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优秀教学反思模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优秀教学反思模板》相关的范文。
篇1:优秀教学反思
(一)
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在整个作文过程中,作文评改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感觉作文的批阅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也是最费时的工作。一篇习作,学生写完草稿后,老师先进行修改再让学生抄在作文本上,然后老师再进行批阅。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说过:“语文教师的全部工作一大半花在作文批改上,而学生拿到作文后动至多看一下分数,往抽屉里一塞拉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要让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有事可做。”怎样才能让学生拿到作文本有事可做呢?我在作文的眉批上进行了尝试。
案例一:
一位学生在《蜘蛛的启示中》这样开头:
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六,我正在心不在焉的做数学作业。做着做着,突然,一只“拦路虎”把我挡住了,急得我团团转。打电话问同学,同学不知道。我只好走进爸爸妈妈的房间,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有一题不会做。”爸爸妈妈仔细的看了看这只“拦路虎”平和地说:“我们也不会做。”没办法,我只好使出终极必杀了――上网查找思路和答案。我越查越生气,把本子一甩“不做了!”
我把“打电话问同学……我越查越生气”在这段文字给圈出来,让后在旁边写上:“请把这部分换成一句话,好吗?”然后在后面给学生画出格,请他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格子上。继续针对这个修改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请你这样修改呢?请你仔细看题目后思考!这样改是因为”请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上去。
拿到作文本后,学生对文章进行了修改:把长长的文字改成“我怎么也想不到解题思路,气得火冒三丈”。他在思考中写到:“本文重点是写蜘蛛的启示,而这个只是事情的起因,应该略写,只需一带而过。”
案例二:
一位学生在写母亲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事中写道:“妈妈二话没说,朝人群挤去,妈妈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十分单薄。”我把这句话用红笔勾勒了出来,特别在“二话没说”“挤”“十分单薄”下面做了着重符号,然后在旁边批注:“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真感人,因为”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会感人。后来学生在横线上填上:“单薄说明妈妈是那么瘦小,挤字说明她用尽了力气,这样更能体现母爱的力量”。
案例三:
一位学生在描写清洁工人扫地的过程中这样写到:“她扫得很吃力。她握着扫把,将垃圾一点一点的扫进撮箕,接着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工作了。”我在这段文字旁批注道:“你能有条理的叙述清洁工人扫地的情景,不错!如果你再仔细回忆观察到的情景,相信你能把这段文字写得更生动”。学生把这段文字修改成:“她扫得很吃力。她先是紧握着扫把,然后慢慢地将垃圾一点一点的扫进撮箕,接着她用那粗糙的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喘歇了一口气,顿时又陷入了忙碌的工作中。”我将“紧握”“慢慢”“粗糙”“喘歇”等词勾画出来,批注道:“你真棒,修改的真好!这些词语用得很好,因为这样写就能表现出”学生在横线上写下了“它们生动的刻画出了清洁工的辛苦和认真。”
这种作文批注的方式,让学生们拿了作文本后有事可做了,更让学生和我每次都对看习作本有了一种期待,老师会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什么呢?孩子们会理解我对他们的要求吗?他们会在我的格子中填上他们怎样的思考呢?这样批阅作文,让师生间真正产生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现在阅读作文本成了我们最快乐的事情。
反思:
以前我的作文批改存在哪些问题?
一、对学生写的的作文,我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文章不生动”、“态度不认真”……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的所在,根本就无法着手修改。
二、对于作文,我批改过于“细致”。许多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我越俎代庖,差不多是我独霸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被告,还没有申诉权。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已经写上正确的字和修改后的句子,学生根本就不用再思考,也不需要再动手。
三、忽视了学生习作方法习得的自我建构过程。尤其是将“老师批改”作为收尾性工作,没有突出批语应有的指导作用,它割裂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与改、导与学的互动性。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
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确实,“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改”不是老师的“批改”,而是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主体互动式的习作评改中自主的“修改”。
为什么自己对这样批阅作文效果感到满意?
