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5篇《教师说课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教师说课稿》相关的范文。
篇一:教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一个快乐的信息技术教师,快乐是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最大的优点,大家常说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说课将我的快乐传递给在坐每一个人,希望大家时时都快乐。事事都开心。我今天快乐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演示文稿》,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是省编教材初中第二册(下)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根据《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创意,初步制作好演示文稿之后,在初稿中使用艺术字提高标题的可读性,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围绕演示文稿的制作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制作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对幻灯片内容的具体充实和美。,同时也为后面的幻灯片动画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模板与背景的应用。确定的依据是因为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都是幻灯片修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插入和编辑后的效果都直接影响到修饰幻灯片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统一演示文稿的风格和外观,设置恰当的背景可以是幻灯片生动丰富,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 声效的设置。确定的依据是插入的声音大都是事先编辑好的歌曲,可控性差。初二学生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有时会出现把不该出声的出声,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凸显主体,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前面powerpoint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步骤,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更新理念,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使用艺术字,以提高标题的可读性
会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
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修饰的必要性,并知道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尝试、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修饰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发展目标
⑴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四、依据理论,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学中穿插创设情境法、提问引导法、分层教学法和赏识教育法。通过“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通过“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正确操作方法,运用操作方法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我根据初二学生思维特点,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合作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迁移。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声效的设置,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积极营造信息技术课堂“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六、整合资源,说准备
课前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一间拥有多媒体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电脑装有PowerPoint20xx、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师制作好的课件。
『素材准备』:上节课制作好的幻灯片初稿。一些背景图片和声音文件
七、情感互动,说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打开上节课制作好的白色背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最简单幻灯片,我再通过大屏幕投影插入了艺术字和声音、使用了模板、背景等技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幻灯片。让学生说说喜欢那个演示文稿,并找出不同之处,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如何修饰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揭示任务一:插入艺术字
提出对于文章的标题和每一个页面的小标题能不能进行设置达到更好的效果的问题。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会说使用艺术字进行修饰。然后告诉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习完成幻灯片中标题的设置,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A、与同学交流
B、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别人帮助下也能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了上述操作之后,我让学生找到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
问学生:你能够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改变一下艺术字的格式?试一试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我说:可能有的同学在观看老师播放幻灯片时有音乐,并且注意了在“插入”菜单中有“影片和声音”,是的,背景声音应用于幻灯片时,会达到特殊的效果,让幻灯片声情并茂,可以烘托气氛,从而引出下一个任务
揭示任务二:插入声音
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示范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着将准备一些声音文件加入到幻灯片中,并体验一下效果,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下面三个问题练习。
①你如何做到播放时不显示声音图标
②你能区分声音自动播放与单击时播放的用途不同吗?各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③如果让一个声音文件在多张幻灯片放映时连续播放,你能找到相关位置吗?
建议学生小组内互相协作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既聪明又细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
通过问题:我们现在所有的幻灯片都是白色的底版,非常单调,我们有没有办法快速的改变所有幻灯片的底版
揭示任务三:应用设计模板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介绍,自主学习完成应用模板的设置,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应用模板前后的变化,提示学生要选择与主题相配的模板,防止选择的模板不当影响主题的展示。让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示范讲解,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学后有一个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让任务没有完成好的同学进一步掌握方法。
我说:应用设计模板后,每一个模板的背景是固定,如果不满意这个背景我们也是可以修改的
揭示任务四:设置背景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习完成图片作为背景的设置,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除了图片可以做背景,还可以设置背景的颜色,过渡、纹理、图案等特殊效果也可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知识平展,巩固创新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同学利用上面的操作方法,完成幻灯片的修饰。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作品,班内展示各组的作品,每组派一个学生说出作品的设计构思。通过全班共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饰的灵活、合理的运用。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能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插入艺术字、加入声音、使用设计模板和使用背景的方法,使得我们的幻灯片作品修饰得更加漂亮和实用。这样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体验,尝试,主动探究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提醒学生要灵活、合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5、知识的迁移
今天我们学习了修饰幻灯片的一般制作步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老师制作的《四季图》的初稿进行修饰设置。
八、步步清晰,说板书
修饰演示文稿
(一)、插入艺术字
(二)、插入声音
(三)、应用设计模板
(西)、设置背景
九、优化教学,说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次教法),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整合的问题。本课在注意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习外,同时注重语文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形成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的整合,如观察、倾听、述说、演示等。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4、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5、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意义建构,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实效性强。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十 、分析教学,预评估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应该相当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美国诗人罗伊娜说过:“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我相信我已经将快乐充满你的内心,此时你是不是认为我的说课内容是个美妙的产物呢?请用您高高的分数肯定一下这个产物吧!谢谢大家!
最后,我把自勉的几句话再次送给大家:
请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尝试;
请用微笑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创造;
请用赞许的目光评价你的学生提素养;
请用高高的分数再次肯定我的说课内容。
篇二: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芭蕾基训在舞蹈练习者必不可少的一课,它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芭蕾基训,可以加强舞蹈特长生的身体柔韧性和体能,塑造肌肉力量和腰背的平衡。芭蕾基训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经过“开、绷、直、立”的严格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挺拔、均匀、完美的体态,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气质得到培养。对完成舞蹈作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学生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来讲,她们其中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简单的舞蹈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更加专业和稍高难度的舞蹈却只能让她们望而兴叹。芭蕾基训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可以训练舞者们的身体肌肉及素质能力,以及一些细节,例如脚背、外开、膝盖、延伸感等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想要成为好的舞者,或为了自己理想的舞蹈梦想,都要认真、踏实的学习芭蕾基训这一门课程。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完整的芭蕾集训课,它分为把上、把下、手位、旋转和跳跃练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动作组合时,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细致。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讲清楚练习的重点和要点,避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拉伤韧带或受伤。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和练习动作组合,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四、教学方法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舞蹈如果音乐选的好,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个舞蹈组合我都选用了旋律优美,适合这个组合动作节奏的音乐。用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第一步。组合动作学习我采用的是口传身授,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细致和动作讲解,学生才能够由初步的模仿发展到自我表现力的延伸。
篇三:教师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
篇四: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
阐述。
一、说教材
《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
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
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
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
键词,着重体会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
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
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
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
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
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
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
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
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
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是_____教版_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以“______”为主题展开。《____》是一篇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中心思想) “_______”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课_____的特点,我将________设计为本课的教育重点。
为了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_____。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所以我把朗读(朗读全文和朗读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作为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 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所以我把教师精巧设问、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又一主要教学手段。
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所以我尝试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反思,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我在最后一个教学环境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________。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主要句子,把握主人公的主要品质和本文主题;
(3)通过质疑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详略安排,思考________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________鉴赏能力;
(4)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我采用了(“导—思—点拨——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参加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领悟式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初读课文
(三)研读赏析
(四)拓展延伸
(五)结束语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篇五:教师说课稿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发现不足,推介经验;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三、一节课的评析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有的书上又将评课内容分成以下几项:
一、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
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和“四个忽视”,即偏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生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二、评教材处理
1、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三、评教法选择
1、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
2、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
四、学法的指导
1、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
3、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
五、评能力培养
六、评师生关系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附:评课实例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设计及评析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钟表。
师:小朋友们请看钟面,钟面上有几个数?
