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1 08:26:3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

新型城镇化论文 篇一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篇二

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 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十八大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

一、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

大战略、大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创 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将抑制国民 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城

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 依托,相互促进。所以说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 抓手,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之策。

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 21 世 纪后的十多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同时, 过去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过往的城镇化不少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的道路。

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的是投资扩张的热潮,借城镇化之名, 以土地为重要抓手,大肆建房、人为造城,城镇化沦为部分 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手段。

这种不以人为本,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化, 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许多尖锐的矛盾。

基于过去多年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推进城

镇化,我们必须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应采取的战略

(一) 以人为本发展战略

加快促进“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城

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城镇化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要素,而 不能只片面关注“物”的要素。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农民:一是农村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强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 标使用所获得的收益应全部返还“三农”,这也是产权在法 理上的要求。二是对已进城的农民,要让他们在就业择业、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租购和公 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总之,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城镇化的成果

是否惠及农民、农民是否安居乐业作为城镇化成功与否的评判

标准。城镇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个“城镇化” 就是一个伪命题。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两个并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行不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 轮驱动并行不悖的多元化战略。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区 域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也不 能采取整齐化一的城镇化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多元化发展 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对农村的建设和发

展。尽管我们的城市化不断地推进,但是农民的数量仍然是 巨大的。2030 年前后,中国总人口将达到 15 亿左右的高峰, 届时即便城镇化率达到了 70%,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有 5. 亿

之巨。保障生活在农村的这部分人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现代化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由此可见,城镇化 可以解决部分“三农”问题,但真正的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仍不能放松。因此,一定要坚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三)产业支撑战略

推进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城镇化要有

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防止城镇“空心化”; 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城镇化提供平台,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 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化“两 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 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必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正确战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问题难用沟通解决 篇三

中日关系问题难用沟通解决

摘要: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越来越突出。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关键词:中日关系;沟通;问题。

近来,关于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和国人关注,也引起了很大争论。在此问题上,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日本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作者想强调的是中国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不是因为民族主义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是有血性的,而是出于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认识。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毛主席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面前及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挑衅和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死抱着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且会自缚手脚,带来的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而终究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再一味强调保持和维护中国好不容易初步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情况下,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不但是一种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因为中国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难,而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正当而合理的外交行为,这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伦理,也并不表明中国就要立即和日本决裂甚至走向军事冲突,此类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也屡见不鲜。如果反过来,日本处在中国的位置上,其会支持给予中国更大的国际行为权力吗?凭借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恶劣表现及其与周边国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争端与麻烦不断、周边国家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普遍表示反对和担忧的事实,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正言顺,更何况考虑到日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屡次挑衅和侵犯以及强硬而恶劣的对华态度,中国理应承担此一责任。中国采取既不明确表示支持也不明确表示反对的模糊态度并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国自身的最大利益。因为日本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遏制中国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与政策十分清楚,对于中国并不希望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真实心态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顺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并不会因为中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感谢中国,更不会自动带来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正如韩国《东亚日报》21日发表的社论所言,日本在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仍然没有摆脱帝国时期的思想,不但不对过去的侵略行为反省,反而企图美化丑恶的历史。如果日成为常任理事国,其膨胀欲望会更加暴露,不仅不会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反而会加剧国际矛盾。果真出现这种结果,只会进一步助长日本的强硬态度和嚣张势头,中日关系将更为复杂化,现存的争端和问题也将更加难以解决,届时,中国再想努力发展中日关系、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布将右翼势力设立的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并予以保护,随后又同美国一道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共同声明。不单如此,日本外相还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修正”;日自民党拟通过修宪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定性为“传统活动”„„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

“沟通”不是一剂好药方

这些频繁的动作使得中日关系成为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专家评述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纷纷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就有专家表示:“„„唯有加强中美日三国的沟通,明确阐明各自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态度,才能更好保持和维护台海两岸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还建议:“„„海峡两岸应以春节包机等缓和两岸形势的事件为契机,增加沟通和互信,减少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这才能从根本上扫除美日干涉台海问题的借口„„”

专家开出的药方子就是加强“沟通”,似乎只要加强“沟通”了,就能够解决目前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有了冲突,旁人上来劝架,常用的一句话:“误会,都是误会。”于是两人突然醒悟了,是“误会”了,这样一来就“和平”了。但我对“沟通”这剂药方的“药效”表示质疑。

