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12:30:1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 篇一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

摘 要:多层砌体结构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文章概述了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对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构造的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这对于结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构造措施

在我国,砌体结构因材料来源容易,构造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都建筑结构中,但砌体结构材料一般属于脆性材料,砌筑而成的结构也属脆性,因而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与地震作用走向垂直的墙体,会因出平面的弯曲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墙体甩落,垂直地震力作用,墙体会出现受拉水平裂缝,在扭转地震力作用下,墙体角部易产生破坏;纵横墙连接处地震时易出现竖向裂缝、拉脱,甚至整片墙倒塌,砌体结构的楼梯间、预制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女儿墙、突出顶面的屋顶间,在地震中的破坏屡见不鲜。为了减轻震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1.1 合理选址,正确选用基础形式

地基不均匀或地基承载力过低,会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墙体开裂,影响正常使用;高填方地区,在土壤尚未固结时进行基础施工,会造成新建房屋地面沉陷;新建房屋应选在场地稳定、土壤完成固结、土质均匀的场地建房;基础埋置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层以下,对于不满足上述要求的,可采用地基处理,比如对基底以下土层采用三七灰土局部换填,以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其次,宜增加上部结构刚度,增设地圈梁。

1.2 总高度与总层数限制

随着层数增加,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重,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和震害经验,限制其层数和高度是主要的抗震措施。不同的抗震设防地区房屋的总高度与总层数是有区别的。另外,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类别的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也应根据规定做相应调整。

1.3 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限制

规范还要求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为数不少的砌体房屋单层层高超限,不利于墙体稳定。

1.4 多层砌体房屋高宽比限制

多层砌体房屋一般可不做整体弯曲验算,但是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应限制其高宽比,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1.5 限定房屋抗震横墙间距

多层砌体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地震中横墙间距大小对房屋倒塌影响很大,横墙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并且还与楼盖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需求相联系。为了保证结构的空间刚度,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刚度要求,应规定横墙最大间距。

1.6 合理确定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

根据历次震害调查统计,纵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因横向支承较少,纵墙较易受平面外弯曲而导致倒塌。因此,多层砌体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其次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避免采用纵墙承重方案。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或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或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宜设置防震缝,将复杂体型房屋划分为若干简单、刚度均匀的单元。

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2.1 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圈梁作为楼屋盖的边缘构件,将装配式楼屋盖箍住,提高楼屋盖的整体性和水平刚度。钢筋混凝土圈梁应设在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并应闭合,遇到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标高设置宜与预制板相同或紧贴板低,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基础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根直径14的I级钢筋。构造柱应设置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可采用240mm×180mm,纵筋宜采用4根直径为12mm的I级钢筋,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6、7度区超过六层、8度区超过五层和9度区,宜采4根直径14mm的I级钢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的开裂,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尤其是设置在屋盖和基础顶面的圈梁能够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带来的不利影响。

2.2 加强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

经过对历次震害中多层砌体房屋楼屋盖破坏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预制与现浇式楼盖均出现过倒塌破坏,因楼屋盖板作为水平构件作用主要是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以加强其整体连接性能,即使墙体和板间具有可靠的连接措施才是关键,如要求楼板的搁置长度、楼板与圈梁的连接要求、墙体间的连接要求、屋架与墙柱的锚固拉结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性能。

2.3 强化楼、电梯间抗震构造

历次震害表明,楼、电梯间由于比较空旷且缺乏楼盖的侧向支承,因而容易遭到破坏成为房屋的薄弱环节,如楼梯梯板折断、楼梯间墙倒塌等,所以要对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增设构造柱,及对楼梯间墙体提出增加水平配筋的要求,以此提高楼、电梯间墙体的抗震性能。

2.4 重视非结构构件的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中,非承重墙体、女儿墙,雨蓬等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破坏屡有发生,应给予足够重视。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600mm配置2根直径6mm的I级钢拉结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深入墙内不应少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拉结,独立墙肢端部及门洞边宜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否则应对墙体加强措施,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或出屋面的烟囱;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3 结语

根据调查统计,在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经过抗震设计的砌体结构房屋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比例约为20%~30%,由此不难看出,虽然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但是经过抗震设防,可大大地减轻地震对砌体结构带来的破坏。在我国,划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到国土面积的2/3以上,所以各类砌体结构材料在各地震区均有应用的可能性,因此,必须重视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体系布置与抗震验算和采取可靠地抗震措施,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降低震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李国强,李杰,苏小卒。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篇二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一、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原因及必要性

每栋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结构体,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并非是以脱离体系的单一构件独自工作,而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精确计算其作用和受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尤其如此,由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理论计算中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在现阶段无论计算工具再如何发展,计算过程再如何严格,其结果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

显然在结构设计中,仅依靠现有理论进行抗震计算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在不确定因素众多,受力状况复杂的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涵义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以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土体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重要工序。

(二)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竖向剖面的布置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规则性是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结构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算其在地震时的反应,容易有针对性的采取抗震措施并对其进行细部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抗震知识素养,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三)结构体系的确定和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的。确定是结构设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结构设计时应通过综合分析使结构体系尽量合理且经济,应优先采用抗震能力强、延性好、耗能能力强、便于施工且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设置耗能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等),避免采用抗震能力较低的结构体系(如板柱-剪力墙结构,单跨框架结构等),尤其应避免采用看似“合法”(符合规范)但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如当房屋高度接近规范框架结构类适用高度上限时,仍采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此情况下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宜)。

而在结构布置时,应采用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布置方式,尽量避免造成结构扭转、平面和立面的里出外进、竖向传力杆件的间断与不连续等问题。

(四)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而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时,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 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在双重结构体系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等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结构中的填充墙,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的柱间支撑,均可作为各自体系中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用框架梁的变形去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梁的屈服先于框架柱的屈服,从而保护了框架柱的相对完整,最终达到“大震不倒”的要求。

(五)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把握

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应注重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部位(如薄弱层,加强层等)、关键部位中的关键构件(如加强层的重要竖向构件、转换层的水平转换构件等)、关键构件中的关键节点(如梁柱节点,柱根部位等)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柱根弱杆件”的设计理念。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拒绝进行复杂结构设计,而是要求在处理复杂结构设计时明确:什么是结构设计的最佳选择?采用不合理的结构方案或结构布置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需要采取哪些补救或加强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保证结构性能目标的实现,确保房屋安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指手画脚的空洞说教,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述评 篇三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述评

本文讨论了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的原则,对目前常用的多层砌体房屋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提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 者:林玮 李巨文 Lin Wei Li Juwen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刊 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P315.958 关键词:抗震加固   多层砌体房屋   方法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篇四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摘要:赴5.12汶川地震灾区,分别对绵竹、汉旺、都江堰、汶川、映秀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现象,并针对多层砌体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窗下墙的交叉裂缝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作 者:张璇    郑军鹏    张霄  作者单位:张璇,郑军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张霄(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期 刊:现代商贸工业   Journal: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22(12) 分类号:X9 关键词:交叉裂缝    窗下墙    力学分析    延性破坏模式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篇五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赴5.12汶川地震灾区,分别对绵竹、汉旺、都江堰、汶川、映秀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现象,并针对多层砌体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窗下墙的交叉裂缝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作 者:张璇 郑军鹏 张霄  作者单位:张璇,郑军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张霄(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2010 22(12) 分类号:X9 关键词:交叉裂缝   窗下墙   力学分析   延性破坏模式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565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