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伯牙绝弦》观课报告范文,但愿能对你的工作学习会带来帮助。
第1篇:《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暑假期间,我通过研修平台,观看了邹平市梁邹小学胡秀荣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在胡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对本篇文言文的每一个句子进行逐一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然后针对自己的初读情况提出读不通、读不懂的语句,并引导学生互帮互读。
一、围绕不同层次地朗读展开教学。
在课堂上胡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心灵浸染书香。胡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
二、“读”中再现情景。
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断句,然后加以点拨,并多次找学生读,从引导学生先读好一句话再到读好一段话,减缓了学习的难度。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读通课文。从而对正确读好古文这一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而且将这一知识点贯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感情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三、借助插图及背景资料读活课文。
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后,进一步补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正因为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才会有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从而体会伯牙为何在子期时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缘由。
总之,这节课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和借助课外材料及插图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了知音难求,伯牙为知音抚琴、破琴的深情,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
第2篇:《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看完张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后,我感到十分惊奇,整堂课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由得佩服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张老师的课的设计从简单的文字入手,通过对普通的文字进行揣摩、体味,通过名人诗句的朗读体验阅读让师生感受知音的含义。张老师从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入手并介绍了北京的山水,两者结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 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整堂课围绕“知音”一词展开教学。
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在课堂上张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张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学生讲出“知音”这个词,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什么是“知音”并利用学习单学习,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老师这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深深的抓住了文本。走进文本。
在教学中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理解“知音”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二、“读”中再现“知音”
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断句,然后加以点拨,并多次找学生读,从引导学生先读好一句话再到读好一段话,减缓了学习的坡度。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读通课文。从而对正确读好古文这一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而且将这一知识点贯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感情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这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张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精当巧妙。在指导朗读中张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如:听了学生精彩的朗读后,及时夸奖,如:出了泰山的高,同时你的朗读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读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画面,读出韵味”……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也幽默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叫人感到无比佩服。
三、课外拓展让我耳目一新。
张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让人陶醉的一堂课在《高山流水》 的琴音中结束,回味这堂课犹如走进一幅画境 ,山的巍峨,水的澎湃,伯牙子期的情谊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我想这就是一节好课的魅力吧。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3篇)
这个假期我有幸观看了《伯牙绝弦》的教学视屏。教学中张老师自然的课前交流;可亲的教态;精湛的教学技能;过硬的语文基本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自然的课前交流。
当一个老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时,孩子们对老师有着天生的好奇感,而他们首先的好奇便是“这老师姓什么?”。而老师最想的是了解学生情况,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临场调整都学方法。而张老师就很好地抓住了课前的几分钟,以支体语言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张老师还通过小导游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觉得喜欢的景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可亲的教态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教态对课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教态可亲,学生就学得轻松,临场发挥就越好,越能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投入到学习的内容中去。这样,老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就当得越轻松。反之,如果老师过于严肃,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比较紧张,过于紧张就会产生疲劳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而张老师整堂课都面带微笑,很有亲和力,看得出学生们学得很轻松。
三、精湛的教学技能
张老师在整堂课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这也完全紧扣教学中的学生是主体原则。张老师在这堂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提问为主线,贯穿整堂课。从开始的引入,到课堂总结,张老师都是以提问形式完成,从课堂氛看,学生回答得很极积,对《伯牙绝弦》中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友情理解得很透。第二,善于捕捉重点字、词,并板书讲解。“志”,张老师抓住“志”的结构特点,将上面的“士”繁写,然后解说成两只脚,结合下面的心,解说:“志”是心所向往的地方,间接将伯牙和子期的友情比喻出来,深入浅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再如:“知音”的理解,张老师则运用了对话的形式,张老师读伯牙的内容,而学生读子期的内容,这样自然的对读方式,仿佛张老师就是伯牙,学生就是子期,整个过程,融情于景,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会“知音”一词的含义。最再来点眼一笔,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情,从而紧扣课文中心。第三,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恰到好处,古筝声起,让人思絮飘飞,若身于高山,知音相伴。学生又怎不思絮万千,震颤心灵。
四、过硬的基本功
