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企业管理的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企业管理论文 篇一
一、集团资金管理模式
目前对于集团化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支两条线模式
收支两条线模式是集团对成员单位实行收支控制,最大限度地集中和使用集团资金。集团根据各单位的预算向各单位拨付资金,进行支出控制;成员单位的收入账户定期归集到集团的资金账户,由集团进行收入控制。集团通过收支两条线的控制实现对整个集团的资金管理控制以及风险防范。与此同时,与该模式相对应的资金管理模式对预算管理的要求较高,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性,同时加大了集团总部的控制压力,不利于成员单位的自主经营。
2、内部结算中心模式
内部结算中心模式一般属于集团财务部,主要办理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现金收付及往来结算,按照预算拨付各成员单位的货币资金,并实时监控货币资金的流向,从而加强了集团对成员单位财务运行状况的监督和掌握,但由于结算中心不是独立的机构,一般是集团财务的辅助机构,因此无法单独开立银行账户,与一般银行相比不仅账户管理功能不足,资金调剂能力有限。
3、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模式是一般银行的业务及职能转移到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当中,内部银行在外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内部成员单位在内部银行开立相应的账户,内部银行主要处理成员企业的往来结算和集团内部资金调剂等职能。内部银行的建立一方面发挥了集团资金的集中优势,降低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资金流向,并根据个单位情况进行相应的资金调剂。但同时,内部银行作为集团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行政干预度较大,金融功能以及资金的市场功能发挥有限。
4、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模式与上述三种管理模式明显不同,财务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日常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办理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金融业务,为成员单位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以加强集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的,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非银行性经营机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公司也在不断的由服务性机构向营利性机构转变,不仅为成员单位之间的日常结算和往来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同时还不断为成员单位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并逐步扩大经营领域向证券、票据、租赁、投资、担保等方向延伸,不断加强完善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及资金的市场功能。但由于财务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角度对集团的管理结构以及财务公司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般适合成熟期集团化企业的资金管理。
二、资金管理的目标
无论是哪种资金管理模式,针对集团化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集团化企业的资金管理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资金流的及时有效监控及风险控制
集团化企业由于其较多的成员企业及较广的经营领域使得集团化企业的财务核算及资金管理相对复杂,集团总部需要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各成员单位以及整个集团的资金收支和生产经营状况以便集团的统筹安排,有效的资金管理方式不仅能够为集团总部提供清晰的资金收支及运用情况,便于集团对各成员单位进行有效监控,同时还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规避。
2、集团资金的集中有效利用,达到规模效应
集团化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虽然整个的管理结构更加的复杂和庞大,但同时集团企业也具有相应的资金的集中优势,形成资金合力,不仅能够增强整个集团的资金实力,还能够提高集团的信用等级,提高整个集团对外部银行的议价能力,降低财务费用。同时集团还可以利用集中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业务,提高资金收益。因此集团资金的集中优势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达到了规模效应。
3、及时有效的内部资金平衡,减少体外循环
集团化企业的资金集中优势不仅能达到规模效应,还能够根据成员单位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资金余缺调剂,避免资金实力不均的成员单位存贷两高,造成资金的闲置以及财务费用的增高。同时由于资金在集团内部进行余缺调剂,大大节省了资金体外循环的时间,提高了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4、有效的协同执行,集团战略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不仅能对集团的财务核算提供有效的依据,更能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需要各成员单位之间以及各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密切的协同合作与执行,只有上行下效,及时沟通,协同合作才能够保证整个资金管理体系以至整个生产经营体系的顺畅运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不仅能反映各单位各部门的生产经营状况,为集团的战略实施提供评价考核的依据,同时还能够反映集团战略实行过程中各单位几个部门存在的问题,为集团战略规划的修订及制定提供依据。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1、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
当今的社会,信息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信息的有效及时传达不仅需要有效的管理体系更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同样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更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其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使相应的资金信息能够全面及时的传达到企业的管理层,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集团化企业更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便使管理层能够高效快捷全面的掌握集团信息。首先,应建立整个集团的资金管理网络,统一集团的财务管理软件,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办法;其次,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对相应的资金管理及财务核算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并使其他的业务模块更好的兼容;再次,加强硬件设备的支持,对整个集团的信息化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保证设备运行高效顺畅;最后,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培训,使财务人员能更好更快的掌握最新的使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
集团对成员单位资金流的监控和评价通常以各成员的预算为依据,因此加强集团内部的资金预算尤其是强化企业集团的全面的资金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控制资金的流动,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执行力度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判断各单位的资金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同时还可以根据预算与实际的差距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强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首先,根据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设定相应的资金管理权限,做到资金的有效管控;其次,成员单位定期提供各单位的预算报告并报各级主管审批,审批过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监督执行;最后,集团根据各单位的预算及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资金调度,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3、加强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充分发挥集团的资金集中优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不仅能够节约资金的周转时间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而且能够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甚至提高资金的收益。首先,充分利用集团的资金优势,统一集团资金,提高集团议价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合理安排集团资金调度,调剂余缺,减少资金在集团外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最后,形成资金池,针对个别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作用。
4、发挥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金融功能
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仅用来核算企业财务,还可以通过集团资金的统筹运用发挥其筹资及融资作用,尤其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投融资工具的产生,企业的资金管理除了传统的核算功能之外也不断向更新更深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不仅加强其核算功能还应该充分发挥其金融功能。首先,应该完善资金的管理架构,分设不同的部门对企业资金核算以及投融资等分别进行管理,并对总部负责;其次,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上下游及供应链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为上游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促进集团资金能够保值增值;最后,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金融市场以及各种投融资工具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做到游刃有余。
