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2018年以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
杜集区发改委
杜集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美好杜集总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稳中有升,为杜集高质量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2018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22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134.9亿元预计升至13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8年的9.0%,2022年底预计达到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8年的38.7亿元,到2022年底预计完成7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30871元增长到2022年的406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13488元增长到2022年的18619元(预计数)。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6.8:59.0:34.2调整为7.2:41.0:51.8,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中冶淮海、海螺水泥、口子酒业、上海电气、山河智能等具有带动作用的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维尔发数控机床、富林环保、福本机械、金鹏智能门窗等具有接续性的新兴产业茁壮成长,雨佳木业、瑞德磁电、华智药业等项目成功落户。四年来,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累计盘活僵尸企业63家,盘活低效土地3800余亩、闲置厂房约63万平方米。
(三)多点驱动改革创新。2018年以来,“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205万户(截至2022年7月1日)。全省首家金融法庭揭牌运行,开发区综合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人事超职数配备全部消化,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扎实推进。推深做实东昱建投改革,资产由改革前的8.48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74.48亿元。率先在全市成立区一级土委会、规委会,组建农业投资公司。新增四板挂牌企业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9件。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6个,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84个、交办信访件43个全部完成整改验收销号。秸秆禁烧连续4年实现“零火点”,大气污染防治三年攻坚顺利完成。新增造林8203亩,新建雨污分流工程项目59个,建成雨污水管网67.55公里。拆除粘土砖瓦窑厂24座,高标准修复地环治理项目13个。成功获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区,朔西湖环境治理一期项目建成,区人民医院搬迁项目竣工,杨河北路和湖西路南段建成通车,蔡王庄搬迁进行配套基础设施施工。构筑“河湖长制+河湖警长”长效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入选安徽省2019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市、县(市、区)。
(五)城乡面貌不断改善。2018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百亿余元,龙山北路、宿丁路建成通车,梧桐北路完成改造,高铁北站投入使用,汽运北站建成运营,杜集“南通北达、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中心、档案馆、图书馆建成开放。涉及13万余人的“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基本完工。投入9000余万元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作。新增省级、市级美丽乡村17个,获评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建成“四好农村路”130.5公里。农村危房基本消除,改厕任务超额完成。全市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吾悦广场满铺运营,全市首座智慧菜市场万家汇新型农超投入使用,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主题游乐城东湖欢乐世界开门迎客,商业氛围不断活跃,“有区无城”历史面貌彻底改变。高策循环农业成效显著、百莲百荷农旅项目有序推进。累计投资5400万元,完成高岳大刘庄、矿山集康园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
(六)民生事业扎实推进。2018年以来,投入民生领域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94%。滚动实施39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64.39亿元(棚户区改造51.9亿元),其中区级配套7.34亿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残疾人等困难人员救助资金4.2亿元,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9494万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和免杂费886万元,办理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758件,投入1.21亿元建设“四好农村路”250公里,改造棚户区11743户(套),改造农村厕所1.6万户,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5.1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1.4万余人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质量推动棚户区改造,解决5.8万群众住房问题。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正以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新增体育场地330处、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房产“烂尾”项目破产和解模式,帮助600余户群众入住新居。涉及23个项目、1.2万户的“难办证”问题基本解决。双楼村、大庄村分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七)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印发《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确保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向全域推广。加大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组织661人、建立588个网格,对37531户开展逐户排查,切实掌握农户生活、生产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落实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蔡王庄避险搬迁项目加快实施,杨河北路、湖西路建成通车。
(八)段园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段园全域统筹规划研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高标准完成《段园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城市设计、产业发展、道路交通等规划编制。先行启动区成片开发按下“快捷键”。等高对接徐州城市基础设施,杜集区与铜山区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约,重点区域雨污分流工程开工建设,S101淮徐快速通道南段已通车,萧徐快速通道、兴国路、袁马路、袁庄路正在施工建设。蔡王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工作全面启动,徐州-段园-萧县轨交S4号线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二、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优势产业不精。
由于多年主抓工业的发展模式,造成杜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杜集工业内部虽培育和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但大都不精不专,主要表现为:一是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多集中在装备制造等方面;二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多为自然形成,缺乏战略性引进和规划;三是产业的规模不够大,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聚集度不高,协调性不强。
(二)园区创新能力整体不足,创新发展动能偏弱。
园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引领,且企业之间联系不紧,聚集效应不大;传统产业比重大,战新产业份额小。从企业发展来看,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园区经济体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整体实力不强,在全省排名位次靠后。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匮乏,招大引强未能实现重大突破,煤机制造传统产业不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高科技含量企业偏少,缺少过硬的创新型企业,如当前园区企业纳税较高的企业,多是传统企业或水泥搅拌站等类型企业,企业整体档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思想开放程度不高,对外合作开发不深。
一是站位不够高。更积极主动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格局不够大;二是合作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与江苏在园区开发上有一定合作,但更多的停留在意向上,未能开展进一步深度合作。
(四)城市经营服务水平滞后,安商宜居指数亟需加强。
