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9篇《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5―26练习四第6―9、12、13题。
教学目的:
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沟通整、小数的除法,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并会根据要求求商的近似数。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3.24÷0.24=3.24÷2.4=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指导练习
1、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
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
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P26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P26思考题
先解释停车收费的规定,再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作业:P25第9题。
课堂小记:
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的填写.
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物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第六课时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篇二: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⑵ 学习商是纯小数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三峡工程不但雄伟壮观,而且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蓄水发电,造福人类,谁再来为大家继续介绍三峡大坝的蓄水情况?
出示信息窗,找信息。(生答)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生: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三、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9.84÷3=
师:同意吗?想一想,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小数除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小数除法
动脑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1)估算
师:先估算一下,3天上升了 9.84米,平均每天上升了多少米呢?你是怎样估算的?(生答)
师:3米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多多少呢?还需要精确的计算,有办法吗?
(2)笔算。
师:接下来呢,老师就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道题应该怎样算?注意小组合作的要求,第一,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小组长负责做好记录,最后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全班交流,清楚自己的任务吗?开始活动。
① 小组合作。
② 全班交流。
(一)9.84×100=984
984÷3=328
328÷100=3.28
师: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
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样?(学生评价)
同学们的认同是对你们最高的评价。
(二)9.84÷3=3.28
竖式
师:你是怎样做的?(生答)
③师结:这样看来,这两个小组的交流就不谋而合了。大家都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了整数除法来做的,你知道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板书),把9.84扩大到它的100倍,结果还要缩小到它的.板书
这种方法叫什么?
转化有什么好处?
你们都用哪种方法?(学生举手)
③讲解竖式。
出示竖式:
师:想一想,商里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小数点能随便点上去吗?讨论讨论,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
(学生讨论)
交流:
1.从转化成整数的角度分析的。
2.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分析的。(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结:你能说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同位两个先说说看。
(课件出示)
同位交流
全班交流
师结:数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小数点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结果是3.28.和前面估计的3米多差不多。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商的取值范围。研究到这,你感觉一下,小数除法在计算的时候,最关键是要注意什么?(生答:小数点对齐)为此,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练习。
你能快速给下面各题的商点上小数点吗?(课件出示)
学生做,并说明为什么点在这?
师:你现在会做小数除法了吗?
(3)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②生讲是怎样做的。
③纠错(学生的错题)
四、课堂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到超市里面看一看。
(课件出示)
1.哪种彩笔更便宜?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2.四人共花了32.08元,平均每人花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3.小小对抗赛。(课件出示)
分三大组做
交流
师:三个竖式展示
观察三个竖式,你有什么发现?(小数点对齐)
根据刚才的发现,读题,根据5823÷3=1941的商,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五:收获平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建立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
篇三: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复习,使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使学生经历笔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作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通过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创设情境,把第5题改成四个简单生活问题,让学生列出以下四个算式:
①136÷17 ②584÷26 ③370÷396 ④762÷63
师:以上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提出学习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情境题
(1)、 不用计算,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2)、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在板上展示计算情况,学生评价。
2、 P90第3题,先让学生填完统计表后,纠正错误后,再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P90―92第4―13题
独立完成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总结练习,小组内交流课前小研究、汇报、完善表格。
项目
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相同点
不同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师:下面这道题是李明、赵亮、林红三位同学同时计算的,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叫你来批改,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谁对谁错呢?
李明:1998÷54=307 ( )
赵亮:1998÷54=37 ( )
林红:1998÷54=34 ( )
&
nbsp; 师生讨论、交流、反馈。重点讨论再算一遍、验算、排除法等方法。
根据赵亮的计算结果,你能直接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999÷54=( )┄┄( )
20xx÷54=( )┄┄( )
1992÷54=( )┄┄( )
2、请你也来当包公:
师:我国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大清官,而且办案非常厉害。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包公)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包公。
⑴2863÷28 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
⑵820÷30 商一定是三位数。( )
⑶820÷36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只能填2。( )
⑷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余数最是98。( )
⑸被除数的末尾和中间有几个零,商的末尾和中间就一定有几个零。( )
⑹在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0。( )
篇四: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一)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学一学
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例1的条件和问题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思考
问题: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4/5=28
(三)做一做
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四)议一议
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五)练一练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五: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一个:3×2=6,56÷4=14请学生分别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有关的除法算式,根据除法算式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3×2=6,56÷4=14,
6÷3=2;14×4=56。
师:请你说说从上面的两组算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除法和乘法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师:今天我们就要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出示情景:如果请你用100元钱买一种书,你准备买什么?