5、发挥企业资金的市场功能
企业集团的集中资金虽然为成员单位的结算和集团的资金调剂提供了方便,但并不意味着集团的资金就可以无偿占用,无期限占用。因此,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资金管理还需要加强资金的市场功能。首先,应加强对成员单位的信贷管理,制定完善的信贷政策,根据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决定对成员单位的贷款额度、期限及利息,到期进行结算,防止部分企业无偿占用,无限期占用集团资金;其次,按照银行的存贷款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价格,对成员单位的存款及理财给予相应的收益,对贷款加收相应的罚息并加入观察名单。最后,规范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有偿有序使用,树立成员单位资金使用的市场意识,加强市场化管理,不断做到与外部市场的有效接轨。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二
摘要:隧道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施工项目,同时也是非常系统的施工项目,隧道施工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总体安全形势意义重大。就目前来看,隧道施工中安全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隧道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高的标准。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保障,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隧道施工的环境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每年因为隧道施工所带来的安全事故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控制,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使施工安全能得到保障,不会影响施工进程,影响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隧道工程施工特点
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的行业。 隧道工程在在施工中而临的施工困难也是非常多的。隧道施工要而临非常多的隐蔽工程,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而对很多和设计情况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施工和设计不同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隧道内的地质条件如果预计不足的话,会导致施工设计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在进行变更的时候也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在隧道内进行施工,对安全问题要更加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序是非常多的,因此,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紧密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达到连续施工的目的,一定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二、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意识缺乏卞要表现在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以及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预见性不足等。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就导致了无法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就无法从新标准、新规范、新要求和新情况的实际出发,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在遇到安全管理问题时无法采取卞动措施,从而应对不足,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缺乏科学预见性,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隐患的苗头层出不穷,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只能是疲于应付,而无暇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工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还表现在对安全监控人员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为出现安全生产问题埋下隐患。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彻底执行的人员数量少,无法实现安全管理。此外,在隧道施工的一线,基木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施工意识差,并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这种现状,注定了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3、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一项目部一班组一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4、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儿乎已经在所有的隧道施工建设单位当中确立起来,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执行不力问题。执行不力表现在很多方而。首先是安全事故出现以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往往将卞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安抚家属、符合应对社会舆论,而在责任人的追求上而十分不力,项日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后所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较轻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就让相关责任人从心理上认为就算不负责任、相勺_推语、麻痹人意也没什么人不了的,从而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也就不可能认真起来。这样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声誉损伤,而且也是对企业员工及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方而出了问题不会受到处罚,另一方而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这种风气的出现,让那些原本愿意尽职尽责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从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感,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加强管理也得不到应有的收入,便逐渐产生了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光是喊喊口号,而是要从具体施工程序上进行安全操作意识树立。自-先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前情况分析明确、施工前预先加固、尽量减少爆破次数、尽量减少阶段性挖掘民度、加强支护架设、提高数据测量频率等等。在每一个环y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操作才能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加强管理人员执勤工作力度,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值班计划并严格进行值班人员值班情况记录,严格值班人员交接手续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进行爆破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且做好爆炸物品的采购、管理、使用、回收等各个环y的记录工作。对于某些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必须事先制定一个或者多个应急预案,力求万无一失。
2、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拄钩,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落实奖惩制度。奖惩制度不仅需要制定,还需要切实的执行。对于责任人必须严肃追究,不能因为人情、关系因素而受到干扰。该罚就罚,该降职撤职的也不能手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警示作用。对于工作出色,尤其是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作方而有突出成绩的,必须予以表彰和奖励,从而让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更加卞动的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去。而且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从教育、奖惩、业务水平、再学习等各个方而入手,培养出一支有能力、有毅力、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在铁路建设的诸多工程项目中,隧道工程属于高风险项目,施工规模大、施工的地质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因此各方应重视隧道安全施工工作安全问题,而且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收益,及时发现施工进行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相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才安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本。 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2]王尽忠。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20xx,01:140-141.
