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教学设计和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
23 假如
一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学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 尝试模仿课文写简单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各小节的不同语气,感悟语言文字。
情意目标:1 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2 难点:读出各小节的不同语气。
三 教学策略:这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各小节表的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要让学生体会并朗读出来不容易。所以,采用多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以范读、领读为主要方法。其次,尝试运用网络环境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网络资源。
四 教学准备:1 自制课件。 2 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预习,学习运用网络资源。
五 课时安排:2课时
六 授课时间:2003/11/24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1 师:有谁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2 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老师为你从网上链接好的网页,读一读。
3老师诱导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你想吗?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 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有个整体印象。
2 自己读一读。鼓励学生通过课件自我检查。
3 跟同学议一议,读懂了什么。
通过看课件中的填空来检测。先自己说一说,再指名说,反馈自读的结果。
三 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1 鼓励学生读诗歌,正音。
2 自己再读一读,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 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每小节。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第三小节,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
比较“给小树画太阳”和“给冬天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读第二小节,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阅读收获。
4 再整体读,读出每小节开头的“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不同的语气来。
四 分角色朗读,升华情感。
1 师生分读。老师读每小节的前两行,学生读其他的。
2 男女生分别读。
五 作业:拓展延伸。
1 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些什么?模仿课文,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2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二 交流自己的诗歌,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其他人可以评价,可以建议修改。
三 练一练,连线搭配词语。(课件)
红红的 北风 快活地 等待
好吃的 身体 苦苦地 成长
寒冷的 太阳 轻轻地 叹息
健康的 谷粒
遥远的 地方
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观察,总结规律,发现哪些字的哪些部首发生了变化。
3 指导练习。
板书设计:
给小树画 红红的太阳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给小鸟画 谷粒
给西西画 好腿
……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假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3 假如
一 导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二 导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 老师知道你们爱听故事,谁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说)
2、 马良得到了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3课,看看课中的小朋友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师板书课题(提醒“如”,女字旁不出头)
(二) 初读课文
1、 打开书108页,自由读书,读不准的音请教枫树叶和绿苹果,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找朋友游戏,学生读字卡,师检查读音。
3、 再读课文,认为句子读通的奖自己一颗星。
4、 谁敢大声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名分节读。
5、 学生自提读书要求,读后生评议。
6、 带着问题再读,假如小作者有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句子。
7、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画太阳、谷粒,贴画。
8、 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三个愿望,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9、 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关心小树,谁还想读。
10、 师范读,生练读,女生读前四行,男生读后四行。
(三) 朗读感悟
1、 小作者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2、 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小鸟并很关心小鸟,谁再来读读?
3、 齐读第二小节,相信有了你们的谷粒小鸟再也不会饿的哭泣了。
4、 课文的第三小节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5、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6、 小组汇报,读的方式有一人一句,两人一句或齐读。
7、 小组接着汇报,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8、 一、二组读第一句,三、四组读第二句。
9、 师小结:我好象看到了大家和西西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10、 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每一节的第一句相同,发现了多音字)
11、 师引读课文,学生体会,师板书:关爱他人
(四) 背诵课文
1、 你喜欢哪一个小节就读一读。
2、 看黑板,试着背一背。
3、 同桌互背,书上打分评价。
(五) 拓展练习
1、 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用了省略号,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
2、 学生自由说,师总结。
3、作业: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下来并把想法写在旁边。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金色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课前活动组织与计划: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学习氛围。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忘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本环节,有两读:一、老师范读,目的是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并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二、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四、研读诗歌,探究主旨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⑵??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五、倾?情诵读,品读语言美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1、学生听配乐示范朗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自由朗读。
3、花样朗读比赛.
4、最后让学生充满深情地诵读全文.
六?、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出示课件: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课件显示)示范:
(1)我愿变成______??,当妈妈的时______?候,我可以为妈妈______?。
(2)假如变成了________?,我将______?。
例句:(1)我愿变成一条清清溪流,当妈妈工作累的时候,我可以?为妈妈唱出一首“叮叮咚咚”的曲子,让妈妈心情放松。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将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七、尽心回报,落实行动美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尽孝。让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一张?贺卡上,今天晚上送给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就打电话念给妈妈听,把对母亲的回报落实在行动中。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圣洁
美丽
我??????嘻戏
惜缘
[《金色花》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学棋 教案教学设计
学 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本内容
1、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老师先说一个:古时候,有两个学生跟秋学棋。
2、专心致志 能手 用因为……所以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3、指名读,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做动作来解释给大家看。什么时候会走神,因为他走神了,所以老师――提醒他要注意听讲。
二、 学习第一段
1、(直接出示内容)指名读。
2、第一段的内容老师觉得太长了,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帮一帮老师,用一句话把这一段的意思说出来。(用因为……所以……复述内容)
出示:因为秋______,所以有两个学生______。多指名说
3、过渡:说得真是太棒了!不知道你们的眼睛亮不亮?
