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历史开题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初中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又叫课题申请书,是研究者为申请确立科研课题而向有关部门呈报的请示性文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初中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欢迎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6、《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2篇】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第3篇】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为大家分享了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欢迎借鉴!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 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第4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月——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9月至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 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第5篇】初中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xx年9月中旬——20x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xx年元月中旬——20x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6、《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6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月——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9月至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 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 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第7篇】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小编整理的历史的开题报告,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2007.1~2007.7)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2007.7~2007.10)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2007.10~2008.12)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2009.1~2009.6)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07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01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02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第8篇】历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的不同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世界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一现象的根本来源就是地理大发现。一谈到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开始,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距今500多年的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舰队发现新大陆,但是在世界历史上比哥伦布早近90年时,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比其规模更大,声势更为雄伟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郑和七下西洋航行从亚洲东海岸的中国经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到达今非洲东海岸,并使这一航线日渐成熟,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虽然如此,二者的结局在体现着其共有的特点同时,更多凸显的是他们对各自所处地域的不同影响。更加清晰的揭露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从网上查了下资料,中外对比的论题最近比较热。对于这个选题的研究就我目以前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图书馆和所学的教材里,这方面的内容页比较丰富。
1、国内:对于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的思想文化、民众心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角度来分析的。还有些学者从经济、阶级等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国内对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研究,从1904年梁启超肇始,迄今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20 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脚步,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与哥伦布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继往开来的时期。今天,回首审视郑和与哥伦布研究的发展对于我们推动21世纪航海研究事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自1998年到2002年底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了范金民、孔令仁主编的《郑和与海洋》、王佩云著的《郑和传》、陈信雄的《一个宦官的传奇历程》、经典杂志社编《海上史诗—郑和下西洋》、罗海贤、李慕如《郑和与妈祖》等论文集、著作。
2、国外:法国汉学家是伯希和在很早以前就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进行了研究。伯希和于191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书评,1933年于《通报》中发表了《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冯承钧先生的中译本译作《郑和下西洋》),1935年又于《通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及其航海的补充札记》,1936年又于同一杂志中发表了《再论郑和下西洋》 等著名论文之后,也有学者不断地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进行研究。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基本情况。
(一)、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时间
(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航程
(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经过
二、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背景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1、国内历史背景
2、国外历史背景
(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背景
1、国内历史背景
2、国外历史背景
三、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所带来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国内影响
2、国外影响
(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影响
1、国内影响
2、国外影响
(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影响对比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只能通过查阅书籍收集资料,不能了解当时世界情形。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难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背景等。
研究目标:
1、准确了解当时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过程。
2、利用几天时间到图书馆收集资料并做出整理。
3、做出从理论——实践分析——理论总结的一条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1、资料整理法,对收集的有关报道、论文的资料进行整理。
2、文献研究法,针对这个课题,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研究。
技术路线:从学校图书馆、网上收集整理资料。
实验方案: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以及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可行性分析:从主观方面,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对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相关资料也较为丰富,所以容易收集整理资料。客观方面: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很早就有了了解,加之专业课学习、课外资料的阅读,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把中外大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加之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都为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开创了道路。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3、选题、定题:20xx年3月。
4、收集资料:20xx年3月、4月。
5、撰写开题报告:20xx年4月。
6、撰写写作提纲:20xx年4月。
5、初稿:20xx年4月。
参考文献:
泉州港务局、泉州港口协会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论文集》[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王天有、徐凯、万明.《郑和远航和世界文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3] 杨怀中.《郑和与文明对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7
[4] 叶洵灶.《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j].浙江师范大学.1995.7
[5] 黄增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之比较研究》[r].云南学术探索.1996.3
[6] 赵瑞芳.《郑和下西洋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7
[7] 邹积林.《新大陆的发现者》[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7
[8] 陶松云、郑家红.《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研讨》[j].复旦大学.1994.1
[9] 李立文.《郑和下西洋的深远意义》[r].江苏教育学院.2006.5
[10] 马晶.《郑和与哥伦布》[r].科学大观园.2006.4
[11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6
【第9篇】历史开题报告的
课题名称:高中历史“目标导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惑。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及人员分工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梁晓英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工作,申报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曾宪书负责主抓课题实施研究;刘秉义具体负责材料的积累,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其他成员参与编写教案,听课、评课,撰写论文等工作。
(二)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的研究环境
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气氛浓厚,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2、资料准备
学校有多年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培训的基础材料和教育科研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图书室还有近百种教育期刊,有优越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
3、经费保证
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保证,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实践研究的范畴,兼有理论研究。可以采用文献调查、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的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实验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整理,形成一般性结论。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和补充。
