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什么是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什么是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范例。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力图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上网查找有关小艇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走进威尼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对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2、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
(1)、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小结: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3、学习词语
威尼斯小艇耸立、桥梁、静寂、雇定、祷告、保姆、簇拥、
纵横交叉轻快灵活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用词语说话,一定用上“威尼斯或小艇”
4、师:为了能让同学把句子说得更好,先自由放声读课文,看看词语在句子的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来说。并比一比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反思:本片断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异国风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并水到渠成。再通过对词语的运用“要用上威尼斯或小艇说一句话”的方法加深了对威尼斯和小艇的认识。同时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到了根据。可谓是一举多得。为下文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但在用词语说句这一环节,有部分学生拣课文的原句练说。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还有待于多加强训练。)
第二板块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当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威尼斯时,坐上一只小艇,会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请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3、师: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的特点是怎样的?(精巧、奇特)
4、出示大屏幕:
比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5、品读句子,感受比喻句的妙处。
6、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出示坐小艇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巧:
(教师范读,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小结::一句话,坐上这小艇是什么感受?
7、过渡:那么,课文用了这三个比喻句,使我们眼前就浮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我们先来试一下同学们会不会用比喻句;
(1)把下列的诗句写成比喻句
(2)校园东南角花坛里的那棵桂花树真美啊!它高大挺拔,远看它就像;它苍翠繁茂,每一片叶子简直就是;那夹杂在叶子间的小花犹如,芳香扑鼻,整个校园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反思:试图让学生明白小艇的外形、造型、行动上的特点。此段文字浅显易懂,但对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好处不能较好的体会。尤其是对小练笔的两道训练题出现了冷场。原因一是对古诗文的回生现象严重,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知道白居易到底“忆”江南的哪些风景;二是教师设计练点是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储备(词语积累、生活表象)不够丰富,导致不能畅所欲言。)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1、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一个人在少年时就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他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课文的连接语,说一说本课的学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2)、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读,再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理解“浏览、咨询、蒙�”
2、指生读课文,解释词语“政务院、文代会”
三、引导自读,感悟“一夜”的工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默读课文,思考:
(1)、从课文中的哪些事说明周总理工作辛苦?用――线划出有关语句。并做出批注。
(2)、周总理生活简朴又从哪些事看出来?用~~~~划出有关句子。并做出批注。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体会总理工作劳苦:
(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一尺大约是多少厘米?板书:工作量大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从那看出他是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从那看出他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板书:一丝不苟
(3)、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板书:时间长
体会总理生活简朴:
(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板书:陈设简单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从体会花生米的量感受板书:饮食简单
5、此时此刻,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感情得朗诵最后2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搜集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3、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献给周总理,读给别人听听。
篇2: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9—40“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物和平面图形的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长的含义,引入面积
1、复习“周长”含义
师出示一本数学课本,问:数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长来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余评价。
2、引入“面积”
师: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周包含里面的这些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师摸着数学书封面的表面,说明:数学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面积”(再板书:什么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感性认识
(1) 课件逐一出示硬币、树叶、湖面的图片。
问:它的面积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边摸边说,其余评价。
(2)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
(3) 举生活中的例子。
问:你能举一个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2、抽象出图形
(1) 在上述的图形中抽象出图形。
问:其实,我们沿着湖边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树叶、硬币的表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得到这些图形。你知道它们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就说明这些图形都统称为“封闭图形”。)
(2)理解“封闭图形”。
问:你怎么理解“封闭”二字的?
你能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封闭图形?哪个不是?
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3)归纳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问:上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指着黑板的含义。)
让学生先交流,再请学生回答。
师最后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4)指出长/正方形的面积
师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问:这两个还是封闭图形吗?
又问: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1名学生回答。
再问: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学交流,最后汇报。
(5)师课件展示学生未提及的课本的方法。
师注意强调:标准要大小统一。
问: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用数方格的方法是我们以后重点要用的。
三、数一数,画一画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出示P41“练一练”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再回答,其余评价。
2、画一画(课件出示P40的“画一画”。)。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请几名学生投影汇报,其余评价。
强调面积要是7个方格。
四、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练一练
1、P41“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重叠对比的比较方法。
2、P41“练一练”的第3、4题。
先让学生交流,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不足一个方格的数法。
篇3: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重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作业设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3、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学习资料补充:
拉曼效应: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篇4: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概述: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能力目标: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自制图片。
3、学生准备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
教学过程:
1、感悟周长、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快速准备好学习用品,我们一起摸一摸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请个别同学演示。)摸到的边线是什么呢?(同桌议一议)什么是周长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学一学。(板课题)
2、展开讨论,感知周长。
请同学们描一描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同桌互相说说边线和周长的关系)观察画面中树叶、门洞、小兔等物体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独立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并向全班反馈)思考:图形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对吗?(板画树叶,用彩笔描出边线)教师引导归纳: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板书)
3、联系实际,理解周长。
摸一摸桌面、书面、手腕的周长,互相指给同桌看。
4、周长运用,拓展延伸。
a、想知道茶叶筒底面周长,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观看测绳绕茶叶筒底面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师生共同测量出实物茶叶筒的周长。
b、观看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c、观察动画演示,发现每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利用重合、旋转)
篇5:什么是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学设计应是什么?