[3]吕路。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xx,10:72-74.
[4]张岭。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xx.
[5]王辉麟,蒋秋华,索宁,马伟斌,赫永锋。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预警技术的应用[J]. 铁道建筑,20xx,03:72-74.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三
本次实习涵盖工商所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国家对工商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就我个人的实习而言,工商管理工作看起来琐碎而不起眼,或者说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它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和谐,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工作。在了解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工商所实际工作流程之后,我承担了接受群众咨询的任务。有些群众对于工商所的工作职能不太了解,对此我一一耐心解答,帮助群众普及工商知识,还对企业经营者传达国家税收政策,敦促企业依法纳税。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和同事以及相关部门都配合默契,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与同事们组成资产清查小组,对辖区内特定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工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数十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盘点,大到机械设备,小到电话机计算器,都登记造册,并按照数量和物品描述于固定资产账簿一一核对。盘点期间,我参与资产分类的工作,将土地、房屋、设备仪器等分门别类,并核查原产地、发票、使用说明书等文件。其间,为了快速适应工作状态,我还申请制作资产明细表。有了前期实习打下的基础,我很快就轻车熟路地接手了工作,与同事共同完成了任务。此外,我还学习了怎样为个体经营者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接受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对商标注册和广告活动进行监督规范等。
我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单位合作,共同处理消费者维权问题。由于不良商家的逐利心理,很多个体经营者会售卖假货和过期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对此,我一方面向上级领导汇报,一方面向同事咨询过往处理案例,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对不法商户进行处罚,安抚群众,保障消费者权益。
企业管理论文 篇四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环境,企业亦由此逐渐转变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基于这一新形势,企业应采取何种措施加强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电网企业为例,对其在新形势下资金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引入“三集五大”体系,明确其问题的应对原则,进而提出加强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电网企业;三集五大;资金管理与控制
资金管理是对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与考核等各项工作的总称,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针对资金活动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监督与管理政策、制度及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部市场环境的巨大改变及电网企业自身的飞速发展突出了当前资金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资金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升产生了制约,因此,企业开始对其资金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加强成为了电网企业所必须面临的现实与重要课题之一。
1当前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1.1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现行的电网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其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欠缺科学论证与正确判定,在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量为多少、资金投入方向与投资方式如何、预期收益多高,资金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怎样管理与控制资金的使用及其使用过程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欠缺一套全面且有效的措施与机制来作具体分析,很多时候企业都是紧紧依靠感觉与经验进行控制与决策,使得其内部的大量资金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投入高、效益低、投资分散、规模有限等局面,大量资金遭到闲置或浪费,使预算机制形同虚设。
1.2资金调控方法不成熟
现阶段,电网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之时遵循“收支两条线”原则,并且在资金存量的控制、银行账户的集中以及资金调度的加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目前,电网企业收入与支出的整体规划依旧不足,其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明确标准仍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定,“高存高贷”现象明显,内部资金调剂力度有待加强。不仅如此,电网企业主要将资金用在了内部的投资上,工程建设领域支出较多。有时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企业会过度地遵循重质量而轻经济成本效益的原则,这在无形之中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管控成本予以提高,使资金的整体运作效率得到降低。
1.3收支监管体系有待规范
很多电网企业在进行划款之时多以网上实施划款方式为主,但是,仍有少数企业存在着“走收”与“坐支”的状况,更为严重的,个别企业还会出现少数收入不走收入账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账外资金的循环与电费资金的沉淀。除此之外,目前电网企业在面临“大客户”能源资金预收现象之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为各级分管公司自行管理,这容易造成人为调控达标与借机牟利等现象的出现。由于预算管理是资金支出的主要实现方式,健全制度保障欠缺,得力人员安排欠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电网企业在收支监管过程中因其存量与流量的巨大而增加其实现难度。
1.4资金回流同质性严重
