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献综述
网络热词指在网络上有着特定意义和语言环境,被高频使用的词汇。伴随着社会热点,网络热词也诞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网络热词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下面是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的产物,网络热词概念是在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之后出现的,根据现在对于网络热词的定义,与后两者的区别在于使用的频率和热度更高,随着网络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热词的使用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渗透,相关问题也相继出现。国内对网络热词的研究多以网络热词的特征为基础,研究网络热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如殷蔡妮(2022)认为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使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受到网络热词不规范的影响。从网络热词类词缀词方面入手,研究了“词根+词缀”的构词方式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有效化解网络语言对国际中文传播的负面影响。曹耀栋(2019)从历时的角度对2008-2017年十年的年度网络热词进行收集和分析,发现网络热词中以三音节、偏正式的词语为主,概念义主要来源于汉语自身且分布领域广泛,感情和形象色彩多元化。
马艳红(2021)认为网络热词形式丰富简洁且内容开放包容,能够很好地反映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从青年亚文化特征、青年亚文化风格、青年亚文化诉求与青年亚文化收编等方面对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热词的发展在语言方面丰富了青年亚文化形式,网络热词的分析始终要与网络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紧密结合。高丽、刘洋认为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广泛的网络传播现象,反映了社会时代变革,承载了现实生活的民意,提供了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和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国外研究
总体来说,国外对于网络热词的研究较早,最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其主要内容为网络语言和符号生成的原因、对社会的各方面影响。但研究语种非中文,在此不多赘述。
综上所述,以往关于网络热词的研究,多以研究流行词汇的构词方式、规范性和影响为主。可以看出网络热词的影响巨大,对政治、文化等方面更甚。
(三)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22-08-31).http://www3.cnnic.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 殷蔡妮.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类词缀词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
[3] 高丽.网络热词的传播及社会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4] 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湖南示范大学,2015.
[5] 龚仪.以年度网络热词为例探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2,(12):30-31.
[6] 陈家兴.“好V”式的词汇化——以热词“好哭”为例[J].现代交际,2021,(24):84-86
[7] 王超.网络语言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与引导研究[J].中国培训,2022(02):106-108.DOI:10.14149/j.cnki.ct.2022.02.010
[8] 马艳宏.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问题研究(2010-2020)[D].辽宁大学,2021.
[9] 王晓宁,陈珍珍.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2020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1(04):41-42.DOI:10.15997/j.cnki.qnjz.2021.04.018.
[10] 赵一锦,李国宏,于雯.网络流行语“X精”语义及语用分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2):51-54.
[11] 林纲.网络视域下“XX人”词语模的生成与功能嬗变——由年度热词“打工人”等谈起[J].传媒观察,2021(02):62-67.DOI:10.19480/j.cnki.cmgc.2021.02.008.
[12] 刘洋.中国网络热词流变研究(2012-2019)[D].河南工业大学,2020.DOI:10.27791/d.cnki.ghegy.2020.000301.
[13] 朱秋珍.网络热词(句)的创新传播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4] 王平,陈妍,程叶青,宋洁华.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4):849-861.
[15] 吴丹.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彰显网络热词“正能量”[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6):0116-0118.
[16] 李梦晴,皇甫铮.符号学视域下网络热词(2018-2020)研究--传播与社会功能建构[J].东南传播,2022(2):109-112.
[17] 李园园.以年度网络热词为例探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J].花溪,2022(30):0121-0123.
[18] 王晓宁,陈珍珍.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2020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1(4):41-42.
[19] 沈爱国,王晓晴,钟璐佳.网络热词:生成本质与意义流变[J].传媒评论,2021(2):49-52.
(四)选题背景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飞速,飞速提升了文化的传播,产出了网络热词这一事物。全世界的网民同在一个互联网上相互沟通,各种语言的交织,网络促进了交流与融合,使得网络词汇的使用更加频繁,呈现出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环境。早期网络热词多活跃于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短视频增长最为明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
短视频的网络社交模式结合了视听的碎片化交流模式更适应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由此,网络热词的新的活跃地点转移到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网络热词与传统的词汇点区别在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网络热词的“鱼龙混杂”,很多网络热词的造词法看起来杂乱无章。本文基于短视频网络热词为主要的研究语料,探讨论述网络热词的生成与特点。
本文的研究收集了抖音、快手、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近十年来的网络热词,主要从词汇的生成和特点方面来研究短视频网络热词。
(五)选题意义与价值
网络热词是自媒体网络的兴盛以及网络全球化的影响,短视频作为中国现当代网民的活跃平台,网络热词的产出日益增加,其类型各异、风格繁多。同时,网络热词也是短视频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特征和语言环境,高频的网络热词的使用丰富了短视频用户的言语表达和平台使用体验。
网络热词的创造主体是网络的使用者,也就是社会群众,这代表着网络热词具有反映民意的特点。也因为是社会群众创造了网络热词,网络热词的词义、造词方式和构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具体分析。
二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
1、短视频平台特点与现状
2、网络热词生成分析
(1)生成样本分析
a.样本选择与确定
b.样本内容分析
(2)生成原因分析
a.社会热点共鸣
b.名人效应(网红)
c.从众心理
d.网络审核
(3)造词方式分析
(4)构词方式分析
(5)生成风格分析
a.偶然性
b.圈层化
c.概括性
3、网络热词蕴含的特点
(1)表达方式碎片化
(2)价值判断倾向性
(3)本意的委婉表达
4、短视频网络热词的流行价值
(1)文化功能
(2)政治功能
(二)拟解决的问题
1、短视频网络热词的生成方式
2、短视频网络热词的特点及流行价值
三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根据研究方向,收集借鉴相关文献,借用其中网络热词的理论总结出目前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网络热词的构词规则和造词方法,使理论更规范。
(2)语料法:在对语料的搜集方面,在快手、抖音、bilibili等多个短视频平台中搜集尽量多的网络热词,在语境中分析网络热词的生成原因与使用情况,总结其特点。此外,本文还将以中国语言文字网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为价值观指导,商务印书馆的《年度汉语盘点》、人民网公布的网络热词盘点作为参考,增加网络热词的主流媒体的认可度。
2、技术路线
第一步收集语料和文献资料,这个阶段注重资料的全面性、代表性。第二步归纳总结,对收集到语料结合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第三步针对研究内容,联系时代特征和语言环境分析其生成原因与特点。第四步根据辩证主义对研究结果进行价值观辨析,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预测。
五 研究计划及进展
2022年10月25日前——选定题目+完成“任务书”
2022年11月0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11月20日前——构建论文框架
2022年12月30日前——完成初稿
2023年03月01日前——完成二稿
2023年05月01日前——完成答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