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现状;教育
0.引言
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
1.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
1.2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
1.3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比较开放、自我和随意的,呈现出婚恋观的多维度、价值多元化和婚恋形式的多样性。反思其现象, 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2.1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关键
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种反传统婚恋观的行为都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甚至把这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作彰显个性和标示成熟的标杆,对传统道德所蔑视的行为往往还给予追捧和效仿。他们认为婚恋行为是个人的私事,排斥学校等外来力量的干涉,在思维上对一些不良的婚恋行为很少给予理性的判断。
2.2社会大环境是诱因
大学生的婚恋观受社会婚恋观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大学校园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受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为强烈。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日益冲击我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些难免会对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
2.3学校教育缺失是催化剂
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性问题,更是有损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
2.4家庭错误引导是导火索
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中,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不良的婚恋观和婚恋价值取向与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对子女经常灌输金钱观念,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恋爱观。
3.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引导和教育:
3.1加强婚恋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注重婚恋观教育的个性化, 增强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要倡导对待爱情忠贞专一,明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正确把握两往,谨慎婚前,杜绝婚外性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3.2营造文化氛围,养成大学生健康婚育文化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3社会广泛参与,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会长期持续,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多样性也会长期持续。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网络系统,调动一切因素和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等共同营造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不仅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大,接触到的媒介种类比较多,而且还特别关注大众媒介提供的有关爱情与婚姻内容。而且,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当认同的。因此,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 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积极吸引社会、家庭力量参与,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确保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李永芳,倪志军,牛瑞仙,李效良,刘京。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1).
[2]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篇二
1.1恋爱观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在择偶标准、情感处理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认知以及对待爱情的行为倾向方面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了“现实中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也是有关社会历史理论的出发点i。恋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价值体系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1.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分析。研究微信聊天工具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与道德教育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恋爱观的维度进行分析。
(1)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爱情与道德是相伴而生的,爱情是基于的道德之上的,在中国具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道德观念了。通过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可以在用户在不见面的情况,使双方能够自由的交流。从理论上讲,这时候双方的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更纯粹,由于微信信息沟通功能的便捷,彼此的关心与问候得以实现,更容易建立起双方之间的精神依赖。
(2)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从文化程度的角度来说大学文化还是比较高的,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深度还算比较高的。微信作为社交网络交流工具,其重要特点是“社区化”,对某一话题的探讨与共同关注,是双方有进行继续交流意愿的基础,而这其中往往是对品德、兴趣、性格的考虑。
(3)恋爱目的。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人,由于学习的压力,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也有很大的改变。少了以恋爱为游戏的态度,对恋爱的目的也趋于单纯化。在利用微信添加好友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或者手机QQ上的好友,这样添加的好友都是自己认识的,对于大学来说无论是出入寻找“比翼双飞”的“小伙伴”,还是学习与人相处的目的,这些功能帮其实现。
(4)婚姻家庭观。传统的恋爱观认为,恋爱是以结婚为前提的。因此,对恋爱观的考量必须包含其婚姻家庭观。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他人相比还是较多的,其对婚姻家庭观大学生更趋向追求结婚为目的、对待婚姻男女双方更要忠诚。在目前的微信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网页发图片、附文字记录自己的恋爱生活,这些内容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这些文字图片资料会成为记录,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婚姻观的形成,即婚姻意味着忠诚和责任。
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A市3所高校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而研究对象必须是有过通过微信交友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从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恋爱的目的以及婚姻家庭观四个方面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二是选取A市对应的3所大学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和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来了解老师对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与道德教育问题的看法。
2.2调查结果
2.2.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总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了470份,回收率94%,剔除回答不完善的问卷后,有效答卷456份,问卷有效率达97%。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可通过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积极影响,总体赞同比例占74.08%,而在恋爱观的四个维度当中,大学生认可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最大的是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占82.38%,其次是赞同对爱情的认识的影响占73.91%,而认可微信影响大学生对婚姻家庭观以及恋爱目的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是73.89%和66.13%。从二级指标来看,对性格合拍的恋爱对象表示赞同的大学最多,这个比例高达91.23%,其次是有共同志趣这一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占89.62%,对寻找学习的动力这一选题表示赞同的最少,只有58.13%。
3、道德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措施
3.1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的传播和传递不再是单项式模式,它已经被一种精心搭建的互动和分享的平台所代替。在此平台上,媒介的接触越来越人性化。因此,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中的一种,其对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利用微信传输图片、文字的功能向学生传输教育的思想,无面对面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环境,以减轻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在微信环境中,思想教育者也可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个人的恋爱观等信息,为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利用微信从“大众”向“聚众”转变,针对学生遇到的个人为题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大学生对特定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信赖度,使微信作为载体传播和推广思想教育工作。
3.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在谈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时候我们也是否真正想过怎样才能改善和完善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中,大学生懂得恋爱是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种相互欣赏,在双方互相谅解与彼此忠诚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文明爱情。所以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得是需要对大学生恋爱观的一种引导。把现在大学生恋爱观与恋爱道德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之中,以传统灌输与现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会起到很有成效的效果。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恋爱的严肃性,更需要在这种引导之下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要使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需要两个人要以高度谨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爱情。爱情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在恋爱的过程中,现在大学生需要懂得自由不等于放纵,恋爱不等于束缚,在恋爱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天长地久不单单需要两个人无尽的厮守,更需要在正确的实践做正确的事,认识到学习为学生的本位,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厮守的保障。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实效性;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国家教育部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构成了高校德育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环节。2010年5月29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上指出:“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作为面向21世纪的政治课教材,要努力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多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过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制约着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增强和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深化。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入手,对整个教学环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一、突出学生实际,把握教改实质
首先,从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地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教师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他们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通过不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它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适应形势,大胆改革,积极探索