生1:钟面上有12个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
生2:有两根针。
师:长的一根针叫分针,跟老师读一遍:分针(学生齐读)。短的一根针叫时针(学生齐读)。
2、整点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整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整点时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比如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点。
师:现在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8,小朋友说一说,表示几点呢?
生:是8点。
……
3、认识半点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半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半点时分针总是指向6,比如说,2点半,就是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2和3中间。
师:(指着钟面)钟面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中间,小朋友说一说,现在是几点钟?
生:现在是3点半。
篇六: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邓杨莉,来自榕山中心校。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成长的足迹》这节课。我准备从四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成长的足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是围绕学生毕业前的生活展开的要让学生通过回顾小学六年的成长历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感受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为第二课组织学生写临别感言,以恰当的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铺垫。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
(2)能力目标: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有关资料,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培养收集资料、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自己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身体的变化、学习的进步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生活,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制作成长记录袋。对于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来说,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开始,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经历,制作成长记录袋不仅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可以使他们体会成长的烦恼和艰辛,从而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同学们在收集和整理个人成长资料时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收集和整理成长资料”,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成长记录袋的设计和制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说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和创造力,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一)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成长记录袋范例。
(二)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问答法”进行教学。
(三) 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突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研讨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讨论法”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4、在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时,我设计活动,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感受同学间的真诚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并将它们按时间进行分类整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约7分钟)
1、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的班上两位同学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照片请学生猜一猜,他们是谁。然后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自由回答。回答之后教师小结:我们都在成长。
教师用语言引出成长过程这个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讲述的趣事件数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学生活动:通过照片和同学谈论的趣事感受同学的成长变化,由此想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设计意图:由照片实物和身边的事导入,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
2、活动设计:教师谈话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课题,成长的足迹。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主题。
(二)回顾成长,活动载情。(约20分钟)
1、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请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能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并进行评比。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交流,讨论。(约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8人一个小组,利于学生开放式讨论,交流的资料也比较全面。这一环节的设计重视有效的小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在综合性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
2、活动设计:学生运用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约15分钟)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鼓励、表扬,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分类进行评价。
如展示评语的,师可以这样评价: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用他们的心血为我们写了多少的评语呀!我们在对评语做进一步整理和回忆的过程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到了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关心、鼓励,或表扬,或批评,这都是老师们心血的浇灌呀!
展示作文的,师可以评价如下:这些作文写得很好,同学们能从各自的成长过程中,选取独到的事例,再现老师的鼓励、教育和关爱,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啊,老师就是这样用睿智的话语,给予我们关心和爱,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激励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展示照片的,师可以评价如下:和老师一起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如今即将分别,我们的照片记住了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美好瞬间,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回忆之旅吧!这些实物成为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汇报、展示中,从不同角度回顾追忆,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浓浓师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彰显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个体性。
3、活动设计:请班主任老师,给全班同学送上寄语。(约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使学生为自己成长的变化而感到自豪。
4、活动设计:教师将平时收集的班级中从一到六年级的值得纪念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三)感谢师恩,树立初步的人生观。(约7分钟)
1、活动设计:谈话,让学生懂得今天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是与家长的辛勤哺育,老师的传授知识,社会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的。教导学生懂得感恩。
2、活动设计: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学生课前准备节目,如诗歌朗诵,歌伴舞《感恩的心》等。)(约5分钟)
3、活动设计:(音乐声中)教师谈话,激起学生感恩之情,带领学生全体起立,敬礼,一起说:“谢谢您,亲爱的老师!”(约2分钟)
4、活动设计:教师小结,展望未来,激起学生追求新的学习生活的希望。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的主题,升华情感,激励学生,展望未来,懂得感恩,为确保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篇七:教师说课稿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来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3个方面论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因此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观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懂得较难。如何把难懂得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懂得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按照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懂得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断定为:懂得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懂得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懂得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懂得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懂得,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懂得较艰苦,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现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观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接着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标题。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懂得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接着考虑: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啥?或者说有啥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批准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四周特别多事物是特别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考虑作者又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感到它美极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由吧。”接着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缘由有二:一为“静”;二为“孤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懂得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考虑关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啥态度?它们有啥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响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观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懂得,教师此刻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懂得。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论述了自个儿对美和审美的3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3个观点事实上一定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入的懂得,接着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个儿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8、最后来一个环节一定是品味文中精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撒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感觉精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懂得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假如 说,一朵花特别美;那样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来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发现,尽管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但是它本身也是美的。事实上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四周。我们应当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肠去查找,用心肠去视察,我们就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残暴的明日吧!