看图:两个学生开始学下围棋,你觉得他们学得怎样?看看哪位同学的眼睛最亮。自主看图
三、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学的(指导注意观察眼神、动作、表情)。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2、轻声读第二段,用你聪明的脑袋,灵巧的小手,找出你认为能反映他们学习情况的地方(先找出表现那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学生的词语)
专心致志 一边一边 问上几句(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眼到耳到心到)
(1)谁能读出一个学生学棋的认真劲儿,指名读,师生评价
哪儿读得好,哪个词,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再读,品读,齐读
走了神 想 拉弓射箭 只听了一会儿(三心二意、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又去想别的事了
指名说为什么
(2)能不能读出另一个学生走神的感觉,如果你愿意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加上一些动作,因为是走神嘛,动来动去是正常的。同桌练一练,一人读,一人演,看谁练得最像那个走神的学生。
指名练,(脱离书本)评价眼神、动作、表情。
3、轻声连起来自读,老师巡视
4、小结
农民伯伯有一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汗水,就会有丰收的喜悦,你心不在焉、上课走神,不付出努力当然什么都得不到。现在,老师请你猜一下,这两个学生最后会是怎样的呢?指名说(说出理由)
三、 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一下子就猜到了他们的结局,果然如此(出示)齐读
四、 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就像那个专心致志学棋的学生一样,个个很认真,看来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大收获,是不是?你能勇敢地举起你的手,向我们大家说一说你心里的话。注意表扬评价
出示:
一个学生因为___,所以后来成了(出色,了不 起、独一无二)____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因为___,所以棋艺_____。看来,学习、读书时都要___,不能____。指名说(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学棋 教案教学设计
学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点:
理解“独一无二、专心致志”等词语;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读书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有长进。
教学难点:
理解“独一无二、专心致志”?;懂得读书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并落实在行动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围棋
小朋友,这是什么棋?
板书:围棋???学习生字“棋”
2介绍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3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两个学生学围棋。
完成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2检查:
棋艺??天鹅??出色??走神儿??独一无二
动作??听讲??长进??专心致志??拉弓射箭
指读、指名领读、齐读。
3指名分段读
难读的句子: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他想,要是用弓箭把他射下来/该有多好哇!
后来,那个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
4小组读课文,读后评议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书写:棋?艺?盘?鹅?弓?箭
1学生齐读生字
2记忆生字、书空默写
3教师范写:
箭、盘、鹅
4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书写生字:独、致
二、教具准备:
挂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上一节课上,我们知道了两个学生开始学围棋。
他们向谁学?学得怎样?
2讨论思考题
3师生交流
二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1指读
2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秋很会下围棋?
圈出:能手、独一无二
学习生字:独
3指导朗读、齐读。
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三相机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讨论:
用横线、曲线分别画出他们学棋的句子。
2交流: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1)?指名读
(2)?他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怎样?
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学习生字:致
(3)再读指导:
3齐读
学棋的结果怎样?
四相机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
2为什么他们俩学棋的结果会不一样?
用上因为所以说上一句话。
3齐读。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读了课文,你想向大家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练习背诵课文;练习用“一边……一边……”造句;完成习字册
二、教具准备:
习字册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齐读全文
2列出课文提纲:
第一段:秋的棋艺。
第二段: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三段:他们的学棋的结果。
3试背全文
4同桌对背
5指名背
二造句练习:一边……一边……
1指读书上的句子
2填空:谁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
3口头造句
三抄写词语(习字册上)
我的教学反思:
[学棋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三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林 海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美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3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味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
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助。”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助姑娘捡苹果。
3、老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
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老师提醒大家的研究步骤是:⑴认真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3、学生交流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楚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
1、提出研读任务:⑴认真研究课文;⑵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研究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楚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学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很着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以下几点:
⑴眼看汽车马上就要驶过来;⑵苹果红艳艳黄澄澄很可爱;⑶姑娘对工作的责任心。
▲姑娘看到孩子们捡苹果心里十分焦虑。要求学生用“姑娘担心_____________。”和“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担心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很感动(内疚、羞愧、感谢、激动、兴奋)。要求学生用“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说话。
4、姑娘感动极了,她多想对孩子们说,对司机说,对老人说,对所有过往的行人说,如果你就是那位姑娘,你会怎么说?(师生合作完成交际活动)
5、可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远了,消失在雨帘中了,为什么姑娘会来不及说,为什么人们不等姑娘说声谢谢再走呢?引导学生再一次研究课文明确以下几点:A时间晚了;B天下着雨;C人们着回家;D大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谢。
四、学习结尾研究含义
1、人们走了,只留下(打出课件)
那一筐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2、反复朗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那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读懂了课文,非常了不起,希望继续努力。
[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叙述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 多媒体、鹏博士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这一课讲的是什么事?作者写了哪些人?
(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
2、指名读课文,回答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傍晚)
(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色的?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
(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姑娘看到孩子们跑过来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胖乎乎的小男孩向姑娘说了什么?姑娘听了男孩的话会想些什么?小男孩的话和他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2)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都有哪些人跟孩子们一起捡苹果?“顿时”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最后一段。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人们做了好事,不图表扬。)
4、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件事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训练朗读。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生字。
3、巩固识字。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2、雨中
撒苹果
孩子们 跑 七手八脚
捡苹果 司机小伙 跳 一块儿 助人为乐
老人和行人 走 帮
苹果回车
[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一: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黄以玲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 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 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 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
1、 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 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 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 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 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 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 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 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 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
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
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 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
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