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一
这次学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地举办了一个“我是经典传承人”书写比赛,班上层层筛选后,我有幸和四位同学一起参加了这次的书写比赛的钢笔字决赛。
比赛这天,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阶梯教室,我吃惊极了:天啊!这么多竞争对手,这回我们可要加油了。
比赛正式开始!王老师给我们分发了卷子,紧接着打开了屏幕上的投影,我睁大了眼睛,我以为我在做梦:怎么会这样子?都是很难写的字,怎样才能写完美呢?我摸摸脑袋,左看看,右看看,无从下手,过了好半天,我才犹犹豫豫地下了笔。
开始写第一个字,我一笔一划好不容易工整地写了出来,这时我手心里全是汗,看着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书写,我心想:我也不能输,一定要为班集体取得荣誉!
时间过得飞快,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我的书写,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把作品交到了王老师手里!
盼啊,盼啊,终于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王老师宣布了比赛成绩。当我得知取得第一名时,我兴奋极了,冲上国旗台领取了奖状,我把这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为我高兴。
和我一起参加学校写字比赛其他几个同学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付灿洋同学钢笔书写拿了奖,毛笔字书写也获得了奖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写好汉字,把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二
学会感恩是道德之本。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倡导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8月23日,我院举办了一次以“传承孝道,学会感恩”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医院领导和部分干部职工子女等50余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走进了我们的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按照“做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这六个环节开展。活动开始全体与会人员齐闭双眼,一起静默一分钟反省自己。接着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齐唱了《爱的奉献》。然后通过视频短片学习了“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与“带着父亲上大学——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蕾”的先进事迹,古往今来,道德模范数之不尽,主持人还缅怀古人,讲述了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孝——文帝“亲尝汤药”的典故,让大家一起共勉,并带领全体人员诵读并解读了《游子吟》。宣讲结束后,在场的学生们积极的发表了感悟,觉得参加道德讲堂受益匪浅,并表示要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整个活动现场充满着感动,学生们学会了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中付出的心血,懂得感激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了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要感恩社会,感恩社会给他们的幸福,感恩社会给他们的帮助,感恩社会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感恩社会给他们的一切。
在“道德讲堂”结束后,我们为在场的每一位干部职工子女送上了吉祥物——文具袋和钢笔,祝愿他们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并希望他们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人和社会。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三
我们家有一个珍贵的传承。那是什么呢?别急,先让你们来读一读发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样,都会在家里休息。在暑假最炎热的几天里,奶奶总会再三邀请太太来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来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买菜,烧早饭,然后帮太太洗漱、耐心地为太太梳辫子,感觉就像我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吃好早餐,奶奶会洗好所有的衣服并把它们晾出去。中午,奶奶为太太准备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傍晚,奶奶还会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园里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莲花落”。晚上睡觉前,奶奶又为太太打好空调,让太太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安然入睡。