篇八: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芭蕾基训在舞蹈练习者必不可少的一课,它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芭蕾基训,可以加强舞蹈特长生的身体柔韧性和体能,塑造肌肉力量和腰背的平衡。芭蕾基训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经过“开、绷、直、立”的严格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挺拔、均匀、完美的体态,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气质得到培养。对完成舞蹈作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学生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来讲,她们其中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简单的舞蹈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更加专业和稍高难度的舞蹈却只能让她们望而兴叹。芭蕾基训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可以训练舞者们的身体肌肉及素质能力,以及一些细节,例如脚背、外开、膝盖、延伸感等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想要成为好的舞者,或为了自己理想的舞蹈梦想,都要认真、踏实的学习芭蕾基训这一门课程。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完整的芭蕾集训课,它分为把上、把下、手位、旋转和跳跃练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动作组合时,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细致。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讲清楚练习的重点和要点,避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拉伤韧带或受伤。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和练习动作组合,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四、教学方法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舞蹈如果音乐选的好,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个舞蹈组合我都选用了旋律优美,适合这个组合动作节奏的音乐。用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第一步。组合动作学习我采用的是口传身授,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细致和动作讲解,学生才能够由初步的模仿发展到自我表现力的延伸。
五、教学过程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基本功练习是舞蹈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芭蕾基训之前,必须让学生有基本功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既为后面的芭蕾基训练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训练受伤的可能性。
2、学习组合:组合学习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教授的过程是将动作分解开来,直至每个动作学生都完全掌握后,再合音乐练习。组合分为把上、把下、跳跃三大部分。
3、分组练习:在集体学会组合以后,把学生分为二组进行练习。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的看到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二是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观摩学习,自我完善。
4、背向练习:长期对着镜子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而且眼睛盯着镜子看也容易造成动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缺点。所以在课堂中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脱离镜子,真正做到无干扰、投入用心的完成每个组合。
5、行礼下课、布置作业:总结这堂课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学习舞蹈自信心。作业布置以督促她们课后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
篇九: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授课时间正安排在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春天。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教学难点是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个体间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将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音乐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会注意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置春天,春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讨论法——通过自制乐器、处理歌曲、讨论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法——通过音乐展示,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学法有体验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表演中,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模仿法——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创造意境;创造法——自己制作乐器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协作。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引入:春天来了,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来了,我们一起去看雨吧。话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接着让学生自由律动,我边讲解在下春雨时尽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想象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和植物的千姿百态。学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春雨的美,从而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新授环节中我会先引导学生初听歌曲,思考相关简单的问题。然后伴奏,让学生用lu来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律,学生既熟悉了旋律,又发现歌曲中的难点。新课标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边实践体验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让歌曲更富有魅力。我来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如以下几点:
1、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2、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3、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4、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
这样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这之后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激情,进一步启发生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的感情和向往春天的情感。
(三)音乐活动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比如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部分学生穿上准备好的服装和头饰道具装扮花草、柳枝、燕子、小鸟等等表现被雨水滋润的万物。大家共同歌唱一段“春天的交响曲”。这一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成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希望首尾呼应,结束本节课,学生唱着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表演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来结束本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篇十: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从学生共有的暑假结束说起,围绕节假日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节假日和周末,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体会国庆和中秋这两个重要节日的所包含的意义,进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中秋节的印象,并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中秋节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解中国及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并感受共有的节日与传统。
二、说学情
二年级小学生性格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并且有过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对中秋节的认知更多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不了解中秋佳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更深层次的体会中秋节的团圆之意,感受合家欢乐的美好亲情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加深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行为与习惯目标】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拓展视野,养成正确对待中秋节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法提高对中华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含义的感知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难点】
感受中秋节团圆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以上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过程得以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良好的导入可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朗诵儿歌进行导入:“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悠悠,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并且提问,这首儿歌描绘了哪个节日的景象呢?
学生结合线索回答:中秋节。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儿歌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然后我会抛出疑问:“中秋节是不是与儿歌中所描绘的一样?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次中秋节。”
【设计意图】通过猜儿歌的设计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快速与本课主题产生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们这样过中秋
1.中秋的日期
【活动一】看日历找中秋
在新课讲授环节首先需要帮助同学知道并且了解中秋节的日期,我会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日历,找一找什么时候过中秋节?并用铅笔圈画出中秋节的日子。
同学们根据日历的标注圈出中秋节的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我会再次提问:那么中秋节,为什么是在这个日期?我们为什么叫它中秋节呢?
同学们可能会得出类似于“秋天的中间”的答案,我会根据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讲授阴历阳历的相关介绍“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历法也叫阴历,我国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制定的。从前的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观察发现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亮从缺到圆再到缺经过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规定这段时间为一个月。而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度包括三个月,每年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秋季,八月在秋天的中间,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间。而中秋节的中表示中间、秋表示秋天,八月十五在秋天的中间,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并且配以板书,进行过渡:“知道了中秋节的日期,我们去看看中秋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历既提高了自主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2.中秋的习俗
我会出示教材上购买月饼、全家赏月、点亮灯笼、海外华人过中秋的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图片画面。
学生回答:图一呈现的是爸爸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月饼。图二显示的是一家人团圆在船舱内赏月共渡中秋。第三个图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点亮圆圆的灯笼,企盼团圆。图四是海外华侨通过击鼓的方式欢庆中秋。
我会先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买月饼、赏月、挂灯笼的方式来庆祝中秋节,也可以通过击鼓等其他方式来欢度中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景。”
我会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过中秋时都会有哪些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全家一起吃月饼赏月,看中秋晚会等。
二、中秋节团圆夜
【活动二】情境创设体会团圆
我会进行过渡:“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我们一起去看看为什么要过中秋节?”我会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体会情感,“如果你是后羿,看着自己的亲人远离天边会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学生回答:难过、悲伤、思念。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看到家人远离自己会伤心难过、悲伤痛苦、思念不已。
我会请同学阅读教材15页的故事,概述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中秋节。
学生概述故事:全家为了迎接爸爸回家过中秋,精心准备,可爸爸很晚才回来,好在最后还是全家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小主人公是既开心又担心爸爸不能回来,并且希望以后中秋都能全家团聚。
我会根据同学回答再次提问引导: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书本上的故事,同学们再次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吃月饼?以前后四人小组展开五分钟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一些事情,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一家团圆的去过中秋,与亲人分离异地的感觉是孤独的,充满思念;全家团圆过中秋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对于合家团圆的美好期盼,而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月饼也是圆圆的形状、甜甜的口味,既体现了百姓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与体现。
再次进行过渡,“同学们理解了中秋节所蕴含的美好情感,那么我们秋天还有没有其他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可以引导同学将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去体会情感,更好的理解思念之情与团圆之意,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1.重阳节
【活动三】欣赏图片感知重阳
我会通过讲授法展示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做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再次展示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图片,引导同学思考重阳节的习俗。
同学们回答: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欣赏菊花的习惯。
2.秋天不同民族的的特色节日活动
我会进行过渡“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秋天,很多地方不同还会举行一些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什么节日呢?”
学生回答: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
我会再次提问:他们的节日有哪些特色的活动?
