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双主教学设计
课例主题:
本课时践行胡光坤教学主张之“博趣精实,生活化育”之“生活化育”。
观察要点:
1.关注实体构件,观察教学生活化特点。
2.关注教学目标,观察重点难点落实。
3.关注课堂环节,观察师生互动启发。
课时目标:
1.认识藻类、苔藓、蕨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蕨类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课时重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蕨类的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原因。
2难点:藻类、苔藓、蕨类的特征。
【说明】新一届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新的考试规则,初中生物按40%的考试成绩计入中考分,由云南省统一命卷,云南省目前有三种版本的《生物学》教材,因此,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好的教学参照性。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要求:“概述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解读要求:1.培养学生通过“结构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意识,例如:通过藻类、苔藓、蕨类的结构和生活环境,认识该类生物;2.孢子植物的生殖。
藻类、苔藓、蕨类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基础,人教版教材编排以“孢子植物—种子植物”为主线编写,突出从简单到复杂,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在结构决定功能主线,生物体结构对应功能,从而厘清孢子植物的结构特点。
课堂环节:
一、引入得舆,以学习生活的需要导入。
得舆耳熟能详,确和生命科学认识差别较大的知识点导入。
二、展示图片,简要认识植物特征。(铺垫目标1)
提示:生活化育的体现。
三、通过实物或图片比较,逐一分析结构和特征。(铺垫目标2)
主问题1:这些植物有哪些器官?
提示:通过实物展示,总结。
四、关注生活,总结成果。(落实目标1)
主问题2: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些植物呢?
提示:结合学生生活,落实生活。
五、深层思考,挖掘考点。(落实目标2)
主问题3: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发现这些植物?
提示:可以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六、拓展延伸,回归主题。(落实目标2)
七、总结课堂,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