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师德师风建设 >

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4:40:1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

小学师德论文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素养;兴趣;素养

我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璀璨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过历史的沉淀,在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发展壮大中华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因此,古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并理解诗文大意,使他们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就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几点做法,希望能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网络环境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的心态变得浮躁,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不懂诗词,也不爱诗词,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读古诗词了,这就造成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高。教师对古诗词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教学范围内,古诗词的备课都是以教材和教参为主,没有丰富的诗词文化储备,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辨析、释义和扩充,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这就严重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但是由于教师对古诗词的价值认识不足,观念上不重视,造成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不当主要表现在重释义传授,轻意蕴感悟,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生字词讲解、解释词义、语法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诗词所具有的人文因素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三)教学方法程式化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解词释义—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程式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呈现给学生,没有对其内在含义进行阐释,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和重复默写,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不了解诗词的真意义,根本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逐渐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四)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

古代诗词的表述方式和现代文有很大差异,所包含的词语和词汇含义复杂,内容也比较烦琐,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很难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含义,会觉得古诗词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再加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限,没有接触过古诗词中包含的大量的生僻字,因此,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就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古诗文学习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古诗词专业素养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现代人缺乏学习古诗词的相关语境,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是前提,学生只有感受到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的魅力熏陶,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爱上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古诗词专业素养,首先,要丰富古诗词和古典文化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加强对古诗文篇目的诵读,在熟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反复推敲、玩味作者斟词酌句的艺术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教师只有将这种感受带入课堂,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古诗词相关理论书籍,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古诗词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自信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古代诗文的长河。最后,教师在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之后,还要提高鉴赏能力。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想象丰富、意向深远等特点,要想把握古诗词的精妙,领悟其深邃缥缈的意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品读、感悟、实践、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我感知的知识储备,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有40多首,以唐宋时期的作品居多,按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景或者叙事类,赞美祖国的美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情。三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忧愁、郁结之情。这些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造成学生无法体会和感知,产生理解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和创作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对作者有所了解,就能为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打下基础。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之前要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与作者或者时代相关的典故或者成语故事,加深学生对时代的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诗时的心情,领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去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课上,采用学生汇报和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时,就可以给学生出示李白的图像,问:“这个人喜欢旅行,去过好多的地方,有庐山、敬亭山,天门山等等,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白!”接下来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诵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和节奏等感悟诗文大意,体验情感,并能背诵诗文。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新课标推荐的篇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领读、齐读、接龙等,让学生读出新鲜感,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营造古诗词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古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古代名家的画像并定期更换,使学生置身其中,始终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2.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诗词往往意境深远,有时候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无法描绘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这就形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是难以领会并感知诗文的广博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画和视频的形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使古诗文中简洁精辟的词句展现出“诗情画意”。例如《春夜喜雨》这一古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画面感十足,但是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是无法表达完整透彻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用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一副“春雨图”。画面上有青山、小河、斜风、细雨、行人,再配上细雨的“沙沙声”,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融入“春雨”的意境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思,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到美的熏陶。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古诗词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感悟,某些古诗词描述的诗境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古诗词内容和生活的连接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古人写诗源于生活,今人品诗用于生活”,我们要将古诗词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语文能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奥妙,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S1).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篇二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德育修养

1 、加强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扎实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以“如何做个新形象高素质的教师”为主题,结合市教育局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并且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高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并有两位老师在镇德育论文汇编中荣获三等奖。

2、健全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将德育工作全面纳入班级及教师个人的考核量化,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落实好德育工作。

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班每周开展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2、组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小学生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晨会、思品课、校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校园文化建设潜移教育

1、抓好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花园式”学校建设中,继续以美化、绿化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

2、积极创造条件,增设育人环境,进一步搞好德育阵地建设,各班能够及时更新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争章活动。保障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健康、和谐地开展,使每一名同学都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小学师德论文 篇三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一生要承载太多的恩情:父母的养育呵护、师长的传道授业、朋友的悉心关照、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等。只有心怀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从而珍惜所有,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缘由地愤世嫉俗。作为父母、教师应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让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接触到的“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自然”为主线来开展。

1.爱国家

热爱祖国,懂得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对祖国忠诚,为祖国服务,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所从事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没有国家的爱护,我们将无所依存、无立锥之地。

2.爱父母

爱父母,就是行“孝”。作为人“子”,应懂得孝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怀念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仿佛扛着整个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同学、爱社会呢?因此,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

3.爱老师

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老师因职业要求已付出太多的爱,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作为学生应由衷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

