在"规划,整治,鼓励,动态"等四个方面做文章,规范建设导向,形成激励机制,凸显整体效益。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在抓好全县14个重点示范村屯规划编制的同时,拨出专款29万元,邀请广西大学等三所高校180名师生到我县开展"服务新农村,规划进百村"活动。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目前全县已完成了108个村117个屯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规划编制由群众讨论通过并经县建设局审核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划审批建设,群众按照规划要求建房,努力营造科学适宜的居住环境。
二是做好村容村貌整治。结合"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我县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把清洁工程延伸到村屯、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园,在核心村屯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三整"、"三清"、"五改"工作,提升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村屯管理上了新台阶。如平马镇游昌村内榄屯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印茶镇巴麻村下巴屯理事会组织群众大会,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成立了由农户组成的卫生工作组,逢周一、四、七轮流出来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形成了环境卫生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县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了新农村建设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以激活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规定在新农村试点村按规划建房的农户,每户补助5吨水泥、享受免收建房设计费等20多项优惠政策。
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在试点的选择上,实行"三个优先",即"积极性高优先,产业优优先,户数多优先",把群众的积极参与度摆在首位,在管理上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对农民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性强的村屯,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给以适当支持;而对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的村屯,采取撤牌换点措施,促其自动整改。自从实行动态管理后,全县有思林镇(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haowoRD.coM)、作登乡、江城镇、义圩镇等四个乡镇中途易点,收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效果。
四、整合力量,多极带动,完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力求汇聚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落实部门帮扶机制。县委、政府明确了部门包村对象,将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列为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了乡镇及县直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对试点村实行一名县领导挂村,一个县直部门包村,一支工作队伍驻村,并细化分解,明确其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对照责任制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一点评一交流,一年一考核一总评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任用相挂钩,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新农村建设,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是明确项目申报农民为主方式。为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项目申报主要根据村民自主自愿原则,由村或村民小组代表签字提出申请,由乡(镇)汇总,报经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查确定。通过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结合本村实际,明白了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内容和主体作用,较好的了政府推动与群众主动、政策引导与群众主导的相互促进,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项目实施效果较好。
三是整合力量帮扶。切实整合资金资源,把扶贫、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建立"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包村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一点"几个一点的筹资机制,加大对核心村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如整合扶贫项目资金77.7万元投入祥周镇中平村下东屯和那拔镇福星村那瓦屯试点建设,其中下东屯投入40万元完成屯级道路硬化2.5公里,那瓦屯投入37.7万元完成屯内主干道硬化690米(宽3.5米)、巷道硬化1060米(宽1.2米)、排水排污沟建设成259米。此外,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
五、狠抓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2014年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把我县中平村下东屯调整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我县在市直牵头单位市人大办和市直14个责任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中平村下东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重点抓好产业提升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我县把谋划产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产业发展开辟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公共事业农民自筹资金的力度。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施"耕地田园化"项目,县财政投入150万元完成4条4公里水泥机耕路建设、衬砌渠道及埋设管道6条4公里、新挖浇灌水井23口,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保证无公害蔬菜生产用水达到水质要求。②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协会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协会组织建设,分发挥协会组织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成员扩大至326户1530人,协会组织充分引导群众按市场需求调节香葱种植,做到统一种子、统一用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整个村年种植香葱1200亩以上,保持日均3万斤的香葱销往深圳、珠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14元。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建设200亩香葱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香葱"、"四季米葱"等优良品种、开展香葱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④按"村庄果园化"目标实施下东屯果化绿化及沼气入户工程,种植石榴500株,杨桃300株,大红花10000株,沼气池入户率达100%。通过发展产业,全屯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2014年该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2014年预计达到4000元,空调、电视、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电器进入农家,基本消除贫困户,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按社区化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我县充分发动群众,整合部门力量,采取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至11月底全县共投入资金1205万元,其中市人大办支持25万元,县财政投入280万元,各部门支持220万元、群众自筹680万元。完成了村部装修、文化娱乐综合楼、协会扩建、卫生室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村部周围9间商铺建设、小学"通透式"围墙改造、公厕建设、排水排污沟、观景台、林间小道、4.5公里的村级道路建设、2.5公里的环屯道路硬化及屯内路网建设等工作。屯内已向"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的社区化生活小区迈进。
