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6篇《人教版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人教版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简单的分数加法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2)填空
?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法)
2.教学例1。
(l)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
(1)(课件演示: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4.练习。
(1)口答:
的思考过程。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篇二:简单的分数加法优秀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能力目标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明是怎样计算的。
46-5 120+1350-20 76-24师:计算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2.填空:
二、导入新课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提问:①老师把这个西瓜怎么分的?你有几种分法?②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③两份呢?()
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如果8份都取了,应该用什么数表示?(说明就是)提问: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所取的份数不同)
1
小林吃了2块,小莉吃了1块,她们俩谁吃的多一些?(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归结问题为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让学生讨论得出
是2个,是一个,分数单位相同,把2个和个合并起来是3个,所以:+=。
(多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同桌同学互相说……采取多种形式加深理解)
提问:计算前后分母变了吗?分母为什么不变?
和就是有2个和个,合起来是3个。分的`份数还是8,没有变。
2.教学例2:
(1)观察讨论:(出示课件)
①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②拿走一份,还剩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③从剩下的图形中又拿走2份,还有几份?怎样计算?为什么?
(2)列式:-=()。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学例3
拿出一圆片,提问学生: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数字1)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你想把它分成几份?学生讨论一段时间后(出示课件)
(4)下列各题,指名同学回答。
①
2
篇三:简单的分数加法优秀教学设计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和解决问题三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分数中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分数的生活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分数与整数、分数、小数相乘的计算过程去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探索计算法则,寻找解题思路,自主构建新知识。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2.能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能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1)分数乘整数 1课时
(2)分数乘分数 1课时
(3)分数乘法的简便算法1课时
(4)小数乘分数 1课时
(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1课时
(6)解决问题(1) 1课时
(7)解决问题(2) 1课时
(8)练习课1课时
(9)整理和复习1课时
(10)重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体会教学知识的魅力,领略数学的美。
1. 分数乘整数
篇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染出更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男同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做好了16面,又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一个恰当的名称。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第一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科学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一想,3/7对吗?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它究竟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转化)。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1)验算:我们学计算,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约分:作为结果,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
(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1—9/10)
(2)深化:分母为什么用10,而不用其它数呢?
四、建构生成
1、说一说,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
2、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练习十四第1题,将图中的划分线去掉,由学生思考应平均分成几份,在对比中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练一练,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1)练习十四第3题,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其它海洋的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的2/15”这个条件再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先从图中隐去小军家的位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计算,你还能知道什么?
如果小军家离学校1/5千米,那么他从家到体育馆要走多少千米?他的家还有可能在哪?这时,他从家到体育馆又要走多少千米?
4、比一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1)两人计算接龙:( )→-1/3→+1/2→( )
(2)三人计算接龙:( )→+1/6→+1/2→-1/3→( )
五、拓展延伸。
上面一组题中有规律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篇五:简单的分数加法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法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法)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l)2个 加上3个 ,是5个 ;就是
(2)3个 加上4个 ,是个 ,就是
(3)2个 加上7个 是个 ,就是.
2.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
4.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 ,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 ,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五、课后作业 .
篇六:《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C2?C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C2?C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C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C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C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C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C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C2 +3=5 10?C(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篇七:《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组织了一些户外活动。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问题。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完成等式。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3)用等号连接。
2、观察发现。说说两道算式中发现的规律。
3、举例验证。
4、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
6、初步练习:
(1)填空: 96+35=35+□ 204+□=57+204
□+27=□+ 68 147+□=a+□
(2)357+218 用加法验算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2、补充算式,计算得到等式。
课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填上符号)
4、观察发现。
出示要求:
(1)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
(2)你还能找到什么不同点?
(3)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并试着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尝试叙说规律)
5、全班交流。
让学生自由说说发现的规律再自主举例,教师板书有关算式。
6、概括规律。
7、小结。
8、填空练习:(45+36)+64=45+(□+□) 560+(140+70)=(560+□)+□
18+(24+□)=(18+□)+32 (18+□)+b=18+(a+□)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请做的快的同学介绍介绍经验,从而发现可以选择算括号里加起来等于整百数的那道算式,那样比较简便。
3、选择结果是100的两个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基础:
1、补充习题
2、拓展题
篇八:《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P86~P87)8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凑十”的合理性。
2、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3、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互相交流、体验8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课件、花片。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好朋友大头蛙、蓝灵鼠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
二、师生谈话:我们先让大头蛙看看上节课知识学得怎么样,好吗?
三、出示口算题课件
六、指名说一说9+5的算法。
七、继续播放课件:大头蛙夸奖同学们。
学生认真地看图片。
学生看课件,指名答。
生齐答:等于14。
生1:看到了9,要找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2:看到了5,要找5。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3:从9接着数5个数。10、11、12、13、14。
学生们信心十足,情绪高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由动画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步探索
一、继续播放课件:
蓝灵鼠说:这些题太简单了,我来出几道题。
课件出示P86“算一算”小松鼠图。(左边8个,右边4个。)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为:8+4=□。
让学生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地探索8加4的计算方法。
二、谈话:1、你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你会列式吗?
