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10:49:4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引言】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边城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会专业的、探究性的阅读小说。

二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情,品味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

三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准确地解读人物,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教学思路

这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惊世“田园之作”,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故事情节并不激烈,很多处有大段大段的民俗风情描写,教学时拟提示学生注意赏析。课内一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

方法课前布置任务,分组阅读,每组完成一个命题,由每组组长统筹,选合适的方式发言,每组至少两名组员上台发言。任务:第一组阅读小说,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并负责介绍〈〈边城〉〉故事。第二组阅读小说,品味风俗之美,向同学们介绍。第三组阅读小说,体悟人情人性之美,向同学们介绍。每组课堂发言时间十分钟左右。

一、导入新课

在古城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用心体会这座古城之美。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美丽古城的向往之情。

二、学生活动

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一、组员一介绍本文故事情节。二、组员二介绍〈〈边城〉〉故事情节。三、组员三和四表演翠翠与傩送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这种方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表演更是兴趣盎然,如临其境。

请第二组的同学上台(风俗之美)第二组组长化身为湘西游旅游团长,请组员一展示胶片,分别为“端午节”“新年”“迎婚送亲”内容,吐词雅致,引人入胜。请组员二谈自己湘西凤凰游感。再请全组成员“划龙舟”,生一“擂鼓”、生一“捉鸭泅水”。最后组长作结沈从文湘西小说特点,并致词“欢迎你到湘西来”这个命题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但学生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它完成的很完美。他们将现代社会的我们带入到那个依山傍水的有着吊脚楼的小山城。

请第三组的同学发言(人情人性之美)一表演两段情节。A现代社会,一个女青年用假钞买票坐车,下车后才发现售票员的找零也是假钞。B凤凰,祖父与卖皮纸的起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对比中现出人情人性美。二配乐朗诵〈〈边城〉〉里对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朗诵课文里第五节后半部分,第六节后半部分。总结翠翠的单纯调皮,活泼娇柔,对爷爷的依恋,信任,开始有了女孩子的心事。爷爷忠厚朴实,如溪边的白塔,对翠翠有深深的爱。这个命题和风俗之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风俗美,人情才美。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三、老师总结一就每组特点进行点评,第一组生动、扼要。第二组形式新,现场感强。第三组表演是亮点,朗诵又将我们带入到优美的情境。每组组员都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

二阅读小说要有思考、有探究性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书刊杂志,带上我们思辨的审美的眼光,我们定能收获更多。

三对沈从文先生及其〈〈边城〉〉补充介绍。请学生课后阅读〈〈边城〉〉全文。学生认识毕竟趋于感性,适时进行点拨,上升至理性高度是必要的。

《边城》教案 篇二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身于行伍之家。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二是表现湘西世界。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情绪的体操。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作品在艺术上,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

高一语文《边城》教案19(苏教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语文《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预习导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4)赏读第一部分:

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5)分析第二部分:

A、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B、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C、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D、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E、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6)分析第三部分:

A、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B、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C、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D、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7)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8)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2、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点拨:通过抓住翠翠心理来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母—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点拨: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5)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总结归纳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对爱的执著。

5、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课文前面部分第13章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6、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提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7、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性的乡土风情?

7、课后训练:阅读《边城》全文,同时,选读读本中二篇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边城》导学案11(教师版)

3、边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用红笔标注疑难点并完成【自主预习】与【合作交流】

2、小组内合作学习并完成【合作交流】中的难点问题(约5分钟)

3、小组展示(约10分钟),同学点评(约17分钟),教师点拨(约5分钟)

4、认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约8分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1、能依据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略田园牧歌的情调,体会作品中描绘的人情、人性之美。

【自主预习】

一、反复诵读,感受沈从文小说的文字之美,进而体味其所营造的意境美和小说中层现的人性美。

二、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

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合作交流】

理清小说的情节,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边城》的情节虽很明快,但因为课文节选部分矛盾并不激烈,所以不需要严格按情节结构去分出什么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关键要善于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1、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请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答:"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忍受不住"。翠翠长大了,她觉得眼下的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她向往一种新的但又说不清的生活。她要坐船离开,让爷爷到处找她,但她又不能预见这种改变将会给她带来什么,所以她又被自己的这些"胡思乱想"吓怕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所以她才会哭,才会觉得"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以后,肯定想到了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了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强硬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有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4、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母亲那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对自己与二老的爱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家千金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反馈提升】

一、巩固提升

重点鉴赏并谈谈下面特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1)淳厚的人性美、人情美。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描写湘西边城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展示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爱,表现作者理想中淳厚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翠翠对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自杀殉情。翠翠由爷爷抚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恋。内心躁动不安、孤单落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她的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述说故事、吹曲子、唱歌。祖孙分离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翠翠已是13岁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开始萌动。她的心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翠翠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青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在翠翠这一形象身上,作者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撑渡船的爷爷勤劳、善良、纯朴。外孙女翠翠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情。小说着力刻画了老人对外孙女的爱。他企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能有一个美丽的归宿。他暗中操心翠翠的婚事。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文明决斗"失败后驾油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他既对翠翠与傩送二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在爱二老的道路上,不是那位有陪嫁磨坊的中寨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老人身上极为自然地融会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在作者笔下,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最精彩的当是爷爷同翠翠讲述翠翠母亲的故事时: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这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 '[口落] [口落] [口落] [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是如此静谧、安详,犹如明丽纯静、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其热烈、执著与浪漫。二、达标检测:(见《导与练》课堂即时练)

