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水产经济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09:15:2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水产经济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水产经济论文(多篇)

水产经济论文 篇一

摘要:商品经济与文学发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文学发展也给商品经济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面对当前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创作者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准确地把握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对当代文学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作了讨论,希望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当代文学发展商品经济关系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作品的发展一次次受到来自于经济方面的巨大冲击。关于文学发展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在新的机遇下,文学界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适应好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面将对当代文学发展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1商品经济下文学作品的性质

可以说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下,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商品,当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文学界的共识。文学作品出了本身具有文学价值意外,当中还包含着一定的商品特点,有着一般商品的形态。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传播与其他的商品一样也要经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无论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一旦作品形成并推入到市场中以后,就会形成交换的形式,从而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商业价值逐渐凸显。可以说并不是谁想要主动地将文学作为一种市场上的推广形式,而是文学作品本身的流通性促使其必然的走向了市场。文学作品的传播自从脱离了口耳相传的模式以后,就逐渐的在纸张和绢布等材质上被传播,并被纳入到了商品流通的行列中去,成为了商品的一种。

随着社会市场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于刊物的需求逐渐加大,从而形成出版行业。书籍从走入市场的一刻起就是作为商品的形式在进行流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流通形式才促使文学作品得以持续发展和保留[1]。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性条件,正是文学作品这样的商品化形式转变,给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促使作者更加愿意贴近于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考虑到读者的喜好和审美需求,从而创作出不同时代下不同的文学作品。

2商品经济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冲击

在我国的自然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十分巨大的。随着文艺协会的经费紧张和刊物发行困难等问题的出现给文学创作者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话题,也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学被带入到商品经济当中之后,市场机制的影响也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流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文学在雅和俗以及义与利之间出现了分歧[2]。同时,各种关于纯文学和俗文学的内容也纷纷出现,不同的观点之间毫不妥协,促使文学走向了今天这样无可适从的地步。从纯文学的角度上来看,当前对于纯文学的知音已经越来越少,严肃的文学作品不仅稿费低,出版困难,同时所获取的效益也比较少,这使得一些在文学作品上严谨的作者们开始显得囊中羞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通俗的文学作品在当前市场上的销售量却十分可观,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言情小说,都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尤其是一些写作风格低俗的文学作品,由于能带来很高的销路和利润,所以导致出现了文学行业当中的一些暴发户。在当前的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文学应当怎样接受挑战、怎样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是现代文学作者们所面临的重大难题[3]。

3商品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也无法带动生产的发展。从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消费对于生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发展有赖于消费者的直接性购买和消费。如果没有了读者的消费行为,那么文学作品当中的价值也自然难以体现[4]。因此可以说,读者所进行的文学作品消费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中,我国的文学作品读者从心境上以及阅读的期待性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原本以农业为主的人们很多都涌入到了城市中进行工作,这使得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剧增。这些涌入城市当中的人们,由于原本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因此在文学消费上他们只是一种快餐式的享受,并不能对于一些深刻性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地品味。一般在阅读过程中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悦以及功利性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通俗性的文学作品得到畅销的主要原因。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因此更加乐于感受阅读所带来的轻松感受以及心灵上的放松,因此所追求的文学作品内涵并不高。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后,我国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逐渐的开始成熟,同时审美和消费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说,在近几年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并逐渐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文学作品处于一种消费生产的环境中,因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读者只是被动的接受市场中的文学作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已经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所喜欢的种类,甚至可以说读者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观念会给作者们带来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开始创作更加适合大众的文学作品[5]。这种社会形势有利于作者更加贴近于读者的内心,从广阔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来提取文学素材,对社会中的文学事业发展来说将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4商品经济促使社会民主化