教师要有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看到张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我突然好想看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书籍。特别是张老师讲“志”的时候,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张老师在整堂课中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能随口诵读课文内容,这又怎不算是一种技能。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4篇)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伯牙绝弦》一课,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然而张老师的课却让我为之赞叹!因为张老师援引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料,为学生奉上了大量的经典古诗文。这让我们看到他多年来积淀深厚文学功底。于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袋自主学习,深度感悟知音难求,深入理解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彰显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张聪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十分严谨,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语设计奇妙,特别是他引导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对“志”这个生字的理解和书写的指导十分到位,还提供丰富的课外“知音”文化的材料,配上古色古香的古典音乐让学生浏览,他那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让人线人一新,带给学生一节难忘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张老师的这节课还是一节阅读课,他采取了“组合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张老师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所以张老师为我们献上了一堂古典文言文精彩的阅读课。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范本(第5篇)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觅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的心灵呼唤。
听了张老师的这一节课,感触很深,张老师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恰似一曲“高山流水”,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老师同学都是难教难学,张老师通过重点词“知音”,重点句“伯牙破琴绝弦”的深入理解上,学生理解了课文,了解了中国的古文化。
张老师的这堂课,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始,引导学生就故事的结尾“伯牙破琴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抓住“善”字,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朗读教学。理解课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心灵相通,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张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在理解课文时,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这真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6篇)
看完张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后,我感到十分惊奇,整堂课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由得佩服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张老师的课的设计从简单的文字入手,通过对普通的文字进行揣摩、体味,通过名人诗句的朗读体验阅读让师生感受知音的含义。张老师从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入手并介绍了北京的山水,两者结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 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 整堂课围绕“知音”一词展开教学。
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在课堂上张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张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学生讲出“知音”这个词,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什么是“知音”并利用学习单学习,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老师这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深深的抓住了文本。走进文本。
在教学中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理解“知音”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二、“读”中再现“知音”
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断句,然后加以点拨,并多次找学生读,从引导学生先读好一句话再到读好一段话,减缓了学习的坡度。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读通课文。从而对正确读好古文这一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而且将这一知识点贯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感情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这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张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精当巧妙。在指导朗读中张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如:听了学生精彩的朗读后,及时夸奖,如:出了泰山的高,同时你的朗读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读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画面,读出韵味”……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也幽默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叫人感到无比佩服。
三、课外拓展让我耳目一新。
张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让人陶醉的一堂课在《高山流水》 的琴音中结束,回味这堂课犹如走进一幅画境 ,山的巍峨,水的澎湃,伯牙子期的情谊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我想这就是一节好课的魅力吧。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7篇)
我有幸聆听了张鹏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深受感动,心潮澎湃,非常激动。 经张老师的真情演绎, 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我想就张鹏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资料等学习方法,这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二、善于引导。张鹏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张鹏老师用丰富的语言多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用原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与“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主题明确。张鹏老师一上课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钟子期死了,俞伯牙要破琴绝弦?”整节课就是在围绕这个主题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音”。什么是知音,怎样才算是知音。张鹏老师还大量运用课外知识来让学生自主地找出符合主题的答案,同时能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通过张鹏老师的《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认识到: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基于课程要求、年段要求、学生特点、文本特点制定出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注意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运用朗读、品味、研读等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而且每一节课的训练应有所侧重, 不要面面俱到,确立本节课的训练点,才能更好的落实既定的学习目的。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本次观看的讲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我的面前,张老师讲解了一篇名为《伯牙绝弦》的文言文,现将自己的关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这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主要以讲授,互动,训练完成。总体而言,该老师基本功扎实,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出所讲内容。充分利用黑板、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在学生面前。着重与学生互动,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二)主要优点