学生选择,教师板书记录。
我们先来看看便宜的(《乌龙院》每本5元),最多能买多少本?怎么用算式表示?
生:100÷5=20(本)答:100元可以买20本。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你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正确吗?可能出现的情况:
(2)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生:太简单了,因为20×5=100嘛!)
(3)指名回答。(师:你举出20×5=100是什么意思?)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生: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
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4)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你能根据题目的信息,说说20×5=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一本书5元钱,20本书是100元钱。)
这说明你的计算怎么样?(正确)
提问:这里的20、5、100在原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你能说说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吗?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板书:商×除数=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出示第二个问题:100元可以买多少本《阿衰》(每本8元),都用完了吗?
(1)这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你列式计算。
100÷8=12(本)……4(元)答:100元可以买12本,还剩4元。
(2)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验算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验算?
(余数该怎么处理?同桌讨论)
(3)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12有没有这样验算的?12说说这样错在哪里?
×18×18
96100
+14
100
(4)组织讨论:根据题意说说1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2×8+4表示什么?(每本8元,12本是96元,加上剩下的4元,正好是100元。)
(5)12、8、4、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可省略)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提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和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3=12……1()÷7=23……2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4÷8209÷3856÷7
3、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210千克苹果,装在同样的箱子里,每箱8千克,能装几箱?
(请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除法验算有什么作用?
怎样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篇六: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接近15、25的除法题,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自主探索灵活试商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接近15、25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同学们知道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吗?因为老师们听说我们四(3)班的同学数学学的特别好,但是要眼见为实呀,你们能让老师们失望吗?(不能)那就好好表现,有没有信心?(有)
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1. 直接说得数
25×2 = 25×4 = 15 × 2 = 6×15 =
45×2 = 26×3 = 40 × 5 = 12×8 =
口算速度真快!如果举行比赛的话让你选一组,你会选哪一组呀?为什么呀?
2.笔算。
1分钟内能不能完成呢? 186÷22 272÷38
这两题的除数都接近整十数,所以我们估成整十来试商比较方便。
二、尝试题。
通过做题老师发现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学的还真是不错。不过老师今天准备了几道比较难的计算题,敢挑战吗?先来看第一题。
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排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多少人(1)怎样列式?140÷26
(2)自己先试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不过除数和我们原来的除数有点不太一样,看哪位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很快想出商来?
(3)学生板书并讲解你是怎么想出商的?(做的快的同学帮助验算一下)
(26最接近25,那还接近27呢?为什么不用27试商呀?25好算好想,为什么好想呀?)
(4)学生进行试做,体会25试商的方法。(没学会的可以打开课本再看一看)
看来把26估成最接近的25,这种方法减少了试商的次数,更接近准确结果了,这种方法好不好?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
三、尝试练习。
出示162÷24 96÷16
(1)独立完成。
(2)学生板书并讲解你是怎样很快想出商的?(做的快的同学帮助验算一下)
通过做题是不是感觉这种方法能很快想出商来,确实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时,可以根据情况估成几十五的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又长本领了?心里高兴吗?既然同学们做题速度这么快,那咱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不好?
四、检测练习。
1、1分钟抢答游戏。
(1)一道一道的出示,然后抢答!
(2)分别汇报商是几。你是怎样快速想出商的。
(3)原来试商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其实数学就是这样奇妙,可能啊!还有很多方法在等着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它,你们愿不愿意做这个有心人呀?那成功一定属于你!
(4)师小结:虽然我们的试商方法很多,但是每个人因为计算能力的不同还是要灵活选择合适自己的来使你的计算又对又快。
2、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三道题,我们来举行一个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的又对又快,成为前10名的小状元,起立站好。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答案。
89÷14 196÷38 150÷25
通过做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了吗?
五、提高训练。
看来这几题没有把同学们难住,老师真的为你们骄傲,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道10分的题想做吗?
300元最多可以买几套衣服?
31元 36元 39元 24元
1、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思路与方法。
3、谁获得了老师送给你的10分呀?
六、板书设计:
除数不接近整十的除法
140÷26=
篇七: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篇八: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并能把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迁移到对a÷b÷c=a÷c÷b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形成对“除法性质”有较为完整地认识。
2、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口算投影片,16个圆形卡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有哪些?怎样用字母表示?