以往: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此刻:
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潜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内含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潜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料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资料分析
教学资料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资料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潜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资料,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资料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务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务必到达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就应有较大变化,具体体此刻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能够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就应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此刻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潜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潜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
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到达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务必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资料,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资料,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贴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应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思考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取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潜力的培养,更要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能够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思考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必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带给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潜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能够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齐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须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取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资料却无助于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资料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
个性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就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取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思考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必须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学过程思考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透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就应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潜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就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够透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忙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必须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资料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构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资料,带给学习指导;
⑤思考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带给反馈;
⑥思考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资料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资料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能够是文本的,也能够是表格的,也能够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资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根据具体的资料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资料和形式就应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取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资料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能够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资料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能够设计一个课时,也能够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资料的要求。
2.分析本课资料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资料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潜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资料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资料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格式
1.应包括上面的各个环节
2.应包括课堂实录
3.应加上点评与反思
篇6: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美国学者赖格卢斯认为教育设计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更好地帮忙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明确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能够概括为: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计以关于教和学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3)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和组织化的知识范畴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5)教学设计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会因素、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源于美国,20世纪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构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论方才成形,主要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发展,产生了超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赖格卢斯的精细理论以及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引入我国。
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出现多种发展趋势。主要表此刻:系统论的发展,如混沌论对教学设计研究产生影响;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学习者学习的建构主义环境;关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研究。
3、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并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带给特定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达.瑞奇总结了系统设计过程的六个核心要求: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评估过程
设计和选取教学传送的方法、方式
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
安装和维持系统
上述要求既能够适用于整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也能够适应于设计某一特定目标的教学材料。并且瑞奇认为当这六个核心要求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
主要由过程模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决定的。能够分成以下三类
以系统论作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3)教学设计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反映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如:基本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式、抛描式教学设计模式、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它们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选取和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背景就是对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环境。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到达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
学习者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其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的等因素。
2、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透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目标开展在超多研究,构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明白、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还能够进一步划分成更为具体的亚目标群。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还不成熟。布卢姆及其合作者将情感目标分成五类:理解(或注意)、反应、价值评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哈罗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四类:知觉潜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分类与布卢姆的分类构成对应关系。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情感领域相当于是加涅的态度;
在认知领域加涅是以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且与他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阐明
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观与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能够观察或要能够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主义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但两者都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潜力的变化,且是反映学习者在教学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潜力。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为主语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按这种观点描述学习目标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分别列出认知、情感与技能领域)、行为结果、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标准。
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由于行为目标阐明法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故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内在的心理变化,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的层次: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将教学目标用双向细目表表示出来。
3、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
(1)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励或允许学生透过生成教育目标、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向其它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的好处。即学生透过自我带给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
替代性策略:就是倾向于透过带给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推荐,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较易为广大教师熟习和操作。包括四个阶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
(2)教学顺序的确定
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
布鲁纳提出,儿童的认知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动作把握阶段、映像把握阶段和符号把握阶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儿童认知的每一个阶段上反复教授,复杂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师不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言语信息之间几乎不存在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好处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要按必须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典型的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示本课资料的结构。其教学顺序设计要点,能够归纳为:带给先行组织者、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好处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认为,建立和改变态度的方法是运用人的榜样。步骤如下:
第一,学习者观察人物在做合理选取动作;
第二,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
第三,透过观看这类表演,使学习者的态度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环境的外部事件的强烈影响,这就为媒体选取带给了依据。此外还务必创设条件激发学习者的期望。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透过超多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认知阶段;
第二,分解阶段;
第三,定位阶段。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播放教学法
播放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分为远程播放与课堂播放两大类。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形式学习。实施步骤为:
第一、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
第二、引导探究,提出假设
第三、分析论证、检验假设
第四、总结提高、应用迁移
(4)教学媒体的选取
影响教学媒体选取的因素
罗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响媒体选取因素模型,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七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经验的现实条件、教师特征
通常认为,学生任务和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够根据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主次因素。
教学媒体选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图分析模式,将选取过程分解成一套按诹排列的步骤。
4、方案编写和成果评价
(1)方案编写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够文本、框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2)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的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资料,其评价过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评价计划
第二、制定或选定必要的评价工具
第三、教学设计产品的试用
第四、收集教学活动的信息
第五、归纳和分析评价信息
第六、报告评价结果。
篇7: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爬、摸、说、找、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演示蚂蚁爬树叶一周——路线闪烁)
2.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爬过的路线?