师生总结共同回答:苗族过赶秋节时,人们聚在一起打秋千,唱歌跳舞,还推选秋老人祝福大家。藏族过望果节时,人们一起围着田地打圈,庆祝丰收,还举办热闹的藏戏表演,射箭等活动。
我会再次进行过渡:秋天的节日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很多大诗人就写过关于秋天节日的诗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笔下的秋天节日是怎么样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请同学朗读诗歌并体会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出,古诗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著名古诗词加深理解古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团圆的向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尾声我会进行小结: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依次回答:知道了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与日期,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们过中秋时的美好情感,知道了重阳节与祖国其他民族关于秋天的节日。
拓展作业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重阳节蕴含着哪些美好寓意。
篇十一:教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单元中“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要1课时。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为后继学习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所以本课在“平面向量”及“空间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数的运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所学的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准确把握两个加法法则的特点。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正确领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几何意义,并能运用法则作出两个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应用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之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量的加法法则。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则并正确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两个加法法则各有特点,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质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简便易行,所以是详讲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本课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则。
难点: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之间必须构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类比:由数的加法运算类比向量的加法运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法则的运用中观察图形得出三角形法则,探求共线向量的加法,发现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过图形,观察得出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都体现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3、讲解与练习:对两个法则特点的分析,例题都采取了引导与讲解的方法,学生课堂完成教材中的练习。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直观地表现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义,更能说清两个法则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律。
六、数学思想的体现:
1、分类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课中向量的加法分为不共线向量及共线向量两种形式,共线向量又分为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两种情形,然后专门对零向量与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规定,这样对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讨论,线索清楚。
2、类比思想:使之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不致于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能从对比中看出两者的不同,效果较好。
3、归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①学完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后,归纳总结,对不共线向量相加,两个法则都可以选用。②由共线向量的加法总结出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则仅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相加。③对向量加法的结合律和探讨中,又使学生发现了三角形法则还适用于任意多个向量的加法。归纳思想在这三个环节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两个加法法则,尤其是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本节要进行向量的平移,且对向量加法分共线与不共线两种情况,所以要复习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这些都是新课学习中必要的知识铺垫。
2、引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引入。
学生在物理学中虽然接触过位移的合成,但是并没有形成三角形法则的概念;而对平行四边形法则学生已学过,很熟悉。所以我决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是起点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点的条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数学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所给出的图形也是现成的平行四边形,而学生刚学完相等向量,对相等向量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易产生误解:表示两个已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必须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不在一起不能用。这时要通过讲解例1,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平移向量,使表示两个向量的有向线段有共同的起点。这一点对理解及运用法则求两向量的和很重要。
篇十二:教师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创、自学、自练、合作练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单手肩上传球选自人教版水平五篮球基本技术的内容,该动作的教学重点在于蹬地、扭转肩、挥臂和扣腕动作。单手肩上传球教学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判断、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勇于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学习单手肩上传球动作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有了相关的篮球胸前传球传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储备。教师在课前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
三、学情分析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本科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处在该年龄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反应敏捷。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并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自我保护能力。喜欢集体练习项目。在教学中设置集体性比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认识个人、团体以及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在该学段处于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兴奋和抑制的机能有所增强,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提高明显。
四、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正确理解单手肩上传球动作的应用方法与时机,85%能够做出传球技术动作并能够合理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练习,学练结合,发展判断、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感知及控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已经确立,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
【重点】
转体引球;向前甩臂、扣腕将球传出。
【难点】
传球时腰腹与臂、腕、指协同用力。
六、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重教学方法,因此我采用了:
教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游戏法
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开始部分
良好的开始是保证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开课之初首先进行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课堂常规是促进学生由下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的过渡,并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使身心都做好上课准备。在课堂常规后进入我的导入环节。
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知道快攻战术?
对,快攻是由防守转入进攻时,进攻队以最快速度,力争在对手立足未稳之际,合理、果断地进行攻击的一种进攻战术。其实快攻按照其传球的长短分为长传快攻、短传快攻。今天老师就学习长传快攻的传球方式——单手肩上传球。提问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需要我们坚强的意志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二)准备部分
为了让学生在运动中不受伤,保证学生的安全,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准备部分我将安排三项活动,首先第一项为游戏—传球接力。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成四路纵队站立,第一名同学将球经头后传递给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将球经胯下传给下一名同学。当到达最后一名同学时,该同学抱球跑到第一名同学前面,依次进行,直到最后一名同学跑到终点游戏结束。第二项为徒手操分别进行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腰部绕环等练习。第三项为专项篮球操练习腰绕环、膝绕环、8字绕环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热身的同时与专项相结合,不仅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也为新授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基本部分
下面进行课程最核心的部分基本部分,我将从教师示范、总结讲解、循序渐进练习、优生展示、游戏竞赛几个环节展开:
1、示范动作,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提问传球时发力顺序是怎样?身体姿势是怎样?这样的做法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讲解
在讲解动作时注重简洁明了,我会这样讲解,传球时,以(右手传球为例),传球时以(右手传球为例),持球时,肘要与肩平行,大小臂角度应达到90度或90度以上,传球时,利用蹬地、转体、挥臂、甩腕将球传出。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让学生把握技术原理,准确理解技术环节和注意事项。
3、体育课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讲解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直接参与、直接体验,这样才能学会技术,体验快乐。下面进行我的练习环节,
(1)两人一组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传球,体会用力过程。
(2)对墙传球相距5—6米传球。
(3)两人一组相距6—7米进行面对面传接球练习。
(4)两人一组相距6—8米进行面对面传球,一人站位固定,另一人左右移动进行传接球。根据同伴移动速度,把握好传球时机,控制传球的落点
4、教师选出优生进行展示师生进行自评、互评。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技术表象后,采取循序渐进和逐层深入练习,符合水平五认知水平特点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更加准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同时在练习中加入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环节极大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5、教师选出优生进行展示师生进行自评、互评。
6、在课的最后为了锻炼学生上肢力量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我会进行辅助教材素质游戏接力——推小车。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2人为一个小组,在距离20米的的两个端线处,一人充当小车,一人做推车人。到达端线后交换返回。时间最短小组获胜。在游戏中强调安全的同时,并在游戏中运用本节课的动作的要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够极大的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结束部分
在一节课学习的尾声,让同学们充分放松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缓解学生的身体疲劳,同时也让学生精神逐步放松,我将播放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带领同学们做拉伸放松的活动方式。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围城一个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同时伴随着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安排学生回收器材。
八、场地器材
篮球40个、录音机1台、标志物10个、磁带2盒、篮球场。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篇十三: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
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4、新课巩固,展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我的说课结束了,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十四:教师说课稿
本课教材为五年级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为第一教时,共分五教时完成。
一。 设计指导思想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应把握这根主线强化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培养。
2. 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活动或生活,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高生产劳动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除应强化以上这根主线的培养外,还应与受教者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劳动积淀促进其体育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禁产生了对传统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反思,认为有必要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进行再认识。
