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二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具体内容分为七部分:
一、说教材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是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教程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农业在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原始农耕生活是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意义重大。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内容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址。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二、说课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Sì)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五、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发展所需条件不太清楚,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少,对理解私有化,贫富分化这些概念、现象以及原
因,非常难以掌握,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原始农耕的发明;这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课件和图片展示古人类在采集植物中发现植物春生、夏长、秋实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观看明白古代先民发明原始农耕的过程,体会发明创造的艰辛。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提问:有何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归纳为:一是星罗棋布,遍布全国;二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遗址密布。
第二个内容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通过几组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用眼睛、耳朵和头脑去思考有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学生初步了解考古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我们书写的人类历史,一部分来自科学推理,更多的来自考古实物。重点强调第一组图片,它主要提示学生:农耕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可将第四目房屋式样各不同分别穿插到二三目中讲解。
第三个内容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一系列问题:生产工具、农作物(重点: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地国家)、饲养动物、食物种类、房屋建筑、原始手工业、文化艺术几个方面,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比较:1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3.课堂小结探究完成后,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围绕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设计列表,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说板书设计
原始居民 | 距今时间 | 生活地区 | 原始农耕 | 原始家畜饲养业 | 原始手工业 |
河姆渡原始居民 | 约七千年 |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 饲养家畜 | 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
半坡原始居民 | 约五、六千年 |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 磨制石器 种植粟 | 饲养猪狗等动物 | 制造彩陶、织布制衣 |
大汶口原始居民 | 约四、五千年 | 黄河流域 | 农耕经济更大发展 | 制造黑陶、白陶,手工业更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