学生回答(感知“边线”)
3.爬一爬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让我们跟着小蚂蚁一起来爬一爬吧。(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板书:周长)
二、动手操作,揭示概念
1.摸一摸
(1)摸树叶的周长
先摸一摸它的周长,再同桌互相说一说这片树叶的周长。教师指导(强调:边线)
(2)摸桌面的周长
师:同学们能摸出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摸出桌面的周长吗?
2.找一找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
3揭示概念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周长?
(总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二、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课件相继播放国旗、相框、钟面、画、五角星。最后画面停留在花坛,闪烁的线条不到一周)
学生看到花坛的画面质疑:闪烁的线条表示出的不是花坛的周长 。
师:为什么说这根闪烁的线条不是这个画坛的周长?那怎样表示这个花坛的周长呢?
三、练习巩固,逐层提高
1.描一描(课本第4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在黑板上贴出下面图形的放大图,指名描一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划一划
看大屏幕,用手比划看到的图形的周长(课件逐一播放1个小正方形、2个、6个、9个小正方形拼在一起的图形)
3、比一比
(1)师:(课件出示图1和图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师:(课件出示图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3)师:(课件出示图4)把这个长方形分成这样的甲、乙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如果不是一样长,谁长?长多少?
五、总结评价(略)
篇8: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提倡学生创造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构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构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能够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带给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带给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透过教学目标分析能够确定所需的教学资料;透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能够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构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能够思考与学生一齐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构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类型能够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探究的程度选取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构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能够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能够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篇9: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周长》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周长的认识与理解。
3 、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周长”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理解掌握“周长”,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周长的认识与理解。
四、设计理念:
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学生亲手操作感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根据本节内容和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周长,在操作中运用周长知识,感受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到充分的实践,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
师:秋天到了,秋姑娘带着礼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
生:是叶子!
师:对了,片片落叶像蝴蝶展开了翅膀,纷飞在我们的身旁,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而且已经轻轻地飘落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们喜欢吗?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举起来!
二、学生活动
师:秋姑娘还托这件礼物给大家捎来一封来信,想知道这信的内容吗?秋姑娘知道大家都很聪明,想让大家自己动手找到这封信的内容,你们有信心吗?那就请你把手中这片叶子的轮廓用彩笔描在白纸上。注意,在描的时候,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笔画不要重复。好,开始吧!
师:说说你是怎样描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小结:其实,不论大家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我们都是描出了这片叶子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秋姑娘信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就来共同研究什么是周长。
师:小蚂蚁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礼物,看(课件),它在做什么?(它也描出了叶子完整的一周,也就是描出了这片叶子的周长)它又完整的描出了这个蜻蜓图形一周。
师:像这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接到了秋姑娘这封来信,就让我们快点打开看看吧!
按照秋姑娘的要求,老师先来摸一摸。(找到例子)你能像我这样,找到一个物体,选一个这样平平的面,然后细心的摸出它的边线吗?
学生汇报。
师:刚才我们摸出的这些面的边线,它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师:让我们继续来看秋姑娘的来信。
现在就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想想办法,同桌合作,测量填表吧!
生活中,我们买帽子要知道头围,那么买衣服的时候,除了知道身长,还要知道些什么呢?那就合作再量一量吧。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师:我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礼物,看看是什么?老师把份礼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你们的桌子上。既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咱们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咱们进行比赛,请你把边描直,描完就立刻起立,看谁描的又快又好!
思考:都是长方形,为什么这些同学描的这么快呢?想知道原因吗?(打开)你有什么想法?
生:因为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周长就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生:小的长方形的周长短,大的长方形的周长长。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师:看,这还有两个平面图形,哪个的周长长呢?猜一猜。其实,这就是数学书上45页的第3题。大家可以量,可以观察,还可以动手操作,来亲自验证一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操作,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粘板,这上面的小棒都是可以挪动的。好,开始吧!