五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该屯村民理事会积极引导群众新建楼房及进行民居民宅立面装修,动员群众购买瓷砖、备沙备水泥完成楼房立面装修21栋,新建楼房21栋,瓦房10户。组织群众配合做好广播、有线电视、通讯线路改造,屯内电网改造及水井线路规范布置,旧房、厨房、猪栏、围墙的拆除回建等工作,理陈年垃圾、建筑垃圾500多吨,完成屯内竹林清理1000平方米。同时村务理事会还组织群众讨论决定,实行上门收垃圾有偿服务。村民理事会定期组织群众对本屯周围环境卫生进行治理,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参加创建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五好"文明家庭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活动,全屯居民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是创新载体抓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管理,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成立中平村无公害蔬菜协会党支部、创业者协会支部、营销协会支部,在下东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屯里设有"中心农户"5户、"骨干农民"8户,"中心农户"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农家课堂教员、民事调解员、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公益活动协调员的"六员一体"作用。"骨干农民"精通或擅长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在生产经营上有一套本领,有一个稳定的致富产业或项目,文明守法,它们充分发挥互助精神,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屯里设有村民议事、办事、监事等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民主决策制度。设有村务公开栏,村务管理民主公开,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县各试点村屯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扎实推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各试点建设出现你追我赶,亮点纷呈的喜人场面。
五、工作体会和下步打算
(一)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模式和良好平台。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核心带头作用,使新农村建设高效有序、科学合理地开展,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和保证。
(二)整合力量,整体联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的有力措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职能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通过五级联动,集中资源和各方力量加强投入,形成整体效应,确保最佳实效,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进程和目的。
(三)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的主要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为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因此,千方百计统一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不余遗力、坚持不懈地增强他们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内容。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及试点村屯党员群众的积极努力下,我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仍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广,上级扶持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农民自筹资金不足,投入有限;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封建思想还存在,观念较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有总体安排,又要有近期考虑,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在巩固提高今年正在建设的14个试点的基础上,计划重点打造林逢镇平洪村江洞屯、**红军村,同时每个乡镇增加一个点以上作为重点打造村屯,力争2014年底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达到30个。核心村屯的选择重点倾向于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在管理上继续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
二是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三是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一村一品",明晰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
四是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是基层党员,村干部致富本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村干部乃至村民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五是加大协调金融部门对新农村试点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
第三篇: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x县是一个农业县,总面积722平方公里,全县12个乡镇,1个办事处,323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1.6万,占87,耕地面积5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2014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县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2.2亿元,
增长16,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9本文转载自好范文网本资料权属好范文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好范文网更多资料,二、三产业比重达88.4;完成财政收入1.91亿元,增长48.9;全年投资500万元以上建成和在建项目达117个,累计完成投资14.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9元,分别增长11.3和11.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2亿元,增长11.6。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近期,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省、市工作部署,立足我县当前实际,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工作。
一是调查摸底,筛选试点村。去年12月份,我们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抽调人员深入全县12个乡镇的重点村,摸底调查,掌握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广泛征求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后,首批筛选6个村作为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上报市级试点村1个;县级试点村5个,分别是x村。
二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今年元月16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农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到x市柴岭村、西万村考察,学习他们的做法;春节刚过,副县长李留军又带领五个乡镇的乡镇长和六个试点村的党支部书记,到濮阳县庆祖镇庆南村、西辛庄村、子岸乡西掘地村三个濮阳市小康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不仅增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观,而且也着实看到了我们自己工作的差距。参观沁阳、濮阳两地五个村新农村建设情况后,我们得到了三点启示: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村级党组织,必须有一个率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西辛庄是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他们的村支书李连成是十六大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庆南村、西掘地村都是濮阳市先进五好基层党支部。这几个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干事创业积极性高,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较好地发挥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只有广大干群自觉自愿参与,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经济基础为后盾。我们所参观学习的5个先进村,每个村都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工业化程度高,村集体有收入,农民绝大部分有入股,收入水平高,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有保障,农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较高。如庆南村,有大小股份制企业几十家,全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进企业当工人,村里修路全部集体投入,农业税和小学学费从1993年就开始全免,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该村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分片集中建设,布局合理,新农村已具雏形。
