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区“二次创业”进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构筑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局面。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创新理念,树立适应区创新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一是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最大程度满足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着眼于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适应加快“二次创业”进程需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五是树立优先投入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六是树立人才政策创新的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金整合为基础,全面推进区人才队伍建设,使区人才环境具有聚才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二、配套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围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人才待遇优势化。对“内生性”人才与引进型人才在岗位、资金、住房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防止“培养成,流出去”。培养、使用好“百名硕士进机关”工程的首批25名研究生,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为他们适应环境、施展才能创造条件,形成吸引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到区创业的品牌效应。
四是人才储备梯队化。建议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中公开选拔、招聘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和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人才资源库”,定期向人才工作一线部门和单位以及急需人才的企业推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金融、财会、审计、司法等综合管理类优秀年轻人才到高校深造,构建“选拔-储备-锻炼-输送”的人才梯次结构。
(四)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建议制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配套政策的相互衔接,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支持合力。把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产业化项目,重点向创业创新人才倾斜。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加强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培育。
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于特色园区建设的需求,建设具有全面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科技信息、文献信息、人才信息、科技管理和人才服务等内容的在线信息化服务超大型平台,以解决大学少、图书馆小、实验室、测试平台差的环境,缩短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距离,实现与外界的适时沟通,满足企业、人才科技创新的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创新基地。注重创业创新人才辅导,做好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加强创业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为培育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用好区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奖励对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来创业的优秀科技人才、引才引智的重大项目和企业,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是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着力提升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区优秀青年专家”、“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创业创新中取得重大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经验交流材料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区“二次创业”进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构筑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局面。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创新理念,树立适应区创新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一是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最大程度满足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着眼于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适应加快“二次创业”进程需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五是树立优先投入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六是树立人才政策创新的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金整合为基础,全面推进区人才队伍建设,使区人才环境具有聚才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二、配套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围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篇: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对策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区“二次创业”进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构筑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局面。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
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创新理念,树立适应区创新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一是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最大程度满足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着眼于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适应加快“二次创业”进程需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五是树立优先投入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六是树立人才政策创新的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金整合为基础,全面推进区人才队伍建设,使区人才环境具有聚才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二、配套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围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有30余家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有12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为进一步发挥好“151”计划的聚才聚智功能,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入区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绿色通道”,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办理时限,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
二是充分发挥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载体功能。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佳舞台。在全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完善配套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化推进到融资上市的整套专业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从入驻、工商、税务到租房、装修的一条龙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相互流动。以“柔性引才”方式,鼓励区内
第四篇: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区“二次创业”进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构筑适应创新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局面。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 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创新理念,树立适应区创新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一是树立党管人才的理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最大程度满足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着眼于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适应加快“二次创业”进程需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五是树立优先投入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证各类人
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六是树立人才政策创新的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金整合为基础,全面推进区人才队伍建设,使区人才环境具有聚才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二、配套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围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 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有30余家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有12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为进一步发挥好“151”计划的聚才聚智功能,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入区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绿色通道”,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办理时限,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
二是充分发挥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载体功能。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佳舞台。在全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完善配套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化推进到融资上市的整套专业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从入驻、工商、税务到租房、装修的一条龙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相互流动。以“柔性引才”方式,鼓励区内 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本地兼职、研发或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
采取课题攻关合作、委托开发、短期聘用等方式,全方位吸引高层次人才。
四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破除束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发展的禁锢,简化人才引进工作程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