课件演示。
师: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身边的物品,确定它的周长,并想个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活动,回报。
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到了秋姑娘的来信,读了这封信,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把你们的感受和收获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给秋姑娘的回信好吗?那么在信中,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呢?
学生回报。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像春天的幼苗,希望大家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快乐的成长,在每个金色的秋天里,都能有更大的收获,好吗?
篇10: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设计的教学文本,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教学设计也是将各种教学要素有序地、优化地进行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
撰写教学设计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犹如舞台,教师学生不知道演什么,怎么演?那这戏肯定是要演砸的。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具体归纳如下:
1、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明白教什么,怎么教。
2、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撰写教学设计能使我们清楚重点、难点、考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撰写教学设计是我们提高课效基础,是提质的有力保障。
5、撰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
三、怎样撰写教学设计?
写教学设计不同于撰写教案,写教学设计力求简而明,不必把师生的对话都设计到。但是,重点环节必须周密设计,确保实用高效。
1、目标设计。目标设计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设计必须在了解学情、课标、研读教材、掌握考点的前提下来设计,通常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有”模式课堂要求知识目标必须精准、细化、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是在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它包括各种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目标设计时只要有体现就行了;情感目标包含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生激情的调动,以及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牵强。不管是什么目标,课前展示给学生是最好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丰收的喜悦走出教室。
2、重难点、考点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考点是必须掌握的,否则我们的课就成了没有生机简单说教,空则不空,没有重点、难点、考点就等于处处都是重点、难点、考点,这样学生会学得很累,质量更无法提高。因此,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重难点考点尽量设计准确,该掌握的学,不该掌握的坚决不学。让学生在减负的前提下提质。
3、教具学具的设计。教具学具通常要在活动课、做实验时才使用,既然要上实践课,教具学具自然会准备好,没有必要再教学设计中写明。
4、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它包括引入课堂学习,教师精讲,师生互动,课堂训练等。这些环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也要有侧重点,详略得当。
“四有”模式的精讲不能单独在某个环节中体现,它是贯穿全课堂的,处处都要精讲,只是精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引入课堂学习也叫导入新课,属于精讲范畴,教师在找准切入点后必须讲得精彩,或是设悬念,或是讲故事,总之要有引领性、启发性、挑逗性,使学生达到灵感大发,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境地。传授学生知识时的精讲则要求教师讲得精、准、正确,讲出情感,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听而不忘。在引领、指导学生操作时更要讲得少,点到为止就行了。在鼓励评价学生时又要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有一股暖流流进自己的心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只要想好引入话语,找准精讲内容就行了,不可能处处都写。
5、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是重点,它关系到整节课的走势。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学生学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能分开来说,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可动摇。因此,我们把教学方法说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这个大前提下设计了“运用自主探索、实践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与“应用电子白板等其他方式获取知识”三个子项。在这三个子项中,把“互动”单独提出来说一说。“互动”是多元的',他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媒体互动、文本互动等。“互动”的关键是“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率大90%以上,那么这个互动就成功了。不要单认为拉桌子合作学习才是互动,否则互动也就很难设计了。课堂教学如果把三个子项都优化了了,那么教师上课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了,课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6、训练设计。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质的关键,又是能力培养的最好举措,还是检验目标完成情况和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四有”模式要求我们训练面要广,要有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是考点等。因此我们通常设计成三个训练内容,即“基础知识训练”,重在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力训练”,重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拓展创新训练”,重在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只要我们设计好这三个训练点,内容涵盖考点,题型做到多样化,那我们的训练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课外作业设计。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和课堂训练的延伸,也是进一步巩固、记忆知识的办法,还是培养学生独立做事的能量。是教学常规中的主要一环。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少而精,选择有代表性题型布置。
8、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力求精简、明了,有系统性、启发性,还有攻克难点的功效。
四、撰写教学设计的数量。
多年来教案撰写已使老师疲惫不堪,90%的教师抄别人的教案,花了很大力气却无可用,抄了多少年仍然不会写教案。据此,本次改写教学设计一定要轻装上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则罢,要做就做好,出效果;宁可少,不可不好。因此建议撰写教学设计的数量为:语文、数学每周三节,科学每周两节。
五、撰写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杜绝任何照抄教学设计的行为,借鉴教参,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整合、内化成自己的资源来撰写是可以的。
2、撰写时应把握课标尺度,认真解读教材,了解学生,明确考试题型趋势,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实用的教学设计。
3、书写一定要认真,讲究结构美和建筑美,便于检查考核量化。
篇11: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美国学者赖格卢斯认为教育设计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更好地帮忙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明确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能够概括为: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计以关于教和学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3)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和组织化的知识范畴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5)教学设计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会因素、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源于美国,20世纪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构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论方才成形,主要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发展,产生了超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赖格卢斯的精细理论以及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引入我国。
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出现多种发展趋势。主要表此刻:系统论的发展,如混沌论对教学设计研究产生影响;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学习者学习的建构主义环境;关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研究。
3、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并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带给特定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达.瑞奇总结了系统设计过程的六个核心要求: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评估过程
设计和选取教学传送的方法、方式
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
安装和维持系统
上述要求既能够适用于整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也能够适应于设计某一特定目标的教学材料。并且瑞奇认为当这六个核心要求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
主要由过程模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决定的。能够分成以下三类
以系统论作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3)教学设计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反映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如:基本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式、抛描式教学设计模式、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它们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选取和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背景就是对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环境。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到达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
学习者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其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的等因素。
2、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透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目标开展在超多研究,构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明白、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还能够进一步划分成更为具体的亚目标群。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还不成熟。布卢姆及其合作者将情感目标分成五类:理解(或注意)、反应、价值评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哈罗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四类:知觉潜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分类与布卢姆的分类构成对应关系。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情感领域相当于是加涅的态度;
在认知领域加涅是以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且与他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阐明
