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论文 篇一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综述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一整套科学的理论和推进改革的战略,形成了改革开放理论,这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大计。本文从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特色三个方面来阐述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开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内涵;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如党的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把握这一基本要求,调动社会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一、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这一决策的提出,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党从““””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必须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反复强调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确提出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次,邓小平指出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就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使其经常保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状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标志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序幕的拉开。1982年,党十二大确定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二、改革开放理论的内涵
坚持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我们的改革开放,即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既联系又区别,它们有各自特殊的内涵。
(一)改革的思想
改革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来打破过去传统封闭状态,主要是建立广泛的国内外经济合作关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主张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在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同时,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为我国把经济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生产力更快地发展。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必须全面改革。过去旧的那一套体制,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二)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他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提议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城市,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中国经济要迅速发展,必须实行开放政策。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中的三个关键环节,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改革开放理论的特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放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改革开放理论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改革开放理论具有全面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农村改革开放和城市改革开放相结合,城市从来就是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不进行城市改革,农村改革是无法取得最后成功的。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相结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其次,改革开放理论具有实践性。改革开放是一种实验。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正因为是试验,所以要摸索前进,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他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是靠实践,改革开放从实践中提出来,又经过实践的检验。
再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同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强调:改革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四、改革开放理论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根本途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流,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理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生,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改革开放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引了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抒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06)。
[2]高雪莲。在新的起点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开放[J]。学理论。2009,(05)。
[3]史翔。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J]。改革与开放。2009,(08)。
[4]崇温。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01)。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论文 篇二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问题探析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而开放也是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改革;中国;生产力发展;直接动力;第二次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开放也是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社会里,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不一样,因而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对抗性,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强调: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遗憾的是,由于列宁的过早去世,这一思想并未能付诸实践。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则一直没能够搞清楚,他认为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各种利益完全一致,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状况,因而苏联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一切都非常和谐的社会。认为“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但这只是就理论而言,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作了不同层次的区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里的制度就是指基本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指体制。
所谓社会基本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本质特征的体现,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不能根本改变或废除,只能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谓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反映着社会主义的个性或多样性。
它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必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适时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基本制度的根本改变,而是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它在一定限度内的变化不会影响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可见,社会基本制度是具体体制运行的制度基础,具体体制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基本制度得以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社会基本制度的作用与性质要通过相应的体制来实现。具体体制的选择和更替,必须服从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和有利于社会基本制度本质的实现。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优越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具体体制上存在着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端。这些弊端,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而他认为,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就是要对原有的僵化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制度(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革命的目的和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14年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虽然不同于根本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革命,但改革同第一次革命的作用一样,起着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次,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刻性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而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比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更复杂、更艰巨,具有艰巨性和风险性,因而具有革命性。
再次,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改
革是对传统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进行重新筛选界定,相应带来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转变,无疑具有革命性质。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改革开放,“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99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我们“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
其次,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当然会深刻地触动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引起利益矛盾。但这种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不需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可以通过统筹兼顾和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保证各社会集团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总结
通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本世纪中叶我们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仍然必须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