(一)紧密结合时势,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思想和理论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理论上不断有新突破,实践上也不断有新发展,国际形势也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些客观现实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把我国在改革和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成就、新举措,通过教学反映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对社会问题、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二)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课,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回答学生身边发生的、学生最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即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一定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东西,能够给他们以指点和引导的东西,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而不是空洞地从理论到理论。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如爱情与婚姻、人际交往、礼仪教育、如何择业等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讲授,引导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着眼点应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这一根本方向上来,由传统的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个性教育转变,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主要是:
1.专题式教学。采取专题授课方式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增强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因为任课教师对所担任的专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较高的造诣,教学方法都比较熟悉,在理论分析方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中实感强、生动具体而不锁碎,能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才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到学生的认同。如《大学生与人际交往》、《大学生与爱情》、《大学生如何择业》等专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2.讨论式教学。就是在学生中间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达到某种思想共识。讨论式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教师通过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课前将案例及其思考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小结并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演讲式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精心准备,就某一专题以演讲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其过程是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题,请学生自己组织演讲会,让他们充分阐发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相互交流。其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式易被接受,能吸引学生,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辨论式教学。就是班级小组间或班级间的辩论活动,教师出题和提出要求,班委组织进行辩论,教师最后作总结,肯定积极方面,分析消极方面而达到共识。
5.实践式教学。我们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内容、精心组织实践活动,精心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修身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察、思考、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学实践中,通过自编、自演短剧,进行道德评判等。真正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考核机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四有”公民,其考核内容、方式应体现这个目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性的认识。据此,我们将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运用,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成绩评定中,不拘泥于形式,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口试还是笔试,也无论是写调查报告还是小论文,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之,通过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以和谐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特色的新道德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新实践的迫切需要。
和谐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谐。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作为社会整体和谐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新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道德观就是人们对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的新道德观,是一种有助于社会整合、为选择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利益主体——大学生所共识的能够协调其行为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即大学生个体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氛围、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
(二)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
同志在2003年12月5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要通过对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他们的利益的尊重,帮助他们确立起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它在和谐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举足轻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当前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道德观。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近年来,高校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诸多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在一些大学生中有所抬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存在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如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缺乏正义感,是非观念模糊,行为举止粗俗,吸烟酗酒;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缺乏道德责任感,寻求感官刺激;对互联网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将个人事业成功列在人生追求目标的首位,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索取与奉献并重,并以索取多少来决定奉献多少。当代大学生这些道德不和谐的表现及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提出,是高校道德观教育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的新途径、新实践。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实践探索
从本质来看,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因此,在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对学生始终要怀有深切的关怀与理解,关切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成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一)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消除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不和谐因素
心智模式,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评价、一种判断。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隐藏于人的内心,不容易被察觉或检视,但却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心智模式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利益格局不断变化重组,价值观念发生嬗变,一些长期以来被多数人接受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确立,道德困惑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容易产生不利于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心智模式,如道德人格缺失、价值取向偏移、理想信念迷茫等。
2.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部分家长道德观念滑坡、家庭结构不健全等,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对和谐道德观抵触的心智模式,加之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宠爱,渐渐地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道德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观念错位等现象。
在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实践中,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互动探询和辩论等方式,营造一种自由、平等、轻松的情境,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有机会聆听别人的见解并进行反思和“自悟”。通过比较、学习、鉴别,每一个参加者都可以看清自己的心智模式对自己的道德观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善、优化自身的心智模式,促进和谐道德观的形成。
(二)和谐互动,塑造大学生和谐道德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决定其在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培养中的主课堂地位和主渠道作用。2006年秋季以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认真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通过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适合代际交流、站在学科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切实做到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间的和谐互动。这种和谐互动要求教师在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具体步骤如下: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研究,公布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选题点,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选题。譬如确定大学生道德观研究这一个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组织讨论下自主选择有浓厚兴趣的题目,衍生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生态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生命伦理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爱情(恋爱)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调查研究等相关子选题。学生通过课后查资料、实践调查之后,形成论文观点,并做成powerpoint的幻灯片,以图、文、声三维的方式呈现。
这种和谐互动,不仅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和谐的信息沟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和分析,使德育内容真正触动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喜欢所学的课程,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并且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在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明辨是非,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一致,形成和谐道德观,而且还可以创造使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条件和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和对话的空间。结合个人优势、经验和研究心得等,最大限度地容忍差异和不同,容忍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充分展现“和而不同”的人性关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本位向人格发展的转化,由知识灌输为主向以价值道德观引导为主的转化。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就象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和谐互动,促进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达到自身道德观的和谐。
(三)寓德于美,提升大学生和谐道德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