五、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xx年11月--20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环节,收集有关“目标导学”的资料。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个人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第一步:(20xx年3月-20xx年11月)
1、进行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目标导学”模式公开课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邀请本组及其他教研人员一起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目标导学”模式。
第二步:(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实验教师依据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进行整理、设计编写“目标导学”教案。
2、制定能指导本学科“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对实施过程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
3、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三步:(20xx年3月-7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
2、定期开展“目标导学”模式验收课活动、比赛课活动。
3、对“达成目标”进行研究和总结。进一步完善“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追求“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编写“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2、进一步深化完善、推广本学科的“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最终完成时间与最终成果形式
(一)完成时间:20xx年10月。
(二)成果形式:
1、探索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成绩得到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主动性显着提高。表现为:课上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不断的更新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文,撰写了教学设计、论文等,理论水平提高。
(3)教师的授课水平明显提高,课堂40分钟有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本课题研究实验带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课题研究带动下,我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成为可能。
3、“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目标导学”模式论文。
【第10篇】历史学专业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 ,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历史学专业开题报告第:
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选题的理论意义:有一位代表是从黔中大山之中走出去的水族儿子,并是其中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贵州荔波水族人民的好儿子,更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无论是他的姓名、种族、建党贡献、还是自身的价值,研究这样重要的党史人物,既能够充分展示民族的骄傲、又能积极的发扬了一个爱党爱国人士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对国家乃至人民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对邓恩铭的建党贡献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学性、科学性的实际意义,对邓恩铭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水族历史、水族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补益,而且对民族旅游学、历史学、党史学均具有重要意义。 选题的实际意义: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研究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及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我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宣传多彩贵州、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荔波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邓恩铭作为一个中共党员,对他的研究与探讨,对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和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开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总体安排、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
附:提纲:
邓恩铭生平简介
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对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的评价
小结
进度计划:
在20xx三月初完成对材料的搜集与初步整理
梳理材料形成思路,在20xx年3月9日形成开题报告
xx年4月底形成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张业赏.《邓恩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李肇年.《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6
[3] 朱敏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m].上海.复但大学出版社. 1992.5 [4] 周隆渊.《邓恩铭的故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0.2
[5] 张业赏.《王尽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12
[8]《邓恩铭:开天辟地贵州人》[n].黔南日报.20xx.12
[9] 莫开明、黄长河《回忆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苗体君、窦春芳.《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j].档案天地第04期.
[11]萧方.《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db/o l].中国共产党新闻..7 [12]蒙明儒.《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j/ol].荔波.荔波县政协..11 [13]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汇编组.《邓恩铭烈士专集》[m].青岛.中共青岛市委党史 研究室.20xx
[14]潘曹霖、罗春寒.《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m]
[15]杨杰.《毛泽东与邓恩铭》
【第11篇】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惑。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及人员分工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梁晓英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工作,申报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曾宪书负责主抓课题实施研究;刘秉义具体负责材料的积累,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其他成员参与编写教案,听课、评课,撰写论文等工作。
(二)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的研究环境
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气氛浓厚,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2、资料准备
学校有多年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培训的基础材料和教育科研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图书室还有近百种教育期刊,有优越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
3、经费保证
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保证,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12篇】初中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对我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兼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关键。同时初中课改已进行好几年了,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能够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对本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以及作业布置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为我校初中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提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并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和网上搜索,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论证,泛泛而谈,而且调查范围也很广,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些年人们也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符合当前的教学理论,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水平。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独立,走向终身学习的道路,只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走向自觉学习,才能实现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乐于学服务。
五、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内容: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和作业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找到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⑴调查研究法。从我校20xx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典型访谈和专题调研,获取有效的信息与分析问题的数据。
⑵统计分析研究法。即从学生中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并做成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结论与改进意见。
⑶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分析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经验和亮点,及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课改实验的工作意见和具体对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课题周期(20xx.3~20xx.7)
第一阶段:20xx.3~20xx.7
准备阶段: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8~20xx.2
实施阶段:
(1)精心制作和完善调查问卷。 (2)确定每班历史成绩不同等次的学生做访谈的对象;
(3)做好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4)做好受访学生的书面记录并分析。
第三阶段:20xx.3~20xx.7
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撰写研
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第13篇】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模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1~.7)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7~.10)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10~.12)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1~.6)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01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历史开题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