三是召开座谈会,制定新农村建设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任务、新课题,我们在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依据我县实际,多次组织计划、城建、统计、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两级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详细研究、讨论,初步制定了《宝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及《x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五项内容:1、生产发展方面,包括私营经济规模,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本文文来源于好范文网本资料权属好范文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好范文网更多资料数,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幅度等发展指标;2、生活宽裕方面,主要包括吃、住、用、受教育程度、群体文娱活动及社会保障等内容;3、乡风文明方面,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移俗,崇尚科学,培养农民达到“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有标准;4、村容整洁方面,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五通”,宅基地规划合理,无空心村,农户全部用上沼气,达到“生活环境优美化、家居条件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标准;5、管理民主方面,主要强调两委班子团结,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依法办事和干事创业能力强,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有相应的协会、合作组织,并能较好发挥作用。
为了使新农村建设标准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近期,我们再次组织人员对《建设标准》进一步修改,并及时发到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现正在收集各方面反馈意见,待归纳整理后,结合市里安排意见,正式印发并组织实施。
四是对照《建设标准》,加大试点村建设投入。首
先是县财政为每个试点村拨出专项经费5万元,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其次是乡村两级自筹资金,加快硬件建设。去冬今春,在龙泉寺村投入资金19万元,拆除临街房、危房11间,道路拓宽150米,硬化修补300米,栽植各种常青树1300棵。在枣庄村投入161万元,硬化道路4.5公里,建沼气池350个,打深水井1眼,植树1.5万棵。在周营村投入
5.5万元,进行沿街绿化和墙体涂白。在高铁村投入资金4.5万元,修水泥路600米,栽树5000棵。在陈营村投入80万元,建成了1个村民健身广场、4座花园、1个标准化公厕和3个垃圾堆放点,栽种绿化树5000余棵。在马旗营村投入8.3万元,建沼气池40座、桥涵4座,在村主街安装了路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各项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力争通过不断发展,逐步实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新”目标,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试点村基本情况
我们上报的市级试点村x村,耕地面积2470亩,总人口1631人,2014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7400万元,人均50140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容村貌整洁,70以上农户建有沼气池,主要街道已硬化、亮化、绿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秧歌队;建成了河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有一个工业园区,有颐宁多肽保健品厂、机械厂、面粉厂、洗煤厂和养鸡场等7家企业,企业全部投产后工业园区年产值可达1.2亿元,利税800万元。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生态平衡村”等荣誉称号。
五个县级试点村中,x村,有耕地面积2747亩,总人口2324人,养殖业比较发达,是我县重点养殖专业村,建有源源乳品加工厂、万头商品猪场和几十个规模养殖场,村里主要道路已硬化,现有沼气池200余座,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737万元,人均33290元,人均纯收入2982元。x村,460户,1725人,耕地面积1400亩,村民主要从事养殖、种植及运输,村主要道路已硬化、绿化,2014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6031万元,人均97810元,人均纯收入2899元。x村,耕地面积1410亩,总人口985人,80以上的农户从事建筑器械出租,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420万元,人均4220元,人均纯收入2436元,村主要道路已硬化,并安装了路灯。x村,耕地面积1800余亩,全村近400户1500口人,380多户建有沼气池,养殖业发达,是闻名全市的养殖专业村,建成了河南省无公害养殖园区,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8975万元,人均63790元,人均纯收入4226元。x村,430户1619人,耕地面积2300亩,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2119万元,人均12750元,人均纯收入3718元,村主要道路已硬化、绿化,是“魔术之乡”的中心和魔术的发源地,从事魔术产业人数占50以上,魔术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专门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为搞好协调,扎实推进,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我县将成立“宝丰县建设和谐新农村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充实到办公室,从事日常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每个试点村由两名县领导分包,加快推进,确保此项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进行。
二是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明确县直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职责和任务,并开展对口帮建活动。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动员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和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城建、卫生、文化等多个部门参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帮建;动员部分重点企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支援,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三是加大县公共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今年,我们在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的同时,县财政至少列出100万元资金用于试点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外,我们还将制定一系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以奖代补政策,使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五是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首先是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其次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其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六是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批农村的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五支队伍,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工作,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宗旨,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把农村建成美好的家园。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并提出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5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对恩施市来说,就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从推进产业化经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行依法行政五个方面入手,建设高效、文明、现代的新农村。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依据恩施市农业的特点,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重抓特色产品加工。