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德育现状汇报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等不良因素,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都对学生德育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心智发育尚未十分成熟,其中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致使我校一部分学生的德育状况己呈现出不容乐观的趋势,由点及面,影响越来越大。再有就是学校德育方法没有及时跟上,依然很单一或不当,内容滞后或针对性不强,这样就直接体现为德育效果不佳,使之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
1.缺乏进取心 很多学生在以前学习生活中累积的失败经历在长时间内一直笼罩着他们。过去,他们是教师管理上的“边缘人”,家长眼中的“学习废物”,使他们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进而形成“破罐子破摔”和“随波逐流”的心理,上网成瘾,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振。一些学生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学习缺乏动力。
2.没有团队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就是倍受呵护,几乎是任何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在学校里,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独自一人参加,根本不会考虑到他人,也不会与他人协作。
3.缺乏感恩之心 我校中存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学业上被疏远,情感上被忽略。家长出于对未来社会的考虑,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社会竞争的规则,相反的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德模式被忽略了,老师、家长对孩子们的关心、理解、付出,被他们理解成理所当然,慢慢的,师生关心、亲情关系显得越发淡薄,情感比较冷漠,缺乏感恩之心。
4.纪律观念差 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中家长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纪律观念差、法制意识不强,信仰缺失,漠视传统美德,言行不一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在他们头脑中占有的空间越来越小,灵魂空虚,追星,谈恋爱、吸烟喝酒、玩手机,甚至是逃课、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
5. 价值观念偏差 有一些学生深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物质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等一概不关心,而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如金钱的多寡、政治地位的高低、职位的升降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
三.学生的德育现状成因
1.家长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是造成德育教育被动的主要因素。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家长都在外打工,都是和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也有的是因为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的影响。更有的家长缺乏责任担当,甚至直接表明“学不学无所谓,孩子还小,只要把孩子看管好,在学校不出什么事就行,反正不靠这份工作吃饭”。家长监管缺乏另一个原因。许多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来以后,家长不管不问,平时孩子和什么人交往,交往时干什么事都一概不知。有的家长从来没有和学校老师交流过,从来也不问问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怎么样,,他们说“只要不出事,干什么都行;学好学坏随他去”。
2.学校方面:
初中学校现行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划一化、成人化、工具化,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不能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而影响其可信性和实效性。对德育工作不重视,只抓教学质量,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甚至长期不配备德育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不及时,最终使这部分学生掉队。另外,由于中职招生困难,生源紧张,多数学生中考的分数较低,而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了入学门槛,致使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职业学校成为家长为了不至于让孩子无书可读的“托管所”。
3.教师方面:
一些初中教师本应该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但又受市场经济影响,业余时间私自办补习班,工作时间不肯付出,养成了职业倦怠,虽然开设德育课,但是部分教师也以走过场的形式结束课程。也有的老师虽然有责任心,但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家长或学生的威胁,从而导致老师不再去管或不再敢管。
四.针对学生德育现状采取的措施
目前,我校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为目标,采取“先成仁,再成才”的教育思路,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德育当做日常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德育进课堂、德育进校园,校园内处处都散发出德育的气息,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