4.爱同学

懂得去关心、帮助同学和他人,因为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向同学学习,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正是从他们身上发现和看到了优点、缺点,才能有了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5.爱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首要的一课是学会如何爱自己,我们称之为“自爱”。人类社会中,自尊自爱者方受人尊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让责任心告诉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让自信心告诉每一个学生,永远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爱自然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优美的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花草树木、充足的食物、蔬菜……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提倡低碳生活,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是我们的行为准则。让我们张开双臂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恩典,阳光、空气、蓝天……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感恩我们身边的一切:感恩劳动人民,他们种出了口中的粮食;感恩工人阶级,他们制造了各种用品,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成果,千万个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二、积极引导学生感恩

知为行之始。学生一旦知恩后,就会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给予他们恩情的老师以及周围的一切,他们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的感恩行为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时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感恩的活动中,使之从中体验到感恩行为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

首先从尊重给予他们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态度谦恭、不事张扬、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有不同见解或想不通时不能使性子、发脾气、撂挑子,而应大胆提出,积极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多与老师商量,获得成功要与老师分享……然后再逐渐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周围的人:尊重同学、不能我行我素、口无遮拦、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师长、认真完成作业、不给老师添麻烦;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克制

遇到别人的误解能忍让,理解对方,克制过激行为,遇事考虑后果,多想别人,三思而后行,克制惰性行为,要有一种挑战自我、知恩图报的思想,从而培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克制退缩行为,胸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气,进而养成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克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行为,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报亲人、师长,更是为了服务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持久的,终生的,学习是一种品质,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离不开方法、技巧等。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说:“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种挫折,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奉献;爱护集体,团结友爱;待人礼貌,行为文明。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要计较自己给了别人什么,而记住别人给你的关心与帮助,这样自己才会永远快乐。要将它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它延伸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最终去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5.引导学生学会干活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总认为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大出息。因此,不让他们动手干家务活。其实,适当干点家务活不仅影响不了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会让我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因为只有通过干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真正知道你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回家还要洗衣服、做饭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让孩子了解家长对家庭的奉献,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否则就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6.引导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

学生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感恩父母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奉献爱心行动,捐资助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暂时摆脱经济困境,定期举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进社区活动,积极为他人服务、奉献。通过捐款活动,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边爱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爱心,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社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7.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指引人生。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恩我们,更要让他们感恩社会,感恩整个生活,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怀揣感恩之心走进校园,更要让他们怀揣感恩之心步入社会;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在师长的指引下付诸感恩行动,更要让他们将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自觉践行感恩思想,回馈社会。唯有此,我们才会实现教育的长期效应,延伸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唯有此,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正能量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断绝的民族命脉,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分儒、释、道三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乃圣贤教育。圣贤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基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以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人格得以升华,生命接受洗礼。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必定能唤醒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爱的真谛,懂得拥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贵,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陈建华 单位:广东省始兴县马市中学

第二篇

一、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抓手

1.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要以党团建设为抓手

高校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一切党团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更加丰富的实践方式,几乎在大学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堂。第一,在各类专题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每年的8月和9月,是大一新生进入新的阶段和开始自己人生新起点的时候。此时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父母、亲朋独自在外求学,心理上存在一个“断奶期”。这时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军训教育、专业教育和家长座谈等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对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帮助。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第二,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举办感恩专题辩论、名人讲座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寻找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活动,增强党团员的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加强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效果显著。第三,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目前,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可有效地利用每年的奖、助、贷、减、免等资助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如在评选之前先开感恩教育会,明确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列举学生中的先进事例,由此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都是恩情,从而树立知恩图报,进而上升到报恩的意识。

2.重视在管理和服务中进行感恩教育

管理和服务是高校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刚柔并济”的特点,用管理的强制性来规范人,用服务的渗透性来感化人,一方面,根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还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管理上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服务活动的广泛性和实践性,使得服务的过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二、加强传统感恩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功利和浮躁,自身人文素质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更加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里,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学生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离开了人文素质的渗透,“人将不人”,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也需传承。只有将“致真知”与“致良知”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将来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处处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场所,时时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时机。新历史背景下,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努力探索,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赵琦元 张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第三篇

一、现状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心理暗示

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即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成绩划分学生的等级层次,这种方式虽然对激励学生奋进有一定的裨益,但对于一定学生而言,这种片面的划分容易造成强大的心理暗示。

(1)抵触者。将自己拘囿在“我不懂”的暗示怪圈中,从我不懂这些,到我不懂怎么弄懂这些,一步一步放弃对知识的探寻,如同蚕茧,周而复始的缠绕丝线只为将自己包裹在自我的世界里。践行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部分人本身存在求知欲,不断重复性的抵触造成了最后的完全否认。

(2)不屑者。是抵触者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部分人因为对知识的抵触,在面子光环笼罩下,行为表现为一种不屑的态度。施教者在面对这样的学生多数情况下表现的是暴躁易怒的态度,采取的也多为硬碰硬的方式,尴尬的师生关系也因之不断恶化,并逐渐走向晚期。

