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是教材中的名篇,诸多名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设计,但是无论怎样的设计,教学目标几乎是相同的,那就是基于作者生动的叙述和描写,感悟阿长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当然,这就是这篇文章中最动人宝贵的地方。我的创新设计并不是对教学目标的创新,而是对抵达这一目标的路径,也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我使用的是任务型学习法,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步,“砸”一个“编”的任务。
请选择本文中有关阿长的某个事件,用对话的方式将其改写成一个小剧本。
什么?啥意思?怎么会是这样开始的呢?不是应该那样吗?
《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情呢?
然后老师们带着孩子们把阿长的几件事概括出来。阿长姓名的由来,阿长睡觉摆大字,元旦早晨阿长喂我吃福橘,阿长琐碎的规矩,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如此循序渐进……
而我跳过了这个基础环节,直接出示本文的事件从天而降一个任务,——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个砸了,它来得突然,来得有点重以至于把学生砸得有点晕,但是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刺激感,这样省出时间以一个任务驱动学生去集中精力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而且砸出学生一股子探究的劲来。
当然教师不能砸完就跑啊,对于教师而言,非常重要事情就是示范——看,我和你们一样挨砸,老师是被砸出来了什么呢?
我以“阿长姓名的由来”为例,给出对话剧本的示范。老师们可以连滚带爬的读一下我的改编。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内容编剧本呢,一是因为这部分原文内容非常少最不好编,二是读者常常忽略这一部分的重要性。这一部分看似漫不经心的调侃,然而细品却极其凄凉沉重,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人,是多么卑微啊!这也和结尾“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呼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卑微到地下寒冷而沉重的痛楚。这也完成了从儿童到成人的一种时间穿越,身份转换,情感的融合。
看完老师被砸之后,学生就会“哦”发出似乎懂了的回应,他们会赶快进入到文本中,找出老师给出对应事件的部分,深入阅读,以兴趣和难易程度为标准进行选择。老师们,这不就是任务驱动着学生在进行阅读、筛选、分析、品悟、联想吗?只不过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自主更放松更深入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读完选完之后,还要进入到更复杂的语文活动中,那就是写作。
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把这几件事复述或者扩写,而是要在原文中专注品悟,进入到情境中去,通过鲁迅生动的叙述和描写还原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此时学生就成了电影编剧。
剧本写完后,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
第二步、“炸”一个演的任务
分享完剧本,大家以为就这样结束了,突然老师又炸出一个新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把本组最好的剧本演一演,并辅以本组推介:这个事例表现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我”对她是怎样的态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是“炸”出新任务了。不仅突然,而且把一个组炸的面面相觑,人仰马翻,然后是爆发似的紧急应对。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写的任务完成后,已经对自己所“爱”的那部分烂熟于心了,就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阿长,我们要通过观看表演的方式让那么多的阿长坐到一起聊一聊,让孩子们感受一个全面立体的阿长,
编剧们此时要变成演员和导演啦,他们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辩论推敲,把阿长在上下文中反复地读上几遍,想象几遍,还要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融合;他们不仅这样演,还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演——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就这样水乳交融在一个任务型的学习中。
比如说大家看阿长买山海经这部分,通过学生的编写表演就非常好的表现出了阿长的“爱”之神力。
书店:嘿,我说,你上这来干嘛?
阿长:我来买书!
书店:买书?识字不,就买书!
阿长:我不识字,我家迅哥识字啊!我给他买书!
书店:哦,啥书?
阿长:三哼经
书店:三哼经?没有,没听说过。是诗经吗?
阿长:……
书店:三字经?
阿长:……
书店:那是啥,你还是回家看好了再来吧!
阿长:有画!有画!上边有那鸟啊,蛇啊的画,三——哼——经!我家迅哥为了这书都魔怔了,一天念叨好几回,晚上说梦话都是三哼经。
书店:是不是山海经呢?你看看?
阿长:好像是这么个名,哎呀,可找着了,这下我家迅哥可算是去了这心病了
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离我这么近,又离我这么远。叔祖完全可以买,因为他博学,我的山海经就是他的启蒙,但他是很“疏懒”,我不好力逼他去买——都到了力逼的份上,叔祖怎么会是把这事当事的人呢?
别人呢?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谓不肯真实,那就是欺骗,就是哄,就是认为小孩子今天要这东西明天就可能不要;小孩子看的这玩意又不是什么正经书,若不是直接一棒子打死这个念头,那就是哄骗拖拉战术。
自己呢?压岁钱有几百文,有钱,但是没有机会,有买书的大街离我家很远。正月间去又关门——谁叫我是个小孩子呢。
阿长呢?阿长有多少种不可能帮我达成愿望的原因呢?在学生的编写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阿长爱的深度体验。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学生最后总结:之所以阿长能够为我买到山海经,之所以她有别人不肯做或者做不到“神力”,是因为她对我有一种爱,神力的核心是爱。
滋养我们的爱,往往没有太多的包装,就那么质朴地摇曳在土地上,带着泥,带着水,把我们泼辣辣地养大,尽管他们的爱卑微、简单、甚至愚昧,甚至粗暴,然而,我们却得之愈厚。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个“阿长”在爱着你吧,你感觉到了吗?
当这一场阿长的戏这样落幕的时候,学生生活共鸣的帷幕却刚刚拉开,所以也就水到渠成生出了第三个任务:
第三步,生出一个写的任务
写作表达:也来说一说你的那些“阿长”的故事吧!注意处理好那时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叙述口吻。
好了,老师们,这就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过两次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把《阿长与<山海经>》作为写作型文本,以任务型学习驱动,砸一个编的任务去局部感受,炸一个演的任务整体品悟,生出一个写的任务拓展迁移,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爆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力。这也是《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神力了吧!
好了,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