民主化指的是对行政化以及垄断化的一种超越的形式。也就是说人民的个人意识逐渐的明朗化,这种民主化的发展形式将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促使文学发展更加个性化、丰富化的重要推动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文学作品的题材上也更加的新颖,可以说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来的十分突兀,这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了多年的人们,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形势中。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家很多都不能接受自己倾尽全力所创造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商品的现实。但由于社会的压力,使得一些作家们不得不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始突出重围。当然,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家所选择的发展形式也是不同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实施着竞争,但随着社会的完善和发展,相信总会分出胜负,最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6]。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的文学作家开始逐渐的观察到了城市生活,同时也关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关注事实上是一种好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察才促使在社会中出现了更多的都市题材作品。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关于都市题材的作品大多数都没能成为经典,或者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作家们对于都市生活的把握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很多的'作家都来自于农村地区,长时间的农业文化促使他们的内心更加倾向于这个方向,面对全新的生活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会出现一种隔膜。导致这些都市题材的作品中描述的尽是些嘲讽以及敌视等内容,揭示了城市当中的一些堕落现象。城市是经济生活发展的关键点,因此,作为一名作家,一定要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城市中的现象和生活的本质,从而把握住当中的主旋律,为人民大众创造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5商品经济下的当代文学发展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于文学的商品化形式抱有反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就要回归到一切经济手段没有出现之前的原始道路上去。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文学作品还想像以前那样由国家进行控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已经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已经到达了读者的手中,其商品本质的性质已经难以产生改变[7]。因此,将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打破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现象,只有促使社会中文学作品和商品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促使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文学与商品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应当是短暂的。虽然这种短暂的现象会给文学作品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只要能对商品经济进行更加认真以及全面的分析,真正地融入到商品经济发展中去,文学作品就一定能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形势,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文学得到历史性的突破。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学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条件,一方面文学的商品属性在当前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可,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长时间以来人们看重的只是文学作品当中的精神层面,忽视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和劳动[8]。当作者将文学作品进行出版以后,文学自然就会以一种商品化的形式融入到市场中去,并且通过货币交换的形式再流入到读者的手中。因此,文学价值的体现需要通过市场消费的形式来实现。文学作品市场的形成真正摆脱了传统只讲创造而不讲消费的思想,文学在市场中只有实现了经济价值才能促使其文学价值进一步突出。这不仅在客观上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同时也促使文学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能力,是促使文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所在。

6结语

商品经济与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商品经济也给文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只要我们能正确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利用商品经济,就一定能促使二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J]。学术月刊,2012(05)。

[2]许建平。文学生成与传播的经济动因[J]。学术月刊,2006(05)。

[3]张岩冰。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嬗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4]朱国华。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J]。社会科学,2004(09)。

[5]陈尚荣。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4(5)。

[6]王宏甲。我看经济发展与西方文学[J]。国外文学,2003(1)。

[7]谭伟平。21世纪文化与文学的经济成因[J]。中国文学研究,2002(3)。

[8]张鸿声。工业经济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水产经济论文 篇二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要想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照目前来看,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相关问题,这一点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结合水利工程的问题,提出相关几点建议,从而,提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事业;经济科学;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一、引言

经济发展是我国的命脉,水利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水利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水利经济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不足了相关问题,大大影响了水利工程前进的方向;综合分析一下国内外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状态,创新、技术、远远不足;例如: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水旱灾害管理、河流泥沙、水工程建设等等都存在着差距;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领域日益扩大,必须要结合相关学科学习,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提高先进技术,增添技术人员及提高思想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思考找出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使水利经济科学得到更大的进步。

二、水利工程事业的涵义

水利事业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成就显著,作用巨大;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多注重投入,不讲究产出;水利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部分效益不能通过货币形式直观表现出来,因而往往不被社会认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了水利经济研究会,全党和全国人民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是为水利事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水利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减少或避免浪费;总之,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能使得水利投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坚固基础。

三、阻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问题

1、水利工程相关单位管理的不足,人为的管理因素主要影响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管理者对此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水利管理体制问题突出,位山灌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整个灌区的灌溉用水调度,保障全民农业安全;农村通用自来水工程建设资金缺乏,管理体制应完善,为长远发展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局属单位的持续发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现水利工程总公司、投资公司和水校发展困难,目前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机制不活、设备老化、甘于现状、市场开拓性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知名度不高、经营状况不理想等,水利中专学校面临校舍搬迁、招生、提高师资水平、保障就业等任务和困难。水费征收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近年来,群众对水费征收问题的投诉增长很多,成为影响建设农村水利经济的重要因素。