人和人之间都会产生误会,遑论国家之间,所以国家之间需要保持沟通。但是国家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沟通”,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用“缺乏沟通”的理由来解释。因为,决定国际关系的最核心因素,是权力和利益,国家权力的大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这是经过数百年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检验过的道理,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样。

一部“沟通无效史”为了让问题更加清楚,我们可以简单历数一下中日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看看“沟通”在其中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历史问题:其实历史问题很简单,只要日本彻底承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对以往所作所为认真反省,中方并无意在这件事情上和日本纠缠,毕竟双边的正常交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问题在于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内的日本右翼,反复在这件事情上作出种种表演,或参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书,导致这一问题被频繁加温。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为什么这些人却依然如故?道理很简单,利益使然。他们之所以频繁动作,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国内政治总体向右转,他们跟风右转,既可以获得选民支持,又可以获得政治资金,何乐而不为?中方的抗议,无法转化成他们所需要的选票和金钱,所以就只当成耳旁一阵风而已。对于普通的日本右翼来说,否认侵略历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国地位。显然,在这种问题上,单纯的“沟通”恐怕不会有什么作用。

领土问题:双方各自都声明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中方为了双边关系的大局,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然而日方的回应是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钓鱼岛问题争执了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场,但还是试图把对钓鱼岛的占领变成既成事实。在此问题上,从实践来看,“沟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一本学术书籍中提到一个案例,某专家在日本生活期间颇受一个民间团体的照顾,临回中国前,董事长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送别会,专家很是感动。在聊天中,董事长说,日本国土狭小,以后要多去中国旅行。当专家正要表示欢迎之意的时候,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战前日本很大,有台湾、朝鲜、满洲,战败了,都没了。”专家的话当时就只好梗在喉咙里了。有这样的领土观念,“沟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怀疑。

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60多年前,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遗留下了大量化学武器。1997年,中日两国同时作为缔约国加入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根据规定,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必须在10年内,即2007年4月前彻底销毁完毕。这件事情的事实和责任原本非常清楚,但进展却始终不是那么顺利。就拿遗留化武数量来说,经过“沟通”,中方认为总数有200万枚,分布在当时被日军占领过的中国领土上;日方则声称,总共只有70万枚,且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且其中67万枚都在吉林敦化的哈尔巴岭,双方观点有很大的分歧。此事的过程也算是一种“沟通”,中日共同对南京中央门外的一处地点进行了发掘,找到的化武数量总计33097枚(日方判断还有约3000枚没有发掘),只要有简单的数学能力,就能看出日方原有数字的谬误,日方也显然不缺会数数的人,但他们依然把“70万枚”作为谈判和工作的前提。日方假装“鸵鸟”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若是认同了中方的说法,则日方要做的工作,要花的钱,要负的责任,都要成倍增加。哪怕只是为了这份利益,负责谈判的官员也要死死咬住原有的说法不放。但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日方缺乏诚意,根本原因是日方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不在于双方缺乏“沟通”。

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时所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记载得一清二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同时又写明双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说明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性质非常清楚。如果仅仅以缺乏“沟通”为原因,无法解释日本为什么要把台湾问题公开纳入日美安保体系。日本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政界内部支持“台独”的势力起了作用。他们很了解两岸关系,并不缺乏相关的信息,反而是基于对两岸情况的充分了解,才作出最后的决策。

看来,中日关系中常见的几个大问题,包括日本向欧盟表示反对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样的小问题,都很难用“沟通”来解决。

日本为何不打“沟通”牌

从日本的国内状况来看,居于政坛主流的新保守主义,试图恢复日本在东亚甚至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这种政治思想也影响了民众情绪,因此,对外强硬、对过去扩张历史持暧昧态度的领导人,在国内政治上的确占有优势。

从日本的地区战略看,日本要做世界大国,直接涉及到未来的东亚格局问题。在部分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是日本成为崛起大国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障碍,遏制中国的发展,就成了必然。日本的某些政治势力之所以要支持“台独”,也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从日本的战略传统来看,日本决策层是实力和利益的忠实信徒。自明治维新之后,对外政策一贯讲究以实力换利益的作法。

从最近几年日本对于涉台问题所采取的种种动作来看,他们的行动,并不是出于缺乏“沟通”才作出的临时决策,而是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其级别逐步升高,其准备逐步完善,这些动向需要十分警惕。