认识之一: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为什么要教?除了传统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过越障碍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障碍是否都需要从障碍物的上方一跃而过呢?是否不论高低一律都需要费力越过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体育教学就有必要发展学生多种越障能力,根据不同障碍选择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领。这样的培养,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启发、激励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就是学生一次次的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
认识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时的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从教材分类来看,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属于跳跃教材,它与其它跳跃教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仅以教会为目的,不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迁移通道,因此每次学习都是废旧而立新,教者费力、学者费劲。那么,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与其它跳跃教材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落地方法的自然养成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重点,所谓”不求攻彼,先求自保“,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认识之三:可否”浪费“一小部分教时,对以上的一些反思进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结果是无意义的,笔者以为值得做一次尝试。首先,现行体育教材重复性大,”浪费“的这一部分教时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尝试成功,则可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供我们继续探索,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架设知识迁移通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巩固跳跃能力的发展。
2. 训练学生思维力,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练习习惯。
4. 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提高弹跳能力。
四。目标落实与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练
教师提示跳跃落地要求,学生分散复习已学过的跳跃方式,体会落地轻巧的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帮差补缺。
2. 揭示课题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合理过越障碍),出示第一高度(低),启发学生交流、思考过越方法,并分组尝试。教师巡视启发、激励。
3. 引入跳过障碍概念
教师集中介绍学生的一些方式,强调根据障碍情况合理选择过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较高),师生共同筛选过越方式,得出结论(较高障碍跳过)。
激励想象跳过方式,组织小组交流尝试,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尝试。
集中展示,学生演示,教师讲评,得出结论(只要不触标志,任何跳跃方法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落地轻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励学生尝试用已有方法跳过(预计绝大多数学生将失礼)。
4.导入侧向直腿摆动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筛选过越方式(双脚蹦越已无可能,必须单脚跳起跨过)。
组织分组尝试单脚跳起跨过动作,教师巡视。
集中组织好差生对比演示,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成败原因(两腿总是钩到标志)。
启发思考解决两腿总是钩到标志的矛盾,小组交流提出假设、分组尝试假设。教师巡视启发。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结论(直腿跨过)。
分组尝试,验证。教师个别辅导。
5.游戏:过越障碍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尝试直腿跨越(估计
将会全军覆没)。
提出问题:如何过越?学生假设、个别尝试(又是全军覆没)。
教师示范(从下钻过)。揭示根据障碍选择过越方法的道理。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学生分组自设障碍,自行设法过越,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6. 小结讲评。
本课只是对笔者一些”奇谈怪论“的尝试,可能有思考不周之处,恳请诸位同行帮助出谋划策,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说梦“,也请众位同仁”当头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篇十五:教师说课稿
精品教师说课稿
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内容已经规定好了,但是教案怎么写?故事情节怎么处理?怎样进行取舍教材?怎样进行挖掘教材进行小练笔?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徘徊。幸好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和领导全程地参与我的磨课过程,一起帮我出谋划策,给我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从教案的设计,文本的解读以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真可谓是手把手地指导。最后,感谢在座的各位,前来聆听我这堂不成熟的课,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下面我来说说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体会水罐的变化过程,并从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话,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并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设计理念、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的整体性。
1、复习导入,体现整体性。上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接导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旱灾的严重性。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然后,让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2、教学设计,把握整体性。本文情感性特别丰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爱的主题,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淡化情感教学,结合”关注言语表达、追求本色回归“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找准一个点,理出一条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抓住相关词语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后让学生从整体上提炼出水罐之所以发生这么神奇变化的原因是爱心的力量。
3、写话练习,关注整体性。在了解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同时,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为爱,才创造了奇迹,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滋润着大地,有了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那次大旱灾让学生想象水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情景,然后动笔写一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联系,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词语的理解,绝不能只记定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去理解内涵。比如:对”竟“字的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对于得到这一罐水的意外来理解。教学时第一次变化时,揪准了”喜出望外“一词,通过想象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的那份辛苦与伟大,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喜出望外,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比如对”一瞬间“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换一换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一个点。总之,让学生抓住相关词语,在品读、发现、感悟,走入词的意境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也结合我所做的课题《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艰辛时,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历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爱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关词语,以及体会文本的内涵。针对本文人文性强的特点,在设计小练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重温旱灾的严重之后,想象这一灌水给人、动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达到语言文字的的训练点,体现语文的本色和学生生活的实质。总之,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四)、为了体现本学年语文教学的“有效作业设计”这一主题,我们分别从“前置性作业设计,随堂性作业设计以及后置性作业设计”这三个层面上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前置性作业主要是在预习方面,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随堂性作业,主要是将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关内容穿插到了教学环节中,并设计了小练笔的作业设计:后置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在感悟爱心神奇的基础上,找找身边的爱心故事。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在某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还考虑得不够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诚地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篇十六: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十七: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晚期,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本课所授课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方法,但是对于世界史来说,依旧较为陌生。且本课对于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整理本课所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发展的特征,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展示,探究租地农场的特征,培养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市民阶层出现的概况,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的特征。
【难点】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取了复习式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我会引导: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后提问: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西欧经济和社会来说有怎样的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部分。
(一)租地农场
1.背景
首先我会引领学生简单回顾西欧庄园的发展情况即:9世纪开始流行,大约到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但是西欧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之后提问:随着经济的发展,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特征
为了加深学生对租地农场的认识,我将展示租地农场主的相关史事,并提问: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和富裕农民对土地经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富裕农民通过转租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的特征有哪些?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回答,之后我会总结得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认识租地农场出现的背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展示史料,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史学素养。
(二)手工工场
1.背景
为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会讲述:农产品的富余,城市的需求,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并提问: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手工业有哪些新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得出: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他们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生产。接着我会追问: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那就是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有哪些?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分工细化;为了缴纳封建赋税,由分散走向集中。
2.特征
在这里我将展示欧洲印刷工厂及学习纺线技术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欧洲手工工场的特征有哪些?学生代表思考得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影响
此时学生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为此,我会展示富裕农民的相关史事,并提问: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结合材料说说,欧洲农村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又有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5分钟后,派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得出:13、14世纪,欧洲贵族没落,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且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发散思维,同时增强团队协作和探究的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会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总结。
2.作业: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想一想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和新的阶级的产生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又会给西欧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七、说板书设计
篇十八: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必修1第2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生物1:分子与细胞的相关内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脱水缩合方式、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糖类和脂质,以及元素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核酸、酶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对于本节课抽象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些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明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逐步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其中说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前面学过的糖类由哪些元素组成?可分为几类?有什么功能?
