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煤首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13-1煤首采工作面位于-762m水平东二采区,该面近走向布置。西起设计停采线(首采面上部车场保护煤柱线),东至切眼,南至工作面胶带顺槽(标高-743m~-716.2m),北至工作面轨道顺槽(标高-690.8m~-652.1m),工作面轨道顺槽走向长1622.6m,胶带顺槽走向长1622.8m,平均走向长1622.7m,平均倾向长234.5m(净煤壁),平均斜面积394131m2。工作面东邻F30断层,南邻13-1煤工广保护煤柱,西邻采区上山,北邻设计121303工作面。工作面标高-743.0m~-652.1m,对应地表有何宅子、李庄、刘庄和毛圩子等村庄,其余部分为农田,地面标高+25.0~+25.6m。
2、施工单位:综采队
3、采煤方法:综采
4、开采日期: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
二、煤层特征及对生产的影响
(一)、煤层特征
采前煤层特征:煤层倾角14~18°,煤层厚度2.4~4.3m,平均煤层厚度3.85m,局部含一层夹矸。
采后煤层特征:倾角12~18°,煤层厚度1.3~4.5m,平均煤层厚度3.96m,局部含一层0.1m厚夹矸。
局部遇层滑断层,煤层变薄。
(二)、煤层对生产的影响
本工作面煤层发育稳定,煤层结构简单,仅局部受层滑断层影响,煤层变薄,对回采基本无影响。
三、地质构造对生产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工作面揭露断层情况一览表
断层编号 | 性质 | 倾向(°) | 倾角(°) | 落差(m) | 在工作面实际延展长度(m) |
f1 | 正 | 115 | 26 | 0~0.9 | / |
f2 | 正 | 115 | 35 | 0~0.7 | / |
f3 | 正 | 155 | 57 | 0~0.7 | / |
f4 | 正 | 131 | 54 | 0~1.5 | 100 |
f5 | 正 | 324 | 42 | 0~0.8 | / |
f6 | 正 | 120 | 41~70 | 0.~2.7 | 30 |
f7 | 正 | 114 | 45~60 | 0~3.0 | 未延伸到工作面内 |
f8 | 正 | 247 | 70 | 0~0.7 | / |
f9 | 正 | 2 | 45 | 0~0.6 | / |
f10 | 正 | 342 | 32~45 | 0~0.5 | 48 |
f11 | 正 | 121 | 59 | 0~1.5 | 69 |
f12 | 正 | 120 | 29~68 | 0~1.2 | 132 |
f13 | 正 | 254 | 65 | 0.5 | / |
1、延伸至本工作面的断层落差多在1米左右,约为煤厚的四分之一,这些小断层的展布方向受F30、F31断层控制,越靠近F30、F31断层,小断层的密度越大,层滑构造也越发育,小断层多表现为顶断底不断或底断顶不断的特征,多集中分布于工作面的东翼边缘,仅对工作面的初期回采有影响。
2、处理方法: 工作面过落差较大断层时降低采高通过,断层落差较小时采取强制通过的方法,。工作面过断层时建立煤矸分流系统,最大程度减小对回采煤质的影响。工作面过断层前编制专项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四、煤层及顶、底板特征
(一)、煤层顶、底板岩性
13-1煤顶、底板岩样测试结果,岩石抗压强度:砂岩类平均为100Mpa,泥岩类平均为40Mpa;单向抗拉强度砂岩类平均为4.49Mpa,泥岩类平均为1.54Mpa。部分泥岩稳定性较差,遇水易泥化或易风干开裂。
1、13-1煤顶板岩性
13-1煤首采工作面直接顶以泥岩为主,灰色,致密,性脆,含植物化石碎片,夹薄层的砂质泥岩,底部含炭质,直接顶平均厚度8.34m。往东翼向斜处直接顶过渡为细砂岩与薄层泥岩互层,厚度6.35m。老顶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粉砂岩:浅灰色,致密,块状,具滑面。细砂岩:浅灰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较多的菱铁质矿物,具交错层理,层面有泥炭质及少量白云母片,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中等,垂直节理发育,裂隙充填有方解石脉,硅钙质胶结。老顶平均厚度11.3m,东翼向斜处老顶厚度8.75m。
2、13-1煤底板岩性
13-1煤伪底为粘土岩,平均厚度0.2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老底为粉砂岩。粘土岩:灰白色,致密,具滑面,遇水泥化。砂质泥岩:灰色,致密,性脆,含植物化石碎片。直接底平均厚度2.2m。老底为粉砂岩:平均厚度5.0m,灰色、致密、性脆、底部含菱铁结核。13-1煤底板以下15m左右发育有一层3.5m厚的花斑泥岩。
工作面节理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宽缓褶曲的轴部和断层附近,主要展布方向为15~25、145~160°。
(二)煤层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13-1煤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弱玻璃光泽,条带状及线理状结构,参差状及平坦状断口,内生裂隙较发育,性脆易碎成粒状及粉末状。煤岩坚硬程度多为松软级,真密度13-1煤平均为1.37g/cm3,孔隙率2~3%,视电阻率一般在100欧姆左右。
采前煤层特征及分布情况:
13-1煤煤厚2.4~4.3m,平均3.85m,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多为炭质泥岩,少数为含炭泥岩和泥岩。西翼向斜和中部背斜处煤层厚度稳定,厚度3.8~4.3m,东翼向斜处煤厚变薄为2.8m,轨道顺槽、胶带顺槽最东头逐渐变薄至1.6m,变薄方向大致为NE75°。局部受层滑断层影响,煤层最薄为1.5m。
煤层倾角14~18°。
采后煤层特征及分布情况:
13-1煤煤厚1.3~4.5m,平均3.96m,局部受层滑断层影响,煤层最薄为1.5m。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多为炭质泥岩,少数为含炭泥岩和泥岩。
煤层倾角12~18°。
五、储量分析
1、采前采后储量对比
原地质储量(万吨) | 原可采储量(万吨) | 工作面设计回采率(%) | 原煤产量 (万吨) | 动用地质储量(万吨) | 巷道出煤 (万吨) | 采出量 (万吨) | ||
207.9 | 193.3 | 93.0 | 243.2 | 215.4 | 8.3 | 210.8 | ||
损 失 量 (万吨) | 工作面实际回采率(%) | 顶底煤损(万吨) | 落煤损失 (万吨) | 巷道顶底损失(万吨) | 阶段摊销量(万吨) | |||
4.6 | 97.8 | 3.6 | 1.0 | 1.1 | 0 | |||
2、储量增减原因
1、采前采后动用量增加了6.5吨,因采前预计工作面煤厚为3.85m,采后实测煤厚为3.96m,按采后实测煤厚计算因此动用储量相对增加。
2、因该工作面采用大功率综采设备,遇小断层采取强行通过的方法,故回采率比规程规定的回采率高4.8个百分点,采出量增加17.5万吨。
13-1煤首采工作面采出量、损失量基础表 | |||||||||||
月份 | 原煤产量 (t) | 工作面动用量(t) | 工作面采出量(t) | 落煤损 失(t) | 顶、底煤损失(t) | 工作面回采率(%) | 巷道掘进煤(t) | 上下山煤柱损失(t) | 巷道损 失(t) | 采区回采率(%) | |
2006年 | 10 | 26574 | 25594 | 24868 | 306 | 420 | 97.2 | 1020 | 5000 | 33 | 81.8 |
11 | 120156 | 101760 | 98707 | 1049 | 2004 | 97.0 | 4025 | 20033 | 102 | 81.6 | |
12 | 191166 | 176599 | 172918 | 1553 | 2128 | 97.9 | 6947 | 36059 | 434 | 81.7 | |
2007年 | 1 | 249138 | 227336 | 225413 | 811 | 1112 | 99.2 | 8202 | 41699 | 1723 | 83.7 |
2 | 241542 | 204368 | 202193 | 712 | 1463 | 98.9 | 7508 | 37663 | 1455 | 83.5 | |
3 | 246878 | 221950 | 220514 | 384 | 1052 | 99.4 | 8192 | 40892 | 1546 | 83.9 | |
4 | 246454 | 235655 | 231429 | 827 | 3399 | 98.2 | 8917 | 43624 | 1474 | 82.9 | |
5 | 233008 | 204538 | 200204 | 362 | 3972 | 97.9 | 7796 | 37843 | 1226 | 82.7 | |
6 | 192886 | 170084 | 167138 | 897 | 2049 | 98.3 | 6700 | 31522 | 815 | 83.1 | |
7 | 205576 | 177798 | 173379 | 950 | 3469 | 97.5 | 6901 | 32995 | 958 | 82.5 | |
8 | 157666 | 148293 | 145927 | 535 | 1831 | 98.4 | 6072 | 27622 | 486 | 83.3 | |
9 | 122680 | 102284 | 98060 | 571 | 3653 | 95.9 | 4120 | 18793 | 366 | 81.3 | |
10 | 139084 | 116322 | 110421 | 640 | 5261 | 94.9 | 4616 | 21457 | 487 | 80.5 | |
11 | 59192 | 41757 | 36767 | 304 | 4686 | 88.0 | 1647 | 10726 | 188 | 70.6 | |
合计 | 2432000 | 2154338 | 2107938 | 9901 | 36499 | 97.8 | 82663 | 405928 | 11293 | 82.5 |
六、水文地质
1、钻孔水
二十32钻孔13-1煤见煤点位于工作面轨道顺槽上部平距50m,封孔质量为不合格。2006年7、8月份已对该孔进行定向钻进启封,对原基岩段及第四系下部进行注浆封闭。回采过程中未发现异常出水情况。
2、断层水
工作面揭露的断层均为泥质填充,不含水、不导水,回采过程中无异常出水情况。
3、煤层顶板砂岩水
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顶板砂岩裂隙水,共发现三个A级富水异常区。根据物探结果在工作面机巷施工钻场5个,钻孔10个,工程量1385.3米,放水钻孔总计放出水量约20268m3/h。出水量较大的3#、3-1#、4#的终孔位置都位于物探富水区域,瞬变电磁探测结论与放水钻孔验证及工作面回采验证基本吻合。
回采过程中,根据机巷中排水量统计,实际涌水量比预计的增产75m3/h,最大173m3/h大为减小,正常小于8m3/h工作面老顶初次垮落以及过三个A级富水异常区时,工作面涌水量在15~20m3/h之间,总出水量69120 m3/h,没有产生水害事故,对安全、生产无影响。
在工作面回采前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顶板砂岩水,并针对富水异常区,施工探放水钻场,提前进行探放水有力地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