2、下面的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25×17×4=25×4×17
25×(100+4)=25×100+25×4
620—123—77=620—(123+77)
二、新授
1、口算
(1)16÷2÷8 (2)16÷(2×8)
360÷12÷3 360÷(12×3)
4800÷50÷2 4800÷(50×2)
猜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举反例:
验证:
1、动手操作
集体操作,指名让一人到投影前演示。
(1)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边摆边说摆的过程。
列式:16÷2=8
(2)把每份中的8个圆形纸片,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式?
列式:16÷2÷4
2、提问
从刚才分圆形纸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现在每份有几个?(2个)还可以怎样列式?16÷(2×4),
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几个)结果相等吗?(结果都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若说: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6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
还成立吗?为什么?
3、小结规律
(1)同伴交流。(2)汇报结果。
老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是:a÷b÷c = a÷(b×c)(b,c不为0)
思考:如果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与上述的分法分的份数一样吗?每份数一样吗?怎样列式?
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还可以把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再除。
用字母如何表示?a÷b÷c = a÷c÷b
练习:说出下面题目的口算方法:
240÷5÷24=
4、学习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口述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3)尝试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4)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5、比较两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每组花了多少元;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虽然算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每棵树苗10元。
说一说,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用总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方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对号入座:
81÷3÷3= 81 ÷(3 3) 420÷5÷7= 420()(5 7)
210÷(7×6)= 210()7()6 350÷(7、×25)= 350()7()25
2、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
240÷8÷5=240÷(8×5)
1280÷(16×8)=1280÷16×8
750÷(15÷5)=750÷15÷5
3、教材43页做一做
4、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50÷25÷2 260÷5÷26 3000÷125÷8 4900÷ 5÷70
5、思考:240÷(3×5) 630÷42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九:《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会口述口算过程。
2、通过每一组上下两题有联系的口算和估算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估算方法和养成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口述口算过程达到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达到熟练口算。
教具:课件、口算卡片
教时:1课时
一、课前小研究:
口算:80÷20=60÷30=70÷10=
120÷40=100÷50=240÷60=
从以上题目中选一题说说你的想法并写下来:
( )
口算和估算对比题组:
(1)80÷20=(2)60÷30=
83÷20≈64÷30≈
78÷20≈59÷30≈
80÷19≈60÷28≈
80÷22≈60÷32≈
(3)160÷40=(4)420÷60=
162÷40≈421÷60≈
157÷40≈417÷60≈
160÷42≈420÷63≈
160÷38≈420÷58≈
二、堂上学习
1、小组内交流,补充、修改自己的课前小研究,达成共识。
2、组间交流,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3、小组内再一次互相说说口算过程。
4、请一个小组上来每人任意选一题,轮流说说口算方法。
5、请一个小组上来每人任意选一估算题,轮流说说口估算方法。
师:虽然我们选择的题不同,但我们的估算方法是一致的,谁能把估算方法概括地说一说。
6、完成书p79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练习后选择你喜欢的一组算式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口算的。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讨论后,请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口算或估算方法,表扬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
篇十:《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算:
(1) 20 × 4=30 × 7=
(2)90里面有( )个十,450里面有( )个十。
(3)120 ÷ 3=320 ÷ 8 =70÷7=180÷6=
2.估算: 81 ÷8≈122 ÷ 4 ≈
3.分气球。
(1)4个班,每班有20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有8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出示图: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
(1)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式?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2)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组内交流。
(3)汇报口算方法:我听见有的同学说得可好啦,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①20×4=80,所以80÷20=4
②8÷2=4,所以80÷20=4
(4)有的同学是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有的是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再和同桌说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5)出示估算:83÷20≈80÷19≈
看一看这两道题,能不能运用你以前的学习经验和刚才的口算方法来解决它们。女生第一道,男生第二道,想好后同桌互相说说。然后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可以怎样做?(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7)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 ÷ 20=90 ÷ 30=80 ÷ 40 =
62 ÷ 20≈93 ÷ 30≈80 ÷ 38 ≈
2、教学例1(2)
出示例1(2)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列式: 120 ÷ 30 =
(2)你能利用我们刚才学的口算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生汇报得数,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3)结合刚才的估算经验,估算:122 ÷ 30≈120 ÷ 28 ≈
指名回答,说出估算过程。
3、考考你。出示79页做一做。
4、小结:
对比例1(1)(2)两题有何相似之处?
三、师小结:
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你都学会了吗?