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沟通”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手段,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看问题,有的国家认同的就是实力政治,丛林法则。如果这个时候再跟它讲些教条的仁义道德,就与宋襄公无异了。现实也很清楚,很多时候,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篇四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环境形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领土方面,自新中国以来,先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签定了新的边界条约,并划界立碑,但是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

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西方邻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对已经挫败强大西方势力的中国来说,解决这些国家的挑战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与高调回应西方相反的是,中国政府这次相当低调,对之冷眼旁观,不采取措施。

或许这种选择于中国来说对外界不失为一种对抗、一种有力的回击,但是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西方,将忍让看着一种懦弱,一种无能。中国要想在世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让和中国传统的礼仪是不可能的,要让世界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国家信服,就必须有霸气,因此对待这些对我国领土打着歪主意的小国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拿出点威风和霸气。在这里绝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中国这个大国如果连这点利益都不能争取,别人会以为我们好欺负,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助长美国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中国不能忍让。

周边环境形势在军事方面尤为紧张,总体来说东亚、东南亚、东盟、中亚、南亚地区对中国呈现包围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不愧为一流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扫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潜能力,军事费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与中国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其军事防御已由“固守北方”变为“防御西南”,此举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则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最为危险的国家即最容易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种种举动也正应证着这一趋势。炙手可热的朝鲜核问题,也是一大热点,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鲜核问题处理不得当势必引起朝、韩、美、日四国的军事冲突。由于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旦四国的战争爆发,势必影响到美日韩与中国的关系,很有可能美日会趁机打击中国。因此我想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应该谨慎,考虑全面,在外交方面应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保持中立原则。

于此同时,印度也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威胁。印度兵力强大,海陆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国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长期以来占领着藏南地区,态度强硬,轻言撤退是不可能的,为有武力。同时印度也将印度洋列为其势力范围,恶意炒作中国与印度洋各国正常的经济来往甚至借用马尔代夫的甘岛作为其空军基地,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国不得不防。

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0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会见**,中国将应接不暇。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迨。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篇五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此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潜在对手。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2、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3、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4、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5、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地区。运筹和团结周边国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

(一)坚定不移专注自身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阶段性负面变化有其必然性,这是每个崛起大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互动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这种阶段性负面变化因崛起大国的实力上升至特定阶段而出现,也必然会因为崛起大国实力上升超过一定阶段而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对比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将更多依靠中国自身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因此,处理周边国际事务的首要源头来自于中国自身而非运筹国际力量。中国应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推动实现好“十二五”规划,不断提升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加强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合作。

地缘经济影响力是中国外交在周边最为突出的实力,要从发挥整个地区经济潜力,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简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切实增强中国影响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实现亚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大发展架构,扩大中国对周边发展的掌控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这是实现亚洲地区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便于输出的优势产业,其连带经济、政治乃至战略效益要远远大于承建互联互通项目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长远,以政府援助、优惠贷款、民间融资、资源抵押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相关国家采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标准规则,为便利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精心设计大项目,打造龙头产业、核心企业。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必须发挥整体潜力,形成国际竞争力,实现整体效益,而不能简单地叠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聚拢亚洲地区能源、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够体现亚洲优势和竞争力的、以核心企业带动的龙头产业,实现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周边的援助力度。对周边中小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进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渔,把经济援助与对象国的发展意愿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有限的经济援助调动对象国发展积极性,撬动周边共同发展。

(三)处理好中国与大国在周边的互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欧洲等所谓的域外大国实际上也深度参与中国周边事务,与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一样是中国周边关系中的重要大国。处理好与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关系,是运筹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要依托中俄全面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各大国在周边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推动中美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与各大国构建以尊重为前提,以合作为途径,以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

(四)构建周边立体式外交格局。

各国内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传统政府外交已经不足以实现日益复杂多样的外交目标。深化国家、政党、社会、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加深各国人民相互理解,拉紧彼此心理距离,化解相互误解疑虑,营造友好合作气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优势互补、有效配合的多层次对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发挥政党外交面向周边各国政党及其党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交往的特点,密切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政党在战略政策制定、政党优势发挥、进行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治国理政经验方面的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政策战略制定和国家总体外交。