电网企业一般有着比较统一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其每月的收支时间大体一致,其中,月初与月末为波峰状态,而月中则为波谷状态,资金流动的同质性较为明显。这样一来,电网企业的款项资金流入会受到很大影响,其催收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此外,资金回流的实效性会对其精细化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容易对资金持有量及资金支出使用等多个环节产生制约,资金的回流管控工作有待加强。
2“三集五大”体系下的问题应对原则
在集团化运作、节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多项要求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得以提出,它是对人、财、物进行集约化管理,通过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以及大营销体系的构建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三集五大”是针对核心资源而进行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企业核心业务的统筹,目的在于对企业核心业务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予以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提出为电网企业解决上述资金管理与控制问题制定了如下原则。
2.1微观经济效益原则
所谓微观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亦即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指导下,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来将其经济效益予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资金预算与资金使用两个过程对其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预算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持续改进方针予以体现。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管控力度,尽量避免出现超出预算费用的现象。电网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最大限度地将人力与物力两项资源集中于资金的预算与使用过程中,对科学预算及有效监管予以保证,积极推动企业财务管理集约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2.2宏观经济效益原则
宏观经济效益是将社会的经济发展作为整体来看待的。企业与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目标是相互依赖且相互促进,它们的实现并不对立,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亦会向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贡献自身的力量。由此,电网企业应积极地将地区经济发展视作其奋斗的目标之一,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之时要具有灵活性,不能太过死板,要兼顾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以对政府的决策予以适应。
3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3.1发挥预算作用
资金的合理使用密切联系着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程度,电网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与控制之时,第一,应完善其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组织体系,对资金预测、决策、执行、管理以及考核等各层面的责任予以落实,摆脱存在于电网企业中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的通病。第二,电网企业应将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保证其权威性与专业性。在企业发展层面,应加强规划,通过逐级编制与审批以及滚动管理,在电网企业中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将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各项工作置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环境中,规范化资金管理与控制,实现有限资金的充分利用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第三,考虑到电力施工项目涉及到土地征用及林木砍伐等问题,其赔偿在电网企业总的资金支出中占据较大比例,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因此电网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电力建塔占地赔偿标准,将土地征用、青苗赔偿以及林木砍伐等费用编制到其工程建设预算当中。
3.2提高资金运作效益
第一,努力降低财务费用,对债务结构进行优化,在选择融资渠道时对超短融、中票等低利率类型的渠道进行优先使用,合理化长短期贷款的置换工作。第二,提高对资金集中的重视度,尽可能地将更多的地市局银行收入账户纳入到系统资金归集体系之中,使资金的归集率得到提高,实现对资金规模效益的发挥。第三,对上下游无息负债进行合理使用,同时对合同支付条款加以规范,通过友好协商供应商与施工单位,以合法合规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对款项支付时间予以延长,提高无息负债的利用率与资金的使用效益。第四,清理往来款项,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清欠催收,清理处置库存物资,建立并健全两金清理的长效机制。
3.3健全监控机构与风险管控体系
在对专业的监控机构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独立性与权威性原则。第一,在组织、人员、工作以及经费等多个方面,专业的监控机构应该与被监控单位相互分离,独立行使监督控制权,相关人员不得干预,以将专业监控的客观、公正与有效等特征充分体现出来。第二,审计机构地位与设置层次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其地位与设置的层次越高,内部的审计工作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应采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专业监控模式,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开展,其组成人员应为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进行管理,同外部审计进行协商,检查财务报告。为了推进风险控制工作,电网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资金风险管控体系,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参与到资金风险控制工作当中。例如,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加强资金界面管理、价值管理方式调整以及资金集约化与专业化水平提升等各项工作,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及时对资金风险进行规避。
参考文献
[1]陈明。论电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5(9)。
[2]杨鲁明。管理模式创新、财务风险与反腐败——基于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分析[C]。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学术年会,2013.