2、请同学们试着计算8+4=□(可以用学具),然后与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可以用实物展台演示,或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四、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给8凑十和给4凑十两种方法,边讲解边板书。
注意讨论:为什么把4分成2和2?
五、播放课件:青蛙国王夸奖同学们。
学生开始思考:
有的学生可能摆花片;有的学生可能数手指;有的学生可能……
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交流。
生1:从8接着数4个花片:9、10、11、12。
生2:从4接着数8个花片。
生3:给8凑十。看到了8,要找2。4可以分成2和2,8加2等于10,10加2等于12。
生4:给4凑十。看到了4,要找6。8可以分成6和2,4加6等于10,10加2等于12。
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探索
一、 播放课件:
蓝灵鼠:这道题你们会吗?
课件出示P86“摆一摆,算一算”。
二、请同学们边摆边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
三、全班交流。
四、播放课件:大头蛙再次夸奖同学们。
学生小组交流8+5=□的算法。
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算法。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8加几凑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方法的特点。
课间休息
一、录音播放《小青蛙》这首歌。
二、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想法?
跟着 音乐一起唱。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很容易疲劳,安排课间短暂的休息,可以使学生重整旗鼓。同时,进行保护青蛙,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一、下面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课件出示P87“试一试”。
二、指名说一说8+7=□的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8+7=□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8加几“凑十”方法的印象。
巩固提高
一、播放课件:
大头蛙: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如果你们能闯过下面的三关,那才说明你们既聪明又伶俐呢?
用动画鼓舞学生的情趣。
二、第一关:课件出示P87茄子图,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为:
8+3=11
或3+8=11
把练习题赋予一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们上课伊始精神饱满,下课之时仍能兴趣昂然。
三、第二关:课件出示P87一群小蚂蚁的彩图。
问:一共有多少只蚂蚁?你能列式计算吗?
鼓励学生的不同解法。
学生列式可能为:
6+8=14
8+6=14
3+3+8=14
8+3+3=14
3+8+3=14
四、第三关:课件出示P87过河塘。
1.师问:同学们,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播放课件:
大头蛙问:9+6等于几?
小老鼠边挠头边思考。
师问:谁来帮帮小老鼠呀?
6+8=?方法同上。
3.推选两名学生,一个扮演大头蛙,一个扮演小老鼠。
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
4.最后,小老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了河塘,小老鼠随着音乐和同学们一起跳起来。
5、大头蛙和蓝灵鼠夸奖小朋友们学得好。
学生展开想象说:
小老鼠想过河塘,大头蛙说:“你只有答对了荷叶上的题才能让你过河?”
同学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篇九:《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按规律填数: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四、学习加法算式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五、分别学习4、3、2的加法算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篇十:《加法》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和自已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美也有感觉,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很了不起,老师要多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可见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犹为重要。
二、趣味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自学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集中也易分散。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
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评价能力,同时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但由于在课堂有宽松的氛围,学生谁想说就说,在学生个人展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很想表现自己,树立学习自信心。
小组合作读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让学生体验到把数学学习应用到生活的乐趣。
小组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当好小老师及监督员的角色,公正地为小组成员判断其做题是否准确。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订正,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在问大海问题时,说得精彩纷呈,兴趣盎然。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对任何事物都有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样他们对大海充满好奇,想揭开大海神秘的面纱,在向大海提问中,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四、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法习惯。问一问,你是怎样学会的。既巩固基础,又初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不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到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很有特色,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于知识早就会了,可在做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对,个别同学好的习惯还未正确形成。
篇十一:《加法》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5以内加法
难点:真正理解5以内加法,会应用。活动准备:
红花三朵;水果磁性教具若干;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复习5以内的数的的分与合
1、教师和全体幼儿进行问答游戏,进行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幼:肖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2、教师和个别幼儿进行问答游戏,缩小幼儿之间的能力差距师:××小朋友,我问你,2和3合起来是几?
××幼儿:肖老师,我告诉你,2和3合起来是5.
3、教师请幼儿两两合作并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一)复习3以内加法,巩固对“+”“=”的认识
1、老师昨天奖给小明2朵大红花,今天又奖给他1朵大红花,小明两天共得了几朵大红花呢?(教师边说边演示)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用加法算式怎么写出来呢?(教师板书:2+1=3)昨天奖到的2朵大红花用数字2来表示,今天奖到的1朵大红花,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问共有几朵,我们用加法。
“+”“=”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说符号的含义,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1、小朋友,看,这是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的水果,看看她都买了什么?(出示不同数量的各种水果)
现在老师要出题来考考你们,请你们算出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用加法算式怎么来写呢?(教师板书,并引导幼儿读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数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教师和幼儿编应用题
如: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了1个西瓜,买了4个脐橙,请问西瓜和脐橙一共有多少个?