(五)推进周边机制建设。

周边地区机制性“安全阀”缺失是中国周边形势阶段性恶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亚洲各国关系日益密切,各种矛盾和摩擦将同步上升,并将长期存在下去。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周边各国对中国期望也在上升,期待中国提供更多地区性公共产品。中国应该下大气力推进周边经济合作机制建设。与此同时,推动完善现有的次区域联合巡逻等机制,探索周边安全机制建设新途径,补齐地区机制安全短板,减少战略误判,管控并适时解决矛盾和争端,敢于、乐于并善于提供安全类公共产品,树立中国在周边安全领域内负责任大国形象,影响地区安全合作走向。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篇六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理科学专业

学生;张辉

指导老师;张国

摘要: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质量,、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四川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对于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

方法建议 一,四川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四川城镇化率保持逐年上升的良好态

势。2005 ~ 2009年,四川省城镇化率已由33%提高到38·7%,年均提高1·14个百分点,已提前1年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38%的既定目标。目前,四川 已建立起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镇群为依 托,以特大城市成都为核心,以绵阳、攀枝花、自贡、南充4 个大城市为骨干、27个中小城市和186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 体系。[1]城镇人口达到3043·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3500km2。[2]全省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等级结构进一步 优化,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的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 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二.。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在四川省城镇化发展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 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差距较大。一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差距大。2009年,四川的城市化率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二是与东部发达省市或西部部分省(市、区)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三是城镇等级规模体系不合理。四川设市城市数量总体偏少,尤其缺少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也不多。 四是,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2008年,四川地级城市城 镇化水平最高的成都为63·6%,最低的甘孜仅18·9%,两者 相差达44·7个百分点。按2008年城镇化水平,四川不同区域 的城市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城镇化水平在50%以上的城市,有成都和攀

枝花。这两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63·6%和59·6%, 不仅比全省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而且远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

第二梯队:城镇化水平在30% -40%之间的城市,有自 贡( 39·6% )、德阳( 39·5% )、绵阳( 38·7% )、乐山 ( 38·3% )、内江( 38·1% )、泸州( 37·6% )、遂宁 ( 36·6% )、宜宾( 34·0% )、南充( 34·0% )、雅安 ( 33·4% )、广元( 31·2% )、眉山( 31·1% )、达州

(31·0% ) 13个市,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总体水平比较接近,虽 与成都和攀枝花有显著差异,但又明显高于第三梯队的城市。 第三梯队: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的城市,有资阳 (29·7% )、巴中( 27·3% )、广安( 25·8% )以及阿坝 (29·1% )、甘孜(18·9% )、凉山(26·4% )三州,这些地区 仍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缓慢, 成为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上台阶的约束力量。

(二),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四川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直接导致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导致城镇化动力不 足。

(三)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居住条件有待 提高,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城镇综合承载力不强。城镇建设 用地规模扩张偏快,城市空间拓展不注重集约紧凑,城镇建 设历史文化特色和个性特征不突出。

(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未得到根本消除。户籍管理制 度、城乡分离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向城市倾斜的财 政金融政策等,阻碍了四川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公共资 源短缺,特别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程度差、医疗 技术力量薄弱,居民就医困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城镇化的质量和效果。由于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 造成重复建设、产业同构、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削弱了城 镇的整体竞争力。 三、四川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城镇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5年乃至更长 期时期内,四川都将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2.城镇化高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动力

四川省农村人口众多,城市化蕴含巨大的内需空间,这一潜在需求的释放,将对四 川省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全省将会建成更多的大中城市

十二五”时期,四川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建成3~5个人口在百 万以上的城市、10多个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是必然的,也 是必需的。

四.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途径

(一)积极稳妥、分步推进

从区位、经济条件以及城镇化水平来看,四川应该重点加快成都平原城市群、“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和攀枝花的城镇化建设力度。当前应该重新部署成都平原都市圈和江油至峨眉山一条线经济建设规划,加快其城市群建设。城市规划、二三产业大型项目布点、交通建设等都应该向“一条线”倾斜,尽快启动建设“成德绵”城际铁路。通过产业政策和资源整合,引导相邻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二)努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大城市,除继续壮大发展已有的四个大城市外,努力促使德阳、宜宾等六、七个中等城市尽快跨入大城市行列。逐步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区域性大城市为骨干, 其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三)城市群 (带、圈) 的发展立足省内,先内后外珠三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带的发展,都是在本省政府可以调控范围内,得益于省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现行行政、财政体制下,跨省市的城市带建设,理论上突破容易,而实际操作太难因此城市带 (群) 建设要先省内、后省外地推进。