就现实而言,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狠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每一个产业要重点扶持1—2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在技改贴息、财政支农、项目安排、信贷投向、人才流动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财政贴息,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扶持壮大华龙茶叶、九洲牧业等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支持新企业的发展,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与协作,确保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通过办会、办节、“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和农业产业化效益。二是狠抓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两叶一芋两草”为重点,建设好茶叶、烟叶、魔芋、中药材、反季节蔬菜、草食畜牧业、特色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力争将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力争2—5个农产品板块基地挤进全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范围,并加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等联结模式。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营销大户,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利益表达能力,提高农业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方向,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二、积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难点。就现在而言,主要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农村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三补贴一减免”政策、对农业的投入政策、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等,对于这些政策我们要有效落实,确保农民在惠农政策中得到最大实惠。二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要坚持把发展二、三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精心培育农村各类市场,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要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网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择业的准确率,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市、乡(镇)劳务信息网,定期发布、交流、预报劳务信息。要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优化整合“阳光工程”等各种劳动力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推行“培训—推荐—就业”一体化运作模式,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业务技能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是要认真做好农村通水、通路、通讯等工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加强通村油路和村级公路建设,要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新机制。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民“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看电视难、农业科学技术滞后”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好范文出品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阵地建设,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大对广大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促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向上的精神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文化模式,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水平低下、格调不高等问题。三是加强民风建设。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
第五篇:红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真抓实干聚民心合力共建新农村
-----红星乡红星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
红星村位于鸡西市域近郊,是红星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1000亩。全村总人口35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998人,共有四个自然组。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试点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我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大力支持,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加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得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村干部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骨干动员会,深入村屯50余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专题节目,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制作了10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红星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构建“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一方面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成立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加强了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实行“阳光下”作业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工作方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
三、抓调研,定规划,明确努力发展方向
为了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早规划、早部署,出成效,走在全市排头,我们在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迅速成立了红星村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下设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在新农村建设拟定规划中,村两委班子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规划中充分吸纳村民的合理建议,进行精心规划,让村屯规划走群众参与之路,体现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规划特别注重在规划中彰显村庄特色,初稿形成后,经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入户走访46个农户征求意见,进行整合考虑。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红星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们将全村共分为五个区,以三组沙发生产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以四组花卉苗木生产繁育为主的观光区,以二组与三相邻处拟新建农民住宅楼、文化广场的生活休闲区,以二组养猪为主的绿色养殖农业区,以大园子为主的工业生产区。这五大区的划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为红星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抓特色,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作为市域近郊乡,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市场优势。如何变优势为动力,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经常思考的主题。按照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项目求发展的思路,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四大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形成了“企、果、牧”三足鼎立,“种、养、加”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向品牌要效益。大力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了花卉、苗木、123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生产。其中,123果、马铃薯正在申请“无公害”产品标识。二是发展养猪生产,向规模要效益。充分抓住四川高金集团在我市投资机遇,依托刘玉敏、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