四、巩固新知:
1、口算下面各题:(80页1写书上)
(1) 20 × 3=(2) 60 × 4=(3)80 ×5=
60 ÷ 20=240 ÷ 60=40 0÷ 80 =
生独立口算,观察每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掌握想乘算除的口算方法)
2.解决问题: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篇十一:《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
(1)因为( ) 所以( ) →想( )
(2)因为( ) 所以( ) →想( )
篇十二:《除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
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
”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篇十三:《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1、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x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几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6表示6个小朋友;2表示没车做2人;3表示要做三辆车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12个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12÷3=4
12表示12个苹果;3表示分给3只小熊;4表示每只分到4个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干嘛?
1、教学例题。
(1)出示:6个小朋友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6表示6个小朋友;3表示平均分成3组;2表示每组2人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
6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爱劳动的小朋友老师都喜欢,下面老师要把8支铅笔奖励给最卖力的2位小朋友,没人分的几支?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8÷2=4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8代表8支铅笔;2代表2位小朋友;4代表没人分到4支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篇十四:《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认识: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单元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分清:(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分。不再称为两种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理解乘法、除法的关系。应用除法的含义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突破
1、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
3、重视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分一分》3课时
《认识除法》1课时
《练习四》2课时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篇十五:数学《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的内容蕴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导出例1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班级:三年级 班
教学时间:2012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4、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5、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6、课的类型:新授课 练习
7、教学方法:观察法、交流法、讨论法、指导法、讲解法等
8、教学准备: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9、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30÷3= 360÷9= 420÷7=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1、2小题
十二、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学反思:
篇十六:数学《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篇十七:数学《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P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
例4以计算100元钱可以购买多少本练习本为背静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使学生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除法验算除法,并且学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利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认真仔细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验算的作用,特出示情景图,结合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商自主探究,允许得出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引导法与启发法相结合
学法:探究法与发现法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挂件、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活动激趣。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文具店里有什么呢?各多少钱一本呢?
师:如果你现在有100元,能够买几本红笔记本呢?又能够买几本蓝笔记本呢?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大家的购物活动开展得不错。我们通过购物活动,进一步熟悉了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购物活动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错误呢?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多。这说明,我们在计算时为了提高正确率,要注意验算,千万不能出现错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生可能回答:文具店里有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红笔记本每本7元,蓝笔记本每本5元。
生个别汇报。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华购物情况。
师:小明和小华都拿着100元钱分别去买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小明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找回他2元钱,而小华刚好买了20本蓝笔记本。
师:根据上面的购物情景,你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师:他们算得对吗?我们要如何判断对错呢?这时候,除法的验算就派上了用场。和你的同桌说说看,你想怎么样验算,然后动手试试看,你的方法管用吗?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得真精彩,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个别汇报。生可能回答:
100÷7=14……2
100÷5=20
生讨论、试一试,个别学生汇报:
①重新再算一遍
②用乘法计算:
14×7+2会不会等于100,会的话就是正确,不会就是错误的。第二个也是一样。
生可能回答:乘法。
设计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学习空间、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
师:谁能到黑板上来验算给大家看一下。
师:为什么第一个验算还要加2,而第二个的验算不要加上任何数呢?
3、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在要验算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确的,应该要用什么方法呢?
师:在验算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了。个别学生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第一个算式有余数2,所以要加上2。而第二算式没有余数,所以不要加上任何数。
生可能回答:乘法。
生可能回答:如果除法的结果有余数,验算时先用商和除法相乘,再加上余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4后面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3题。
师:同桌两个人合作,利用除法,分别找出被2除,被3除,被5除余数为0的数。
师:你们还能想到更简单的方法吗?
3、练习六第4题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师:租9辆车够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4、练习六第7*题
师: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也就是说每2个成人带1个儿童,每三个人中有1个是儿童,那么456人中有几个3人呢?生独立计算,并且验算。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同桌互相帮助,个别同学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389÷9<45
②45×9>389
生可能回答:
456÷3=152(个)
练习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飞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生自由汇报。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7=14……2 100÷5=20
20×5=100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积极创设生活中购买图书这一情境,让学生口算、笔算用1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寓言故事》(5元/本)或《科普知识》(7元/本),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学——怎样检验计算的正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验算的方法,领悟验算的作用。
篇十八:数学《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 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篇十九:数学《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说明: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看课件的信息,领会题意。
师: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生:阅览室有200本书, 2个4层的书架
(随着学生说的课件出示条件)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2个书架有几层?
生: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
生: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师: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层)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汇报时提问:(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