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人物言行,体会到了李大钊品质忠于革命、不惧生死的品质,这一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崇高品质。
二、迁移运用,感悟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8-2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神态等语句,读一读,并加以体会。
2.交流体会。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①生谈体会。(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②这句话是抓住什么来写的?(语言)
③此时情况怎样?你又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此时“我”又是怎样的表现?
④引读:情况危险,我显得惊慌失措,父亲却显得镇定自若——齐读。
(2)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①生谈体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一个关键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品质。这句话中还有一处不起眼的细节,你能发现吗?
②父亲的抽屉里放着一把手枪,从这处细节中你能读出什么?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①生谈体会。
②什么叫“惯有的严峻态度”?
③现在是怎样的形式?标红写敌人表现的关键词。
④再读体会。
(4)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体会父亲的外貌描写。(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
②你怎么知道李大钊在狱中遭受酷刑的,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查到的资料。
相机资料补充: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③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平静”“慈祥”)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体会父亲的神态描写。(抓住“安定”“沉着”)
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眼神里包含着什么?
(6)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①从语言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什么?(李大钊不愿牵连家人,一心要保护家人)
②父亲和“我”为什么都说“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你有资料补充吗?
③“望了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担心与不舍。
3.体会父亲对我的影响。
(1)父亲无论在被捕还是被审时都从容不迫,无所畏惧,这对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浏览课文,思考:父亲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对比阅读。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3)父亲被捕时我显得惊恐不安,为什么此时我却如此机智和勇敢?是谁让我学会了沉着机智应对危险,是谁给了我面对危险时的勇气?
4.小结。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革命者,一位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怀着对家人的爱,对受苦受难的同胞的爱,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憎恨,才会有如此坚定的革命志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
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5.补充资料: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
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三、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过渡:像李大钊这样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者还有许多,一起听叶挺的
《囚歌》,你又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革命气节。
1.阅读链接:《囚歌》。
(1)听朗诵录音。
(2)指名读背景介绍。
(3)简单交流感受。
(4)配乐齐读。
2.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事迹?结合查找的资料,简要交流。
四、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手法
过渡:今天,我们追随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了解了李大钊的革命事迹,感受了李大钊崇高的革命气节,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两节,记住英雄的被难日。
1.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最后两段与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是“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后面所说,是对前面内容的回答。
4.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后面所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作用:后面所说是对前面内容的再现,前文是对后面的铺垫。
……
小结:前后照应的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五、总结课文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让我们缅怀先烈,牢记他们的革命事迹。
六、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