一、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自居,充分刺激学生的参与欲。
如案例一中,我针对学生事情起因��嗦,不能紧密围绕题目写,而请学生把它们缩成一句话,学生把102个字,改为了18个字,这样一改,显得清楚明了,达到了文章开头要像凤头的要求。这样做还不够,还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老师请你这样修改呢?请你仔细看题目后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并且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事实证明,学生自己能够得出答案,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会知道作文该怎样开头。这一系列的`引导,都是学生自己所改,所悟,自然水到渠成,
二、把批改作文当作一次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作文批改,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尽量多批少改,鼓励进步。
如在案例二中,这个孩子对妈妈的描写颇有文字功底,我把他的文字和散文大师朱自清相比,给孩子十足的信心,然后引导他思考,为什么他写的感人?把孩子也许是无意识的文字的运用,引导到恰如其分的遣词造句上,让他体会准确的用词会让文字更感染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激励学生,超越自我。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案例三中,学生清楚的写出了清洁工人扫地的过程,作为一般孩子来说应该是可以的,所以我给了她充分的肯定,“你能有条理的叙述清洁工人扫地的情景,不错!”但是这个孩子是比较有潜力的,完全能够凭自己的语文素养把这段文字改得更好,为了促其继续修改。我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再仔细回忆观察到的情景,相信你能把这段文字写得更生动”。受到激励后,学生感到老师是如此信任自己,就会更有信心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的过程就让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
结论:
叶圣陶提出,引导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教师的作文批阅的引导下,追求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教师从裁判席走向与学生平等对话,致力于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育。因此就是将教师评改的心血汗水,不停地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激活了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逐步形成自改作文的能力,这样作文的批阅评价方式,让他们主动发展、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篇2:优秀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重视教学生“读”,只是这样的教有些“自动化”,只知道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以至于让学生读的时候似乎底气不足。 时至今日,课前思考的时候,仿佛是茅塞顿开:
一、我突然对“读”有了更深的领悟。 原来,“读”是载着重要使命的,“读”是一样重要的手段。学生读着,理解内容;读着,体会情感。
二、对于“对话”这样一个概念,我有了真切的理解。 是的,我们的教学是在与文章作者进行对话,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 课上,我们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向作者、向文本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方法。
三、基于“读”、“对话”两个角度,我重新确定了自己语文教学的任务。
1、揣摩意图。我们要细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意图:他(她)用这样的文字,想表达怎样的.意思、怎样的情感?
2、借鉴写法。在寻找中,在比较中,我们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文本之中运用的一些典型写作方法。
3、入境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想象着,用心地朗读文字,才能表达出相应的情感,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4、迁移训练。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样的训练学以致用,才是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我深有同感,当前的语文课太过重视人文性,而忽视了迁移运用。对于每篇课文,我们应该有足够重视的意识,选择、确定文本中值得训练的词句段,进行及时地练习。
篇3:优秀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了Amy 和Sam两人之间为一件红色T恤争吵的有趣故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物品的所属关系。
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训练课,是对话课,我上成了有声阅读课,我觉得在以对话为载体的文字材料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从对话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听带说,言之有物。以读带写,才能写得准确。本节课主要以有声阅读为主,新知运用和写的训练放在下一节课进行。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作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即二级目标):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我主要通过游戏和动画片兴趣导入-读图,初步了解文本信息--设疑,感知文本——设置情境,模拟表演——语篇整理,灵活运用这几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
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始终进行有声阅读,有文字,就有声音,让学生视听双甬道参与学习,多途径达成任务。进行了两次听读,设置两个有梯度的问题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环节,我还是围绕本课主体情境整理了一段语篇,让学生先默读再快速阅读完成关键词填空。最后延伸教学,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看得出来,有声阅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时的准确度和流利性。
篇4:优秀教学反思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
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
篇5:优秀教学反思
消化与吸收是六年级上册二单元的第二节的内容,前面已学习食物的营养一节,教材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逻辑性强。
1.学生在小时候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所以教学当中,我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学生认识消化系统模型到观察挂图上消化系统结构,再到制作拼贴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朗读节日里消化器官的感受,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的讨论不够深入(教研不够认真)。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具体,小时候学生对消化系统有哪些认识?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参差不齐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若能了解详细一些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