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0篇《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相关的范文。
篇1: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2)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3)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时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篇2:小学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篇3: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平均分以及怎样平均分。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牵引。上好这节课将为本单元《表内除法》及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分数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在玩中建立起知识结构。
2、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有了动手把物品进行简单分类的经验,同时通过本册表内乘法单元的学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3、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这是学习本课的经验基础,但学生的这种经验却是无系统、杂乱的,概括和升华学生原有“平均分”的经验也是本课的目的。
三、设计思想:
(1)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他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个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在活动中通过分东西体验到什么叫“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中,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学生为本,提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学新知和巩固练习都在活动和游戏中进行,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到深,按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规律,使学生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5)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既有利于把带学生带进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4解题策略训练目标:学具操作法、画图法
五、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六、教学难点: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七、教具准备:三角形和圆形图片,课件;学具:18个三角形、8个圆片、12根小棒。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从庆祝学生生日引入将6袋糖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板书:分一分。
2、用三角形表示糖果进行分一分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学生独立分6个三角形,每分一种方法就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出来。
(2)用三角形教具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并用学具在黑板上贴出3种不中分法。
(3)问: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
(4)揭示: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学生在作业纸上标出平均分。
3、分8个圆片成4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4、看动物分桃,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1)依次出示动物分桃图,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2)说说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分葡萄。
(1)18个葡萄,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抽生上台演示(做成可以拖动的动画。)学生用△代替葡萄先摆一舞台,再用画圆圈代替盘子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还可以怎样放呢?学生用△代替葡萄,用画圆圈代替盘子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相互间交流一下不同的分法,检查是否是平均分。
(1)每盘放6串,可以放( )盘。 (2)每盘放2串,可以放( )盘。
(3)每盘放( )串,可以放( )盘。 (4)每盘放( )串,可以放( )盘。
(3)展示学生不同平均分的作品,教师根据作品进行填表。
2、分铅笔,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注重过程的展示)
(1)请小朋友们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分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在作业纸上摆一摆。
(2)抽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分法。(制成可以拖动的动画)展示学生不同平均分的过程和思维方法。
三、游戏活动,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
1、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平均分现象。
2、游戏:分组活动(教给方法)
由12个同学组成一个大组,由组长说出每一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同学们很快几人组成一组,没有组成组的同学表演节目。
四、总结全课。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分一分
△△△ △△△ △△ △△△△ △ △△△△△
每份同样多――平均分
篇4: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 ),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5:数学说课稿小学
确定位置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来自泰兴市蒋华镇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六个环节,学一学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号返回仓就是应用了蕴含着“数对”原理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再如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在蜘蛛拉丝的启示下,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希望大家向这些科研人员学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动一动——猜一猜——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学一学”这6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板书: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篇6:数学说课稿小学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数学教师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倍数与因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篇7:数学说课稿小学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负数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现的,难道,现在的小学生就要学习负数了吗?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负数”引入了小学数学的课堂。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认识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祖国幅员辽阔,春秋季南北温差变化,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
上课开始的5分钟,是学生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交流的时间。在这个开放与灵动的5分钟里,既有“小小天气播报员”精彩地播报,更有孩子们围绕着调查数据展开的精彩对答,请看录像(录像)。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教材中的两道题进行教学。
1、读一读,写一写。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能从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进行阐述,也细心地发现因为温度的高低所带来的小女孩在衣着与所处环境上的明显变化。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三、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通过自读课本,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说:“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还有的说“比赛时得分可以用正数、失分用负数”.……
接下来,我出示了4组反映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图片。每组图片的下面都藏着一道题,这与课本92页的“试一试”是相对应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进行交流。
反馈第一题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图),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题意。
通过自由交流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经历了用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开阔了眼界,他们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本课的最后的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好吗”这个问题发表观点,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借助正、负数他们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态度。请看录像。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展示了正、负数在表示调查结果中的作用,也进一步拓展了负数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现象模拟动态化。2、知识呈现直观化。3、资源提供丰富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体现了本课内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相反性。
六、说预设实施的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建立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教材第23--24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2、3、5的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b、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2、能力目标: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间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独自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出本课的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通过师生交流突破难点——如何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教师更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学会分析、总结归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所以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求约数,探底铺垫——找规律,自主探究——分类归纳,理解意义——解释应用,验证结论”。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复习准备: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主要复习因数的含义,为下面的新课垫定基础。