七、瓦斯
根据抚顺分院所编的«煤层基础参数测定及矿井危险程度评价»报告,预测13-1煤瓦斯含量5.29 m3/t,该工作面回采期间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06m3/t。
根据13-1煤首采面瓦斯抽放设计,采用地面钻孔、顶板走向钻孔、高位瓦斯抽排钻场、顺层钻孔、穿层钻孔、上隅角埋管等综合方法抽放瓦斯。瓦斯抽采率设计为37.5%,工作面实际瓦斯抽采率达82.49%,矿井实际瓦斯抽采率达62.85%,超过设计值;工作面抽采瓦斯量10057770m3,其中2006年度抽采瓦斯量109944m3,2007年度抽采9947826m3。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浓度稳定在0.1%~0.56%之间,瓦斯抽放效果良好,工作面未出现瓦斯超限。
13-1煤首采面瓦斯统计表(回采期间)
年/月 | 日 期 | CH4% | ℃ |
06/11 | 5 | 0.2 | 26 |
06/11 | 15 | 0.18 | 26 |
06/11 | 25 | 0.24 | 26 |
06/12 | 5 | 0.2 | 26 |
06/12 | 15 | 0.23 | 26 |
06/12 | 25 | 0.26 | 26 |
07/1 | 5 | 0.28 | 26 |
07/1 | 15 | 0.32 | 26 |
07/1 | 25 | 0.38 | 26 |
07/2 | 5 | 0.56 | 26 |
07/2 | 15 | 0.28 | 26 |
07/2 | 25 | 0.36 | 26 |
07/3 | 5 | 0.26 | 27 |
07/3 | 15 | 0.32 | 27 |
07/3 | 25 | 0.26 | 27 |
07/4 | 5 | 0.3 | 27 |
07/4 | 15 | 0.26 | 27 |
07/4 | 25 | 0.3 | 27 |
07/5 | 5 | 0.28 | 27 |
07/5 | 15 | 0.22 | 28 |
07/5 | 25 | 0.2 | 28 |
07/6 | 5 | 0.26 | 28 |
07/6 | 15 | 0.32 | 29 |
07/6 | 25 | 0.36 | 29 |
07/7 | 5 | 0.26 | 30 |
07/7 | 15 | 0.28 | 30 |
07/7 | 25 | 0.26 | 30 |
07/8 | 5 | 0.24 | 30 |
07/8 | 15 | 0.24 | 30 |
07/8 | 25 | 0.2 | 30 |
07/9 | 5 | 0.2 | 30 |
07/9 | 15 | 0.1 | 30 |
07/9 | 25 | 0.26 | 29 |
07/10 | 5 | 0.24 | 30 |
07/10 | 15 | 0.22 | 28 |
07/10 | 25 | 0.22 | 29 |
07/11 | 5 | 0.22 | 29 |
07/11 | 15 | 0.2 | 28 |
07/11 | 25 | 0.1 | 27 |
最 高 统 计 | 0.56 | 30 | |
最 低 统 计 | 0.1 | 26 |
但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隅角瓦斯浓度局部出现过多次异常现象:2006年12月16日~2007年3月17日,工作面过3#、4#、5#、6#、7#、8#高位钻场期间,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最高达43.59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最大达10.18 m3/t,上隅角瓦斯浓度异常,上端头架顶梁附近瓦斯浓度超过0.8%,最高达3%~5%,因瓦斯影响计18天,总计影响生产时间为109小时,对工作面正常回采产生了严重影响。
八、经验总结及建议
1、该面采用SL500大功率采煤机,最大采高5180 mm,最大卧底量420 mm,实现一次采全高,不丢底煤;ZZ10000/22/45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10000 KN,能实现沿煤层顶板开采,不丢顶煤,增强了回采过构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面回采率。
2、把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法当着常规探测煤层顶、底板砂岩水手段,结合物探成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前打钻探放水,以保证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
3、东二采区目前揭露的节理多为近走向分布,另轨道顺槽从回风上山往东1005m处及胶带顺槽从胶带上山往东1010m处煤层底板均发现一条近走向的宽约5cm的大角度裂隙,但未出水。但在其正下方的11-2煤的121105工作面却在相近位置发生裂隙导通煤层底板砂岩水,瞬时最大出水量280m3/h,总出水量14.5万m3的异常情况。建议在我矿其它工作面的风、机掘进、回采过程中,密切关注工作面顶、底板出现裂隙、出水等异常情况,以便提前做好防治水工作。
4、在工作面西部煤层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约5.0m,且其上发育一层厚约1.0m的13-2煤,东部煤层直接顶为砂泥岩互层,因此,工作面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加强支护、顶板管理工作,保证安全、顺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