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住建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城市建设提升项目42项,完成投资50.1亿元,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一)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快速推进东区建设,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13项,人民医院东院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呼南高铁济源段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道路、地下管廊、绿化等市政设施全面启动。优化道路交通体系,路网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3条断头路实现贯通,致远街东延建成通车;31条超期服役道路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愚公路、黄河大道、济源大道等6条道路提升改造全面完成,正在紧张施工的13条道路预计12月底完成改造,其余12条支路分批启动,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完善城市公用设施,新建改造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管网57公里,新增改善供热覆盖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天然气主管网实现平原区域全覆盖,第三水厂配水管网连接工程全线完工。
(二)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坚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优良园林环境,完成288亩城市空闲地生态修复,提升改造旭园、沁园、河合游园、春风园4个城市公园游园,实施济源大道、黄河路、永兴街等道路绿化改造,制定今冬明春城区绿化计划,增加城市绿量。推进城市水系综合治理,6条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整治均已全部完成,优化湨河、蟒河两岸景观,实施驳岸改造,构建河道滨水环境。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23公里,41个城中村雨污分流管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平原区域新增五龙口镇沁河南污水主管网项目全线完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运营,建成污水支管网406公里,16353户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三)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大力开展积水点治理,聚焦城市内涝、道路积水等群众烦心事,补齐排水设施短板,绘制城市内涝风险图,“一点一策”开展50余个积水点改造。积极应对雨季强降雨,实施雨水管道、苇泉河河道疏浚清淤和积水点就近入河、入管网应急工程,清淤疏通雨水管道12公里、苇泉河暗河400米,完成第一行政区、黄河路小学门口、济源一中西门口等10处重度积水点改造。实施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富士花园二期公租房638套,启动玉泉花园保租房、农村教师保障房项目及切坡建房搬迁安置工程,高质量实施三庄、西郭路等城中村和棚户区拆迁安置项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治理,开展问题楼盘化解攻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良性循环。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强“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实现红色物业管理全覆盖。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4个续建项目大头落地,2022年3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全力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实施68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达到路平、水通、灯明、景美、配套设施齐全目标。
(四)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整治城市市容环境。持续开展城市“四治”活动,城区43条主次干道全扫全保,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均达100%。加强广告亮化及管理,亮化设施亮灯率达到100%,完好率达98%以上。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加大餐饮油烟治理力度,建成区内大、中型餐饮业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实现达标排放。提升智慧城市水平,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环境、应急等功能整合,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和应急管理能力。坚守安全稳定底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持续开展燃气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老旧燃气管道改造任务。深入开展窨井盖整治专项行动,整治窨井盖8813个。常态化开展老旧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我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严格落实“在打造绿色低碳高品质城市上作示范”要求,以“六大工程”为重点,计划实施城市建设项目82项,概算总投资92.4亿元,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进程,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实施提升城市能级工程。高标准推进东区建设,全力推进城市综合体、人民医院东院区、产教融合园区等项目,启动东三环、南环东延等12条道路建设,实施夏都文旅综合体等重点商业项目。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实施东一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力实施城镇燃气、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现城市供热“一张网”,天然气“镇镇通”。建设优质公共设施。结合城市游园、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改造,完善各类文化娱乐及健身设施,依托公园、游园等大型公共绿地,建设城市乐道、城市书屋、健身步道等设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富士花园三期公租房,启动玉泉花园保租房项目,实施切坡建房群众安置工程,开工建设一期约2100套安置房工程。
2.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完成31条超期服役道路、68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打通13条城市断头路,实施第二行政区、古轵公园人防地下停车场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缓解“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大力实施城市管网改造,实现城市供热“一张网”,天然气“镇镇通”。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快实施41个城中村雨污分流管网项目,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加大泵站和设备改造更新力度,开展排水设施和易涝点整治,完成50个积水点改造工作。
3.实施城市生态治理工程。打造优良园林环境。以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抓手,今冬明春5个办事处分别新建1个社区公园和1个口袋公园,坚持“一路一景”理念,实施11条新建改造道路、背街小巷绿化提升。加强水系生态治理。优化湨河、蟒河两岸景观,实施护岸改造,确定城市河道驳岸色彩、铺装材质,提升河岸绿道,构建河道滨水环境。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启动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污水管网项目,加快平原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新建第三污水处理厂,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打造2个零碳建筑、零碳园区示范项目,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4.实施城市更新提质工程。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加快主城更新,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品质提升。推进城市体检工作。评估中心城区“城市病”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完成城市自体检评估报告编制。整治提升建筑立面。对老城区、老商业区、老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聚焦外立面破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楼宇建筑,精准补齐城市形象短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年底前基本完成35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开展城市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积极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快交兑村、南孙村、河岔村等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宗庄社区、赵礼庄、中礼庄等城中村改造项目。
5.实施特色风貌塑造工程。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成济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组织开展“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强化建筑风貌管控。按照全域旅游标准,以美学理念扮靓城市,规范路灯、配电箱、指示牌、隔离栏杆等各类“城市家具”式样与色彩。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挖掘内涵,强化特色,5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打造一条特色示范街区,提升城市品位。
6.实施城市管理提效工程。推进城市精细化。持续开展城市“四治”,推进卫生保洁、生活垃圾分类等精细化管理,确保市政设施设置及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智慧水务、燃气、管廊等建设,强化预警和应急能力。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大力推行“1+7”城市综合执法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人性化。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多样化,实现城区住宅小区物业全覆盖,深入开展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小区星级评定活动,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三、重点谋划事项
我局按照“在建设绿色低碳高品质城市上作示范”的指示要求,根据工作实际,拟全面启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申报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通过试点带动,系统解决城市顽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用低碳思维和技术改变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坚持重点突破。开展公园绿地建设,加快实施济水源和龙腾湖项目,新建蟒河上游、城市综合体游园,大力建设“口袋公园”,提升柴庄北侧、李庄北侧、党校南侧、亚桥北盘溪河区域等4处林地、空闲地,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5公顷。补充防护绿地空白,补充建设铁路沿线防护林应防未防区域,新建10公顷防护绿地。提升综合性公园,按照综合性公园标准,提升完善新蟒园、龙潭公园、济上园,新增3个综合性公园。建成城市绿道,在南环路两侧绿化带内建设绿道,新增绿道14公里,总长度达到40.7公里。实施专项提升。实施道路绿化专项提升。开展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道路绿化工作。实施立体绿化专项提升,对近3年新、改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交通设施按照15%的比例补充立体绿化,对今后新建和改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交通设施项目要求按15%的比例实施立体绿化。实施防灾避险绿地专项提升。按照《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要求开展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体系建设,构建综合防灾体系。
(二)申报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在世纪广场法桐林、联通公司游园、迎春园等游园提升项目和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济源植物园、道路改造等项目已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成功可获取补助资金7亿元,将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对全区的排水系统(含道路、公园、绿地等)进行全面系统整治,使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依托济源“全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城市”及国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优势,积极申报中德生态城市试点,申报成功后,可享受德国复兴银行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将大力实施苇泉河河道生态治理、济源绿色低碳装配式产业园等生态低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