(四)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夯实农村持续发展基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促进城镇产业集聚,以城镇工业为纽带,统筹城市与工业发展,形成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对户籍管理、农村土地管理 、农村社保、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和体制等进行改革及完善统一城乡市场,优化配置资源 ,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解放思想、模糊行政边界,推动区域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建成,直接关系区域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市群、城市圈能否健康加速发展,关键在于

是否能突破体制性障碍,让区域内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自由 流动,使各地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和完善,产生新的 生产力。

(六)在实施城镇规划中要坚持按照既实行科学的规划引导,又要有序推进 坚持城镇化规划的引导作用,不能只靠行政措施,而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城镇迁移、要素向城镇集聚以及城镇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七)改革城镇化发展中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投资制度 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合法进入市场,实现农民和 土地的完整转移。要使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 参与者和生力军。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制度及体制机制,拓宽筹资渠道, 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并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促进投资资金 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

(八)城镇化与工业化联动推进,用产业集群带动城市集群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强化城镇 化的产业支撑。调整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政策,整合社会资源要素,促进 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应该服从 《四川省“十一五”及 2020 年城镇化发展规划》 要求:一是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引导产业 集聚、引导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产业集群;二是通过经济区规划、城市规划,引导企业向城市的园区集聚,提高工业的集聚规模和发展水平,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三是通过促进城市间经济联合与 协作,引导相邻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四是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 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五是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带动城乡协调发 展,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九)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劲动力 按照 《四川省“十一五”及 2020年城镇化发展规划》 要求,打破区域 性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辅之以政府的引导,进一 步调整和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科学的、符合四川城乡实际的产 业布局和城市布局,全面推进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四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N]。四川日报, 2008 -01 -06. [2]蒋巨峰。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 四川日报, 2009-11-02. [3] 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46·6% [EB/OL]。中国网, 2010-03-29. [4]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四川 资源和环境影响研究[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12 -18. [5]李后强。以城镇化促进现代化是城镇化新机遇 [EB/OL]。四川新闻网, 2009-12-19. [6]戴 宾。未来四川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J]。四 川省情, 2008, (05): 30. 责任编辑:任平137 2010年第6期经济体制改革

Sichuan new urbanization road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

The student; Merchant tc guide teacher; ZhangGuo Abstract: the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LiuJiBao points out, want to hol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town, and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 whole province town, vigorously implement center city leads strateg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promoting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Vigorously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also the need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elerate in sichua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 new urbanization methods proposals

关闭全屏阅读

关注我们:

更多有道翻译服务

新型城镇化论文 篇七

新型城镇化的伟大转变

城镇化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共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纷纷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探索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镇化来提速经济版本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由此高涨起来。

我们要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8年,主导第六次大部制改革制定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2011年,在上海重庆启动房产税试点;2012年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建立大病医保制度;2004年-2007年,主政辽宁启动棚户区改造等。至1998年-2004年,主政河南提出新型城镇化构想后,我国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历程。

进入新型城镇化后,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例如在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理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病床数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例如外出农民工增多、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国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等。尽管如此,我们之前的阶段都是出于传统城镇化,其中还有很多的弊端例如:(1)注重外延式扩张,城镇化就是东扩西拓、南延北伸;(2)见物不见人,城镇化就是中央商务区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繁荣 ;(3)以孤立的眼光求发展 ,只要城市兴旺发达就是城镇化,农村凋敝不可避免 ;(4)弃旧图新,割断历史,城镇化就是拆旧建新,就是找到各种题材与概念去建造新城。对次,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资源环境难以支撑 ,土地资源浪费过多,水资源匮乏 。(2)经济结构重大失衡,大城市过度扩张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较慢 。(3)社会问题突出,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住分异、城市贫困问题突出、农民工权益受损,拆迁利益冲突加剧。(4)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其次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后,我们还要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让我们有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有力支撑;同时,也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推进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等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措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快速的前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全局的范围来看,城镇化不会那么虚热,但绝对不会变冷。城镇化将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健康的那种热度。并且政府职能将更加清晰、集中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市场的力量将会显著增强,例如投融资领域将会有一些重大突破、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等。然而我们未来“幸福城市”既要有经济发展做支撑,也要有生态宜居做保证,更要有公平公正做依靠。

我们听说过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反短板原理说的是,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然而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共同的不断努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2222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