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观与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能够观察或要能够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主义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但两者都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潜力的变化,且是反映学习者在教学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潜力。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为主语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按这种观点描述学习目标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分别列出认知、情感与技能领域)、行为结果、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标准。
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由于行为目标阐明法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故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内在的心理变化,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的层次: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将教学目标用双向细目表表示出来。
3、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
(1)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励或允许学生透过生成教育目标、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向其它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的好处。即学生透过自我带给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
替代性策略:就是倾向于透过带给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推荐,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较易为广大教师熟习和操作。包括四个阶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
(2)教学顺序的确定
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
布鲁纳提出,儿童的认知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动作把握阶段、映像把握阶段和符号把握阶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儿童认知的每一个阶段上反复教授,复杂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师不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言语信息之间几乎不存在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好处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要按必须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典型的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示本课资料的结构。其教学顺序设计要点,能够归纳为:带给先行组织者、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好处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认为,建立和改变态度的方法是运用人的榜样。步骤如下:
第一,学习者观察人物在做合理选取动作;
第二,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
第三,透过观看这类表演,使学习者的态度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环境的外部事件的强烈影响,这就为媒体选取带给了依据。此外还务必创设条件激发学习者的期望。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透过超多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认知阶段;
第二,分解阶段;
第三,定位阶段。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播放教学法
播放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分为远程播放与课堂播放两大类。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形式学习。实施步骤为:
第一、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
第二、引导探究,提出假设
第三、分析论证、检验假设
第四、总结提高、应用迁移
(4)教学媒体的选取
影响教学媒体选取的因素
罗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响媒体选取因素模型,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七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经验的现实条件、教师特征
通常认为,学生任务和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够根据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主次因素。
教学媒体选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图分析模式,将选取过程分解成一套按诹排列的步骤。
4、方案编写和成果评价
(1)方案编写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够文本、框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2)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的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资料,其评价过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评价计划
第二、制定或选定必要的评价工具
第三、教学设计产品的试用
第四、收集教学活动的信息
第五、归纳和分析评价信息
第六、报告评价结果。
总结精选(3):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学设计应是什么?
以往: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此刻:
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潜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内含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潜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料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资料分析
教学资料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资料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潜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资料,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资料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务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务必到达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就应有较大变化,具体体此刻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能够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就应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此刻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潜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潜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
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到达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务必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资料,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资料,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贴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应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思考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取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潜力的培养,更要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能够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思考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必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带给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潜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能够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齐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须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取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资料却无助于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资料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
个性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就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取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思考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必须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学过程思考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透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就应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潜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就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够透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忙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必须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资料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构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资料,带给学习指导;
⑤思考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带给反馈;
⑥思考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资料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资料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能够是文本的,也能够是表格的,也能够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资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根据具体的资料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资料和形式就应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取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资料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能够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资料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能够设计一个课时,也能够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资料的要求。
2.分析本课资料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资料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潜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资料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资料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格式
1.应包括上面的各个环节
2.应包括课堂实录
3.应加上点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