2、机关管理和机关作风需要继续改进,个别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漂浮,缺乏敬业精神,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业务的钻研上;以及机关作风方面,主观思想,享乐主义现象仍有存在,个别人员工作标准不高,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公事现象;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缺乏。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不重视,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自己是老员工,情况熟,对待工作不认真,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教育不够,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率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主动要求监督不够;由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而导致管理松懈,没有创新,加上部分企业出资不到位,产权模糊,因此,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从制度上加以改革,这样改革难度比较大,转变周期时间长,延误的商机,错过了良好的机遇,阻碍了水利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3、从水利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大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收益,但取得的都是无形的效益,这样的经济效益是不容乐观的,要想实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仅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支付,是很难达到想要的,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使水利工程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财务收益,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认识,不可浪费水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加以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水利工程对防洪、防涝、防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科学的发展水利工程事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才能实现水利经济的发展,对于目光短浅,过分的注重眼前利益的,进行批评加以学习;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是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业务时出现从复交叉的现象,从而造成经济结构不协调,普遍受益低,导致水利工程的后续维护资金出现问题,使水利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这样就限制了水利经济科学的持续发展,就造成了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建议和方法

1、鼓励指导相关人员要绝对重视水利的经济发展,要想水利工程经济长期发展,就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水利经济具有资源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水利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命脉源泉,发展利益到防汛防焊,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重视水利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要把水利经济建设完善好;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建立科研团队,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使管理者有效的进行管理,从而引导和带领全体人员重视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2、从加强管理体制下手,认真学习和遵守法律政策,采用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水利工程造价、工业水产水费和水资源的费用都应该合理的计划,应符合我国经济效益管理要求;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光从主体工程建设,更要完善和健全配套设施建设,要做出相应的计划,使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相互配合下顺利进行,从而使水利工程项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前提是要有严格的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执行管理,使得招标公开,防止人际关系走不规范行为,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当地人民生活需求,尽量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总之,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为了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为水利工程项目奠定基础。

3、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受到自然环境和当地生活条件的影响,尽量规划出合理的建设计划,降低负面效应,只有在工程建设前阶段,做好相关计划,科学的总结工作经验,来避免自然环境给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在施工前,召集相关领导,技术人员进行会议,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商讨施工计划,更要全面的贯彻管理体制,处理好工程建设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损失和自然灾害;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并发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手段,加大力度研究重大水利问题,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整体利用。

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水利经济受到的相应的影响,从而水利经济效益发展明显缓慢,使得少量资金投入到水利经济上来,导致水利管理体制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将水利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使资本市场不断的扩大,促进金融资本对水利经济推动,可以使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五、结语

我国水利经济在发展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要想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就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以加强管理、技术人才的自身素质、提高先进技术、克服及解决自然环境和当地生活条件等相关问题,更要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现状,逐渐完善水利的经济制度;以提高水利企业的整体工资水平,来吸引管理和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共同致力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丽萍,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2.06.

[2]杜海明,杨丽秀水利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3]王春华,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措施探索。J.河北水利。2013.08.

[4]刘启文朱磊黄再华,浅析科学发展现在水利经济工作中的指导作用。J.国民经济信息。2014.09.

水产经济论文 篇三

摘要:在经济市场日趋成熟的今日,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国家对经济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相关政策和经济相关法律。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重要工具对经济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本文试图就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分析二者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相互作用;差异

一、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自身分析

在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前,我们首要作出的,是明确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各自所代表的内涵,结构等自身问题。

就经济法律而言,笔者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 “经济关系” 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对人类经济社会的纵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其中大量的经济关系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由以上可知,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

民法通则;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继承法。

2、商法部门

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

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

就经济政策而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概念与结构,就必须对我国宏观政策的基础结构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国政策以内容结构来划分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所谓总政策即规定执政党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根本的、全局的总路线,它决定着执政党的各项基本政策与具体政策。基本政策即执政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为实现总任务、总政策所规划的重大决策和基本原则。具体政策即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下,执政党为了解决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所规定的具体行动准则。由此我们将我国的经济政策划归到我国的基本政策中来,在我国,对经济政策的具体定义为: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是连接国家总体计划与各种调节手段的中介,它分解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总任务和各种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形成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方针和准则,并使各种调节手段都能直接发挥作用。

在上述分别对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各自的分析中,我们最直观的发现,便是经济法律中,与经济政策最紧密联系部分,是经济法部门。经济法作为国家纵向调节经济关系的最重要手段,其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在探讨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关系时将着重从经济法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着手。

二、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

每当涉及到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一题,在社会以及学界长期以来一种错误的理念,即认为政策与法律有主从之分,是政策决定法律,法律从属于政策,结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重政策轻法律。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思潮是不正确的,是及其有害的。法律和政策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同步发展,谁也代替不了谁的。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同样如此,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经济政策第经济法律的作用