【教后反思】 :

【知识超市】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xx-2014学年高一语文《边城》学案10(沪教版必修一)

《边城》学案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学习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 “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20xx-2014学年高一语文《边城》教案18(沪教版必修一)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孙犁《荷花淀》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例:

小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来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请你慢慢读:

“老船夫在城里被一个熟人拉着谈了许久的盐价米价,又过守备街门看了一会新买的骡马,才到河街顺顺家里去。到了那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后来顺顺请他喝酒,借口病刚好点不敢喝酒,推辞了。牌即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色倒为另外一个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样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挣扎!——既想在层层绝望后面极其小心地探出一点希望来,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

边民纯朴的风情:

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

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对话段,分角度朗读对话,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总结: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 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 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边城》导学案9

《边城》导学案

主备人:何梦鹤 审定人:张延召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二、情感目标: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三、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小说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难点

探讨文章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内容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三、资料补充

1、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2、“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语)

3、据说,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 4、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

四、《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序)

学习过程

一、字音字形辨识

傩( )送 蚱( )蜢 鹳( )河 氽( )着 鞶( )鼓

镇筸( )糍粑( ) 碧溪岨( ) 锣鼓喧阗( ) 蓬蓬铛铛( )

二、整体感知:《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章的内容。

明确: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第四章:倒叙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三、阅读讨论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

情画卷。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明确:(一)风景美:“豆绿色”“银色薄雾”,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二)风俗美:端午节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划船靠前可领赏、放鞭炮、军民追赶大雄鸭、包尖角粽子、迎婚送亲给红包)新年(狮子龙灯、锣鼓炮仗烟火)和谐、淳朴 (三)人情美:1、军与民、官与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2、赛龙舟的水手之间、穷人与富人(顺顺、团总)、爷爷与卖皮纸商人、爷爷与代理看船的(善良、淳朴、敦厚、乐于助人)3、翠翠与傩送:邂逅、误会、朦胧、情窦初开4、翠翠与爷爷:女孩的心事真难猜,翠翠单纯活泼、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总之,自然而健康,符合人的本性。老船工有湘西底层人的淳朴、诚实和坚忍,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洒脱中又时露迂阔,对孙女充满悲悯的疼爱。

四、合作探讨

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明确: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学习小结 1、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而是靠收获庄稼,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就是说通过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无不具有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湘西这片土地的健康、自然,优美的环境和谐一致。环境在小说中成为人物集体性格的一个隐喻。风景就是人。2、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撷取最打动你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谈谈你在当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拓展阅读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整个故事情节。总的来说,课堂内容偏少,将时间耗在让学生看课文上,其实这个环节可以放到课前让学生预习,把这个时间多出来可以让学生多多体会课文的语言情感之类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沈从文的精神。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迅速找到描写人物的地方,并且都找得比较细,比较全,但是要进行概括就有点难度了。比如说学生找到“假如爷爷死了呢”这点,学生认为这体现了翠翠的不孝顺。这说明两点:第一对文本还不够深入体会;第二,缺少分析人物的相关技巧。其实,可以对学生指出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时,我们对这个正面人物的评价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这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人物评价的总体方向的错误把握。

《边城》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边城》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边城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

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相依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孙之情

与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纯真爱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傩送的诚挚手足之情

二、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环境描写,品味环境美。

1、选文有很多关于湘西环境描写的语句,请结合提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湘西风景的图片)快速寻找出来,并概述所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据掌握的信息,描绘整个湘西的自然环境,感受沈先生笔下的环境美。

教师情境启发诱导: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脚楼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弥漫着薄薄的轻雾,续写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间飞翔的鸟儿,穿梭的人群,编织成和谐而宁静的画卷。山高水长,鸟语花香,不变的还是那份神韵,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绎的传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二)探究“歌声”的意义,品味风俗美。

1、引导学生寻找选文中有关“歌声”描写的语句,同时播放有关湘西民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湘西的情爱故事。

2、选文中哪一部分先写到“歌声”?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它对翠翠产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响?