从我记事开始,每个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时间在我的老家度过。
“六十六岁要吃六十六块肉”,这是我们上虞人的习俗。我外婆六十六岁了,这可忙坏了我的“厨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欢吃肥肉,于是他就专挑最好吃的瘦肉——里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细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块薄片,然后上浆、滑油,一番忙碌,终于,一碗又鲜又嫩的里脊肉烧好了。外婆吃得脸上笑开了花,前几天做客时,外婆在餐桌上还对我爸爸烧的六十六块肉赞不绝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没错,我们家那珍贵的传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们家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与创新作文1000字议论文 篇四
视“承”为先举“创”为展
陆思羽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更多的光彩。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如同享誉世界的清茶,需细细品味。君若不弃,请让我为您沏三杯茶,共探“承”与“创”之奥秘。
请饮第一杯:“承”与“创”之前提。
何为传承?传承的前提是建立在对被传承物的认同上的。凛然的长城魂,婉转的京剧音,喜庆的中国节……每一个饱含中华文化之美的事物都需要传承。而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不断提升,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愈加强烈。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只注重创新,只追求“新”的东西,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旧”事物,因此,他的创新未免显得空洞、麻木,缺少认同感。试想一下,如果社会发展只注重创新,每天产生大量的“面包”,却忽略最早生长的“水仙花”,最后只剩下枯萎的“花枝”和成堆腐烂的“面包”,那么到头来却一无所有。由此可见,传承作为创新的前提,是尤为重要的。
请饮第二杯:“创”乃“承”之发展。
传承是重要的,创新亦万万不能少。传承与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化科技的结合。日益发展的国潮便是如此。无论是湖南卫视春晚的“国韵起,幸福潮,虎啸风生”,还是河南卫视春晚的“国潮虎”河大卫,抑或央视春晚的国画“瑞虎”形象……这些潮流无不彰显创新的好处与新意。只注重传承,流传下来的只是古人的成果,而缺少了当今时代的印记,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学习“1+1”,但到“1+2”时却两手无策。只靠旧的文化,而少了新的创新,纵使文化再高贵,再精华,也缺少了一番独特的韵味,就更不必说这文化也存在粗制滥造了。
请饮第三杯:得“承”与“创”之价值。
纵然传承与创新如此重要,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潮流难免有浑水摸鱼者,也不无泥沙俱下时。比如,国潮影视剧综艺中,就有不少盲目跟风进行创新之流,却粗制滥造。将文化统化为民族符号的堆砌、传统元素的拼贴,浮于表面,浅尝辄止,一味追求创新,却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这也正如谭维维评价经典音乐作品改编时所说的:“我们不能为了创作而创作。”因此,面对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于传承时,我们要先了解、吃透它,去伪存真;于创新时,我们要用新思想、新技术,将传统与现代“共情”。由此,才会真正实现“承”与创”的价值。
品完三杯茶,你一定恍然大悟,有所了解。是的,中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二者间应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传承作创新之前提,创新作传承之发展,由此,前进的中华文化必将如明星般闪耀世界,长久屹立于世界文明之中。
总之,视“承”为先,举“创”为展,得“承”与“创”之价值。
继承与创新作文 篇五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六
一汀烟雨万丝纱,罗幕轻解杏花黄。
游至江南,风景甚好。二月春洒人间,杏花株株嫩黄。我走到一扇门前,上又牌匾“苏绣清音”,我便知道这是一家卖绣品的店铺了。这类店在江南极多,只是这家不同。门店的杏花枝繁花香,几枝杏花全都延出了墙。
我小扣木门,见没锁便轻轻推开“叨扰了。”我只说声便进了店。店内是一位女子,穿着绣有红杏的环扣旗袍编着鸿鬓,挽着青丝。手上拿着一根银针,上下舞动,好像是在刺绣。她见我来了,莞尔一笑,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您是在绣杏花?”我看着好奇,便直奔主题。“是啊,明天我外婆大寿,母亲已经为她绣了《百鸟争春》,我这不也忙着绣幅杏花呢!”她笑着,声音如春天的小雨,缓缓润着我的心田。“您的母亲也会刺绣?”“当然了,我们一家都会,从我太婆那辈就开始传下来了,一直传到我这里,等我将来有了孩子,这门手艺还得传下去,可不能让我们家的这手艺失传喽!”
