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
课题名称 | 《等差数列》 |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学科年级 | 高二数学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 |||||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等差数列?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公差?什么是等差中项?如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学会利用通项公式来解决一些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调动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学到知识。 | |||||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 |||||
该阶段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数列的概念,但由于数列的概念和初中及其小学学过的找规律有雷同之处,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难理解; 等差数列这一节运用到的运算只有加减乘除的算法法则,在计算量上没有那么大; 等差数列这一节比较贴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当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2、 等差中项;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 |||||
采用启发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来讲授本节课的知识。 | |||||
六、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举生活中的实例数据 | 学生小组讨论 | 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列的特点 | |||
让学生推导第n个数 | 小组讨论 | 推导出通项公式 | |||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 学生记笔记 | 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内容 | |||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
自我评价表 定义的理解等差中项通项公式举一反三是否 | |||||
八、信息技术应用设计(针对学习流程中某个环节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细节,包括融入点、拟用技术、融合方式等) | |||||
1、 运用课件导入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电脑演示病毒分解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3、 运用课件演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
九、教学反思 | |||||
本节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