3、选文第二部分开始说翠翠做了一个梦,她没有忘记祖父白天讲的故事,翠翠在梦中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却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赶忙把昨晚梦到的情景告诉祖父,祖父为什么不想把实情告诉她?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师播放有关湘西少数民族婚礼片段的视频,结合家乡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苗族对歌娶亲的习俗,要求学生就“走车路”“走马路”的娶亲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听歌后心理变化为主线,理清思路,阐述“歌声”对翠翠造成的影响。

11、选择原文有关“歌声”描写的经典段落,学生分角色美读,感知翠翠的纯美形象。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歌声”触动了翠翠心灵的琴弦,是翠翠魂牵梦萦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闯滩悲剧死去的开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结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鉴。

(三)回顾全文,看视频资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写了“三情”,第一课时已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前课的总结,总结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体现。

2、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讨,合理设想翠翠的命运,续写原故事可能结尾。

教师引导:《边城》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面对这样的结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该怎样把握你的命运?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甲:我会一直等傩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学生乙:这是一个“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单恋傩送?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我会改嫁。

学生丙:漫长的等待或许换来的是心灵的再次伤害,我决定离开这让我伤心的地方,离开渡口,去遥远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学生丁:我要主动去找傩送,告诉他,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学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傩送终于回来了,可是他带着一个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顿时我呜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四、教师总结: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边城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①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②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③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2.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3.“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受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边城》知识要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边城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分析:

《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

《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

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十四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3、《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鸾痴心。”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给每节拟标题。讨论明确:

风情民俗(介绍、描写边城的社会环境)

边城四、往事如梦(回忆两年前端午节认识傩送)

心事谁知(回忆一年前端午节认识天保)

心头涟漪(看迎亲花轿引发情思)

2、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插叙,主体部分(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3、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二老的爱情、驻军官兵与百姓的军民情、爷爷与顺顺的邻里情、爷爷与他朋友的朋友情、爷爷与顾客的摆渡情、翠翠与大黄狗的人物情等。课文以翠翠与爷爷为主要形象,通过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的风俗民情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美好生活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品赏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1、祖孙情: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P19面顺数4节)“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数2节)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一则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二从对爷爷进一步采取准确行动的提示中,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3)(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P20面倒数2节)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2、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P14面第1节)“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第三部分第3节)“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P18面第四部分18节)“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节)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3、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P20面第五部分第9节)“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面第五部分第10节)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节)“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P16面第四部分第2、4节)“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P16面第四部分第4节)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酬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让城里的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节)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爱情: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P18面第四部分第25节)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P18页第四部分第26节)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P19页第四部分第34节)“沉没”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P20页第五部分第2节)“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6、人物情:和而谐

(1)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P16页第四部分第2节)

(2)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P15页第三部分第11节)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3)人安狗闲,平等相处。“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止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P23页第六部分第26节)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7、手足情:坦诚率真。天保和傩送,都爱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丽的外孙女翠翠。两兄弟坦诚地互诉心事,相约按古***俗以歌声相比,谁能打动翠翠,得到应和,谁就赢得爱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倾慕傩送的实情,就毅然随船下辰州。这个“水鸭子”竟被竹篙弹到水里“淹死”了。傩送为天保的死难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团总的女儿的妆奁,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2、“爷爷”的性格特点。

明确:小说中的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几次三番地呼叫他回来,他也不理会,直到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她无比关怀,尽力体谅。

六、欣赏品味

A、龙舟竞渡图(第三部分第3节)

这节文字绘声绘色的描绘了湘西边地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图,充满诗情画意。这是这幅画面背后,作者不露声色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出场了。

B、元宵焰火图(第五部分第2节)

这是一幅充满湘西特色的民情风俗图,极写元宵放烟火的热闹,但翠翠总觉得“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映衬出翠翠情感。

C、环境描写作用:两幅画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风俗图,表现出古朴淳真美,这些带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这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八、课文总结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边城》便是这种创作观念的印证。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边城

忠于职守

1爷爷古道热肠1祖孙情

深爱至亲2军民情

聪明乖巧3邻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类之爱的说明

民风淳朴的—边城清纯质朴5爱情凡夫俗子的哀乐

真情相待的—腼腆多情6人物情(语言美)

风光秀丽的—3天保坦荡磊落7手足情

4傩送正直尚义8风俗情

a、龙舟竞渡图

b、元宵焰火图

《边城》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三)整体感知:

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 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 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 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 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环境分析:

3、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5、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

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人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性爱情:翠翠—傩送 情[]

美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

商人

6、探究活动一

内容:探究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一组探究风景美

二组探究风俗美

三组探究边城的人际关系(人情美)

具体过程:

(1)各组同学在文本中把描写风景的句子,表现风俗活动的句子,体现边城人际关系的`句子分别找出来,做好相应的批注(美在哪里?为什么美?)

(2)同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认为批注得好的,写上“赞”“顶”“荐”等字。

(3)每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共同讨论。

6、探究活动二

内容: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

具体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8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

(2)同学们边听边看,评价出谁的角色读得好一些,谁的角色读得要差一些,为什么?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理由:翠翠:温柔多情、含蓄腼腆、聪明乖巧、善解人意

傩送:英俊潇洒、淳朴善良、幽默大度、乐于助人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

(五)、学生自主探究——小说主旨

1、提问:美丽而充满爱的边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

1、学生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2、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关键词,全班共同讨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2、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 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 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 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综合板书: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爱情:翠翠—傩送赞美批判呼吁人 情美

边城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会”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长篇节选的本文的学习,了解湘西的人性美及边城的艺术特色

2.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学方法:

点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

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麽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歌声又软又缠绵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

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满“爱”写了人间的爱和真情,为何不以爱或与真情有关的词语作题目,而以“边城”为题?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边城》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共有5275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下载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