2、新课导入:由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自然数还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分别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数,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过程展开:(1)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归纳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学生自己观察归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2)让同学们判断以下几个数17、22、35、87、96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数,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在练习中总结方法不仅能加强同学们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3)问同学们是不是还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让同学们口头练习,说说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旨在让学生将质数、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区别开来。(4)让学生根据教材24页的表格,制作一个质数表,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小组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这个质数表可以怎样去做,怎样快速的判断出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汇报方法,教师适当指点。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数的数划去,再把是3,5,7的倍数的数划去,最后验算一下剩下的数。
4、课堂拓展:判断正误
a、最小的质数是1,最小的合数是2。 ( )
b、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c、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
5、课堂游戏
让学生依次起来回答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
6、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怎样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加深学生的印象。(五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虽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还是需要教师对知识点的反复强调来加深记忆)。
7、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1、2、3题,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内容。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2,1 3,1 3,1 7 ↓
质数(素数)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因数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数
1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倍数的知识后,能准确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通过观察因数的个数,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层次知识内在的联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学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应该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篇9: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蕴含如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可以概括为:用经验观察、思考、释疑,通过活动进行再创造
说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精美的包装盒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精美的手工艺品给学生视觉美的享受,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燃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的导入自然。
二、活动探究,寻求新知:
1、教师先示范用剪刀把圆柱剪成平面图,结合具体操作给出展开图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是: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体不显空洞,学生有这些实物的形象概念,学习过程容易深入
2、对三棱锥的展开图的认识是这样进行的。投影三种平面图的形状,先让
同学们猜想,然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全班同学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训练了学生由平面图到立体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不止一种。为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做铺垫。
三、探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分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先展开,将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按预先设计的位置粘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剪和贴逐渐认识到展开图的多样性和规律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作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是折叠,让小组成员把6个正方形纸板用透明胶条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图形,然后折叠,看能否折成正方体。陆续得出十一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对正方体的平面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补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设计两种不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为下面的口诀作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多样之中有规律,规律之外有特例的数学现象的奇妙之处。学生在粘贴和折叠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团体精神,通过比赛形式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四、归纳总结:
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将展开图归类为141型(6种)231型(或132型,3种)33型(1种)222型(1种)。同时给出记忆的口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展开图中相对的面有什么位置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课堂练习中除了设计正方体的展开图外,还增加了其他一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更为丰满,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
作业设计呼应前面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性。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实物的展开和折叠两种操作活动,体现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并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通过简单图形的粘贴和折叠,学生接受了简单图形是复杂图形形成的基础,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学生把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时,由于急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没有认真查看黑板上有重复的展开图,在折叠验证时意识到,同时学生也发现了重复的展开图。这点在设计时和用另一个班级试讲时没有预设到的环节。我觉得我的学生很好,由学生发现和当时由老师指出我觉得前者却起到更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认真负责。另外课堂小结时有些仓促,没有点明亮点,一是合作意识,二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篇10: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篇11:数学说课稿小学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给大家呈现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长方体的表面积》,本单元是属于我们小学数学四大领域里的“空间与图形”范畴内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节课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起着铺垫作用。鉴于本课特点及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形式多样的练习来突破难点,解决数学问题,内化新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点拨引导、讲解分析、类比迁移(根据教学设计需要确定方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主问题提出后,新知探究中,我会适时指导点拨,引领学生去学习,在学生内化新知中对于学生不够明确的知识适时进行讲解分析,照顾到所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所收获。在检测反馈和巩固提升中,我将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将新知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构思,为了能凸显“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本着“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一、回顾旧知,让知识“衔接”起来!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并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并在学习新知中加以应用。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提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中的新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涂一涂、数一数、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本节课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的过程中,从而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当然,课堂上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照顾到学生全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还有待于我进一步挖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成长的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和点拨。
篇12:数学说课稿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
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13: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篇14: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篇15: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篇16: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篇17: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每次画圆时,必须让学生说出圆心在哪里,在分析出了图案的基本构成,明确了这些基本构成的画法之后,那么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就能设计出一幅图案来,从而便于难点分散,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等分圆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小黑板上的图案便于观察、讨论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进行。
六、作业设计
P145随堂练习2、作出图示的图案(目的在于巩固等分圆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圆规,三角尺自己设计一个美丽图案。(可在全班进行评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篇18: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篇19:数学说课稿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篇20:数学说课稿小学
哪个小组愿意拿着自己的学具到前面进行拼摆?