企业管理论文 篇五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企业管理论文 篇六
一、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企业的资金管理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形成良好的〔haoword.com〕企业资金管理的意识,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知识了解不够,概念模糊,缺乏成本控制理念,使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有极少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钱是自己赚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致使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企业资金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些集团企业,传统的资金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这些大型企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过于单一的资金管理手段影响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降低了企业各项投资的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大型的集团企业,由于下属公司较多,因资金管理的不科学,致使资金管理混乱,企业的投资资金与收取资金都难以及时到位,当个别下属企业出现资金不足时,企业资金不能及时调节,无法及时给予资金帮助,致使这部分企业只能通过贷款来周转,变相的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一个企业资金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如何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企业资金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了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但对资金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聘用有“任人唯亲”现象,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的数量不够,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内部的会计结构失衡。资金管理人员只是应付性处理日常事务,无法学习专业知识及管理理论,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资金的需求量进行准确的预测,在企业的筹资过程中,不能及时做出合理的选择。甚至有个别的资金管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使企业的资金管理面临严重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缺乏资金管理的内部体制
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资金的安全流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部体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财务部门职责不明,缺乏监督机制,一些企业中会计与出纳职责分工不清,缺少有效的监督机构与制度,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不规范;内部审批制度不健全,存在着滥批人情款的现象,这些都对企业的资金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5、企业资金管理信息不准、不及时
资金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很高,但由于企业各部门为了标榜自己的成绩,虚报业绩、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些虚假的信息,使资金管理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这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还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效果。
6、资金管理效率不高
企业的。资金审批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审批的流程繁杂,时间冗长,致使企业在遇到资金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错失投资的大好时机。
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的相应对策
1、提高资金管理意识,重视资金管理人员的培养
首先企业的经营者要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真正的提高资金管理意识,重视企业资金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一支技术先进、素质过硬的资金管理队伍。其次要规范企业管理,完善企业部门的设定,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文化,为员工规划合理的升职空间,创造有利于实现员工整个职业规划的环境和机会,增强企业员工归属感。
2、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使资金的筹集、使用、控制、监督、考核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特别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和财务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控制度,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并要加强全过程的监督,使企业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出监督的真正作用。
3、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资金管理方法
要把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保证资金的运行安全。总之,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更是企业本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强化了企业的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才能真正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但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依靠资源推动自身发展。虽然在发展实践当中,一些企业有目的对预算和成本等进行了管理,但是其对于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相关管理会计方法的探索和应用,还是不太成功。这是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企业投资金额大、项目开发周期长等特点紧密联系的,所以其管理难度较其他行业更为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必要建立起经营决策平台、运营监控平台、成本管控平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特点
房地产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的发展是不同的,其有着自身的业务特点,在运营和管理方面要比其他企业复杂的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企业的业务一般都是围绕着工程项目展开,项目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为了管理这些发展中的项目,设置了多个分层机构,导致企业的组织机构十分复杂,管理难度较大。第二,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前期投入比较大,这对企业的资金和成本控制要求非常高。第三,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时间持续一般比较长。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开发一个项目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有些大型工程开发周期可能超过10年,这给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险和难度。
二、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管理难点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利润是他们一直生存下去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撑点。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现金流、利润和运营力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现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生存发展的血液,利润则是企业生存的目的,运营能力的好坏则直接体现在现金流和利润上。房地产企业也不例外,但是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一般企业在业务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中又需要克服一些管理的新难点。
第一,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大。这决定了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控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关注企业集团公司的现金流,还要关注企业下属的区域公司现金流和项目公司现金流,同时为了避免资金周转困难带来的风险,还必须要做好企业的融资规划。
第二,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围绕工程項目展开。项目是房地产企业耐以生存的业务基础,但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任何项目时,需要的时间都会比较长,以前一些传统的以年度为周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特点,也无法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具体问题。所以房地产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合企业项目周期的短、中、长期运营管理制度。
第三,房地产企业也是资源依靠型企业。地皮就是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而购买地皮而是一笔比较庞大的成本支出,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在购买地皮时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三、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点
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现金流、成本以及项目运营状况的有力管控,要想有力的解决房地产企业发展中这三方面的问题,必须要直接切中要害,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实施精准有力的管控。管理会计工具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全面预算工具、管理会计报告工具以及成本管理工具,而对应着这些工具的主要是三大平台,经营决策平台,可提前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资金风险,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随时监控企业发展状况的运营监控平台;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成本的成本管控平台。