经济法律,特别是经济法部门,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决它的具体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总体基调,总的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活动是有着知道作用的,但这种指导并不意味着经济政策高于经济法律。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的指导作用主要从以下是两个方面说明:

1、执政党的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经济法律的依据

在我国,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国人民共同意愿,反映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以经济政策作为经济法律产生的依据,用经济法律的方式将经济政策定型化、条文化、规范化,也就能够保证经济法律体现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但在以经济政策为立法依据这一问题上,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制定为法律,而必须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符合人民利益和客观规律的政策。同时,制定法律时贯彻经济政策精神,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党的政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之间,前者比较原则,涉及面较大,后者则要求更加具体。

2、在实施经济法律中不能脱离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经济法律从制定到实现,其中的转换是个复杂的过程。长期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不能自动运用于生活的,在法律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如何适用法律才能更加适应实际,从而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的问题,存在着一个法律如何与形势相符合的问题。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动着的,有时甚至变动很大,而制定好的经济法律规范有其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产生的了不变的法律规范与变动的经济社会状况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用经济政策来指导法律的适用。但经济政策对经济法律适用的指导是一种思想性的指导,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把适用法律与政策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不顾法律的规定甚至借口执行政策而违反法律的规定。

(二)经济法律对经济政策的作用

经济法律对经济政策同样也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政策是制定仅仅法律的依据,一旦国家机关将政策定型化、法律化,就使经济政策具有了国家法律的性质,因此,从实质上说,执行了经济法律也就实现了经济政策。法律的特征也决定了它是实现经济政策最有效的手段:首先,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法律用其具有的普遍约束力,使社会各个方面都加以遵守,这样,经济政策在社会范围内广为实现。其次,法律以其国家强制力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法律的国家强制力使其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效力,经济政策一旦转换为经济法律,就保证了其最有效的实现。最后, 以国家规范的属性保证经济政策的实现。

总之,经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指导,经济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也离不开经济法律的推动。

三、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差异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经济法律不能代替经济政策的地位,经济政策也不能无视经济法律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作出探讨。

(一)二者的制定程序

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由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据职权制定的,其体现的属性,更多的是执政党的意志,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经济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在程序上,经济法律的立法要求抽象原则化,也较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加严格、复杂。

(二)二者的表现形式

经济政策通常以政府部门的决议,通知,纲领性文件,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形式出现。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而经济法律是以制定法的条文形式条文形式颁布执行,有其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作为一般规范,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三)二者的稳定性

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及时性和灵活性,需要跟紧经济的发展形势灵活应对,以维持国家队经济生活的有效调控;而经济法律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长久性,杜绝朝令夕改,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四)二者的调整范围

就二者的调整范围上,有人认为“经济政策适用于那些急需解决的、临时性的经济问题,经济法律则适用于规范和调整那些需要严格界定、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但我认为,经济政策,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领导调控手段,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其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国家这一主体;而经济法律则一般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可以说,经济法律是将经济政策中某些原则性的内容,在一段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经济目标和调整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和规范化。

总之,以上的几点差异,表明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他们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不能将二者相互混淆甚至相互代替。

四、总结

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探讨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到二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作出更加理智全面的决策,更好的完善目前的经济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法律构成和运行的经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魏振瀛。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曹平。我国商法法律地位初探[S]。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

[4]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5]百度百科。经济政策词条

[6]丁圣伟,陈亮。试论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7,(1)

水产经济论文 篇四

题目: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 要:文章阐述了有关民族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学科理论的渊源及学科相关性等几个问题,对民族经济学20年来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对现实的回应状态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反思,并对民族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族

一、前言

民族经济学依据它自身优势,在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的制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民族经济学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呢?主要原因在于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正确性。从而将民族经济学运用于实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设,缩小西部民族地区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全国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民族经济学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

民族经济学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可以分为3个层次,这3个层次构成了民族经济学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1、民族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方法

民族经济学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为理论的思维方法。施正一教授认为,“理论思维,就是理论研究中的理性思维,或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而科学的思维方法则是指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唯物辩证法中,要坚持好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解决民族地区的实际问题,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上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

2、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

(1)田野调查法;

(2)直接观察法;

(3)比较研究法;

(4)历史叙述法;

(5)阶级分析法;