3、学生汇报,反馈交流。
(1)不能: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你是怎样判断出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能密铺的?(总有空隙)
(课件)
(2)能密铺的图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A 正三角形:为什么能密铺?
(从转化的角度思考;学生还可能会从角去思考,围一个点成周角,可以密铺;从定义出发去判断)
B 正六边形:
那正六边形是这样吗?一起来看一看。
4、小结:只用一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都可以是什么图形?
(二)探索任意三边形、四边形密铺的情况:
1、过渡:除了正三角形,还有什么三角形?
四边形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四边形?(梯形)
2、猜一猜:这些图形能密铺吗?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验证。先读要求,拿出第二个信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
4、反馈:主要转化的方法
5、总结:只要是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都能密铺。
(三)两种图形的密铺:
1、正八边形、正五边形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延伸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学生争论后进行小结)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密铺。
课件展示:正五边形和菱形、正八边形和正方形、多种图形密铺
三、综合运用欣赏与设计
1、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费德洛夫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和尼格利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拉的建筑物有很深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了种类繁多、美仑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用数日的时间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了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案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人、青蛙、鱼、鸟、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象的物体。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结合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了另一种看法。
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2、动手创作。(小小设计师)
看了大艺术家的作品,你现在是不是也有了创作的冲动?
下面,请你选一种或几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进行密铺,可以自己设计颜色,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
(交流,展示)
四、总结:谈收获体会
我们今天只是研究了一些规则图形的简单的密铺。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密铺现象。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观察,也可以上网浏览。
篇21: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算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篇22: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草稿本,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
学生练习
师:好,做完了吗?告诉老师,看到这道题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有三个同学还没有看着我哟!
生:3/10×3。(师板书)
师:一朵花要?
生:3/10米。
师:问题是?
生: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
师:一朵花提个问题
生:几朵花。
师:回答问题
生: 3朵花
师:每份数知道,份数也知道,所以算式就是3/10×3。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锋你来回答
锋:3÷10=0.3(米), 0.3×3=0.9(米)(师板书)
师:看一看他这样求是什么意思! 3÷10=0.3(米)这是在求什么呢?
生:一朵花是几米。
师:一朵花用了0。3米,那么3朵花就用了0。9米。你是不是因为觉得生:3/10×3。不会计算?
锋点头表示
师:也不错哟,当不能解决时,我们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办法解决。
锋的答案让我有些惊喜,锋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内向,这次是他自己主动举手的,我看到他迈向成功的这一小步,而且他的思维也是值得我们鼓励的,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本来就是我们学习新知的基础,而且他的思考也拓展了一步,让孩子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有时孩子们就这样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佳:3/10+3/10 +3/10
师:这道题有没有算出答案来?