2、脂质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另一类重要化合物——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并能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展开
在新授环节,首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有哪些?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积极回答,肉类、蛋类、奶类、豆类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摄入人体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被消化利用吗?会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被利用。预设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提出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鼓励性评价。顺势总结得出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在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生物体内的氨基酸又有共同的特点。接着出示不同的氨基酸,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在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侧链基团(R)相连接。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接着我会请部分学生上台尝试书写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书写。请同学上台尝试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顺势提问不同的氨基酸区别主要在于什么?学生观察得出在于R基的不同。
对于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首先提出问题: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同的氨基酸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出示教材中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肽键、肽链、多肽等概念。在这部分难点内容,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由简到繁,共同总结出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对于氨基酸的功能,首先我请同学说一说了解到哪些蛋白质的功能,再出示教材中蛋白质的部分功能举例表格,帮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3、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哪些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帮助学生加深对氨基酸特点和结构通式的掌握。
4、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是否可以和糖类、脂肪的鉴定一样,用某些化学试剂也能使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从而鉴定蛋白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
七、说板书设计
篇十九: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英语第二册“Unit 6 Holidays”,整个说课我将分四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围绕“谈论节日里所做的事情”这一话题展开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浓郁的东西方文化特点,是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这里涉及了十个东西方节日,和三个四会句型及一个三会句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May Day,Childrens Day,National Day五个节日,及三个四会句型和一个三会句型作为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在这些节日里,只有Spring Festival是学生没接触过的,其余四个节日学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了,因此我将节日中人们的活动及四个句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在句型的操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地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在课堂上我尽量创设真实或比较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从而习得语言。
2.结合本课的句型特点和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的互动环节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境
在英语教学中提倡习得。“习得”是指由于处于某种语言环境而随意地学得此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而“学习”往往是指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境,注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习得语言。
上课伊始,我通过和学生的自由对话引出课题,接着播放了“Happy New Year”这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来营造一个节日的情境。让学生在歌声及动画中理解和学会第一个节日New Years Day.其他节日我也通过图片和动画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和学生的谈论中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单词的音、形、义。
在句型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和学生聊天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和学生就节日进行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引出新句型,这些句型大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在这一课中只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句型来进行有关节日的询问。在谈论New Years Day时由我引出句型。接下来的几个节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谈论。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让他们在询问同学和老师的真实情境中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型。
(二)任务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本课的难点突破上,我采用多个任务层层推进,逐步突破难点。在这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节日中人们的活动及如何询问是难点。我首先通过唱歌及和学生讨论有关新年的活动为任务引出句型;接着通过学生问我有关春节的时间及活动的任务,让学生尝试使用新句型;然后通过调查剩余三个节日的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和短语。这四个任务形式各异,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在难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突破了难点。
(三)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单词教学中,我通过音标的出示,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语音规律来认读和记忆单词。
在句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和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在New Years Day 的教学中,我通过询问学生,无形中给学生示范了这一学习的方法,接着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Spring Festival,最后在其余三个节日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询问和思考,学会主动去获得信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完句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活动,不仅为了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解释英语的方法。平时学生在解释一些模糊的知识时,总习惯借助母语,有时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四)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生进入中学后很不适应中学的英语教学。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写的练习:一个是在新句型出示后,让学生在调查节日的过程中完成表格,让学生对句型的掌握落实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小作文。这个任务看似比较难,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这种写的训练。但其实在本课的句型和节日都学习完后,学生已有了积累,我再通过部分单词的提示,相信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十: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二、说学情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三、说教学目标
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
我向学生展示格里膜斯维特火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此火山喷出的是不是火焰。设疑:火山喷发喷出的一定是火吗?
我总结:我们发现这张图片中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冰块,原来是因为附近有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口喷出。这奇特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首先是连连看活动
我通过PPT出示连连看题目: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安排这些职工的工作?(连连看)
“吹毛求疵”者 民事调解员
“谨小慎微”者 产品质量检查员
“一团和气”者 突击手
“求胜好强”者 安全监督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并说明原因。
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用连连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环节采用探究教学法,首先出示材料: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出示课堂探究问题: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可能一部分同学对材料中四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出示探究提示,说明四个学生的特点: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学生进行探究,并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通过小组对抗赛大比拼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以及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
通过学生举例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并进行补充和说明,回顾本课内容,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授课结束后,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写作型作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篇二十一:教师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 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 主题展开。 《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我 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 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 ) 教学内容, 结合(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乐于学, 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 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
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 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 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象(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
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 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 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 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 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 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 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 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 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 课重点词句。如读到“ ”时,用多媒体展示“ ”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 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 点。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 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 ) (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必需。
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让学生想想: (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 )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 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我教学过 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
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把火车开到拉萨,从出发,遇到的困难1我们采取了方法克 服;遇到的困难2,……。最后成功到达的拉萨。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 课堂活动, 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二十二: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X号考生,很高兴今天跟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昌乐。化学的世界深不可测,化学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又为高中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可谓是知识过度的一个桥梁,呈现出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本节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知识,而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归纳、类比推理法等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继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新知,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与自主学习,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因为这部分在本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将要合作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观察现象不全面、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1)演示讲授法,演示视频图片、列举生活现象引出主题、讲授复习旧知识,以便迁移应用。(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建立新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3)设疑递进法,对学生思考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再提出问题,再解答。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使知识步步加深,突破难点,得出结论。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辅助教学方法以突出重点。这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而突出重要知识点和突破难点。
那么基于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有(1)比较归纳、分析推理。通过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总结规律。(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小组问题探讨,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图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复习导入等 环节二,类比思想,推测假设
环节三,分组实验,探究行知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环节四,学以致用,总向社会(拓展应用) 环节五,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环节六,布置作业?加强只是练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将补充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画图简单结构联系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当这样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引发学生对学习更浓厚的兴趣。
篇二十三:教师说课稿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
篇二十四:教师说课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篇二十五:教师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还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它位居正中,与整个单元融为一体。第一单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单元则由家庭走向学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私塾到大学,学生的眼界在逐渐地开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初一第一册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 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 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 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 说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篇二十六: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过西气东输为例”是高中必修三的内容。主要是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学习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课主要是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本节内容即是对“必修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让学生学习了有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比如: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水南调(东北地区)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均有所了解,但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工程线路的了解较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实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疑惑。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西气东输的主要线路、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及省级行政区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实施的主要原因。
通过活动分析西气东输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知识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西气东输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我会用语言营造情境,通过描述,我国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之所以采用情境导入方法,是因为能够把课文内容放在大的背景下面,为之后的教学铺垫,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是学习西气东输的原因,但是在学习原因之前一定要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根据我们的所闻所学,能否举出几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案例。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补充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还有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气点与终点分别是哪里?
(2)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
(3)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读完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关于问题的答案:
(1)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终点:上海。
(2)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经过的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以上的材料分析法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从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由于西气东输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读图、讨论突破重点。
(1)首先引导学生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xx年)”图表,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通过学生分析,与学生一起总结第一条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随后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A.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B.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因为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C.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D.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③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优势
通过分析最终能够得出第二条原因: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在分析完上述两条原因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分析第三条原因即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主要是带领学生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②开发利用现状。
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就能够快速得出:
①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为主;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以上我采用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并且有效的突破了本结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分析完西气东输的三条原因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活动讨论题目,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这个环节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夯实所学知识,提升语言交流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同时让学生下课思考并预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篇二十七: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我的说课内容是:《学校体育学》第四篇《学校体育管理》第二章《体育教师》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中的“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在课本391-396页。依据的教材是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xx年11月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
(二)教材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从20xx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课改后的体育课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学校改革的成败,并影响着社会对体育人的看法,所以对即将走向体育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讲授“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这节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属于整本教材的第四篇“学校体育管理”方面内容,是这门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必讲内容,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等专业学生在了解、理解、掌握《学校体育学》前三篇知识的基础上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而必须要讲解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课属于新授课。本次课主要内容有:
体育教师基本条件
高尚的道
德品质
宽厚的理论基
础与广博知识
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面的专业
工作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横向学科知识
运动能力
训练能力
组织能力
教育能力
教学能力
科研和创新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学生能够明确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
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四)教学重点: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学生如何理解认识这些基本条件?
