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R·罗杰斯提出过“共情理解”。他指出,作为心理治疗师,“不但能对当事人已经很明了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来,还能把当事人一些‘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体验的意义也表达出来”。
我们把这段话里的“心理治疗师”换成教师,把“当事人”换成学生,这个场景就是我们熟悉的教育现场。因此,教师要感受他们的愤怒、惧怕或迷惑就好像感受的是自己的情绪,然而自己的愤怒、惧怕或迷惑并没有被牵涉进去。
能够被他人共情理解,会让自己心灵自在乃至愉悦。同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共情力,这样可以跟他人相处和谐。所谓的共情,就是换位思考,即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体会对方的感受、且能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对方,让对方知道你是理解、关注、接纳他的,进而出尽彼此间的信任度,促使对方乐于向你倾诉求助。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共情力,让班级之间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更和谐。
一.努力成为具备共情力的范本。
要培养学生的共情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眼里具备共情力的范本。说一句“我能理解你”这样的话当然容易,但孩子的心永远是最聪慧的,如果是没有温度与诚意的表达,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教师的冷漠和虚假,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今天老师讲了纪律要求,不久就会有人违反。对此,我们老师往往不会给这样的学生好脸色,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其实,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小孩的想法。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大人的思路、大人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教育孩子时,教师要对孩子有同理心,也就是共情。
记得我带过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生,暂且称他为小刘吧。小刘就是一个不太受老师待见的调皮的孩子。初二那年的9月,天空虽不及七八月时的毒辣,但秋老虎的攻势仍然猛烈,似乎要在夏天的帷幕完全拉拢前,奋力展示一下光和热的厉害。37个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在这样炎热又潮湿的午后,连老师们都有点力不从心了。下午的第1节体育课后,男生们都像从河里被捞起来一样,校服短袖完全湿透了,下一节是语文课,没上10分钟,语文老师就气势汹汹的把小刘和另外两个男生领进了我的办公室。“小胡老师,这几个学生你得好好管管了,有他们在,我这语文课是上不下去了!”我一惊,看向这三个孩子,他们满脸通红,头发湿哒哒的,一脸的不服气。
先把语文老师安抚回教室,然后把空调的出风口调整了一下,避免吹到他们,拿出一块干净的毛巾说:“去,先洗把脸去。”另外两个男生面面相觑,其中一个犹犹豫豫着要伸手来接毛巾,小刘在一边哼了一声说:“老师,有什么你就说吧,写检讨书还是道歉信?300还是500字?”然后,他挑衅的望着我。我微笑的望着他说:“原来你这么擅长写作文啊!”不给他时间回答,我又把毛巾往他面前推了推,“快去洗脸,看看这一头的汗!”两个男生在我的不断催促中,不得不拿了毛巾去卫生间了,趁他们走开,我转向小刘:“说说吧,刚才发生的事情。”他不说话,我安静的等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头上又滴下汗来。
终于,他在我的注视下不情不愿的开了口:“语文老师进门就把电扇给关了,但是我们都太热了,我只是替大家说出了实话而已。”“原来是这样,这件事情胡老师要站在你这边了。你没错!”听我说他没做错,小刘来劲了,继续说,“就是呀,他办公室里有空调,不觉得热,我们刚刚大太阳底下晒了40分钟,好几个女同学衣服都湿了,不好意思,就穿上了外套,我真的是看着难受,就忍不住说了几句。”我忍不住笑了,“你小子,观察还很仔细嘛!”他不好意思地有点脸红。“那你都说了什么呀?”“我……”他又低下头去。“他说语文老师老了,不知道热了!”那两个小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办公室门口。他朝他们俩瞪了一眼,偷偷看我,嘟囔了一句:“你们俩不还拍手说我讲的太对了吗?”我拿过他们俩手里的毛巾,给小刘擦了擦头上的汗:“那你呢?你觉得自己讲得对吗?”“我……”他看着我,神情懊恼。我走到空调边把温度调高了几度说:“你们刚出了一身大汗,毛孔都是张开的,这时候要是猛吹空调才是害了你们呢!语文老师刚才应该也是这个意思。你们错怪他了。不信我带你们回教室,看看他现在是不是和你们一样一头的汗。”