佳:9/10
师:漏了什么
生:米。
二、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是不是遇到3/10×3就不知道怎么做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注意再想想这么计算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
师:好,小组已经讨论好结果的可以光荣的站起来!婧
婧:3/10×3先用3/10上的3×3。算到答案上的分子。
婧她说的是计算方法,从这里就可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不难,我们一定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师:我不是要知道怎么做的,我是要知道3/10×3为什么等于9/10
篇23: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J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J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J,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学生虽小但他们也一定关注这个国家大事。从他们关心的事导入新课,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且这样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有变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这些问题自然的痛入他们的脑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1) 对6%3=60%30=600%300=2三个式子比较,分析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0
400
800
商
观察:
(1) 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 第4、3、2、1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和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规律,也符合《大纳》中“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地位”这一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巩固运用新知识
(1) 课内练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以题组形式,分层次进行巩固练习]
基本题
根据24 ÷ 12=2很快的说出下面的商。
240 ÷ 120 1200 ÷ 600 7200 ÷ 3600
2400 ÷ 1200 480 ÷ 240 96 ÷ 48
变式题
根据32 ÷ 8=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32 × 4) ÷ (8 × □ )=4 (32 ○ □ ) ÷ (8 × 3)=4
(32 ÷ 4) ÷ (8 ÷ □ )=4 (32 ÷ 8) ÷ ( □ ÷ □ )=4
(32 ÷ □ ) ÷ (8 ÷ 2)=4 (32 ÷ □ ) ÷ (8 ÷ □ )=4
判断题
48 ÷ 12=4
(48 × 5) ÷ (12 × 5)=4 (48 ÷ 12) ÷ (12 ÷ 12)=4
(48-6) ÷ (48 - 12)=4 (48 × 0) ÷ (12 × 0)=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不断深化的练习中,把握重点,达到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目的。]
1、总结新知识
(1)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利用所学的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根据小学生好胜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采用比赛竞争法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改编算式16÷8=2,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编的又对又多。
篇24: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3)教材编写的内涵:
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变换思想,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长、高。
2.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3.变式练习。
4.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渗透了转换思想,总之使学生掌握了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篇25: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观看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长
宽
高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你是怎样算的。 2、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篇26: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篇27: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20xx÷4和20xx÷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xx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习。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习。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使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篇28:数学说课稿小学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节课是:小学数学第九册《密铺》。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五年级上册)综合应用中的一部分内容。它是教材的新增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密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了解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并且进一步探索出可密铺图形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图案,学生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
2、通过拼摆各种图形,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通过实践操作,知道任意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平面。)初步探索密铺的特点,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密铺,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了解密铺的原因,初步感知密铺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四部分构成:
(一)理解概念 密铺
(二)自主探索思考与操作。
(三)综合运用欣赏与设计
(四)总结收获体会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说。
一、理解概念 密铺
1、首先,我放映很多图片,让学生来观看,看后谈谈感受。紧接着问学生:这
些美丽的图片与数学知识有关系吗?从哪看出来的?
(此环节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美丽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密铺一词。
刚才从图中看到的对平面图形的铺法,在数学中叫密铺。
你觉得怎样铺就是密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判断这几幅图是不是密铺?由此揭示概念。像左面这三幅图中用一种或多种平面图形不重叠、无空隙地把一个平面的中间部分铺满,这种铺法在数学中叫密铺。
4、根据生活经验,体会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
此环节由于比较简单,所以采取独立拼摆,指名演示的方式。
反馈:
先说说你是怎样拼摆的?(相同长度的边要对齐)
一起观察,用一种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能密铺吗?
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无空隙、不重叠)
5、强化概念:
小结:(看实物投影讲解)
从中间部分观察,以这个点为中心,这个点我们叫它拼接点,这个点上下左右的拼接的边都无空隙、不重叠才能成为是密铺。
二、自主探索思考与操作。
(一)研究正多边形:
1、除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那其他图形呢?(课件)
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一定不能密铺?(圆)为什么?
(不管怎样摆都会有空隙,不能密铺)
只用一种完全一样的圆是不能密铺的。(课件)
2、(课件) 猜一猜,哪一种用完全一样的图形可以密铺?
