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总结
今年我区中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考试实验试题由六个题目组成,(分别是:探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检验;鉴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各校根据抽签,随机选取其中四个实验搭配四个物理实验进行考试。
就我们组监考情况,总的来说,作为第一次正式的将该内容纳入中考的范畴,所有应考学生均能动手操作,能够按照基本步骤完成,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或分析,能正确填写实验结果,情况较好。
但就我们监考的9所学校而言,不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分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师生落实
根据考后交流,考试情况良好的学校,领导都较为重视,无论是资金、时间、还是后勤上都给予了保证。领导一关注,教师就重视,学生得以落实。因为以往只是考察,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教师上课,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分配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实验室练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1.时间不够;2.危险;3.药品器材不全...),正因为平时没有练习,以至于考试时出现各种状况,甚至部分学校实验药品不充足或是已变质或瓶塞都打不开。当然,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不是学校领导,也不能左右领导的想法,但我们自己要重视。
二:方法指导、有的放矢
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做实验,还要做好实验。考前,一定要对每个实验给予仔细讲解、演示。像有的中学就采用了录制微课,教师边做边讲,重点指出易错点。学生多次观看熟记于心后再进入实验室操作,效果良好。而有的学校采用小组合方式作。先分组,选出组长,教师先对组长进行培训过关,后组长又对组员进行培训,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各校根据自身学校特点,针对性的做出了有特色的训练方式,效果良好。
三:勤能补拙、孰能生巧
实验操作本身就是固定的那么几步,只要平时练习了,任何一名学生都没有问题。像xx中学,平时都有开展学生实验,甚至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据悉,该校学生实验开展率超过了100%。所以,这次操作考试,该校学生通过率极高。
通过这次考试,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丢分点)如下:
1.训练时间紧,学生对仪器不熟悉,操作要领未掌握;可以说,个别学生可能从未进入过实验室,做一步,错一步,完全不知道怎么做。
2.药品的回收,很多学校做完实验,下水道全是大理石和锌粒。既浪费,也不环保。一般来说,像锌粒、大理石等固体需要回收(回收方法:现将废液倒掉,注意固体不要滑出,再在自来水龙头上向容器注入水震荡,倒掉水,将固体回收)。
3.平时没有做,或者做的少,导致学生心里素质差,太紧张了,像滴加液体,知道怎么滴,但手抖却无法滴入试管或量筒。
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优点吸取或建议
1. 金属活动性测定实验中,铁钉与盐酸反应:选用的铁钉太大,不容易用镊子夹取; 铁丝与硫酸铜反应,铁丝准备的多,但是太细,不容易打磨观察,也担心学生把手或者眼睛戳伤;建议只准备一根但特别粗的铁丝。
2.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建议该题增加一空,通过加入锌之后的现象,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因为不同的现象,对应不同的结论。
3.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该题实验操作所需要时间较多,边做实验边填写现象导致试卷容易打湿,可做完实验统一填写答案。部分学校的弯管使用不方便,建议有统一型号。点燃酒精灯,实验过程中火柴也容易打湿,部分学生也不会使用火柴,建议改用打火机。
4. 配置50g2%的氯化钠溶液,试卷上体积 mL,这个横线恰好处于换行,被隐藏了,学校也不敢私自改动题目,导致很多学生少填写了一空。
5. 鉴别稀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准备的器材一定要现配并提前操作一遍;个别学校氢氧化钠已经部分变质,有的瓶塞也打不开。2.指示剂酚酞滴加过多,很多都是一满滴管,可规定滴加1-2滴。3.洗涤试管不干净,影响下一组实验,别的实验试管冲一下就行,但这个实验一定要用试管刷冲洗。
6.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检验:铁架台不会使用,导致试管破的很多。如果是以考试为前提,我建议老师提前调好铁夹高度,规定学生不准私自调节,减少破损。
总的来说:
7. 操作过程中步骤一定要紧凑,不要为了某一个步骤中没有现象或现象不明显而停留,以免耽误时间(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没有也要继续,不要重复做,只有操作正确就可以了)
8. 废液缸的选择,建议每桌或两桌一个,考试期间学生来回走动倒废液很不方便。
9. 无用的仪器或药品,建议不准备。一是实验员准备难度大。二是容易误导学生,我们不是想看学生错多少,而是想看在规定的步骤下,学生能否按正确的操作去完成。
未来展望
1.注重平时实验操作训练,尽量不要考试前抱佛脚
2.对于学校的实验器材,应该定期进行补充或维护。
3.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里进行辅导。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