(3)自卑者。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多数的大专学生以考场失利者居多,因而选择大专教育作为自己“退而求其次”的保障,这些学生大多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行为认知上及思想意识上都会表现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不同的态度。而这些往往为施教者所忽视。

2.学习动力不足

大专虽然给一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再次走向课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很多大专学生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走向最终课堂的“曲线救国”的契机,而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终结,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后的定性,对未来没有确切的把握。

3.抱负水平差异

抱负水平是个人主观的估计或愿望,它可能高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成就。学生的抱负水平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首先与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愈高,则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一般也愈强烈;家庭影响相较于学校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更为直接,父母对学生的期待,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不过过多的期待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一般也高。大专科目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灌输,更多的实验操作,使得大专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最后,与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有关。他们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较高,中等学生居中等地位,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差等生,其抱负水平并非完全低下,可常常显示出不符实际的现象,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存希望。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1.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

4.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5.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教者和施教者互相认可对方的付出,并对对方的付出做出一定的反应。如学生在感恩于教师的教育,进而回馈到家庭,进而投射于社会,则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教师感恩于学生的配合,会提高教授热情,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所学专业科目的内里,学术氛围愈加的浓郁。这种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教育理念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优势,但仍旧是知易行难的教育模式。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体谅父母。对孩子应从小严格教育,不仅仅在学习方面,还应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第二,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还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一味大包大揽,将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应当对孩子时不时做出的感恩行为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值得再接再厉保持下去的。第三,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该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应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在感恩教育中,应注意与邻里间的感恩行为,最为重要的是对父辈的感恩,使孩子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感恩意识便会深入到他的内心并指导他今后的举止行为。第四,感恩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靠家庭中的父母进行教育影响,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在家中的时间,学校的环境对孩子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外,还得靠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意义

1.“态度”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人生

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心态,端正人生前进的方向。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充分认识到感恩品质的缺失不仅极大地损坏了当代学生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而且还与学校培养出成才的学生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格格不入;认识到高职学生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祖国及他人对我们的恩情;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真诚回报的心态,是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是对帮助过我们的万物和生灵的真心感激;认识到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是不受人们尊重和敬佩的人;认识到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既是自己成长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2.感恩教育对家庭的现实意义

中国需要重视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的优良作用和价值。面对这些情况,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就显出了突出的作用,感恩教育使青少年懂得什么是恩,为什么要报恩,报恩有怎样的良性作用。当孩子作为社会人开始感恩,那么他自身的价值也就在慢慢地得到肯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开始感恩,那么他的行为将使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父母感到自豪与骄傲,并使得和谐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不是十分和谐的氛围开始变得融洽,感恩是具有传染性的,并对整个人生及家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合理实施将逐渐减少社会中“啃老族”不赡养父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家庭,使社会都处于和谐的环境中,这也就是感恩教育对家庭的最大作用。

3.感恩教育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双重作用下迅猛飞速发展,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而高水平的其中一个指标便是金钱的数量,大多数人唯金钱马首是瞻,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强烈冲击。而这期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在家中是倍受宠爱导致有些任性外,又受到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主义更加严重,对于他人多是冷漠处之,在这样的交际社会中,缺乏团队意识,对于他人给予的及时的帮助往往觉得理所应当,泰然接受,毫无回报可言。加强感恩教育对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的建设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使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降低减少,许多冲突矛盾都是因为没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候想想他人曾经对自己的好,保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话,那么争端口舌冲突暴力也就不会发生了,不再是一味的指责他人对自己的造成的伤害,而应常怀感恩之心去铭记他人的慷慨恩德,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同事感激彼此的通力合作渡过难关等等,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感恩意识逐步提升,才能真正发挥这一意识在人心与社会中的调和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四、结语

感恩教育立足当代,承接素质教育的余音,以修身为最终目的,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郡谦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倡导三种理念,传递感恩的正能量

要深化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组织健康生活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思想困惑,引导职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心态上的端正,心情上的平和。倡导“包容”理念,为精神“加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企业包容职工,就会凝心聚力、汇集才智,为企业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职工包容企业,就会同甘共苦、众志成城,使大家发挥出最强的工作效力。面对思想有滑坡、工作有缺点、作风有毛病的职工,工会组织要坚持思想上不放弃,工作上不抛弃,加强教育,积极帮扶,引导广大职工个个知荣辱、人人争一流,形成“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进步”的良好态势。

二、突出三种途径,积累感恩的正能力

1、突出“以小见大”,积累干部职工队伍的向心力。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从点滴小事入手,从细微之处着眼,真正做到感情贴近职工所想,措施符合职工所需,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和“娘家人”。通过开展“青春光明、梦想远航”青工成长计划和外闯市场职工中秋网络联谊会等活动,为不同职工群体提供了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服务,送去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提升干部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向心力。