她边绣着杏花边笑着,仿佛已经看到了她在一旁教她孩子的情景,露出甜蜜的微笑。杏花映着她较好的容颜,显得更加温柔动人。
我别过女子,踏上归路。一路上,杏花盛开,让我又想起她的刺绣,她家里的代代相传。刺绣文化也是中国的瑰宝,在她哪里,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传承。
杏花沾雨欲湿衣,那一次,我懂得了真正的传承。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七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最近,朋友圈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刷屏,我忍不住再次开启崇拜和仰视各位诗词达人们的模式,一次又一次被唯美的诗词折服。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更是一场古今诗词的狂欢,让我们在寻找到久违的传统文化,并用一种这种竞赛的方式引导着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董卿朗诵的苏轼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我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全场比赛,回想历时2个多月的比赛,每一场节目我都不落下,生怕错过了每一个有关诗词的细节。比赛中,有太多印象深刻的选手,年仅7岁的小女孩李尚荣、大三的学生王鑫、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还有个体户、企业白领、诗人,也有农民、公务员、媒体人和退休教授,以及外国诗词爱好者……
观看中,有时兴起,也会和选手一起答题,偶尔也会为打败百人团的几人的时候,会暗自窃喜;有时会捶胸顿足强调这个我明明会,可是竟然想不起来了。喜欢选手答题之后,嘉宾的解读,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典籍、意境,让观众感到生活不止眼前的琐碎,更应有诗和远方……
传承与创新作文 篇八
什么是家风?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浙江好家风》。
金庸的父母都爱看书,家中到处都是书,礼物和玩具都是书,在这样的读书熏陶下金庸从小爱读书好学习,最终写出了赫赫有名的武侠小说,比如:《笑傲江湖》;陈龙正乐善好施、秉义守正,撰写了《家矩》,在明末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嘉善几乎没有出现饿殍,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迹;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氏家训》要求后人关心国家事物,为国家无私奉献。
家风就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或作风,是祖辈树立的榜样和对后人的要求和希望。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的家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文明节约……
“该学习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妈妈嘴边总是挂着这句话。爸爸妈妈总是会在我做作业的时候保持安静。他们还会强调要认真完成预习、复习工作,妈妈也会检查我的笔记、错误订正。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
每当家庭聚餐的时候,爸爸总是会提醒我遵守餐桌礼仪,比如吃饭不能狼吞虎咽,不要发出很大声音,也不能吃的太慢,有好吃的不能抢着吃,要分享给他人。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我爱我的家,让我们从点滴做起,让好家风无处不在,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文明,让我们的祖国更为美好。
继承与创新作文 篇九
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纵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运动中迷失方向,于“抛弃旧文学”中走向极端,甚至郭沫若大师亦公开批判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要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见,似乎创新便是“不破不立”,便与传承相对立,但我以为,创新自寓于传承。
传承,并非狭义上的继承,其本就蕴含了扬弃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传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时弃其糟粕,此等选择过程本就是一种再加工,并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本就是厚积之后的薄发,本就是薪火相传之后的水到渠成,二者从未对立,相反,创新始终寓于传承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大家于传承的瀚海中披沙拣金,而同时孕养于传承之中的创新之思想终得以璀璨于人类群星。艾略特诉诸古典,传承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他的次次创作都是对古典文化的再致敬,营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钟暮鼓般唤醒人们内心“没有雨只有雷电”的荒原;木心远赴异国却仍凝古典文化于心,于传承中融汇中西,其“文学嘉年华”之创新思想便于传承中应运而生……当传承的文化弦诵不绝,寓于传承中的创新自然会从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喷薄而出,创新方成为其创新。
然而,厚黑学和致富秘籍畅销的当下,无数人急功近利,无数抛弃传承的“标新立异”堂而皇之戴上“创新”的面具,进入公众视野。君不见,各种架空文学横空出世,“创作鬼才”层出不穷,然而,未经传承孕育的“伪创新”,带来的雷点频出,以致贻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传承的包装,如“气功大师”王林,欺骗乃至危害大众,不仅可笑,更为可怕,是为荼毒社会之蛆虫。由此可见,一旦失去传承的文脉滋养,所谓创新,不过是跳梁小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寓于传承,我们将拒绝抛下一切的天马行空,也不再会有“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弃传承的悲剧。我们将有更多的白先勇,于对昆曲的深刻传承与解读中,方迸发出艺术创新的灵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余音绕梁;我们将有更多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窥见人性的渊薮,从传承之泉中采撷寓于其中的创新。
“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卡尔维诺如是说道。我们本身处传承之中,让我们于传承中创新出自己的历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