(课件)动手操作
操作要求:每组的每个同学选用一种完全一样的图形动手铺一铺,看看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 然后小组交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图形可以密铺或为什么不能进行密铺。
篇29: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 教 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 “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 教 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演示操作法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 学 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 教 学 过 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 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 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出示)这两个质量?(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另处的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
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有)
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学生回答,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
等号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非常聪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板书)
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 厉害厉害。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 2z +200=20xx; 2z=20xx-200; 20xx-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形如x=……类型。)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展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
展示(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两边相等,不错。
展示(2)题: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
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课件:A组:书90页第(5)(6)题,B组: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说 板 书 设 计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xx
x+200=450
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篇30: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三是通过学习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活动有5个练习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二、说教法
⒈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⒈教学例1
⑴师生谈话引出教学情境。课件出示我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参加“绿色小天使”活动劳动的一幅画面。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说一句话表示图上的一部分内容吗?
生:(说话)
师:你能按6―10的数字顺序把画面中的人、事、物说一遍吗?。
生:(说话),教师相机鼓励,板书6、7、8、9、10
意图: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绿色小天使”活动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融入生活;再按数字说话,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蕴涵了数字大小的顺序。
2、教学例2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6”说:如果我们要用磁性小圆片(师手上出示磁性小圆片)来表示“6”,你准备用几个?
(6―10的认识)说课讲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6个)。
教师抽生把6个磁性小圆片摆放在数字“6”的下方,并相机表扬,教师继续指着“7、8、9、10”说,你还可以用小圆片表示这几个数吗?
生(答)。
师:你准备摆几?抽生摆,其他学生为上讲台摆的学生加油。
(2)教师指着圆片问:6个圆片用几表示?生答;师带领学生用数空的方式写“6”,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后面的“7、8、9、10”。
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物体和数字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3、教学例3(教师谈话)
(1)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两双小手,用手指表示我们今天学的“6、7、8、9、10”各数,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然后设计两个课堂活动加以巩固。
集体活动:教师说,学生比。
分组活动: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说数字,另一人比手势,比完了之后相互交换。
(2)课件出示例3的方格纸和“田”字格,指导学生看书,会用涂“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数,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6―10各数(课件示范,重点是“10”的写法,学生边看边读边数空),强调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边写边读“6―10”各数,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设计游戏活动,自主探究,数形结合,让学生把数和形有机联系起来,牢固掌握6―10的认识
(二)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在做第2题之前,可组织学生集体数数1―10,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数1―10,为完成该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意图: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比赛6―10可以表示什么,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意图:(1、巩固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讲求平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发展,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1:数学说课稿小学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由这4个数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
师:还记得化简比的方法吗?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去整理,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应用反思 ,巩固拓展
1、98页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1:4表示盐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
师:在解决问题时,有时用比可以去win给出的表示数量关系,使解决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2、第4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把课前整理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或不明白的题目进行交流、讲解。
4、学生在答题纸上答题,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平日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复习你学会了什么样的复习方法?今后打算怎样复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整理复习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借助于简单的图形、表格等手段,把联系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并进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使得整理复习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篇32: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第六册P:81~87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平面图形“圆”,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多媒体演示)
(二)学习新课
1.通过多媒体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大小不等的圆,使学生地直观上认识圆。
2.揭示圆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使小球靠着黑板面形成圆形。
