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乙卷历史试题研析心得
2023年高考历史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时期,全国乙卷历史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风格。结构、题型、题量、难度都相差无几。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和价值导向贯穿试题始终。同时在史料选取、设问方式、能力要求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试题中的不变有利于学生保持平稳心态,顺利发挥自己的水平,也有利于新老高考的平稳过渡;变体现在对学生的灵活思辨、综合分析、创新思维要求更高。这一变化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对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有明确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下面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对2023年全国乙卷历史试题的粗浅认识。
一、立意较高,紧扣五史,体现立德树人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考查学生党史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全国乙卷中的第29——31题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内容,增进了学生对党史、国史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加强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如选择题29题,引用1920年陈独秀的观点,考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建党奠定阶级基础相关知识点,充分体现党的建立是符合历史潮流、时代意愿。第31题则考查改革开放背景下北京京剧团“按劳分配”改革对职工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信心。又如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筑牢信仰的根基,在新时代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身体力行。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典型史实,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影视文化创作成就,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底蕴的融合,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新的精神内涵。
二、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凸显民族文化认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是23年全国乙卷的另一大特点。命题人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分别以“诗歌唱和”、“传统戏曲”、“诗画”、“民德”、“桃花扇”等为史料载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25题以唐代中后期诗歌唱和之风的盛行,第26题南宋书籍流行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争做中华文明的拥护者和传承者。
三、强调基础识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但也增强开放灵活和深度思考
23年全国乙卷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应用来考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选择题依次考查了春秋战国的农业发展、唐代诗歌、宋代书籍、明朝政治、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新文化运动、新中国艺术、城市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经济大危机、战后世界经济等核心知识;非选择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与民德变化等知识。
试题也注重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调动所学始终来解决问题。如既是回归教材主干知识,但是个别题又有所延伸和拓展,需要学生学会在新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选择25题,以唐中后期文人诗歌唱和之风为情境,引出“江南”、南方地区地名等关键词,实际考查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南方地区则相对安定的相关知识。
四、选取材料丰富,重视融入时政、紧扣热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试题材料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并不拘泥于教材。不仅选取文字史料,也在第30题图片史料、第42题曲线图史料。注重多种史料形式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命制结合时代热点,引入新素材,创设新情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掌握程度,更有助于考查学生通过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如24题考查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5、27题分别考查唐后期、明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治理问题,34题,考查美国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回应1933年罗斯福新政周年纪念大事。
五、融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突出能力和方法的考查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表述,意在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如第24题通过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第24、26、29、31、32、33、34题都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
在问题设计上,不仅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而且比较侧重考查对历史现象和观点的评价、认识,如非选择题41题,以三则材料,分别引出中共、国民党政府、美国对日本对华投降的不同态度与措施,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提取能力,也要求学生联系知识背景,知道阶级立场、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三方做法的不同。非选择题42题以梁启超“民德”为主题,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学生既可以肯定或否定观点,也可以另提补充,具有很强的思维力度与启发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探究与观点创新,对学生的史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六、命题方式角度灵活、多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品质
高考历史学科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如第42题依托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为史料载体,以“民德”的观点为主题,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要求考生选择中国古代史中某个朝代或时期进行论述。考生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命题人为考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知识、学科优势预留了空间,既体现宏观把控,又凸显微观分析。试题具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对启发考生独立探究和进行观点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历史学科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和具有思辨特征的多元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第34题围绕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找准题干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又如第45题,对陈时政、黄曾源、严复三人主张的评价,命题人更多鼓励学生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彰显了鲜明素养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