中的主渠道作用,采用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事业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等多种方式,拓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通道。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信息网络,尽快落实好留学归国人员项目资助、创业创新、子女入学等各项扶持政策,使区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新的热土。 五是突出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区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一次深入调研,全面摸清高层次人才底数,结合调研结果制定和实施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六大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鼓励籍专家、学者通过兼职、项目推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区建设,积极吸引籍高层次人才到区创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努力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海外招聘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国际眼光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三)增强“内生性”,着力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彻底改变“重引进、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疏通自我人才培养渠道,以“四化”加强“内生性”人才培养。
一是干部培训制度化。围绕区产业发展导向,以提高广大机关干部服务“六五三五”工程建设能力为重点,继续探索适应区干部队伍实际的培训形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大规模干部培训,以增强务党务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教育,储备一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项目化。试行“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的育才机制,将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放到重大项目、科技攻关、社会科研项目中,借“机”生“才”,以业育才。
三是人才待遇优势化。对“内生性”人才与引进型人才在岗位、资金、住房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防止“培养成,流出去”。培养、使用好“百名硕士进机关”工程的首批25名研究生,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为他们适应环境、施展才能创造条件,形成吸引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到区创业的品牌效应。
四是人才储备梯队化。建议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中公开选拔、招聘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和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人才资源库”,定期向人才工作一线部门和单位以及急需人才的企业推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金融、财会、审计、司法等综合管理类优秀年轻人才到高校深造,构建“选拔-储备-锻炼-输送”的人才梯次结构。
(四)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建议制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配套政策的相互衔接,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支持合力。把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产业化项目,重点向创业创新人才倾斜。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加强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培育。 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于特色园区建设的需求,建设具有全面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科技信息、文献信息、人才信息、科技管理和人才服务等内容的在线信息化服务超大型平台,
以解决大学少、图书馆小、实验室、测试平台差的环境,缩短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距离,实现与外界的适时沟通,满足企业、人才科技创新的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创新基地。注重创业创新人才辅导,做好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加强创业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为培育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用好区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奖励对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来创业的优秀科技人才、引才引智的重大项目和企业,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是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着力提升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区优秀青年专家”、“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创业创新中取得重大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富裕县水务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动机。实现科学治水的目标,更好的为小康社会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目前基层水利建设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防汛抗旱、农田水利等基础性工作为主,对人才需求虽然不象国家水利部门那样高,但由于水利工作的特殊性,人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水利建设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目前,地方水利建设队伍普遍存在职工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偏少,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分布不均。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行政干部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的多,年轻有为的少;技术干部按部就班的多,钻研创新的少。
2、近十年来,从事水利的专技人才和适用性较强的技术骨干呈递增趋势。要求参加非专业性学历培训人数多于专业学历培训的人数。
3、引进招聘专业人才存在受机构改革因素的制约,近年来,未引进一名本科水利专业毕业的学生。
4、水利工作因环境艰苦、经济待遇低于其他行业,加之机构改革使水利机构和队伍的不断萎缩,人才的利用和调配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才流失。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各级水利部门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水利职工人才队伍的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各单位党组织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确保水利人才工作在党组织工作中始终有位置,出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切实管住水利人才队伍的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坚决克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现象。三是尽力挖掘
现有水利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将在非水利专业岗位上的懂专业、懂技术的水利专业人才使用到水利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充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壮大水利技术力量,为快速发展的水利事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二)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通讯设施迅速发展,不出屋外,各种信息便可知晓,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比较活跃、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贯穿于水利工作全过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职工队伍,为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是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要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作风过硬的政工人员作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作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期工作来抓,建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政工团齐心抓、分管部门重点抓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格局,坚持不定期对政工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政(更多请关注wwW.HAOworD.com)工队伍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抓思想从水利工作出发,抓工作从职工思想入手,不断增强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
二是狠抓理论学习,统一职工思想。把抓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职工的思想,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积极举办各级理论培训班,分层次对干部、党员和职工进行培训,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职工的头脑,力求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始终使职工保持思想清醒、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不适时机地开展一系列政治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职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用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和鞭策职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典型引路,以先进事迹激励职工,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手段。用先进人物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激励职工,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向行业外先进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从本系统众多先进人物和事迹当中,筛选出代
表“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人精神的先进人物,号召广大职工学习。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激发职工立足本职、为水利多做贡献的自觉性。
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活动之中。各级党政工团各部门要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积极举办喜闻多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组织职工参加义务植树、清运垃圾、美化环境等义务劳动,培养职工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讲文明、有礼貌、革除陋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各项有益活动的开展,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增进理解,增强团结,凝聚力量。
(三)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造留得住人的环境
探索研究水利人才队伍工作机制,是吸引水利职工安心基层,热爱本职的重要措施。
一是建立水利人才选用机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进人才选拔方式,对内推行竞争上岗,对外实行公开招聘,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选拔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水利职工,特别是水利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建立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可对特殊岗位的水利人才试行“特才特薪”,鼓励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术资质证书的考试,并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培训,特别是已在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专业人员参加专业学历培训,并给予适当补助。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选用评价机制是建设好水利职工队伍的关键,积极探索以业绩考核为重点、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水利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技术职称职务作为评价人才唯一手段的传统做法,逐步实现变职称职务评定为岗位管理,以职工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