(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上述有关方面的能力。
确定本次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实用程度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说教法
在上节课布置让学生预习本次课的内容,所以,本次课虽然是新授课,但学生对教学内容并不陌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主要采用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演示法:通过观看两个视频短片,让学生比较两个短片中体育教师的行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音像视频演示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
讨论法:结合自身经历和视频短片,让同学们分组(全班共66人,18个女生,48个男生,根据学生座位情况,将相邻三排的学生分成6组)讨论和思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并请各组派出1名代表阐明所在组的主要观点。讨论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解法:在学生提出观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优秀体育教师案例,详细讲解做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清晰明确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使学生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三、说学法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我院07级运动训练5班的学生,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处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班级男生人数占总人数73%,学生活泼爱动、思维较活跃,但对现实问题缺乏敏感度,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缺乏自己的观点。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可以使学生直观看到现实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自身能动性,集体共同努力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们讨论的情况,适时的进行引导。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本次课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堂常规部分(2分钟)
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新课部分(5分钟)
步骤如下:
1、教师通过谈话法,与学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结合新课改及新课改中出现的教学改革实验状况(20xx年启动的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级目标体系,仅提出了“学生达成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干什么”,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20xx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十五个示范活动区开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改革实验,到现在进展不畅,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认识,提出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两个视频,观看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视频中两个体育教师的行为。
(三)观看视频及提出问题部分(6分钟)
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并结合自身经历提出问题,主要由任课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主要是:
1、在自己所接触的体育教师中,印象最深的有谁?原因是什么?
2、视频短片中的体育教师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体育教师,他们身上都具备了体育教师的哪些条件?
(四)学生分组讨论部分(17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次课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学生们之间就上述两个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思考,并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让学生就近进行分组讨论(5分钟);
2、然后请各个小组各派1名代表发言(12分钟)。
(五)教师总结部分(14分钟)
这部分是本次课主要授课内容。主要是教师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提出表扬和鼓励,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和优秀体育教师案例进行清晰、系统的讲解。
(六)布置作业部分(1分钟)
在课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视频演示,增强了学生兴趣;并结合学生自身的一些经历,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果展示等教学形式,很多同学勇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最终通过老师的讲解,大部分同学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一名优秀体育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达到了本次课的目标。
篇二十八: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尊重他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尊重的含义、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尊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的在心理、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个体意识也逐步增强,在学生过多的关注自我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的忽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忽视他的尊在,这不利于学生尊重他人品德的养成,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将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升关注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的能力,做到尊重他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尊重含义及原因,并懂得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知道尊重含义及原因,并懂得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难点】
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活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采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照片,并提问学生,图片当中说了怎样的一件事呢?为什么这位央视主持人董卿会被网友称赞跪出了最美的中华骄傲呢?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尊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白是被人民所追崇的,并在此顺势导入本节课《尊重他人》。
之所以这样去设计,目的在于一方面与当下生活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自然导入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尊重的原因、含义、做法、深层意义4个方面展开。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尊重的含义及原因,在此我会通过观察思考问题来进行讲述。
首先,观察多媒体中学生观点
学生一:我希望被他人尊重,因为受到尊重,心里感觉很好。
学生二:只有他人尊重我,我才会尊重他人。
学生三: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学生四:别人是否尊重我,我不在乎,我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
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赞同哪位学生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②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解答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然后,我会让学生思考书本34页的探究与分享,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观点的?”在学生简单表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清楚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尊重从我做起
为了使学生掌握尊重他人要如何做,因此我会再一次安排学生观看以下几个小镜头,并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遇到类似的情景,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什么样的人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情景一:晓东和小林约好放学一起去参观美术馆。放学铃声一响,他起身准备出发。这是同学小萌拿着数学试卷过来向他请教一个问题。
情景二:相关正在家看自己特别喜欢的足球比赛,不巧几个同学来他家一起商量装卸演讲稿的事。
情景三:小明的舅舅兴致昂扬的谈昨晚看过的电影,小明却并不感兴趣。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基于学生的回答,我会总结出要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就应该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欣赏他人。
3、尊重的深层含义
尊重不单单是尊重他人,还应尊重大自然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以及民族文化等。在此我会通过提问学生“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于尊重的理解。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或案例的分析和研讨中提高对“尊重”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一则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之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深入了解应如何尊重他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学生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呼吁学生要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并继承发扬下去。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下搜集相关尊重的名人名言,下节课我们来分享。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
篇二十九:教师说课稿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 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四、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个“原幕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受学生情感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古诗今唱的环节,旨在让课堂更轻松,更愉悦,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清唱,以达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
篇三十: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中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题的内容。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既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又统领下册各个单元。以拥抱青春为主题,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设置了“青春的邀约”、“青春的心弦”、“青春的证明”三课内容,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开篇之课,在本课及本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门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搜集着青春期的有关讯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着青春,以自己的感受体味着青春。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想了解青春的知识却难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熟却有着无法解决困惑,这就使得他们总是带着批判和困惑的心态去涉猎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对于青春期问题的热衷与困惑,又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能力目标】
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难点】
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开课之初我会先展示材料: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来。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玩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要撑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已经了解。
10.喜欢在家里或班级、需要表现自己。
我会提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呢?其实是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参与其中,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悦纳生理变化
1.身体变化
【活动一】对比分析
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填写了表格后,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讨论交流,我会引导学生得出:伴随着身体外形的变化,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通过讲解相关链接中关于青春期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2.青春带来旺盛精力
【活动二】分享青春期
多媒体展示图片:《尽情挥洒》、《凝神专注》、《渴望新知》、《志愿服务》
让学生思考:从运动、娱乐、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说明你所体验到的青春活力,并与同学们讨论分享。
学生讨论,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变化,体验青春活力。
最后总结出:青春期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的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3.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我会在多媒体显示材料:在青春期部分同学生理变化带来的一些烦恼: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别人高;我不想出门了,脸上长了痘痘,难看死了;体重又涨了,我不能再吃饭了,我要减肥;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了,我的声音可难听了……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同学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呢?