杜集区相对滞后的城市配套服务水平与庞大的工业开发明显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杜集区从业人员落户留居率不高。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存在较多短板弱项,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任重道远;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加强,医疗、教育、文体等领域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一些长期困扰市场主体的堵点亟需解决;政策落实和政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不负人民重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实施高端装备制造、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今年市级重点调度项目97个,省级重点项目44个,计划完成投资239.7亿元(不含储备项目)。全过程、“店小二”式做好项目服务,持续推进金派克新能源、昇润铝业等31个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华智药业等14个项目投入运营,年产2万吨大曲酒酿造提质增效项目、年产260万吨水泥绿色智能示范线项目、蔡王庄搬迁等项目竣工投产,尽快推动金岩高岭土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雨佳木业等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进一步围绕产业导向,引导产业集聚再加力。深入分析全区产业现状和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围绕安徽矿机、中芬矿机、维尔发机床等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金彭新能源电池包、瑞德磁材、华智药业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开展固链强链补链,围绕产业链布局招商链,加快实现龙头项目核心带动、下游产业配套补强的产业格局。
(三)进一步扩大推介实效,营造招引氛围再加力。积极对接市级驻京、沪、珠三角联络处和全市双招双引先锋团,不断拓宽招商项目信息渠道。加强与淮北总商会和各个异地商会的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机制,大力推动以商招商,定期邀请重点招商区域客商来区考察,针对我区营商环境、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宣传推介,在全区掀起新一轮招商热潮。积极推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有效承接徐州地区产业转移。
(四)进一步紧盯项目进度,提升服务效能再加力。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督办机制,对计划总投资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督办机制,对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博汇工程机械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的上格新型板材项目等重大在谈项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定期沟通,高效对接企业诉求;对投资50亿元的金彭新能源电池包项目、投资2亿元的高端新型环保材料项目等已签约未开工项目,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清单,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对已开工在建项目,完善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由区级领导包保联系、区直部门配合,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运营、及时纳统入规。
(五)进一步促进论证研判,优化项目质量再加力。通过科学研判,高质量引进项目。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预审机制,常态化召开项目专题论证会,对项目从产业导向、企业情况、产品工艺流程、能耗、环评、安评、产值、税收等方面综合研判。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业态,制定和完善针对性强、有吸引力、便于操作的合作方案,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全力破解要素制约难题,加大低效闲置用地出清力度,对工业企业用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力争实现“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
(六)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扶持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挥华智生物制药等重点企业优势,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科技信息和生物医药板块,全面承接京沪苏浙粤等地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转移和技术合作。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冶淮海、紫朔环保等企业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抓好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抢占发展“智高点”,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发挥智慧电商产业园优势,积极发展电商经济、平台经济,引导传统工贸企业应用“互联网+”,开展特色产品网上展示展销,努力实现网络零售额1.3亿元,培育电商销售1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强化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0家。深化政产学研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市场化运营。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全力打造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扎实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创建段园省级科技孵化器,推动淮北矿山机电装备省级科技孵化器提档升级,持续加强杜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新增注册商标190件。
(七)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繁荣活跃夜间消费市场,倾力打造以吾悦广场海上海主题商业街、龙溪奥莱广场等为代表的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商旅文体跨界融合,加快淮北欢乐世界三期水上乐园建设,积极创建南山4A级景区,全力打造东山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大榭现代物流、杭淮惠龙物流园等,多管齐下打通堵点,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加强新建、改造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办好第八届段园葡萄采摘节。深度挖掘南山村、梧桐谷等文化资源内涵,力争将汉文化、犁下藏刘邦、高山流水遇知音等文化记忆转化为互动体验式、可视性成果。
(八)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布局,用好用足国家发改委《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安徽省《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等政策,更高水平推进园区开放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加快实施内外互联互通路网建设,同步推动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快速通道、徐州至萧县城际轨道交通S4号线等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加大与闵行区七宝镇、徐州市铜山区、扬州市广陵经济开发区等地对接合作,深入交流结对共建。全力打造段园特色卫星镇,努力扮靓城市北大门。
(九)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创北城路网,力争改造提升东外环路。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全域统一、责权清晰、规范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多点联动、成片开发,提速科创北城、东湖商圈、龙山路、朔西湖、开发区、段园等重点片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组团发展。加快青年东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东湖片区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支持段园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积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深度融入服务淮海经济区分工协作。实施一批口袋公园、临街绿地,让市民开门见绿、推窗现景。推深做实朔西湖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着力打造享誉全国的沉陷区治理样板工程。
(十)高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抓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生产保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8.5万吨以上,生猪存栏达6.5万头。巩固提升高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高策现代农业科技园,加快推进杜集区乡村振兴、新农利合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润丰黄桃、假日阳光果蔬等淮优农产品,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菜篮子”基地。力争农产品加工值突破30亿元。实施龙岱河及支流治理,贯通龙河、岱河与朔西湖连接水系,实现河湖联通,提高闸河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推进“厕所革命”,确保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以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实施朔里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立足生态修复、土地开发、农民集聚、产业导入,打造全市新样板。新建“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4公里、养护提升工程7.5公里,推动公路向周边地区和城市道路延伸衔接、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提速打造段园葡萄小镇、南山汉文化和长寿养生旅游小镇、梧桐谷综合农旅项目。
(十一)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持续推进全民医保,真正让参保人“看好病、少花钱、少跑腿”。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完善“救急难”机制,加强困难群体临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