2)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直观、动态地渗透“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
3)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后,问: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
(揭示:正是因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拉直的绳子长度也没有改变,这样甩动小球,也就形成了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在实际操作甩动小球时所形成圆轨迹的不稳定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3.学习圆规画圆
根据刚才甩动小球形成圆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先确定画圆工具圆规的两脚距离,然后,把其中的一脚固定,另一脚旋转,这样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来。
1)学生尝试画圆。
2)多媒体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圆规的一脚固定,一脚旋转。
3)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
A、画圆的步骤:定长、定点、旋转。(板书:定长、定点、旋转)
B、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动)
4)教师示范画圆(用圆规画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形成的圆)
设计意图:学生实际在画圆时,会出现把圆规一端固定,本子旋转来画圆。我听取了学生的方法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画法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这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将画圆的方法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加上声、光、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质疑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通过质疑问难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钻研精神,随着学生经常反问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加强烈,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4.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问:老师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改变?(没有)也就是画圆时,定长始终不变,如果要在圆内画出一条线段来表示定长,应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呢?(从画圆时固定的一点画到任意一点)
2)讨论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让学生指一指(指圆上任意一点),再比一比(比圆上一点,圆内一点和圆外一点)。
3)教师画出一条表示定长的线段后,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4)讨论:看书P:82知道了什么叫直径?如果要在黑板上的`这个圆里画出一条直径,直尺应该怎样摆?(让一学生做多种摆放)选其中一种,教师画出直径。
5)启发: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圆心(O),半径(r),直径(d))。如果把这三张卡片贴在黑板上,你认为在定点、定长的后面应该放什么?为什么?(板书:位置、大小)
6)讨论学生所画圆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这样的设计,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抽象概括、揭示规律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实践的操作、检验,真正体会到了自己获取知识、发现创新的乐趣。
5.学习圆的特征
1)让学生在圆内画出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
思考:还能画吗?得出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板书:无数条)
2)量一量画出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引导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用字母表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d=2r
这样的设计,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圆的特征,从而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课件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圆内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以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所学知识、引导质疑。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演示)
该练习运用多媒体主要加强练习的密度,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1.在圆内的线段中,分别找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312323121
2.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3.发散练习。在下图中(下图依次出现)看到了什么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6厘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厘米
4.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如车轮做成长方形或椭圆的坐在车上的感觉怎样?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五、板书设计
圆定点圆心(O)位置定长半径(r)大小直径(d)(无数条)
篇33: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篇34: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设计报数等游戏,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另外,课上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篇35: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2)、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篇36: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在学习了表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后编排了实践活动“粉刷围墙”,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将其改变成《粉刷教室》。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索,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他们的体积呢?(课件演示)
2、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出示课题:粉刷教室)如果我们的教室需要粉刷,你觉得应该要考虑哪些事情?
生可能出现:教室粉刷的面积、人工费用、涂料费用、总费用……
师:这么多的事情,有信心出色完成任务吗?那先解决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二、展开
(一)教室的面积
1、教室的粉刷面积怎么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要想知道粉刷的面积,我们必须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还要测量黑板和门窗的长、宽。
(1)出示学生测量结果
(2)计算反馈
3、想一想,我们在求粉刷面积的过程中,应用了那些数学知识?
总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人工费用
1、据你们了解,人工费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汇报。
2、张老师也进行了市场调查,粉刷墙壁人工费一般有两种情况:
(1)按每平方米5元计算。(这种收费方法还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比较公平、高效。)
(2)按每天100元计算。(课件出示:一天大约能粉刷墙壁平方米。)
3、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再汇报。
(三)涂料费用
1、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1)师:据调查,1�K涂料大约能刷围墙3.5�O,我们大约需要买多少�K涂料?
学生计算后汇报:660÷3.5≈190(�K)
(2)师:是不是要刚刚好买190kg涂料呢?(需要多买一些,因为在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因此,必须多买一些。)
2、同学们,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型号的涂料呢,买这么多涂料又需要多少钱?请看(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5种环保型内墙涂料价格表。
(1)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看懂了什么信息?
(2)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每千克涂料多少元等。)
a、请你计算一下这些涂料的单价(课件出示:单价表格。)
b、买涂料共需多少钱?
