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年的小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这个所学校。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从他们的小学毕业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优秀率为0%,而且学生的口头表到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不是很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的不够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主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
新学期了,每一位学生都将展开心的人生,所以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提高朗读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短文两篇》是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童趣》是古代散文。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根据本单元的情况,要求在学习中:1、掌握这个单元需要识记的生字。2、学习朗读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的意图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是继续上个单元的人生课题,交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在这个单元中,有的课文讴歌理想(《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我的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修养(《论语十则》)等。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根据本单元的情况,要求在学习中:1、继续上一个单元的朗读训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2、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四单元
在讲完了自然界的多姿多彩之后,本单元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第五单元
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学习本单元,要抓住几个要点,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口齿清楚,语言连贯;注意字词句的积累,掌握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2、在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归纳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3、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和训练对文章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在学习课文当中,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了解童话、神话、寓言的基本特点;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借助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这套教材的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科书体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第一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而且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三)、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三、教学目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一)、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开展各种活动。因此,教师要开发并好好利用语文教材,创造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发生活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总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并且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在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中,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二
一、教学内容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2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83.3%的学生分析测试到达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必须的阅读潜力、口语交际潜力和写作潜力和语文分析使用潜力,也掌握了必须的学习要领。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到底如何缩短两极差距。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工作计划#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潜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注重语言积累;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经过对不一样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捉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三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贯彻语文新课标,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新教材的培训、研究,寻求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深入课堂,适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七年级174班语文,这个班共有学生66人,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写作水平低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
3、语文学习惯不是很好,如能坚持写日记的`同学、能搞好课外摘抄的同学不是很多。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一定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十三岁的际遇》为我们描绘了田晓菲用自己灿烂的青春岁月追寻的一个美丽而迷人的梦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新疆,新疆》引我们展望我国西北那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引我们认识那位宽容的“大母亲”;《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社戏》(鲁迅)以看戏串起一连串的人和事,像一幅民俗风情画;《安塞腰鼓》(刘成章)的节奏像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的鼓点;《竹影》(丰子恺)以儿童游戏为契机,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讲得深入浅出;《观舞记:(冰心)用文字表现了印度舞蹈中流动的美;《口技〉(林嗣环)中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口技艺人却能做到“众妙必备”,作者用文字再现了人们听到的一切。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鲁滨孙漂流记》(笛福)节选了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五
【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六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提供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教材由“#六年级#导语”“课例”“口语交际8226;习作”“回顾8226;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五次。“回顾8226;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教材后附生字表。还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2、难点: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习详写和略写。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
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课时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__),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2.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闻一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不仅“做”而且也去“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4.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7.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
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他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却形象丰满,孜孜治学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富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作者所选的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典型事件,就把闻一多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叙述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的要踊跃,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看法,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观察,我基本上对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一般。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一些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少数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九
一、学情分析
七零五班58人,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灵活一些,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担任初一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升学会考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语文上优秀率的不到10%,且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即使如此,我仍将坚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6课,略读课文(标*号)14课。其中包括5个现代文单元,每单元4课。第一单元记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第四单元人生感悟,第五单科学世界,第六单元小说及科幻。从文体上看,这六个单元都可归入记叙性文体一类。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每单元5课,大多数课文也都可以归为记叙性文体。另外还有《名著引读》《汉字的形体》《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整篇写作安排了七次,片段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每单元安排一两次,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口语交际集中安排7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3次,内容涉及学习查阅资料、调查社会用字、探究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等。
4、写字集中安排了2次,内容涉及复习正楷字,初步了解行楷字最基本的笔画组合柜律,分散的写字练习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每单元安排一两次。
5、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叙事性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先对作者作一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巧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第二单元:写人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他们的一片爱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就行。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目标是: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简单的分析评价人物。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精当的点拨。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第五单元:童话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为重点,通过阅读、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总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7、打牢写作基础。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8、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每周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9、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求学生本期读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做好读书笔记。
10、组织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课,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11、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12、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13、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六、进程安排
1、每个单元安排两周时。讲读课文两到三课时,自读课文一到两课时。
2、每两周安排一次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