2、突出“由点及面”,积累企业和谐建设的感召力。要抓“点”带“面”,以“面”促“点”。要将感恩教育活动融入到工会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要创新活动载体,选好工作抓手,从基层的热点和关键点入手,推动感恩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职工多彩的精神风貌,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争做感恩企业排头兵、勇当构建和谐主力军的热情和活力。

3、突出“以上率下”,积累企业科学发展的带动力。要强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更要大力倡导“动车”文化,使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出更大的带动示范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责任,切实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诉求、最紧迫的需要答复好、处理好、解决好。要完善职工困难帮扶中心、扶贫济困基金、互助互济金、大病救助基金等渠道,使关爱职工、感恩企业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和共同呼声。

三、发扬三种传统,营造感恩的正效应

1、发扬密切联系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干群“一条心”。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层和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要坚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倾听呼声意见,了解利益诉求,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通过开展职工大讲堂、技术技能比赛、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职工的成长搭建舞台,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协调一致和同频共振。

2、发扬牢牢依靠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全员“一股劲”。要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职代会提案工作,健全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畅通职工表达诉求渠道,确保职工享有表达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要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为企业建功立业、多做贡献,营造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篇四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结语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篇五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39-01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课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重视基本文化教育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学教人,以德养人。特别是,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而中职德育教育,所要担当的任务就是在中职生正在形成自己人格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顺利走向职场。因此,作为从事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找出中职德育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1 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不重视,学生厌烦之”。

1.1 教师不重视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德育课的主持者、教学者的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认为中职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难以教养,上德育课的效果很有限,因此,教师从主观上就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只是象征性的进行课程,而不注重教学实际效果,以致更不会去考虑教学方法的设计创新。而且,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像说教,枯燥且乏味,不只是学生会这么觉得,教师在主观上也对德育教育相关教材的内容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因此,只会刻板地念教材,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动力。

1.2 学生厌烦

德育教育作为普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必要性是由社会要求的。国家、社会需要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人才,对于中职教育培训出来的技术型人才来说,德育水平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是否符合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然而,作为学生,面对刻板、空泛的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却很可能产生无法抑制的厌烦感。这种厌烦感,很大原因是因为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枯燥,内容的空泛,实际上无法对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有什么良好的效果。总之,学生会对德育教学厌烦,源于两点:其一,教学方法的刻板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其二,德育教育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无法引起共鸣。

2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学生督促教师”法

针对教师不够重视德育课堂教学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学生督促教师”法。这是一种互动式教学,这将在下文也会提及,但在这里,针对的是解决教师态度不积极这个问题。从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上,可以通过“学生要求型”的互动教学方式来做到。即,让学生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做出要求,要求教师怎么教,并给教师的教学评分。学生集体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做顺序安排,打破以往死板的按教材顺序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给课程安排排序,这样就能从学生那里,给予教师一定的压力,教师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甚至不用备课就可以教学,学生对教师做出了要求,教师就会有受到重视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有相应的动力。同时,对教师教学的评分,也可以作为年级教学组长对教师的考评标准。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自身对德育课堂教学的不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就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法

适合的教学方法有:案例讨论法、案例辩论法、情境教学法。

(1)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优化教学必然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任何个体,都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非智力因素起推动、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念教材,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形成互动,使学生台下没兴趣,德育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空话一场。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书先生形象,只在台上当道德伟人,传授道德言论。而应该选择当下社会现实案例,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对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一边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一边在讨论过程中介绍社会上对该案例的道德评价。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站在一个道德人的角度,去感受,去评价,再通过教师对一些观点的修正、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如,对“路边摔倒的老人,你是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老师在总结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道德观的引导。

(2)案例辩论法。课堂辩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一个相关的具有争议的案例,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正反一方,展开辩论。征服对手的重要方法,就是了解对手,要在辩论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对对方的论点有所了解,而同时又要牢牢掌握好本方的论据,这实际上就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思考。德育教学在这个时候,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中职的学生,都处于年少气盛时,不服输是重要的心理共性,把握这种共性,通过辩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学生德育课上的“木偶人”现象。

(3)情境教学法。只有从生活的细节,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口头上的君子,谁都可以做到,而真正的君子敏于行。这种教学设计,指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参与如分小组制作模型等需要团结协作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创设有关体现德育素养的环节,如不同小组有不同资源,但要完成任务,需要小组互助,所以小组就面临着内部团结,外部竞争,再加上外部合作。在活动情境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学生实际表现中寻找德育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还能从该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法有其操作的难度,需要教师的细心策划,但效果会是显著的。

3 结语

提高中职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进行考虑。教师是传道授业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需要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最终使中职德育课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宜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黑河学刊,2012,2(2):123-124.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范文,共有1801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下载
小学师德论文范例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