3、师:这些问题能帮我们选购涂料吗?(不能。)
问:选购涂料的标准是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师总结:除了单价,还要考虑到涂料的耐用期。(如买A种虽便宜,但两年后又要重新粉刷,工人费和材料费加起来,就比其他几种贵多了。同样的年限,B-2比B-1便宜,所以肯定不选B-1。)
4、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涂料?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5、确定一种方案。
师:经过交流,我们决定选择 型涂料。那我们制定的第一份工程方案也快大功告成了,请完成最后的总费用计算。
6、总结:
(1)同学们,在解决教室粉刷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师:是啊,我们在解决粉刷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有时需要收集数据,有时需实际测量,有时需调查分析,最后计算出数据。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并能使人信服。这也正是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所在。
三、课堂练习总结
篇37: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加减法的验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二单元第27-28页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借助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因为验算的本质就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因此把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学生
学生刚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很熟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估计掌握验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难。验算的书写格式、关系的表达可能欠缺。这些地方需要老师关注和细化。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
2.学会对加法减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验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
四、说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主要介绍两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
通过两个题组的口答,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简洁地表达。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在购物的情境中,体验验算的产生。
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找得钱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找的钱对不对呢?要想知道找得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第二层:探索验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完成,小结方法。
第三层:小结,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检验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五、课后反思
在验算教学中,大部分孩子们掌握了加减法的检验方法,会用多种方法验算,并能表达清楚。
出现问题:
1.个别学生验算的书写格式没有掌握,只写了计算或验算竖式。
2.抄录原竖式中的数据作为验算结果,使得验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体验验算的产生时间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还是在学生出现计算问题中体验,可能后者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篇38:数学说课稿小学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
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兔安家》。首先我对为什么选择本课题进行分析。
我们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是《通过算理分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前期,我们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每位教师都立足本课题,以计算课为切入点,进行对此课题的研究。通过组内研讨,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算理分析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那么学生就只会机械的模仿计算。如果加强算理分析,那么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是知道怎么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算,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分析呢?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算理是很有帮助的,在课题的引领下我选择的课题是《小兔安家》。
由于二年级对算理方面的要求不是太严格,但是二年级学习的乘法口诀和除法却是算理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小兔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部分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除法已经有了两次接触,第一次是在分一分,初步的体会除法的意义,第二次接触是在《小熊开店》能用2— 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除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出发的意义熟练解决问题。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关注学生求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乘除法的综合运算以及学习分数做准备,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赛激趣”等几个活动。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说课,谢谢!
篇39:数学说课稿小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文化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源泉》。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3、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4、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篇40:小学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一下、哭一笑、向前走2步一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一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一取出300元、运进2吨一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篇41: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比例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本课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说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学习难点: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笑笑家平面图”这一情境,通过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常识解答。总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整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说导学设计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我先来考考大家,我们每天上学家到学校要10分钟,可是一只小蚂蚁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大家真聪明,那小蚂蚁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么区别呢?(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画线段
(1)请同学们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
(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大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你是用几厘米代表实际10米的长度的。)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线段比例尺。
3、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本第48页图形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实际上比例尺就是一个比,(不能理解为一把尺子)像刚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讨论
(1)谁能说说1:100表示什么意思
(2)我发现这些比例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的前项都是1,为什么不写成2呢?(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这种比例尺叫数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通常把比的前项写成1的形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成对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师再集体总结比例尺的含义。)
(二)活动:认识线段比例尺
1、课本第48页的两幅地图。
2、说说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仕么区别。
观察图,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强调先统一单位,比例尺不带单位)
4、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关系。(表示的意义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动: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1、课本第49页的例题图。
交流、讨论、
2、说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义。
4、小结
不管是缩小的比例尺还是放大的比例尺,我们都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后项为1。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后,教师点拨学生结合比例尺,大胆尝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提示:单位不统一。)
三、测评训练
1、判断下列几句话,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课本第49页做一做。
(有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求比例尺的印象,进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结课堂。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42:数学说课稿小学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
篇43:数学说课稿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刘伏庄小学,我叫徐士锋。从教十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今天非常荣幸的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同行汇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深感欣慰。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
一、说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平移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
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两根小棒随意扔在桌面上,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两根小棒会形成哪些不同的样子?根据学生实际场景的描述和比划有选择性的画在黑板上,初步发现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这一现象强调“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请生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两条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这一空间想象,既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6组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质。在反馈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来的,逐步引导出平移与平行,并课件展示图上看同一平面内的两线情况,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㈡实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我将其分成4步:
1、出示图片,发现平行和相交的线;
2、小组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线;
3、说出已学过的哪些图形里有平行线?并指出各有几组?