说完我起身走到教室门口,两个男生望着小刘,他眉头一皱,只能慢吞吞的也跟了过来。语文老师走了出来,短袖衬衫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而怒气显然比刚才减轻了一些,我赶紧打趣道:“你们看,语文老师还年轻着呢,臭小子,还不给老师道歉。”三个男孩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算了算了,不和他们计较了,大热天的互相体谅一点吧。”我不禁向语文老师竖起了大拇指。一节课结束,我又走进教室,让几个衣服湿的特别厉害的男生去办公室,把短袖脱了,穿上外套。听着他们在办公室里嘻嘻哈哈的吵闹打趣,看着他们把湿衣服铺平在阳台栏杆上。我把教室的电扇打开,调到最小档,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是提醒他们不要贪凉,当心感冒,然后,又望向小刘的座位,他虽还是一脸面无表情,但眼里似乎有几分感激。
换位思考指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理解学生的行为。尽可能从各种角度为学生的行为寻找合理的理由,并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换位思考运用得当,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为自己着想,从而把老师的要求理解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在倾听孩子的想法时,要表示出诚意,要有耐心,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对孩子的谈话适时作出反馈。只有用心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才会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经过这样的班级对话,我明显地感受到班级的氛围比以前更和谐,像小刘这样比较冲动的学生,遇到问题也比以前冷静。
二、积极肯定学生的共情力。
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孩子能够通过事情本身去自我习得,有的孩子需要借助相关事情并在他人指导下获得。培养学生的共情力,也需要教师在相关事件中及时肯定某些孩子并指出他们值得所有孩子学习的地方。
一次午间自习时,有孩子告诉我:“胡老师,小王跟小张打起来了!”因为等我快速走教室时,看到几个男生分别拉着小张和小王,班长刚站起来,对小王同学说:“我跟你换一下座位吧,你坐我左边。”就这样,班长主动把座位调到了“肇事”的小张与小王同学,把他们隔离开了。因为是午间自修时间,我不想影响孩子们的作业和休息情绪,所以简单地说:“大家都好好写作业,下课后我们再讨论。”
下午第一节课上,我跟所有孩子交流:“今天我要表扬班长。他在看到两个同学打架的时候,主动站起来换位置,把打架的两个同学隔开了。我想,他一定意识到他们继续坐在一起有可能导致矛盾更加激化。这说明班长能理解其他同学的情绪,并且做出了非常好的安排。大家要向他学习。下次你如果遇到有人跟同学闹别扭,也要去理解他们的情绪。你可以说,不要计较了,跟我出去玩吧。或者说,不要生气了,我们换个地方玩吧。大家都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来学习文化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肯定个别孩子良好的共情力,是一种对学生具体明确的指引。三、有意识的培养每名学生的共情力。
美国儿童创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鲁斯·佩里博士在著作《爱的教养》中指出:“世上最好的教养结果,不是成绩有多好、不是运动有多棒,而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这就是爱的教养,这种能力就是共情力。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冷漠的孩子,他们其实就是缺乏共情力的孩子。”可见,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共情力的培养。
原谅别人,成年人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不要求学生立刻原谅他的同学。那种在教师安排下的“握手言欢”,很多时候是勉为其难,恰恰也是对孩子的不共情。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过滤自己的情绪,真正去反思自己、体察对方,才会真正去原谅对方。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取共情力。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感悟对方,以正确且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在班级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关心班集体的能力。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若能恰当的使用这种团辅技术,就能让学生信赖自己,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的交流。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感受到的是来自老师真诚的关心与关注,学生在这种真诚的关心与关注下同样会与老师真诚的交流,老师能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互助、欢愉、共进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够给予学生力量,让班级充满爱与信任,从而创造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