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可有人却视之为“死记硬背”对其敬而远之。于是,这一传统的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搁浅了。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过的知识不计其数,但真正记住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强化背诵。
背诵,能丰富人的头脑。背诵的过程,实际就是博采的过程,采的博了,各种知识都具备了,头脑自然丰富了。头脑丰富了,才思也就敏捷了,见解也就独到了,人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人脑背诵知识,同于、但又高于向电脑输入信息。电脑输入信息后,方能随调随出,但只能输什么,调什么。而人脑储备了知识以后,不但能随用随有,而且能加工、创造出新知识。
背诵也是一种习惯。遇到与己有用之文字,便“强记”之。久而久之,就乐于背了、想于背了,背诵也就成为习惯。如果遇到好的文字、虽与己有益,但畏之,不敢去背,长此以往,就怯于背了、倦于背了,背诵在头脑中就慢慢淡化了。据此推之,背诵如同人脑,是越用越发达,不用则退化。因此,背诵常用为佳。
茅盾能背《红楼梦》,苏步青会背《左传》。江泽民总书记更是一位背诵的能手。在鸡年茶话会上致辞时,引用了杜甫的诗句,受到全国政协委员的盛赞。他说“我自己感觉,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