4、动手操作,做一组平行线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看图片)、嘴说、脑想(联想平时见到的平行线等)、手动(运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线),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小组内的说,集体的做,给了每个孩子交流参与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层次安排:由有表象的运用层次,到脱离表象进行想象(回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和已学过的图形中是否有平行线)的层次,再到创造的层次(运用工具材料做一组平行线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
㈢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在这一题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间中的平面;又隐含着三条直线两两平行这一初中几何学中的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以上即是本人说课内容,不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篇44:数学说课稿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动物餐厅》。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实物辅助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后,出示两组比较特殊的数,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时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正确方法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同时在共同合作排序的过程中形成与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质。
学生分析:
百以内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有实物辅助演示的情况下学生能很轻松的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对于抽象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在有计数器辅助的情况下,这部分知识应当会轻松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初步感知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和创造。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流程预案:
百以内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有实物辅助演示的情况下学生能很轻松的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对于抽象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就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更快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动物餐厅里的小猴,小狗和兔经理这三个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作为这节课中的线索,围绕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开展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小猴,小狗手中盘子的数量,通过“比比它们谁能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18和21这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会很快说出21>18,此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后,出示32和34,以及100和99这两组比较特殊的数,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时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在有计数器辅助的情况下,这部分知识应当会轻松掌握。
教学是基础,练习是巩固,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这一年龄特点,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出考题这个活动要求一提出,孩子的好胜心一定会被激发起来,此时的他们既是提问者,又是思考者。他们一定会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熟练对所学方法的应用。
练习是层层递进的,而且也只有在这种递进中学生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当学生能熟练的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后,我利用作为奖励发给他们的就餐卡设计了全班性的练习,请学生根据餐桌卡片上的要求及自己的就餐卡号找到自己的餐桌。这样的设计,就是要在全员参与的活动中让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而拿到60这个数字的那些学生,在他们遇到找不到餐桌这个意外情况后经过全班的讨论也一定会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于、小于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在这一全班性的练习过后再让学生把所有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序,这一更高的要求也是再一次向学生提出挑战。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也许会遇到困难,我想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意识,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排好卡片,在比较数的大小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排序这一方面的知识。
教学效果预设: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想学生一定能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兴趣,在兴趣昂然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体验中拓展能力。同时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学生一定会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正确方法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同时在共同合作排序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与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质。
篇45:数学说课稿小学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篇46: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学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尝试的让学生尝试,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及相互关系;能用圆规等工具进行画圆。
2、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的发现过程,并在探索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及圆心、半径、直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挖掘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的圆的认识活动中,使学生体悟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快乐,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圆的价值,感受圆之美。
说教学重点
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圆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圆规画指导大小的圆。
说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和灵活地根据圆的半径与直径画圆,并能根据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说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新知本节课选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学生主动参与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再发现”乐趣。
2、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圆,并自己动手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由圆构成的美丽图案,使学生掌握画圆技能的同时,养成创新知识,增添审美情趣。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数学,有其直观、形象又生动的特点,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地,突破数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说设计思路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我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圆形物体的美,发现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探索和应用应用意识。
说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圆片和含有圆的物体,以及圆规、课件等作图工具,组织学生采集圆的有关信息,自制圆等。
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演示动画,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二)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画圆。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碰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度指导。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2、认识圆的半径与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认识圆的各部分,知道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继续学习圆的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等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有多少?长度怎样?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引出: 同圆或等圆时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样的安排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之后,再用课件清晰演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启智培能
新授完毕,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我设计了有利于强化概念的基本题,和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动脑筋题。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四) 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
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在课的最后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以及运动现象,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篇47: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三、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看花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些什么?
篇48: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篇49:数学说课稿小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篇50: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②学习例3时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近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