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初中历史论文范例【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篇一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3-01
历史学科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也决定了该学科在承担培养学生三观、人文教育价值及社会责任养成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纵观基础教育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的初中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建立与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导入社会问题及各种现实问题,建立历史与当今社会的有机联系,正确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价值,是新课改下历史学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1.教师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重理论轻社会关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承担起相应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责任,首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精心备课建立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问题及现实问题中来,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身边所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但通过笔者对多所学校的初中历史老师课堂观察结果显示,我国初中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学沦为无意义的死学科知识。
2.学科价值未被正确认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被盲目排斥。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积极参与身边耳熟能详的相关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剖析和探究活动,最终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受到教化,上升为人文素养。但由于当下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论就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家长等层面从思想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对历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盲目排斥,这无疑打击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历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更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二、建立初中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有效手段及落实人文教育功能途径探究
1.建立正确学科认识,加强历史学科与社会问题联系,落实人文素质培养责任。要想改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落实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加强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责任则必须要从学科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必须让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各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学习,为该学科增添生命力。加强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联系,特别是善于挖掘乡土历史题材等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让学生主动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就将会大大降低难度,易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愿,使其主动探究历史史实与身边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实现对历史的解读,进而带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综合素养,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及历史教学任务最终落实的好坏与历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逐步落实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要主动承担起学科改革参与者的责任,加强自身学科的相关综合素养,特别是要转变教学态度,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对话,将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激发他们在有限的知识储备水平中的知识探究能力和新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帮助其建立系统的史实知识框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传授其知识,更要培养其能力,特别是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情感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组可通过校内及各级学科教学评比赛、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
3.活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①教师备课关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加强历史教学现实生活化。备课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融合,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必须要建立“大历史”教学观念,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史”,做到将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②教师坚持教学过程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渗透给学生,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坚持教学过程及课堂作业检测的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特别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社会现实生活化,能够恰当地把社会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特别要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扩大关注社会问题的范围比较,增加学生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晓蜡。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政史地教学,2009,(6).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并且能够和同学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探究学习法的学习习惯、独自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将新课标的实施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需要教师改变从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并设定教学目标,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得到全面优化,在教会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来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以前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背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生慢慢会对历史失去了学习兴趣,并觉得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地被动,而通过了新课标的改革,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汉朝的建立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上得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劝谏,只尊崇儒家思想,学生要对这一举措进行深入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讨论中,培养了学生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外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符合逻辑的都要给予细心的、认真的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和肯定,如果遇到回答问题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正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如果遇到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大国,但是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历史都是野蛮的、荒凉的、破旧不堪的。因此对初中历史课本的一些比较美好的元素进行发掘是很重要的。如,教师在讲解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许多古代历史文物的实物彩图,让学生从这些充满古人们智慧和灵魂的文物中体会到美感。要是教师去参观过文化古迹,可以给学生讲述游览的经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与文物建筑的相片。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美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学生的解决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评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如,教师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生活的启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改革开放等一些事件上讨论,并且要给学生中肯的评价。
四、课堂教学的方式由传统变创新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因此改变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的基础是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学方法,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对知识的需求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知识体系,最后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可以帮助师生之间顺利沟通、互相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五、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是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教师在讲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来的样子和烧抢后的荒凉,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六、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教材对问题进行认真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对课本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重点和答案的关键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结:
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以前的教学方法中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并与新的方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后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更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实践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宪。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9)
[2]刘秀萍。谈新课程3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大观周刊,2011(2)
[3]杨玉芳。论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苏州地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初中历史论文 篇四
1.教师使用语言描绘,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要讲的知识描绘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求历史教师在讲课时要富有感情,形象生动,比如在讲述一些历史英雄人物时,要慷慨激昂地讲述,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对其充满敬意。在讲到一些比较残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在语气上体现出气愤等情绪,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正确的情感带领下,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2.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制作一些PPT课件,把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用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把学生代入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氛围,并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将圆明园被烧毁之前的图片和视频与被烧毁之后的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事件的整个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3.通过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音乐来帮助学生体验情境,可以在讲课时将音乐声音调小一点,营造一种历史氛围,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比如:在讲述“九一八”事件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这首歌学生应该都耳熟能详,让学生试着跟音乐一起唱,增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效果更好
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历史知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积极配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在学习和表演时就会有更高的兴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是否掌握全面,只为了考试而一味地枯燥讲解,强行灌输,学生很难从中真正领悟历史,也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在历史教学中加入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表演和想象,在教师设定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初中的学生普遍都喜欢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快乐中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学生从传统的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中解救出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结语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篇五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兴趣;能力;巧用
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行了,学生认为中考开卷考试,也不重视。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巧用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善用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段段精辟的课前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如在上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你们知道她是谁吗?”有的学生说是武则天,有的说是慈禧太后。等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才开始讲新课。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巧用历史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理解运用能力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是重要文献,有些是名人名言和警句,有些是民间谚语,这些是教材立论的依据。恰当运用,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增加对历史的亲近感,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活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
人们常说“政史地不分家”,特别是史、地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学得的历史知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利用历史地图,架构历史的空间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有助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四、妙用辅助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的楷体字,则是供同学们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知识;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利用得好,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
五、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打开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片,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这些插图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教学中恰当组织学生赏析,既能形象直观地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应用引导,优化讨论
作为教师要应用、引导课堂讨论,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以教材为依托。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课堂讨论要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来进行。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老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打造高效课堂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论文 篇六
1.坚持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坚持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悖于历史事实,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无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想象和推测,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形式题材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主体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将故事生动化、有趣化、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立足课本,鲜明主题
选取历史故事,一定要围绕大纲要求,把握知识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学生不会感觉混乱,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史学认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习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足,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教训,使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
在讲新课之前,不应急于直奔教学内容,已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课程。课堂中,为避免学生思维在15-20分钟后出现分散游离现象,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握住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那么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使整个课堂成功了大半。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些历史小故事,将课堂气氛“预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将历史专业理论知识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战争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讲到中国近代不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为顽固派领袖权倾天下,把持朝政,不断阻挠进步思想和势力,固守闭关锁国,崇洋媚外,导致清庭逐步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所以可以列举一些慈禧太后的错误做法,如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大肆挥霍钱财,阻碍等等。通过慈禧太后这一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反应中国近代屈辱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重振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要想在45分钟内不让学生走神,就需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吸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如在讲到三国混战时,可以描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的激烈场面;在讲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孙中山的所作所为;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发现时,穿插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些原理等等。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上课严肃的气氛,将课堂变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记忆课堂上所讲的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时间、结果影响。在历史故事之后,还应该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在课堂结束时也应运用历史故事
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学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课。
4.注重讲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的主观性较强,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另外,还应注意语速和节奏,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历史论文范例【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