(6)结构分析法。

这几个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民族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3、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这一层次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的具体方法或特殊方法 ,通常是吸收或借用了民族学的传统方法。其中的主要表现是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逻辑、历史、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式。

三、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

掌握了民族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矛盾。

1、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否定“二元思维”

在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中,不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单纯的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那么只会造成民族地区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无法实现,这一问题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二元思维”,看问题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片面的认为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都是落后的。所以,必须否定“二元思维”,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注意民族地区社会性、多元性;文化性、生活性;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探索性;艰苦性、变化性。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注意自观与他观、微观与宏观、社区与个案、定性与定量、专题与综合、问题研究与过程研究的关系,来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克思主义为魂的态度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在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中,要明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特殊性。西方经济学解释某些经济现象存有失误的情况,是因为某些地区的特殊情况。对于中国,要坚持从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克思主义为魂的原则,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3、要考虑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

在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中,要研究民族经济问题就要去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遵守的规律。要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研究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要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去研究民族经济问题;要从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去研究民族经济问题;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民族经济发展规律;要用生产力运动的规律来研究民族经济问题;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研究民族经济问题。

4、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的观念

在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中,应该在了解民族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战略思维,并且要积极地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分析,同时注意时空的特性,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思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提炼民族经济学理论。

5、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在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中,通过对民族地区的牧业、农业、工业分析,并从生产方式落后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一角度思考,积极主动的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民族经济学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学习及其运用效果来看,必须掌握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认识民族经济问题,解决民族经济发展矛盾,促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水产经济论文 篇五

【摘要】绿色建筑难以推广的原因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通常做法是政府干预。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经济激励政策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重点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激励政策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相关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在其建筑生命周期内产生了良好的外部效益,但是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不能获得全部的外部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或内部成本)与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之间出现了差距而这差距就是所谓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用公式表示就是:社会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振兴美国经济,仍然把建立绿色建筑产业做为美国经济振兴的重点举措之一,而且美国政府公开指出期望绿色建筑产业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能够使美国经济再次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社会价值。我国拥有的绿色建筑产业市场要比美国大得多的多,我们就以我们人民比较关心的供热管理市场为例来阐述,我们就以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有将近70亿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而通过计算,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非常惊人的。假如,我国实行绿色建筑改革,采用分户供暖制,那么我们将近7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年大约可以节省采暖用煤亿吨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减少过亿吨,这说明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迫切性。

三、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国际环境。目前全球面临着碳排放量大幅度激增、气候变暖的恶劣环境,所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低碳革命”,而次革命的核心就是高能效、低排放,欧美发达国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下大力度发展低碳技术,并且对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如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2)绿色建筑产业的国内环境。绿色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目前来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经济从高耗能向低碳型经济转变最大的制约就是技术能力有限。我国目前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也就是说能耗的主体就是工业,而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点往往在一些高耗能产业上,这是我国工业目前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正在谋求如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步伐,在此阶段,能源需求必然会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可能不上,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贫困落后的时期,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愿望,所以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就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更显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既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不走欧美发达国家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是我国党和政府必须正面对待的重大课题。

(3)发展绿色建筑的内在价值。将我国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将造就中国最有前景的产业,推动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打开中国内需的战略大通道。2010年起,通过发展绿色建筑,中国每年有1~2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加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冲击。随着建筑业“绿色建筑”的转型,现目前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魏后。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4)

[2]张春。暖通空调、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建设。2011(3)

[3]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水产经济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业积极响应开展绿色旅游经济,这既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集约经营与因地制宜管理,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在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中,绿色已成主题,形成了绿色餐饮、绿色交★WWW.BAIHUAWEN.CN★通、绿色产品及绿色景区的一条龙式发展。在经济学的指导下它们均向着更远之路前进。

【关键词】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自然景观;生态发展

一、关于绿色旅游的相关认识

(一)绿色旅游的理解

1、可持续性。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有效的,合理有效地规划和利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到前提。绿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上,而且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旅游区的产业链运营上。要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协调。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清洁低耗可循环。旅游业凭借其带动作用将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绿色旅游强调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清洁生产、低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全方位循环与再生利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在于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旅游发展必然以技术为核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回收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走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模式。这样不仅做到对旅游自然资源的节约,而且保护可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