(一)建立经营决策平台
经营决策平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质量比较高的决策依据。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决策平台行业特点则比较突出,内容主要有五大板块:年度预算、项目周期预算、地皮预算、盈利预算和现金流预测等。房地产企业的每个板块的预算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做好每个环节的预算,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正常有序。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应逐步建立覆盖公司上下多层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型,并在后期发展中,横向展开,建立覆盖多个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型,以更好的适应公司的发展机制。
(二)建立运营监控平台
运营监控平台主要指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他主要借助的是商业智能技术,在企业不同运营系统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合并到一个指定的信息库里边,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有用的信息,对企业的运营实施监控,并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房地产企业构建运营监控平台分为三步:第一,建立适合房地产企业体系的综合报表分析系统,能够对房地产企业的各种报表实施快速分析,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第二,建立企业数据仓库,对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管理。最后,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管理平台,着实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三)建立成本管控平台
建立成本管控平台就是要做好成本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成本管理数据库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历史数据、标准数据和外部数据。成本数据库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它使企业的所有成本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进行对比,更加有效的对成本进行管控。
成本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着重三个方面的建设,含量指标库、单方指标库和材料价格库。第一,企业应建立含量指标库。在企业设计优化方案的过程中,将含量指标和规划指标紧密结合,引导设计部门优化设计方案,从方案的制定上控制成本。第二,建立单方指标库。对项目的所有建造标准都进行统一的规定,合理控制单方造价。第三,建立材料价格库。建筑材料是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材料成本控制,有利于提升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张绯绯。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xx(09):47—53
[2]杨莉。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基于对策[J].中国外资。20xx(2)54-55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八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请参考!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战略管理已经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战略成本管理完善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体系,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相比传统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一、企业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企业管理的涵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目的。它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对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将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分析和利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地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当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也应该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阔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1)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管理基础,它立足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为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所以,战略成本管理超过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分析了较长时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争取到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并随着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改变而改变。(2)外延性。战略成本管理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3)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方式。它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价值链分析,不仅注重产品生产阶段,同时也关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其他阶段;同时,它也将供应商、顾客方面的成本纳入管理视野,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力、才尽其用。(4)动态性。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重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变化。由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成本管理必然有差异,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战略调整,那么成本管理工作必然也要作出相应改变,即保持了动态变化特征。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方法
1、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只是一味重视降低成本费用的数额,忽略了和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结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要求管理者要将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为经营者服务。二是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决策,它从战略实施的开始就将成本控制纳入到战略规划之中,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始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视掌握竞争对手(包括成本信息)的一切信息,从而使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有力措施以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第一,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企业的利润则是整条价值链列示的总价值与企业由于从事各项价值活动所投入的总成本的差额。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由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活动等分析,了解企业内部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洞察全局,来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状况,以决定企业是否在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中进行经营活动,以及确定从事经营活动时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第二,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再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其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也不同。波特就企业的竞争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已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第三,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优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野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和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三、现代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途径
近年来,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管理模式。目前,我国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还比较少,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正确认识战略成本管理观念。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企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对企业的全体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培训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让他们理解接受多动因理论观念、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等新的观念,真正意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参与实施,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获得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运用得更充分、更有效,如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使价值链分析法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突破地域、人员和信息的限制而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另一方面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3、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不同于现行的财务会计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数量较大,而且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拓展信息来源渠道,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国际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收集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信息、客户与同行企业需求信息、资源信息等。
