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科学活动大班教案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我园地处农村,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提高幼儿的玩沙技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沙滩(湿沙、干沙都有)、小铲、模子、树枝、纸板、筛子、小桶、水。
2.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骑童车,体验不同的感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评: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
3.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提问: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
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小结: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评: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谈话: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
小结:沙土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评:此环节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二、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1)挖土时要细心、耐心。
(2)及时整修。
(3)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4.创作沙画: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三、小朋友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实验:向装满干沙的玻璃杯内倒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米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米、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米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米?
2、幼儿第一次运米。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米,并记录运米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米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米,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米: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米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米,验证。
(1) 统计运米次数
(2) 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米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米。
(1) 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米,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 幼儿操作
(3) 统计数据
(4) 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米,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光透过物体后的变化现象探索兴趣。
2、通过操作,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糖纸、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及各种玩具;记录图表、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出示各色的布、纸,请小朋友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请小朋友用自己身边的的布纸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3、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实验结论。
4、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图表上。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出示各种各样的玩具,请小朋友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2、请小朋友用自己身边的的玩具小实验,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
3、请小朋友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
4、幼儿再次实验,并在记录图表上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有趣的光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通过调整活动后,让我感受: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学习看整点与半点,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自制表、连线练习图,幼儿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倾听表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声音,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二、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1、了解表与钟的不同。
师:你们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见过表?
小结:大的厚的叫钟,(挂钟,座钟)小的,薄的叫表(怀表,手表)
2、认识时钟,分清时针与分针。
(1)播放课件,认识时钟。
师;钟与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数字1-12,都有表针,都有表盘,它能告诉人们时间。
(2)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观察、比较及语音的提示,分清时针与分针】
师:这两个表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3)幼儿操作,理解顺时针转。【难点的突破】
师:时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它现在在数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诉我它在哪里吗?
师:时针想旅游去,它的路线是从1依次到12,你能拨出它走过的路线吗?分针同上。
小结:时针与分针都是从1-12的顺序旋转的,我们叫顺时针转。【通过操作游戏理解顺时针的方向】
三、认识整点与半点
1、认识整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三幅图的相同点。
师:第一幅图的分针指着数字几?时针指着数字几?(依次类推第二幅第三幅)。
师: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但分针指着同一个数字,那是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2)幼儿操作练习。【幼儿动手实践】
2、认识半点,同上。
四、幼儿操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巩固对整点与半点的掌握。【动手实践、验证、表达的机会】
师:几点吃早饭?几点第一节活动?几点做操?几点吃中午饭?几点入睡?几点下午的户外活动,几点妈妈来接?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了,也都会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发连线练习图,幼儿连线。【验证学习过程】。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按要求接管子,发现管道的多种连接方法,知道节约使用材料。
2.能与同伴共同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积极参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前经验准备:有接管子的经验:用接头连接过管子
2.试验材料:
各种长短不同的管子,直、弯接头,地上贴有接管子的框架标记。
活动过程:
1.自由接管子,回忆已有接管子的经验。
讨论:牢固连接管子及改变管子方向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1)第一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管子的连接情况。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第二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了解连接要求:节约使用材料,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两人一组合作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各组的连接情况。
3.统计使用管子的数量,知道要节约使用材料。
(1)讨论统计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同一起点开始,将使用的管子连接成直线,并在结尾处做上标记,通过比较长短,发现使用管子的多少。
(2)各组幼儿统计本组使用的管子数量,与同伴进行比较。
(3)小结:将两个分离的管子连接起来有多种连接方法,最节约材料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6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9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
设计意图: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的典型活动,本次活动有两大亮点:第一,选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取、随处可见的材料,通过连接让孩子找到一些连接的方法;第二,是探索连接各种方法之外,还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信念,这将伴随着孩子经历小学、以后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活动目标:
1.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活动准备:
1.插塑积木、绳子、毛线、吸管、纸、橡皮筋等。
2.用于板书的纸和笔、问号贴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稳定幼儿情绪:《心手相连》。
2.游戏:《连连看》,引入连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问题。
今天,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想玩连连看,你能把它们连起来吗?
2.尝试把准备的各种材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尝试积累连接的经验,探索连接的方法)
(1)幼儿操作的时候观察孩子操作过程,及时用准确地词语概括出孩子连接的方法。
(2)总结孩子的探索。
3.出示问号,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
4.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这个环节是在材料上引发出活动的挑战性)
(1)教师:你能试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吗?
(2)总结孩子的连接方法。
三、结束部分:
科学态度的提升。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1(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
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 "风车转转转"。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学活动大班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