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锁定教育对象
举着七年级一班的班牌,我在操场上陆续接到了46个孩子,逐一观察他们的神情。一个男孩(小玮)不觉进入了我的眼帘,他斜挎书包,走路一扭一扭,似乎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脸上写着一切都无所谓,站在队伍里很不协调。虽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怎么样。但是我已经预感到,我们的交流即将开始了。
我放松的心情紧张了起来,怎样转化该生才能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会适得其反。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化被动为主动。“站在第六位的男生请你过来”我说道。“哦,我怎么了?”他马上警惕起来,怀有敌意的看着我。“帮我数一下人数好吗?谢谢你!”他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哦”了一声,开始数人数。走路仍然是抖动着肩头,让人很不舒服。看来这已经成为习惯了。
我们的相处就这样开始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较其他孩子心理成熟、叛逆,个性很强,但重情义。
二、交锋——初探问题表象
相识之初,他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我要求他把没完成的作业补齐,他尖刻、刺耳的不敬之辞脱口而出,“我不想写作业,就不想写,用不着你管!”话音未落,他转身就走。我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厉声叫住了他:“是学生就得完成作业,你对家人也这样没礼貌吗!”他不屑的“哼”了一声说:“我愿意,谁都别管我!”
我心中的怒火再次升起,真想狠狠的训斥他。但看到他反常的举动,我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于是我理智的强忍住训斥他的话语,说:“你走吧!”他似乎有些意外,怔了一下,转身走出教室,这就是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