学生回答,我会注意引导、点评。
最后总结出: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得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我们要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班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得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二、直面矛盾心理
1.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及表现
【活动一】自主探究
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讨论:
(1)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2)这些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问题。
我会进行点拨,并讲述:伴随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在: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反抗与依赖强烈的成人感,对他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但内心并没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闭锁与开放内心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少,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关心和理解;勇敢与怯懦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比较害羞。
2.尝试自我调节
【活动二】对症下药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
情景一:我每天把自己一天的快乐和烦恼,记录到自己的日记本里。
情景二:今天和小明闹得不愉快,心里很烦。下学后,我去操场和别人打球,让我忘记了烦恼。 情景三:我个子矮,大家都嘲笑我,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失去进取心,耽误了学习。有一天,我看潘长江专访,听他讲自己经历,他也有被别人嘲笑个子低,但是他却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此以后,当别人再嘲笑,我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反驳他们。我再也不为个子低而烦恼了。
情景四:同桌把我心爱的铅笔盒碰掉,摔坏了。我暗示自己不要着急,同桌也不是故意的,避免了与同桌发生矛盾。
让同学们结合情景内容,思考讨论:
(1)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心里矛盾的?
(2)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3)根据情景显示我是怎么调节我的烦恼的?
让学生回答,我会注意引导、点评。
通过学生回答我接着讲述:情景一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情景二是参加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情景三是自我解嘲;情景四是自我暗示。
最后总结:面对心理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讨论化解心理矛盾的几个方法,说一说每一个方法的优缺点,谈一谈哪一个方法比较适合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要综合采用这几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解心理矛盾的方法,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变化。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掌握解决心理变化的方法,要根据自己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时期出现的烦恼,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拓展作业: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青春成长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篇三十一:教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
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5个环节进行介绍,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首先,我介绍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 ”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二、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会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同时这样问学生: .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入本堂课的第二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 板书设计 )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环节我将引导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1.xx
2.xx
3.xx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4.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 ”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5.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请学生以“ ”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十二:教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吸收》,第一课时,食物的消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解读
本节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食物的消化,为下一节课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人体各个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些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是: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做出如下安排:3分钟导入,2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归纳小结,5分钟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作业。
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是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我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引领,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具体做法是
(一)导入新课
我和学生共同回顾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接下来让学生细嚼无糖馒头,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很多学生都能发现馒头经过咀嚼之后会变甜。
我趁机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有哪些因素有关?馒头进入胃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这一导入的过程学生温习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且通过学生参与的活动体会馒头在口腔的变化使他们迫切想知道馒头变甜的原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了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针对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馒头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体会,学生不难做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实验变量,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找不足,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完善,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如下:将装置放在37摄氏度水浴中保温10分钟,加入碘液检验是否变蓝。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得到如下结果:对照1组不变蓝,实验2组变蓝,3组部分变蓝。
根据实验现象共同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2. 人体消化系统的学习
试验结束后我提出导入的第二个问题,馒头进入人体内发生了变化,其他营养物质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录像。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型,并自主阅读课本30页的相关内容,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己身体上找出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大体位置,并说出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我此时要巡视指导,解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展示, 我认为这是设计本节课较为精彩的时刻,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我将给与学生很高的及时性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我会引导学生共同概括总结出消化系统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并着重指出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通过概括总结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适时引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总结提升
新课学习结束,我会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会引导学生解读三大类营养物质消化曲线。
(五)课外延伸
课后我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更多与食物消化有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和各途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篇三十三:教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
……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为学生有效学习本课节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探究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有效实现政治教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功能,设置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归纳总结,思想升华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认知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求知欲,我采用……进行新课的有效导入……导出课题,并板书黑板为突破学生的认知瓶颈,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在互动中实现重难点的各个击破……最后,以“……”作为小节,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六、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识记,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1~~~~~
2~~~~~
3~~~~~~
七、说作业设计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使政治教学真正的走进生活,生活更好的融入政治教学,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
1~~~~~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三十四:教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以新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明确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 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知识目标:学生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课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给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接着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这一点吗?
通过故事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更好的引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板书)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环节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准备4个活动。
活动1【表演小品,情感体验】
我会让学生表演小品:《绰号——奇耻大辱》校园一角传来阵阵嬉笑声:“哎,你看见灰太狼了吗?”“谁是灰太狼”“就是咱班那个范小伟,你瞧他长的那样”“哦,太像了,太像了,你简直是太有才了!”哈哈哈哈。
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假如你是范小伟,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你想对给你起外号同学说些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通过表演小品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热烈、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2【情景探究,运用知识】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情景: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是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活动3【小组讨论,集体探究】
我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些问题: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小蓉把钱带回家,准备明天交给老师,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现在失主一定很着急,我们到路口等等看,说不定失主会找过来。”小蓉和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我会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组,限时10分钟,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进行巡视、指导。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后得出结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板书)换位思考的实质
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4【案例分析,运用新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案例:在一次心理咨询中碰到一位女学生,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我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等。不久以后,她来告诉我,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
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这位女学生宿舍气氛变样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板书)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材料阅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法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自评互评——巩固提高
讲解过理论知识后,预留10-20分钟,演讲巩固,演讲的主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演讲完之后,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种演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的认识。
环节四 回忆拓展——小结作业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如同一幕电视剧,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固然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当然很关键,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尾也十分重要。因此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接着,我会布置一个拓展性的作业: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的板报。
这样的作业符合思想品德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课上所学到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辛苦了!
篇三十五:教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下面我分六个部分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新授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它是建立在正面推铅球的基础上的,为今后侧向滑步推铅球打好基础。
2、本课复习内容是30—50米快速跑,它是属于本学期的考核项目。
3、教学重点是: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和快速跑的蹬伸。
4、教学难点是:推铅球的蹬地送髋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和快速跑的蹬地技术。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突增期,处于波浪式生长发育速度的峰期。生理上各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心理上不够稳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动、好胜、好表现自己,但易疲劳且自控能力差,难以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和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喜欢铅球这个项目,再加上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铅球项目技能基础不够好,所以在教铅球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今天上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了解原地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的技术原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二)、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发展协调、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水平。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作风,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完成:
(一)、开始部分(2—3分钟):
除了常规部分以外,我在开始部分主要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如口令相反的转动、叫号练习等)为主。
(二)、准备活动(4—6分):
我将指导学生做充分的热身和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以及向侧向推铅球过渡的入门辅助练习,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基本部分(31—35分):
1、侧向推铅球的教法与学法:
我准备以讲解、示范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主要是由听、看、思维、体会、练习几个步骤组成,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回纠正指导。
要求是:学生练习时必须听哨声推铅球、捡铅球。
2、快速跑的教法与学法:
由于是复习教材,我准备以学生练习、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
(四)、结束部分(4—5分):
1、放松(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肌肉放松练习):
2、小结(主要是表扬本课中学生普遍做的较好的地方和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同时一般不点名的指出不足之处)。
3、收器材。
总之,整堂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以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计教学效果: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和我今天的组织、教法以及要求学生的学法,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预计本课的心率最高可达到18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可达130次/分左右。
六、课前准备:
为了确保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预计效果的达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课前准备: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备好课。
2、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充分考虑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4、周密安排场地和器材。
所需场地是:略
所需器材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