3、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的努力,也需要消费者、旅游者的积极配合。消费者参与了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他们是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力量,他们的消费理念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绿色化程度。所以说发展旅游经济需积极倡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逐步形成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同时提倡适度、合理、健康消费,这在物质与精神消费中应皆有体现。

(二)实施绿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1、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对以环境为依托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益,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文物古迹的损坏等等。提倡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取消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将促使中国旅游经济向着生态健康的发展之路迈进,进而防止了旅游业之路越走越窄。

2、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它以自身综合性的话特点对当地经济产生联带作用,而且在第三产业中以其核心地位领导其它各领域的发展。因此,旅游业的绿色持续发展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引导第三产业向着前沿领域进发。旅游业与环境资源联系非常密切,而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绿色旅游经济产生的环境效益不断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总之,绿色旅游业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其它产业也相应地实现了循环与再利用的发展方式,极大地保护生态资源,使得我国旅游业将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旅游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一)自然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避免盲目,集约环保开发。在旅游开发中粗放式的开发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的破坏,而过度的人为建设造成景区内景观的不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很多景区也产生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旅游开发应该放弃“唯经济效益观”、改变开发方式,利用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自然旅游景区的集约经营和与自然和谐共处。旅游区经开发后经营者应根据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人口集中对生态景观产生负面影响,让自然景观不失自然本色。

2、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景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我国山地景观丰富,山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垂直结构,它的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而发生变化。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游中的亮点,开发商应充分利用山地的气候、物种的阶梯变化发现特色旅游业,同时注意对清新空气和繁茂植被的保护,防止其脆弱性引发的生态失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是地表最活跃的因素,水域景区的开发也是生态建设绿色旅游的重点,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海洋、湖泊、江河、瀑布、湿地等等。水域景观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此,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和保持水体质量,利用周边环境如青山、水生植被等提高水体的优美度,同时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万不可超出环境容量,要以清洁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浩瀚的大漠景观气魄宏大,给人一种独特的震撼美,沙漠旅游将受到人们的追捧。开发沙漠旅游资源要以沙漠为主基调,同时借助绿洲、内地湖泊和特有植被等提高景区的观赏度,其中沙漠草本作物对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大多都是防风固沙的好武器也是沙漠旅游开发的保障。我国多层的地理景观成就了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

(二)人文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古迹保护与生态经营。古迹遗址等旅游区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但是古迹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与周边的环境的协调,那么它在游客心中将逐渐丧失其价值,因此,古迹的维护和开发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境破坏,避免盲目和过度开发,保护其地域特色。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应引进高效环境管理技术,使旅游区的环保工作向规范化和效益化方向转变。古迹可修复但不可重建,重建的古迹不仅较低了本身的文化价值,而且很容易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协调。

2、古镇建设与特色旅游。中国的古镇以特色著称,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特色是小镇的建设与开发的有效切入点,旅游环境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给予旅游者更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实践。古镇需充分利用其“古”其“旧”以原生态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但这一切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划将更有利于古镇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我国的生态旅游建设。

(三)产业链发展中的绿色经济

1、绿色餐饮。绿色餐饮是指在旅游发展中与绿色旅游相协调的生态环保的餐饮行业,它以高效的能源管理和较低的资源消耗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提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2、绿色交通。旅游中的绿色交通不仅包括路运交通方式还包括水上交通方式和空中交通方式。它们以旅游游览车、游艇和空中缆车为代表。这些交通工具必须秉承低碳环保高效低耗的原则,尽量减少对景观的影响。

3、绿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打造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增强使用性,更重要的是不以牺牲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代价,也不要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而要降低资源消耗率,提倡手工生产,体现人文文化,以健康安全打造品牌。这样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实现了餐饮、交通和产品的生态一体化。

三、绿色旅游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无论是自然景观开发、人文景观开发还是旅游产业链中绿色经济都是在行政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下的反应。绿色旅游的市场化经营离不开税收等经济手段的推动和保障实施,同时在利益驱动和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开发商的生产也渐渐与绿色的消费需求相一致。其次,在产业链发展中,每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经营均满足怕累托最优状态,它使得自身产业及相互产业都实现长久利益的最大化。最后,绿色旅游经济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生态循环。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中产生可正外部效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了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2)

[2]何佳梅,张伟,杨维凤。新编旅游环境学[M]。南开大学出版,2007(11)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水产经济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水产经济论文(多篇)范文,共有1862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水产经济论文(多篇)下载
水产经济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