1、课程资源的利用
该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里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堂气氛营造
上课开始之前,该老师用一小段时间来与学生互动,以自我介绍为切入点,并与学生洽谈北京和桂林的山水,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思维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能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高度学习这篇文章的信心。体验到学习这篇文章的乐趣。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合理,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学生互动交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师生双边互动
在本次教学中,师生的双边互动尤为突出,使学生大脑都保持在思考状态,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课堂中,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4、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言文素养和基本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注意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意见
再完美的教学,也会有瑕疵的地方,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有些不足的地方,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A、应该增加一些课程资源,而不仅仅是用黑板和计算机多媒体来完成。
B、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更灵活多样一些。
(四)自我反思
观课就像照镜子。参加这次观课活动,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营造学习氛围和与学生互动是我要加强的地方,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来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自然教学目标也能轻松达成。
(五)结束语
今后,我将通过持续的教学观察与反思,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9篇)
1月20日,我在线观看了《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由北京来的张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感触颇深。因为最近在看于永正老师的《我们怎样教语文》一书,所以我便从于老师“五重教学”之“重感悟”这个维度去观察张老师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感悟这篇文言文去进行观摩,并从中发觉,张老师是抓住一个关键词“知音”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
在张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对本篇文言文的每一个句子进行逐一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然后通过文章的结尾——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张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理解“知音”一词入手,帮助学生深挖子期与伯牙之间是怎样的“知音”,引导学生理解子期乃伯牙在世上唯一的知己,唯有子期能听出伯牙所弹琴声表达的志向,从而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解决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张老师还采用分角色读课文,以文造镜,引导学生体会正因为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更深地挖掘学生对知音的理解,体会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从而体会伯牙为何在子期时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的原因。另外,张老师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这些材料来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缘由。最后,张老师还用伯牙在子期墓前抚琴悼念的场景来帮助学生体会伯牙对子期死的悲伤和破琴的决绝,以及历朝历代一些作家痛失知音时所写的诗文,体会古人们痛失知音时的悲伤。通过对比这些诗文,体会“正因知音难求,而今知音已死,抚琴再无知音能够理解曲中深意,伯牙才会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含义。
总而言之,张老师就是抓住“知音”一词,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外材料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了知音难求,伯牙为知音抚琴,最后为知音破琴的深情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抓住关键词。就比如上次听双阳小学陈苏莉老师执教的《猫》,她便是抓住“古怪”一词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第10篇)
最近听了刘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感触颇深。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七十多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深懊、难懂,教学更是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但是郎老师的课拨响了学生们的心弦,让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震撼、惋惜、悲叹。这堂课是上得比较成功的。刘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并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刘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精当巧妙,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面对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回答时很有个性,老师不是一律用“说得好!”、“真棒!”等一类浮浅的词语夸奖了结。而是针对学生具体的优点来鼓励学生,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如:听了学生精辟的回答后,及时表扬“你的语言组织的很全面,很好”等……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上,她全身心的投入,带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那生动的讲解,使自己完全进入角色,似乎在演绎“自己”的那段悲壮感人的故事。
在课堂上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
教学中,体现出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老师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展现自我、口头表达等能力。如老师在指导读后就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文言文,等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引领学生一句句理解,以及重要字的解释。表现出很强的驾御课堂能力。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抓住文章的“文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而本课,其文眼即为“知音”。突破“知音”的关键句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老师对本文的文眼抓得准确,抓得到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就对教材进行了拓展,以清风、明月、春雨、白雪等等事物来让学生明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加上巧妙地板书设计,使学生很自如的悟出“知音难觅”的主题思想。
尤其是最后的拓展有效,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的名言佳句,不仅把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而且养成了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总之,我认为刘老师的这堂课备课不仅仅是充分,而是达到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境界,课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是一节优质课,值得学习。
好范文网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几篇范文,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伯牙绝弦》观课报告相关内容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