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透镜教学设计(推荐13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6:29:5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3篇《透镜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透镜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透镜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1第一学时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篇二: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篇三:透镜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篇四: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并表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在光路图中能确定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会用作光路图表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把握一些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在学习透镜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通过第四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会用激光笔,会用描点法确定真实的光路,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有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这些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知识实验的分析意识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路的`作图

难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建立。

4、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简介:每四年一届的全球奥运会和亚洲全运会都有一个盛大大采集圣火的仪式,火种的来源都用到了镜子,(展示广东亚运会和十一奥运会圣火视频,)先请同学们看看,从光学角度,你能否说出它们的不同吗

生:前者是凹面镜,光发生反射,后者......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补充:后者光穿过镜子点燃火把,所以称之为透镜,透镜一般是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研磨而成。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或器材上见过透镜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放大镜、眼镜、照相机等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物品和仪器,都安装透镜。

二、导学

(一)透镜的分类

活动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带黑边框的透镜,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他们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摸透镜。学生边实验边边相互交流问题。

并举手回答:两个透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课件(板书)学生在学案上记录。

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

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师:再出示老师近视眼镜,请一位同学隔着软纸触摸告诉老师它是什么透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判断方法。

课件展示两类透镜图,所有学生区分,并举手回答。老师补充无论哪种透镜,一般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我们研究它们的光学作用必须先了解两个名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二)主光轴和光心

课件用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轴,特殊的光心,

演示:用激光笔以不同角度分别入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心,让学生归纳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多束光经过透镜会有什么特点呢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2]师:简介光具组,平行光源(课前已经与学生电源相连),透镜,光屏,简介操作,让学生打开开关,观察平行光经过两种透镜的现象,(它们的光亮度和光圈的大小变化情况)老师引导表达现象,凸透镜能聚光,凹透镜不能,(或凸透镜后面有小光点而凹透镜没有…)

结合学生的初步感知,进一步引导具体研究,用两束强光观察它的偏折情况以主轴为中心线,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别射入一束光会折向何方

活动3展台出示准备好的半张纸,上面提前给学生提供的4条参考线,透镜位置,虚线,平行光两束,让学生用提供的两个激光笔射出两束平光来研究平行光经两个透镜的折射情况,并用描点法画出出射光。每组各提供两个半张,一个用于凸透镜一个用于凹透镜,(操作快的可以尝试观察光线不平行光的情况,)实验结束同组初步交流信息。

师:收集学生光路图,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进行分析(实验很重要但分析实验更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分析实验归纳信息,明确作用、焦点焦距。展台放入学生绘图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师:a、对以上凸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对光其会聚作用,

非平行光也能会聚吗用几何激光器演示非平行光的会聚

b、光束的会聚点落在哪个位置(引出焦点)

c、个别组汇聚点不在提供的虚线上什么原因(引出主轴随透镜的摆放方向而变化)

d、凸透镜该有几个焦点(光线可以从两侧进入)

e、不同组焦点所在的位置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焦距,曲度不同,焦距不同,焦距是透镜的重要参数)

f、如果想知道目前焦距是多大你能办到吗(明确焦距的测量方法)

针对c问题老师同步用几何激光演示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对归纳出的信息板书和课件板演: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称会聚透镜焦点概念,平行于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会聚于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OF=f可测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a、对以上凹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出发散作用)非平行光也能发散吗(演示)

b、光发散了焦点在哪里呢动画演示(引出焦点在反向延长线上)

c、不同组发散能力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曲度不同,焦距不同)

四、光路是可逆的及应用。

继续上面光路图发问:若沿着发散光的反方向入射,则出射的光将会怎样

老师演示肯定学生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说出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光路图,加深对比。

继续追问:凹透镜是这样,那凸透镜若将光源放在焦点上呢课件光路图对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应用环节,解读前面实验中用的平行光源如何射出平行光,学生很清楚的看到和摸到镜头,小灯泡的位置。进一步教育学生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物理。

五、训练

分析十一圣火用到的镜子种类及作用,火把放的位置。前后呼应,结束课堂。时间充足,则课堂测焦距。

六、作业

1、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几种识别两种透镜的方法,将它写出来。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CC O F OF=f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反思:

透镜一节内容简单,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用圣火采集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拉进课堂。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本来应该让学生实验才会,但是手电筒光源并不是很好,不利于归纳透镜的作用,学生用透镜都是圆形不利于放在桌子上,而几何激光演示器不仅光源强,而且可以调整它的出射方向,便于研究平行光和不平行光的会聚与发散作用,对光路的可逆同学只是一种感觉,但是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和用光路图表示那就很容易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解决。

对于焦距的引人我是采用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让学生亲眼看到他们的会聚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体现了焦距参数在透镜中的重要性。

动画也是本节的一大特色,快捷方便再现过程,同时一体机的优势也将板书与动画有机整合。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足是在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五: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篇六:《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篇七:《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篇八:《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篇九:《透镜》教学设计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篇十:《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十一:《透镜》的教学设计

《透镜》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0-9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 (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 ____ 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 ___ 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 活动: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篇十二:五年级科学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1、小组活动:每生一个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纸杯代替)中,观察吸管的变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3、师: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如果老师用手电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过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物体、观察书上的文字等,想一想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 ?
是否放大 ? ?
能否聚焦 ? ?
成像特点 ?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十三:五年级科学透镜教学设计

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如下: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word该篇DOC格式透镜教学设计(推荐13篇)范文,共有362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透镜教学设计(推荐13篇)下载
透镜教学设计(推荐13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