四、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
为了克服传统成本管理的诸多缺陷,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因而对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定位。
1、降低成本。既要考虑有形成本动因,也要考虑无形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途径考虑的是有形成本动因;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指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等诸方面。这种途径考虑的是无形成本动因。
2、增加企业的利润。众所周知,通过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竞争利益进而促成企业利润的增长则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思想。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取得竞争优势。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长期利益最大化,并最终确定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有时成本的提高可能成为有利的动因。但企业在提高成本时也应权衡成本提高的风险,将来获利的概率,环境变动的影响等,即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4、实现社会目标。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自己对用户及社会的责任,一方面,企业必须对本组织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部分责任。企业注意良好的社会形象,既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争得信誉,又促进组织本身获得认同。企业的社会目标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参与社会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和地区建设活动等。
以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目标层次是逐级提高的,目标层次越高,所考虑的时间段就越长,所获收益的风险性越大,高级层次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观点和更为宽广的基础。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长期成本效益最大化是中高级层次成本管理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于。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九
当前正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比拼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是企业核心力的竞争。客户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力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作用。为了减少客户流失,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增强自身实力,才能保留并增加客户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化,但与此同时,也使竞争更加的激烈。无论是人文与科技,还是教育与研究,均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加上近年电商强势入侵,导致了客户的大量转移。这就使企业的整体效益受到了影响。如何改善企业经营、减少客户流失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客户流失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管理、减少客户流失的有效措施,以供企业参考。
一、企业客户流失的原因
电力企业客户流失的重要原因是客户需求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给客户带来利益损失。
2.企业产品缺乏创新,导致客户流失。每一个时期都会有适合这个时期的产品,任何产品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产品价格也逐渐变得更加透明,客户得到的产品利益也越来越少。如果企业不对产品进行创新,客户就会去寻找更好地产品,只有保障了各自的利益,才能维系厂商的关系[1]。
3.企业内部和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当前电力企业普遍存在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客户在提出问题时,工作人员态度傲慢,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咨询和投诉都得不到处理。工作人员效率非常低,导致客户严重流失。
4.企业员工跳槽现象严重。当前,很多企业在管理客户时比较规范、细致,企业业务员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企业自身对客户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如果这些优秀的业务员跳槽,客户也会随之减少。
5.客户遇到了更好的产品。当前,电力市场竞争特别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那些对手企业就会制造更好地条件来吸引客户。
企业只有找到了客户流失的原因,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而才能有效的管理客户。
二、改善企业管理,减少客户流失
(一)实施全面质量营销
1.树立员工质量营销意识
小约翰。F.韦尔奇是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他曾经说过:“维护顾客最好的保证就是产品质量,同时这也是提高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是保证企业利益增长的关键途径。”[2]因此,企业要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耐用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规范产品的标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2.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企业的一线员工是客户直接面临的对象,因此他们的工作形象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员工的工作观念中,并在行动中贯彻落实。首先,企业要在行动中落实服务理念,加强企业产品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各个环节的服务,并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改进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人员形象;完善企业网络促销系统,改善服务质量,降低客服购买产品时的人力、物力、精力的消耗,以及购买成本。再次,完善企业服务模式。有些企业知道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改正,而是找人假扮顾客,对本公司的产品大加赞誉,或者指出竞争企业的缺点。我们都熟知的肯德基快餐店就曾经用过这个方法。最后,增加额外的服务吸引客户。企业竞争力的主体就是客户,企业通过增加额外服务的方式来留住客户,比如售后服务和保障等。
(二)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
1.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客户的问题能够得到积极解决是企业尊重和重视客户的一种表现。企业和客户之间是平等的交易关系,企业要尊重客户,认真处理客户的每一项问题,尊重客户提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好感,进而增加客户数量。
2.对客户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公司要主动了解那些流失的客户,即停止购买本公司产品的客户和转换成其他供应商的客户,公司要认真分析他们离开的真正原因,对流失客户进行成本分析。有一些员工觉得,客户流失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但是他们忽视了一项重要问题,即新客户获取花费的成本是保留一位老客户的5倍,而且老客户的不满意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客户,这样企业遭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企业应该重视这种口碑效应[3]。
3.建立强力督办系统,迅速解决市场问题,保证客户利益
企业要积极的解决各种市场问题,比如窜货问题,以避免客户无利可图。企业要经常派业务人员到市场中巡查、监督,及时的向企业反映发现的窜货现象,以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这种现象发生,使经营风险降低。
4.建立投诉和建议制度
大部分的流失客户是不会主动的投诉企业,他们只是单纯的停止购买,主要原因是缺乏客户投诉的一个有效通道。因此企业要建立起方便客户投诉的渠道,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很多著名的企业比如惠而浦、宝洁等,通过开设免费电话热线、增加网站、电子邮箱等,以给客户提供投诉和建议的渠道。进而有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5.建立预测系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企业要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身实地的为客户着想,通过向客户反馈企业的信息,并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并反映给客户。
(三)建立起与客户之间的关联
首先,企业要将自身的发展前景阐述给客户,让客户意识到企业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只有跟着企业走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不要被短期的小额利益误导。其次,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避免出现误解的现象。向客户反映厂家的信息,增加对客户的了解,对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最后,维护客户关系。维系客户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就是感情,企业可以在客户生日的时候送上温馨的祝福,节日期间给予真挚的问候等。在与客户完成交易之后,也要注意和客户保持联系。
三、结语
总之,客户流失是任何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的,企业一定要正视这个情况,分析出客户流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站稳,实现健康发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企业管理的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