编出一道就以各种方式请幼儿说出算式或写出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
三、游戏巩固练习
1、教师一一出示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如1+3=),请全体幼儿抢答。
2、教师出示5以内的算式卡片,请个别幼儿回答,对于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利用实物等辅助进行计算。
3、把幼儿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答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比一比屋子里5以内的加法谁找的最多。(比如:3个凳子跟2个桌子可以组成5。1根黄瓜再加上4个西红柿是5······)
篇十二:《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篇十三:《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具准备:课件,四个圆片
学具准备:算式卡片,每名学生准备5个圆片或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
先请3个男同学上前,提问: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3个)
再请1个女同学上前,提问:老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1个)
把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一共有4个)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句话完整的描述一下呢?
(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先上来3个男同学,又上来1个女同学,合起来一共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师:你能把刚才描述的过程配上手势再描述一下吗?
揭示课题:在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方法叫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加法)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学生上前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教师的动作,形象直观地体现合并的含义。】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气球图(第一张幻灯片出示第一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分离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丑手上的气球有什么变化,播放第二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的图片。)
提问: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小丑手上气球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师用手势配合着演示。)
2、摆一摆
师:用手里面的学具代替图上的气球摆一摆,边摆边说,你会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用老师的学具展示交流摆的过程。(先找同学说,再让其他人摆,降低难度)
3、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用小棒表示了气球,如果请你用画圆点来表示小棒,你会不会?刚刚摆学具和观察气球图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合起来),想一想你画怎样的圆圈图,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的两部分是合起来的呢?(根据学生的画法,利用刚刚学生在黑板上摆的教具揭示好的画法。)
4、学习加法含义
师:刚刚我们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那么在数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符号表示合起来,谁知道是什么?(加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加号,先写横再写竖,读作加号。
师:像刚才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小朋友合起来,三个气球和一个气球合起来,三根小棒和一根小棒合起来都可以用加法算式3 1=4来表示。师:大家会读算式吗?(如果会读,让学生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3表示什么意思?( 3个学生,3个气球,3个气球)
师:1表示什么意思?( 1个学生,1个气球,1个气球)
师:“ ” 表示什么意思?( 合并)
师:“=” 表示什么意思?( 一共)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5、结合点子图再说算式意义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数学王国里的一道加法算式3 1=4,那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加法算式,大家想认识他们吗?用你的姿势告诉老师。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完成做一做
针对第3幅图,讲解箭头的表示的意思,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左边是第一幅图,右边是第二幅图。
师:1 2表示什么意思?
可以表示: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在折纸,合起来是3名同学。也可以表示: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和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听故事,找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额非常好,表现的非常积极,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老师去广场上玩,发现广场上面有3只鸽子在吃食,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只,现在广场上面有4只鸽子了,老师的故事里藏着一道算式,这道算式就在你们的卡片当中,请你把那张卡片拿出来,高高的举起来。非常好,大家拿的都是3 1=4,卡片轻轻的放下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3 1=4?(可以换一道算式)
夏天到了,池塘里满是荷叶,有两只青蛙跳在了荷叶上面在唱歌呢,过了一会,池塘里又蹦来两只青蛙和他们一起唱歌,现在荷叶上一共有四只青蛙。你准备选择哪一张卡片呢?举起来,一起读出来,轻轻的收回去。聪明的同学告诉我,为什么你选择2 2=4?
3、自由发言2 3=5可以表示什么?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把几部分合在一起的事,老师这里有一道算式2 3=5,它可能表示的是哪件事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上由直观图抽象出数学算式,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2 3=5的意思,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的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吗?请你根据事情列出算式和你的同桌或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例,从而让学生充分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十四:《加法》教学设计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6= 30+2= 8+51= 50-20=
2、口答:
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
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出示35-2。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把35分成30和5
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反馈练习:“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例1、 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
35 – 2 = 33(本)
先算5-2=3
再算30+3=33
第二个问题,还差多少本?
35-20=15(本)
先算30-20=10
再算 10+5=15
比较两题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是把35分成30和5,不同:35-2是将分解出的5-2,而35-20是将分出的30-20
篇十五:《加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篇十六:《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a +100= ( ) + ( )
二、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29页的例2。想想(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2、(88+104)+96与88+(104+96)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观察后比较(88+104)+96
与88+(104+9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检测。
1、根据自学指导检测。
2、习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136+157)+143=136+( + )
(288+495)+105=288+( + )
(○+□)+△= ○ + ( + △ )
(a+ )+ = +(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53 + 36 + 6 4 = ( ) + ( + )
4 8 + 2 7 + 6 2 = ( )+ ( + )
8 9 + 1 2 5 + 1 1 =( + ) +( )
3 5 0 + 3 7 4 + 6 5 0 = ( + ) +( )
(3)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a: 76 +1 8 + 2 2 1、( 2 7 + 7 3 )+ 4 6
b: 4 2 + 2 4 + 5 8 2、 7 6 +( 1 8 + 2 2 )
c: 3 1 + 1 9 + 6 7 3、 2 4 +( 4 2 + 5 8 )
d: 2 7 + 4 6 + 7 3 4、( 3 1 + 1 9 )+ 6 7
(4)哪个算式计算最简便,就把表示哪个算式编号的字母填在□内。
78 +157 + 22 □
A 78 + (157 + 22)
B 157 + (78 + 22)
C (78 + 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