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人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教学前,教师要对课堂作精心预设。实际上,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场域,是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知识、个性、情感不断碰撞、整合、调适的舞台。即使教师预设得再完美,也难以预想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变化情形,不断调整教学行为,根据自已对课堂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采取恰当措施,方能让意外成为惊喜。
一、无法预设的生成一课堂意外
2018年12月14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校内公开课,教学“诚信是金”。这一课,我准备了很久,课前也嘱咐学生尽量配合,一定要多举手、多说,学生也确实积极地与我互动。然而,还是出现了两个课堂意外,
「意外一)
在“反思诚信”环节,我让学生列举关于诚信和不诚信的例子。我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个例子,给大家看一看。”我播放视频《罗一笑,你站住》。
播放结束后,我问学生:“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黄同学第一个举手说:“我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他一口气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最后,罗尔还是把
钱退还给捐款的网民。”我追问:“你认为罗尔是诚信的吗?”他回答:“罗尔不诚信,他欺骗网民,自己明明很有钱,却还要向大家募捐。”
我问:“罗尔最后哭着说,大家都关心他是不是骗子,不再关心他女儿的病情,这说明网友对他从同情到冷漠甚至鄙弃,你知道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王同学举手说:“因为他不够诚信,所以大家才由道德同情转向道德鄙视。”
我又问:“以后,再遇到网上募捐,你还会捐吗?”这是我故意设计的问题,顺着教学内容展开,也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预想他们肯定会说“继续捐”。第一,这是在课堂,后面有20多位听课老师,他们肯定要“面子”,即使心里想的是不捐,也会说“捐”。第二,罗尔不诚信,我们可以不捐。但是,一些诚信的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当然要捐。虽然我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已经暗含其中。
但是,课堂意外发生了。大多数学生摇头说:“不会捐。”尤其刚才回答一直关注罗尔事件的黄同学,率先表明自己不会捐。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而且我注意到听课教师也出现“骚动”,估计谁也没料到会出现这种答案。我的大脑飞快运传:怎么办?实在想不出办法,我看着学生,他们通过眼睛告诉我,们支持我。我忽然灵机一动,既然学生给我出了“难题”,我为何不把这“难题”再抛给他们呢?毕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表达看法呢。于是,我停下来问:“为么不会再捐。”黄同学说:“网上的都是骗子。”我问:“如果不是骗子,你会捐吗?”他说:“如果不是骗子,我想我还是会捐的。”这时,我把目光转向其他学生:“你们赞同吗?”这次,他们都异口同声地
表示赞同。这个难题总算顺利解决。
「意外二]
意外一过去之后,接下来的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的回答也令我满意。在最后环节“诚信之行”中,我设问:如何让我们身边多一些诚实、少-些欺骗呢?
这是本课重点内容,为此,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讨论后,学生的答案也如约而至。这时,王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讨论的这些内容都没有
意义,因为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到处都是不诚信现象。”听完她的发言,我非常震惊,万万没有料到她会这么说。于是,我试着问她:“这个社会确实存在不诚信现象,但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情况一定会慢慢好转。”她直接说:“老师,我觉得不会好转,诚信的人最多占百分之四十几,大多数还是不好的。”我试着说服她:“那么,请问,你诚信吗?”她笑着说:“我不够诚信。”此时,其他同学以及听课教师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我暗自思忖:看样子,靠我一个人改变她的想法是行不通了。于是,我先让王同学坐下。接着,我面向全班学生以及听课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讨论一下王同学的疑问,她认为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大家怎么努力,非诚信的人与事仍然居多,你们怎么看?”话题抛出后,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讨论结束,我请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列举了社会上许多诚信的事例,还有学生提到了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以及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诸多诚信事例。最后,大家用实例证明这个社会还是讲诚信的人多。这一意外,顺利得以化解。
课后,听课教师评课时,对这两个意外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意外发生时,教师应以正能量引领教学。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充满正义与正气,才能引导学生对社会充满信心。
二、惊喜之余的教学反思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通过这次意外,我体会到:设计好一堂课,需要辛苦付出和创新灵感。整堂课,最令我满意的是自己对这两个引发意外的问题的预设,这是我通过电视节目、网络、一次次市区级教研活动与公开课、同行教学设计而得到的启发。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设计一堂精彩生动的好课,教师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灵感,而灵感往往来源于学习。
2.依托教材,超越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 教材只是为学、为研究、为解决问题、为学生发展提供一种凭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此,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如,“反思诚信”“诚信之行”环节都是由教材改编而来的,搭建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
3.基于学情,高于学情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标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快乐生活、自信地学习和成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他们接受知识时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在教学中,王同学制造的这个意外,正体现了我们平时所不了解的学情,而她敢于表达想法的行为值得鼓励。她之所以敢在那么多人听课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是和其个性有关,二是与我平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分不开。我常常鼓励学生多讲、敢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学情,了解学生内心,给予钋对性教育,最终实现教育价值。教,要有针对性地教;育,要培养个性化的人。
4.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王同学的意外事件,虽然打破了我的预设,却带给我额外的惊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让我超出预期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正确处理预没与生成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再精心的课前预设也无法预知全部生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灵活应对,意外的生成也会成为课堂的精彩之举。弹性“预设”,善待“生成”,让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这样,教学才有活力,课堂才会鲜活。
5.让教学思想付诸实践
这次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赞同各位听课教师的看法与建议。他们所提的建议,有些曾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过。但未付诸实践。如,我也曾有过“一例到底”的想法,把《饿了吗》视频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非诚信,第二部分展示非诚信行为的恶果;我也曾想用多个正能量例子反映教学内容(我已经收集了感动中国模范人物马虎的视频资料,却因种种原因而搁置)。当学生提出再也不会捐款的时候,是就此打断话题,继续新课,还是引思导学,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所幸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并付诸实践。当学生说这个社会是黑暗的时候,我也曾想不作停留继续完成教学计划,因为与她探讨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事实上,我很快就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难题,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